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传承传统文化从儿童做起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l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传统大花布入手,研究它的形式色彩,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开发出既有民族传统特征又适应当代需求的儿童产品,从而唤起国民的传统文化意识,促进国民现代设计意识的提高。在活化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把握当代社会对视觉文化的重视与追求,使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花布;儿童;设计
  近年来我们课题组进行了“新农村、新时尚、新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在该课题中我们开展了“大花布系列”、“蓝印花布系列”、“庆阳刺绣系列”、“剪纸系列”的研究工作。“大花布儿童系列”是“大花布系列”的一个分支,它既是独立的研究部分,同时也是整体产品的丰富与点缀。
  1 “大花布儿童系列”的构想
  目前,我国儿童日常用品的市场是一味地西化,市场上的儿童产品基本是现代时尚的西化产品,很难见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儿童产品。为数不多的民族儿童产品基本上都出现在低端市场上,其产品又显得过于粗糙老土,并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以至于出现了一种民族传统儿童产品缺失的局面。
  我们的“大花布儿童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就是针对这个问题的专项研究,是要让中国百姓能够用到既有民族传统特征又适应当代需求的儿童产品,这也将激发国民的传统文化意识,也能够促进国民现代设计意识的提高。这也是我们课题将传统文化活化传承应用的目的。
  (1)活化传承传统文化,从儿童做起。早在19世纪中叶,现代设计理论的奠基人约翰·拉斯金就明确提出设计不只是设计师的事情,只有从小对国民进行有意识的设计教育,逐步提高全民设计意识,这个国家的设计水平和人民的生活品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正式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使民族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新生,也为了使传承传统文化从儿童做起,设计一套儿童版的“传统大花布”系列产品也就成了我们课题组的一种使命。
  (2)丰富和拓展传统大花布系列产品,满足儿童群体的需求。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我们的未来。我们将课题中的“大花布系列”拓展出一个分支:“大花布儿童系列”。它可以丰富产品阵营,扩大系列产品的受众面,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客户的需要,是拓展大花布与整个系列产品的一项举措。
  2 “大花布儿童系列”的设计
  以民间大花布为基础而设计出的“大花布系列”,从色彩、空间、图形等方面进行改造,使得面貌焕然一新,其色彩更加协调、图形上更加注重负空间的处理、空间关系更整体。但是它的图案还是以“花”、“凤凰”、“叶”为基本元素,色彩还是以“大红”、“大绿”、“大黑”、“大蓝”为主色,由于这样的图案和色彩,在应用上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并不像“蓝印花布”那样有着相对和谐的色调,更容易让大多数受众接受。将传统的大花布用在儿童产品中更不是件易事,首先,大花布中的大红、大绿、大黑、大蓝的主色与我们所熟悉的“儿童色”相距甚远。其次,儿童产品的体积与面积普遍较成人的产品要小;再者,如何保持大花布的一些特色,并合适的转接到儿童概念上来。这都对我们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1)形式组织。我们在“传统大花布”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在原有“花”、“凤凰”、“叶”图形的基础上加入辅助图形进行丰富。原有的“花”、“凤凰”、“叶”等图形属于有机形,具有概括与写实的特点,但也会略微显得随意。我们加入圆点、直线这两类无机形进行互补,在保持原有图形特征的基础上,也加强了一定的秩序感。新元素的加入在丰富纹样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大花布”的感觉,使新的图形纹样兼具了传统与现代的特征。在儿童大花布的纹样设计上,我们使用最多的手法是重复,重复这种有效的设计手段往往被忽视,被认为过于简单。简单的重复是画面节奏的开始,我们通过简单的点线重复使得画面丰富且有秩序,而“花”、“叶”、“凤凰”等有机形的加入使得点、线组成的无机形得到了很好的互补,图案变得既有秩序又有活力。在具体的设计程序上我们将“花”、“凤凰”、“叶”等有机图形组成一个“有机形图样层”,将圆点和线条组成一个“无机形图样层”,再将这两个层进行叠加。
  多种类型元素的叠加可以组织成一些新的图案,通过不同的组织方式,不同的叠加方式进行演变来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图案。因为儿童产品的面积相对于成人产品面积要小。与成人产品等大的图案在具体产品的应用上显得不太合适。因此,我们将图案中的元素按比例整体缩小,形成较为细碎的图案,比例上的缩小正好适应了儿童产品,同时这就弱化了“花”、“凤凰”、“叶”等乡土气息浓郁的图案(图2所示)。通过有机形与无机形的交融,通过比例大小的控制,新的花布图案变得更具设计感,也更加现代时尚。
