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传统大花布入手,研究它的形式色彩,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开发出既有民族传统特征又适应当代需求的儿童产品,从而唤起国民的传统文化意识,促进国民现代设计意识的提高。在活化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把握当代社会对视觉文化的重视与追求,使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花布;儿童;设计
近年来我们课题组进行了“新农村、新时尚、新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在该课题中我们开展了“大花布系列”、“蓝印花布系列”、“庆阳刺绣系列”、“剪纸系列”的研究工作。“大花布儿童系列”是“大花布系列”的一个分支,它既是独立的研究部分,同时也是整体产品的丰富与点缀。
1 “大花布儿童系列”的构想
目前,我国儿童日常用品的市场是一味地西化,市场上的儿童产品基本是现代时尚的西化产品,很难见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儿童产品。为数不多的民族儿童产品基本上都出现在低端市场上,其产品又显得过于粗糙老土,并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以至于出现了一种民族传统儿童产品缺失的局面。
我们的“大花布儿童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就是针对这个问题的专项研究,是要让中国百姓能够用到既有民族传统特征又适应当代需求的儿童产品,这也将激发国民的传统文化意识,也能够促进国民现代设计意识的提高。这也是我们课题将传统文化活化传承应用的目的。
(1)活化传承传统文化,从儿童做起。早在19世纪中叶,现代设计理论的奠基人约翰·拉斯金就明确提出设计不只是设计师的事情,只有从小对国民进行有意识的设计教育,逐步提高全民设计意识,这个国家的设计水平和人民的生活品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正式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使民族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新生,也为了使传承传统文化从儿童做起,设计一套儿童版的“传统大花布”系列产品也就成了我们课题组的一种使命。
(2)丰富和拓展传统大花布系列产品,满足儿童群体的需求。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我们的未来。我们将课题中的“大花布系列”拓展出一个分支:“大花布儿童系列”。它可以丰富产品阵营,扩大系列产品的受众面,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客户的需要,是拓展大花布与整个系列产品的一项举措。
2 “大花布儿童系列”的设计
以民间大花布为基础而设计出的“大花布系列”,从色彩、空间、图形等方面进行改造,使得面貌焕然一新,其色彩更加协调、图形上更加注重负空间的处理、空间关系更整体。但是它的图案还是以“花”、“凤凰”、“叶”为基本元素,色彩还是以“大红”、“大绿”、“大黑”、“大蓝”为主色,由于这样的图案和色彩,在应用上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并不像“蓝印花布”那样有着相对和谐的色调,更容易让大多数受众接受。将传统的大花布用在儿童产品中更不是件易事,首先,大花布中的大红、大绿、大黑、大蓝的主色与我们所熟悉的“儿童色”相距甚远。其次,儿童产品的体积与面积普遍较成人的产品要小;再者,如何保持大花布的一些特色,并合适的转接到儿童概念上来。这都对我们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1)形式组织。我们在“传统大花布”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在原有“花”、“凤凰”、“叶”图形的基础上加入辅助图形进行丰富。原有的“花”、“凤凰”、“叶”等图形属于有机形,具有概括与写实的特点,但也会略微显得随意。我们加入圆点、直线这两类无机形进行互补,在保持原有图形特征的基础上,也加强了一定的秩序感。新元素的加入在丰富纹样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大花布”的感觉,使新的图形纹样兼具了传统与现代的特征。在儿童大花布的纹样设计上,我们使用最多的手法是重复,重复这种有效的设计手段往往被忽视,被认为过于简单。简单的重复是画面节奏的开始,我们通过简单的点线重复使得画面丰富且有秩序,而“花”、“叶”、“凤凰”等有机形的加入使得点、线组成的无机形得到了很好的互补,图案变得既有秩序又有活力。在具体的设计程序上我们将“花”、“凤凰”、“叶”等有机图形组成一个“有机形图样层”,将圆点和线条组成一个“无机形图样层”,再将这两个层进行叠加。
多种类型元素的叠加可以组织成一些新的图案,通过不同的组织方式,不同的叠加方式进行演变来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图案。因为儿童产品的面积相对于成人产品面积要小。与成人产品等大的图案在具体产品的应用上显得不太合适。因此,我们将图案中的元素按比例整体缩小,形成较为细碎的图案,比例上的缩小正好适应了儿童产品,同时这就弱化了“花”、“凤凰”、“叶”等乡土气息浓郁的图案(图2所示)。通过有机形与无机形的交融,通过比例大小的控制,新的花布图案变得更具设计感,也更加现代时尚。
