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421
2013年12月12日,温州市名师大学堂活动在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召开。笔者有幸近距离聆听了郑老师上的《物质的构成》一课,被名师所营造的活跃课堂气氛所吸引,为名师的教学魅力所折服。郑老师所展示的《物质的构成》这堂课,围绕主题,精心构筑学生体验过程,教师引导得法,学生积极主动,较好地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充分地体现了“学为中心”的理念。这节课让我感悟颇深,受益匪浅。在我看来,以下三点尤为值得我学习借鉴。
1、学为中心,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郑老师整个课堂都保持着欢乐和轻松,呈现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在小组讨论时,郑老师会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能给予肯定的眼神、赞扬的笑容,让学生感受到你时刻在关注著他;在学生无头绪时,能给他们以启迪和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个个精彩且充满童趣的回答赢得在座听课老师的一阵阵笑声。
学生由于生活体验不同,对于同一内容有不同的理解,郑老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如在学生汇报“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现象时,一学生说“总体积减少了”,另一学生说“发现液体凝固了”。 学生说的不是很对,老师也不急着以自己的结论覆盖上去,而是沉着等待下一个同学来概括和讲解,从容等待学生自己学会。
教师能利用各种激励艺术,让学生敢想敢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解释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减少时,一学生提出“水分子进入到酒精分子的中间,两种分子相互融合了”的观点,马上又有学生提出“两种分子式不能融合的,而是较小的水分子进入到较大的酒精分子中去”,还有学生提出“水分子蒸发了,所以体积变少了”。 郑老师没有直接肯定或否定哪个学生的想法,也没有灌输给学生正确的知识,而是呈现相关背景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的地发表意见,使每个学生均有发展的空间。
2、学为中心,构建任务中心的课堂
《科学课程标准》确立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学习的关键在思考,而推动思考的是一些具体的任务。
《物质的构成》这一课中,郑老师围绕学习目标精心安排了四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并及时反馈的过程中实现学习。通过任务一“观察蔗糖”, 借助实验学生思考“蔗糖有没有消失?”“为什么蔗糖看不见?”,得出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科学实验赋予学生丰富的感性知识,并通过这些知识去构建科学概念。在任务二“酒精和水混合实验”中,若用细长的玻璃管进行实验,学生会认为液面降低可能是因为酒精和水沾在老师手上,存在误差。而郑老师用平底烧瓶代替玻璃管,平底烧瓶下大上小的结构使得实验现象明显,使学生更容易信服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变小,也让学生见识了一种把微小变化放大的研究方法。另外,用平底烧瓶代替玻璃管,倾倒液体也更加方便了。笔者在以往的教学中,在实验的基础上就告诉学生分子之间有空隙,不到1分钟课就上完了。郑老师不仅重视知识目标的落实,更重视过程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郑老师没有急于得出结论,而是安排了任务三“用分子示意图来表示体积变化”。郑老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学生画图并交流图像花了将近10分钟的时间,但我觉得这10分钟的时间花的是非常值的。学生都纷纷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得到了很多收获。我觉得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这个任务培养了学生进行将感知、理解、顿悟融为一体的思维能力;这个活动,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科学思想和方法,更体验到知识再发现的无限乐趣。郑老师老师总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启发,从而推进自己的深入思考。在任务四中,出示三幅图让学生辨析固体、液体、气体他们分子间空隙的大小。为了比较液体和气体的分子模型,郑老师安排了学生动手实验和演示实验。用注射器吸取一定体积的气体和液体,比较哪个更容易压缩,还有再在打火机上套上一个气球,液体汽化气球膨胀。这些实验现象为科学概念的构建提供支持,学生不断地思考,分析比较,从而建立了气体、液体、固体的分子模型。
教师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学生思考、学生学习的课堂。
3、学为中心,扩大学生视野
根据新课程标准,初中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课堂给学生的售后应该不仅仅是知识,还应该把视野扩大。如让学生小画图,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分子是圆的”这样一个误区,所以郑老师补充介绍了分子的各种图片,让学生的了解更全面。随后,又出示了阿伏伽德罗发现分子的科学史。这种深入的体验和讨论中,学生得到是一种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融并立的。
总的来说,执教者重视学生的动手实验,以任务为载体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让学生主动而有质量的参与学习,使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充分体现了“学为中心”的理念,非常值得借鉴。