  (2)色彩应用。色彩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世界,左右着我们的情绪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传统大花布以其“色”而感染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它浓烈、奔放、豪爽甚至有些“汹涌”,也因为它的“色”使我们课题组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深入持久地研究它。
  色彩是这个大千世界的直接产物,色彩又在直接或间接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世界,左右着我们的情绪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我们应当看到,不同的人对色彩的心理感知与对色彩的喜好是不同的。其中,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民族与地区、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都会对人的色彩喜好有着直接的影响。正因为这众多的原因与背景,当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必须很好地在色彩方面进行人群、产品、需求等不同的研究与定位,使设计更好地为人服务。[1]在中国人对儿童色彩认知的普遍观念中,鲜艳似乎总是放在首要位置的,人们普遍认为儿童色就应该是鲜艳亮丽的,灰色和有色彩倾向的灰色似乎只能在成年中使用。但是根据我们课题组多年来对色彩原理以及国际流行色彩趋势所做的研究来看,儿童色彩并不一定要是鲜艳和亮丽的,更多高级的“灰色”使用在儿童产品中会提升产品的品位。
  在具体的色彩运用上,我们首先依据牛顿色相环进行分析,同时也将不同肤色人种的服饰色彩作对比研究。牛顿色相环把太阳七色光概括为六色,并把他们头尾相接,变成六色色环,在相邻的色彩之间加入间色变成十二色色环。红、黄、蓝三原色谓语一个正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所指处;而橙、绿、紫也正处于一个到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所指处。牛顿色相环的三原色中任何一种原色都是其他两种原色之间的补色。[2]在牛顿色相环中有“红”、“黄”、“蓝”三原色和“橙”、“绿”、“紫”第一间色,处在原色和第一间色中的六个颜色是第二间色。我们把原色称为第一色彩,把第一间色称为第二色彩,将第二间色称为第三色彩。非洲的黑种人的服饰色彩经常是非常艳丽浓烈,多属于第一色彩;而欧美白人的服饰色彩则要低调得多,第三色彩在他们的服装中使用较多。色彩并无好坏之分,而只有使用的是否合适巧妙。这些浓烈第一色彩和低调的第三色彩对黄色皮肤的中国人并不一定合适。在儿童大花布的色彩设计上需要结合传统大花布的色彩和黄种人肤色特点进行改造。
  我们需要做的是,把传统大花布中的传统色彩应用于儿童产品中,体现出既有传统又时尚的风格。中国人的黄色皮肤,介于欧洲人的白和非洲人的黑之间。我们选择第二色彩为基调,在颜色的选择上以三到四种第二色彩配以一种第一色彩。第二色彩占据大量的比例,表现出柔和的感觉,几种第二色彩的出现又不会显得单调。第一色彩的使用在面积上需要严格控制,比例不超过百分之十五,它起到的是“提亮”和“唤醒”的作用,是点睛出彩的地方,体现出儿童产品活泼的一面。最后通过不断协调色彩间的色相、明度、冷暖、面积等关系获得最佳效果。
  (3)应用载体。“大花布儿童系列”中图案出现频次最多的是花朵、碎点等元素,色彩上还是以红、绿色居多,所以我们的产品开发以2~7岁的女童为主要对象。在确定产品的主要受众后,我们将打样出的“儿童系列花布”陆续应用在包、发卡、帽子、扣子、头巾、围嘴、本子等儿童日常用品上,并不断在样品生产的过程中适时调整,让花布的纹样和具体的产品契合的更加完美。由于大花布图案的本性是以花为主,所以这类图案较多开发的是女童产品,而对男童产品的开发我们也会在今后的其他系列中进行研发。
  3 结语
  珍视和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连续性,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需要。[3]传承活化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是使它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保持密切联系, 让民族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实现生存、传承。在课题论证、设计、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愈加觉得传承活化民族传统文化和提升国民设计意识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设计水平并不是由一批优秀的设计师来支撑的,它需要国民整体设计意识的提高作为基石。“大花布儿童系列”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承载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的重任,可贵的是将这种意识赋予中国幼小的一代:“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娃娃抓起”。
  参考文献:
  [1] 郑美京(韩).二维设计基础[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54.
  [2] 李鹏程,王炜.色彩构成[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20.
  [3] 沈松德.论民族化与包装设计[J].重庆:包装工程,2013:85.