(2)色彩应用。色彩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世界,左右着我们的情绪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传统大花布以其“色”而感染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它浓烈、奔放、豪爽甚至有些“汹涌”,也因为它的“色”使我们课题组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深入持久地研究它。
色彩是这个大千世界的直接产物,色彩又在直接或间接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世界,左右着我们的情绪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我们应当看到,不同的人对色彩的心理感知与对色彩的喜好是不同的。其中,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民族与地区、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都会对人的色彩喜好有着直接的影响。正因为这众多的原因与背景,当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必须很好地在色彩方面进行人群、产品、需求等不同的研究与定位,使设计更好地为人服务。[1]在中国人对儿童色彩认知的普遍观念中,鲜艳似乎总是放在首要位置的,人们普遍认为儿童色就应该是鲜艳亮丽的,灰色和有色彩倾向的灰色似乎只能在成年中使用。但是根据我们课题组多年来对色彩原理以及国际流行色彩趋势所做的研究来看,儿童色彩并不一定要是鲜艳和亮丽的,更多高级的“灰色”使用在儿童产品中会提升产品的品位。
在具体的色彩运用上,我们首先依据牛顿色相环进行分析,同时也将不同肤色人种的服饰色彩作对比研究。牛顿色相环把太阳七色光概括为六色,并把他们头尾相接,变成六色色环,在相邻的色彩之间加入间色变成十二色色环。红、黄、蓝三原色谓语一个正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所指处;而橙、绿、紫也正处于一个到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所指处。牛顿色相环的三原色中任何一种原色都是其他两种原色之间的补色。[2]在牛顿色相环中有“红”、“黄”、“蓝”三原色和“橙”、“绿”、“紫”第一间色,处在原色和第一间色中的六个颜色是第二间色。我们把原色称为第一色彩,把第一间色称为第二色彩,将第二间色称为第三色彩。非洲的黑种人的服饰色彩经常是非常艳丽浓烈,多属于第一色彩;而欧美白人的服饰色彩则要低调得多,第三色彩在他们的服装中使用较多。色彩并无好坏之分,而只有使用的是否合适巧妙。这些浓烈第一色彩和低调的第三色彩对黄色皮肤的中国人并不一定合适。在儿童大花布的色彩设计上需要结合传统大花布的色彩和黄种人肤色特点进行改造。
我们需要做的是,把传统大花布中的传统色彩应用于儿童产品中,体现出既有传统又时尚的风格。中国人的黄色皮肤,介于欧洲人的白和非洲人的黑之间。我们选择第二色彩为基调,在颜色的选择上以三到四种第二色彩配以一种第一色彩。第二色彩占据大量的比例,表现出柔和的感觉,几种第二色彩的出现又不会显得单调。第一色彩的使用在面积上需要严格控制,比例不超过百分之十五,它起到的是“提亮”和“唤醒”的作用,是点睛出彩的地方,体现出儿童产品活泼的一面。最后通过不断协调色彩间的色相、明度、冷暖、面积等关系获得最佳效果。
(3)应用载体。“大花布儿童系列”中图案出现频次最多的是花朵、碎点等元素,色彩上还是以红、绿色居多,所以我们的产品开发以2~7岁的女童为主要对象。在确定产品的主要受众后,我们将打样出的“儿童系列花布”陆续应用在包、发卡、帽子、扣子、头巾、围嘴、本子等儿童日常用品上,并不断在样品生产的过程中适时调整,让花布的纹样和具体的产品契合的更加完美。由于大花布图案的本性是以花为主,所以这类图案较多开发的是女童产品,而对男童产品的开发我们也会在今后的其他系列中进行研发。
3 结语
珍视和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连续性,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需要。[3]传承活化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是使它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保持密切联系, 让民族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实现生存、传承。在课题论证、设计、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愈加觉得传承活化民族传统文化和提升国民设计意识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设计水平并不是由一批优秀的设计师来支撑的,它需要国民整体设计意识的提高作为基石。“大花布儿童系列”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承载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的重任,可贵的是将这种意识赋予中国幼小的一代:“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娃娃抓起”。
参考文献:
[1] 郑美京(韩).二维设计基础[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54.