2013年12月12日,温州市名师大学堂活动在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召开。笔者有幸近距离聆听了郑老师上的《物质的构成》一课,被名师所营造的活跃课堂气氛所吸引,为名师的教学魅力所折服。郑老师所展示的《物质的构成》这堂课,围绕主题,精心构筑学生体验过程,教师引导得法,学生积极主动,较好地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充分地体现了“学为中心”的理念。这节课让我感悟颇深,受益匪浅。在我看来,以下三点尤为值得我学习借鉴。
1、学为中心,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郑老师整个课堂都保持着欢乐和轻松,呈现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在小组讨论时,郑老师会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能给予肯定的眼神、赞扬的笑容,让学生感受到你时刻在关注著他;在学生无头绪时,能给他们以启迪和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个个精彩且充满童趣的回答赢得在座听课老师的一阵阵笑声。
学生由于生活体验不同,对于同一内容有不同的理解,郑老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如在学生汇报“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现象时,一学生说“总体积减少了”,另一学生说“发现液体凝固了”。 学生说的不是很对,老师也不急着以自己的结论覆盖上去,而是沉着等待下一个同学来概括和讲解,从容等待学生自己学会。
教师能利用各种激励艺术,让学生敢想敢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解释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减少时,一学生提出“水分子进入到酒精分子的中间,两种分子相互融合了”的观点,马上又有学生提出“两种分子式不能融合的,而是较小的水分子进入到较大的酒精分子中去”,还有学生提出“水分子蒸发了,所以体积变少了”。 郑老师没有直接肯定或否定哪个学生的想法,也没有灌输给学生正确的知识,而是呈现相关背景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的地发表意见,使每个学生均有发展的空间。
2、学为中心,构建任务中心的课堂
《科学课程标准》确立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学习的关键在思考,而推动思考的是一些具体的任务。
《物质的构成》这一课中,郑老师围绕学习目标精心安排了四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并及时反馈的过程中实现学习。通过任务一“观察蔗糖”, 借助实验学生思考“蔗糖有没有消失?”“为什么蔗糖看不见?”,得出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科学实验赋予学生丰富的感性知识,并通过这些知识去构建科学概念。在任务二“酒精和水混合实验”中,若用细长的玻璃管进行实验,学生会认为液面降低可能是因为酒精和水沾在老师手上,存在误差。而郑老师用平底烧瓶代替玻璃管,平底烧瓶下大上小的结构使得实验现象明显,使学生更容易信服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变小,也让学生见识了一种把微小变化放大的研究方法。另外,用平底烧瓶代替玻璃管,倾倒液体也更加方便了。笔者在以往的教学中,在实验的基础上就告诉学生分子之间有空隙,不到1分钟课就上完了。郑老师不仅重视知识目标的落实,更重视过程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郑老师没有急于得出结论,而是安排了任务三“用分子示意图来表示体积变化”。郑老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学生画图并交流图像花了将近10分钟的时间,但我觉得这10分钟的时间花的是非常值的。学生都纷纷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得到了很多收获。我觉得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这个任务培养了学生进行将感知、理解、顿悟融为一体的思维能力;这个活动,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科学思想和方法,更体验到知识再发现的无限乐趣。郑老师老师总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启发,从而推进自己的深入思考。在任务四中,出示三幅图让学生辨析固体、液体、气体他们分子间空隙的大小。为了比较液体和气体的分子模型,郑老师安排了学生动手实验和演示实验。用注射器吸取一定体积的气体和液体,比较哪个更容易压缩,还有再在打火机上套上一个气球,液体汽化气球膨胀。这些实验现象为科学概念的构建提供支持,学生不断地思考,分析比较,从而建立了气体、液体、固体的分子模型。
教师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学生思考、学生学习的课堂。
3、学为中心,扩大学生视野
根据新课程标准,初中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课堂给学生的售后应该不仅仅是知识,还应该把视野扩大。如让学生小画图,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分子是圆的”这样一个误区,所以郑老师补充介绍了分子的各种图片,让学生的了解更全面。随后,又出示了阿伏伽德罗发现分子的科学史。这种深入的体验和讨论中,学生得到是一种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融并立的。
总的来说,执教者重视学生的动手实验,以任务为载体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让学生主动而有质量的参与学习,使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充分体现了“学为中心”的理念,非常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