其他文献
摘 要:满族剪纸艺术是流传于东北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室内设计中适当的选择和应用东北民间满族剪纸艺术的图案,对室内空间的人文气息与艺术氛围能够得到很好地表达。  关键词:东北民间艺术;满族剪纸艺术;室内设计  1 满族剪纸在东北民间文化传承中的艺术象征与文化表象  东北民间剪纸概述:剪纸艺术在东北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当纸张的普及度不是很高的时候,生活在东北北部的
期刊
摘 要: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一文中提出“三境”之说来评论诗(主要是山水诗)。他认为诗有三种境界,只写山水之形的为“物境”;能借景生情的为“情境”,托物言志的为“意境”。园林通过营造的“意境”则把升华了的自然山水风景又再现到人们现实生活中来了。园林中借景于意境的内涵,指出注重运用以文化与艺术的背景的借景手法,在意境的创造上可更胜一筹,强调借景手法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高层次的造园美学概念,分析了其
期刊
摘 要:武术作为中华民族身体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本文以中国剑为例,从传统武术转向现代武术过程中武术器材所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以设计的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方式。从中国剑本身所具备的造型特点和文化内涵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进行探索分析,使其走入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从而继承和传播武术文化。  关键词:剑术;造型特点;文化内涵;现代化改造  在传统武术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实用的军事战争演变而
期刊
摘 要:标志是一种特别图形符号,它将各种图像以概括、准确、精练的形式展示出来,表达特定的含义,将组织机构或公司的文化内涵、行业动态和精神气质表现出来,传播清晰明了資讯。我们所看到的标志是外在的形式,而内在的美和体现内涵需要观者不断去体会。为了使图形表现更加有符合行业特点,在表现手法上有多种形式,有色彩鲜艳、充满活力、动感十足、有颜色深沉、左右对称、四达八稳的图形标志。本文以标志对称式表现技法在金融
期刊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终端屏幕分辨率和用户人机互动习惯的变迁,Web设计的流行趋势正在发生重大的范型转移。对于各行各业移动APP开发者来说,除了抓住用户的刚需、痛点、高频之外,还要让前端和后端技术、用户体验、业务流程优化变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对“互联网+”时代下的UI设计发展趋势的把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互联网+”;UI设计;交互设计;扁平化风格;情感化交互;动态交互  “互联网
期刊
摘 要:基于消费者喜新厌旧的心理,可口可乐也通过研究消费者的喜好,改变了过去“传统、经典”的形象,喊出“要爽有自己”的口号。国产奶糖“大白兔”要焕发新的活力,重现昔日的辉煌就要像“回力”一样学会用世界语言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不要局限于固有的品牌形象和固有的传统思维,在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的前提下更要开放思想,结合当今世界各国的同类品牌特征,将会更加满足新世纪的需求。  关键词:民族品牌;大白兔;国礼;
期刊
摘 要:社会媒体发展迅速,新媒体层出不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随之,影视艺术专业在全国各高校遍地开花。本文以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结合学生作品的传播现状,整合全媒体语境下学生电影短片的传播方式,力求为学生电影短片建立优秀的传播平台。根据新旧媒体的特点与优势,拓宽学生电影短片的受众渠道。通过良好的传播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营造创作氛围,为良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感觉形象和客观对象进行语义联想,来探讨模糊思维视野下的模糊语言的联想方式。  关键词:模糊思维;模糊语言;词类活用;联想方式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词类活用。其中名词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动词和名词活用作状语。形容词的词类活用包括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但是古代汉语里的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出现灵活性的运用,在句子
期刊
摘 要:乾隆朝时,为重建边疆各族与中央的关系,清廷发动了一系列旨在维稳疆域的征战,经过前后多年的努力,清帝国开辟了偌大的版图。为表彰功绩,宫廷画师将这些事件详实地诉诸图像。本文即以此为考证内容,尝试结合历史上之“正统”观念,思索艺术图像与政治权利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关键词:宫廷绘画;武功;正统  清代宫廷绘画较之前朝有了自己的特点。尽管康熙一朝宫廷绘画尚处于起步阶段,绘画创作的数量与质量未形成
期刊
摘 要:马鞍山地方民间民俗舞蹈种类较为丰富,其中以采石跳和合影响流传最广而最具特色,至今仍然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采石跳和合的产生、发展和演进,凸显地域、人文和传承等方面在采石跳和合舞蹈形态发展过程中影响。  关键词:采石跳和合;概况;发展与演进  马鞍山地方舞蹈文化是安徽省舞蹈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鞍山地方流传的民间民俗舞蹈较为丰富,其中有采石跳和合、花鼓灯、采菱船、河蚌、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