[2] 李鹏程,王炜.色彩构成[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20.
[3] 沈松德.论民族化与包装设计[J].重庆:包装工程,2013:85.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花布;儿童;设计
近年来我们课题组进行了“新农村、新时尚、新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在该课题中我们开展了“大花布系列”、“蓝印花布系列”、“庆阳刺绣系列”、“剪纸系列”的研究工作。“大花布儿童系列”是“大花布系列”的一个分支,它既是独立的研究部分,同时也是整体产品的丰富与点缀。
1 “大花布儿童系列”的构想
目前,我国儿童日常用品的市场是一味地西化,市场上的儿童产品基本是现代时尚的西化产品,很难见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儿童产品。为数不多的民族儿童产品基本上都出现在低端市场上,其产品又显得过于粗糙老土,并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以至于出现了一种民族传统儿童产品缺失的局面。
我们的“大花布儿童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就是针对这个问题的专项研究,是要让中国百姓能够用到既有民族传统特征又适应当代需求的儿童产品,这也将激发国民的传统文化意识,也能够促进国民现代设计意识的提高。这也是我们课题将传统文化活化传承应用的目的。
(1)活化传承传统文化,从儿童做起。早在19世纪中叶,现代设计理论的奠基人约翰·拉斯金就明确提出设计不只是设计师的事情,只有从小对国民进行有意识的设计教育,逐步提高全民设计意识,这个国家的设计水平和人民的生活品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正式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使民族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新生,也为了使传承传统文化从儿童做起,设计一套儿童版的“传统大花布”系列产品也就成了我们课题组的一种使命。
(2)丰富和拓展传统大花布系列产品,满足儿童群体的需求。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我们的未来。我们将课题中的“大花布系列”拓展出一个分支:“大花布儿童系列”。它可以丰富产品阵营,扩大系列产品的受众面,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客户的需要,是拓展大花布与整个系列产品的一项举措。
2 “大花布儿童系列”的设计
以民间大花布为基础而设计出的“大花布系列”,从色彩、空间、图形等方面进行改造,使得面貌焕然一新,其色彩更加协调、图形上更加注重负空间的处理、空间关系更整体。但是它的图案还是以“花”、“凤凰”、“叶”为基本元素,色彩还是以“大红”、“大绿”、“大黑”、“大蓝”为主色,由于这样的图案和色彩,在应用上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并不像“蓝印花布”那样有着相对和谐的色调,更容易让大多数受众接受。将传统的大花布用在儿童产品中更不是件易事,首先,大花布中的大红、大绿、大黑、大蓝的主色与我们所熟悉的“儿童色”相距甚远。其次,儿童产品的体积与面积普遍较成人的产品要小;再者,如何保持大花布的一些特色,并合适的转接到儿童概念上来。这都对我们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1)形式组织。我们在“传统大花布”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在原有“花”、“凤凰”、“叶”图形的基础上加入辅助图形进行丰富。原有的“花”、“凤凰”、“叶”等图形属于有机形,具有概括与写实的特点,但也会略微显得随意。我们加入圆点、直线这两类无机形进行互补,在保持原有图形特征的基础上,也加强了一定的秩序感。新元素的加入在丰富纹样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大花布”的感觉,使新的图形纹样兼具了传统与现代的特征。在儿童大花布的纹样设计上,我们使用最多的手法是重复,重复这种有效的设计手段往往被忽视,被认为过于简单。简单的重复是画面节奏的开始,我们通过简单的点线重复使得画面丰富且有秩序,而“花”、“叶”、“凤凰”等有机形的加入使得点、线组成的无机形得到了很好的互补,图案变得既有秩序又有活力。在具体的设计程序上我们将“花”、“凤凰”、“叶”等有机图形组成一个“有机形图样层”,将圆点和线条组成一个“无机形图样层”,再将这两个层进行叠加。
多种类型元素的叠加可以组织成一些新的图案,通过不同的组织方式,不同的叠加方式进行演变来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图案。因为儿童产品的面积相对于成人产品面积要小。与成人产品等大的图案在具体产品的应用上显得不太合适。因此,我们将图案中的元素按比例整体缩小,形成较为细碎的图案,比例上的缩小正好适应了儿童产品,同时这就弱化了“花”、“凤凰”、“叶”等乡土气息浓郁的图案(图2所示)。通过有机形与无机形的交融,通过比例大小的控制,新的花布图案变得更具设计感,也更加现代时尚。
(2)色彩应用。色彩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世界,左右着我们的情绪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传统大花布以其“色”而感染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它浓烈、奔放、豪爽甚至有些“汹涌”,也因为它的“色”使我们课题组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深入持久地研究它。
色彩是这个大千世界的直接产物,色彩又在直接或间接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世界,左右着我们的情绪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我们应当看到,不同的人对色彩的心理感知与对色彩的喜好是不同的。其中,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民族与地区、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都会对人的色彩喜好有着直接的影响。正因为这众多的原因与背景,当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必须很好地在色彩方面进行人群、产品、需求等不同的研究与定位,使设计更好地为人服务。[1]在中国人对儿童色彩认知的普遍观念中,鲜艳似乎总是放在首要位置的,人们普遍认为儿童色就应该是鲜艳亮丽的,灰色和有色彩倾向的灰色似乎只能在成年中使用。但是根据我们课题组多年来对色彩原理以及国际流行色彩趋势所做的研究来看,儿童色彩并不一定要是鲜艳和亮丽的,更多高级的“灰色”使用在儿童产品中会提升产品的品位。
在具体的色彩运用上,我们首先依据牛顿色相环进行分析,同时也将不同肤色人种的服饰色彩作对比研究。牛顿色相环把太阳七色光概括为六色,并把他们头尾相接,变成六色色环,在相邻的色彩之间加入间色变成十二色色环。红、黄、蓝三原色谓语一个正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所指处;而橙、绿、紫也正处于一个到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所指处。牛顿色相环的三原色中任何一种原色都是其他两种原色之间的补色。[2]在牛顿色相环中有“红”、“黄”、“蓝”三原色和“橙”、“绿”、“紫”第一间色,处在原色和第一间色中的六个颜色是第二间色。我们把原色称为第一色彩,把第一间色称为第二色彩,将第二间色称为第三色彩。非洲的黑种人的服饰色彩经常是非常艳丽浓烈,多属于第一色彩;而欧美白人的服饰色彩则要低调得多,第三色彩在他们的服装中使用较多。色彩并无好坏之分,而只有使用的是否合适巧妙。这些浓烈第一色彩和低调的第三色彩对黄色皮肤的中国人并不一定合适。在儿童大花布的色彩设计上需要结合传统大花布的色彩和黄种人肤色特点进行改造。
我们需要做的是,把传统大花布中的传统色彩应用于儿童产品中,体现出既有传统又时尚的风格。中国人的黄色皮肤,介于欧洲人的白和非洲人的黑之间。我们选择第二色彩为基调,在颜色的选择上以三到四种第二色彩配以一种第一色彩。第二色彩占据大量的比例,表现出柔和的感觉,几种第二色彩的出现又不会显得单调。第一色彩的使用在面积上需要严格控制,比例不超过百分之十五,它起到的是“提亮”和“唤醒”的作用,是点睛出彩的地方,体现出儿童产品活泼的一面。最后通过不断协调色彩间的色相、明度、冷暖、面积等关系获得最佳效果。
(3)应用载体。“大花布儿童系列”中图案出现频次最多的是花朵、碎点等元素,色彩上还是以红、绿色居多,所以我们的产品开发以2~7岁的女童为主要对象。在确定产品的主要受众后,我们将打样出的“儿童系列花布”陆续应用在包、发卡、帽子、扣子、头巾、围嘴、本子等儿童日常用品上,并不断在样品生产的过程中适时调整,让花布的纹样和具体的产品契合的更加完美。由于大花布图案的本性是以花为主,所以这类图案较多开发的是女童产品,而对男童产品的开发我们也会在今后的其他系列中进行研发。
3 结语
珍视和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连续性,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需要。[3]传承活化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是使它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保持密切联系, 让民族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实现生存、传承。在课题论证、设计、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愈加觉得传承活化民族传统文化和提升国民设计意识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设计水平并不是由一批优秀的设计师来支撑的,它需要国民整体设计意识的提高作为基石。“大花布儿童系列”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承载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的重任,可贵的是将这种意识赋予中国幼小的一代:“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娃娃抓起”。
参考文献:
[1] 郑美京(韩).二维设计基础[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54.
[2] 李鹏程,王炜.色彩构成[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20.
[3] 沈松德.论民族化与包装设计[J].重庆:包装工程,20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