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是其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的学生,面临的一切都是新的:学校、老师、同学、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要求等;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在努力适应新环境、新要求,积极探寻着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一无疑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期,是形成基本学习技能的敏感期。因此,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努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具备更进一步的创新阅读能力,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高一学生的阅读教学中,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以学生为阅读主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创新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阅读教学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一改传统阅读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讲授轻反馈、重考点轻感悟的流弊,赋阅读教学以新意,还阅读课堂以活力;它要求我们有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有积极活跃的学生参与。而这些又都有赖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离开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切都将是蜃楼美景,可望而不可即。
阅读活动的核心是学生的自主性。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动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如果有了很强的自主阅读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我眼中的美国小学教育》一书这样叙述:美国的小学老师给小学生布置类似“叙述自己的国家”、“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责任该由谁承担”、“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的安全顾问,你该怎么办”、“叙述自己国家的文化”等令大人们都无从下手的作业。其目的很明显: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查找资料来认识体验,而答案的本身并不重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应该从中得到点启示吗?
创新阅读活动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不是不管,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教师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有利于学生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创新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质量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摆正了师生地位,教师不妨另辟蹊径,通过“脑”读、求异、求全、推演、引申、读写等方法,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质量,领略生命之巅的秀丽风光。
(一)“脑”读法——尝试创造
出示课文标题后,先合上课本,让学生用脑子“阅读”课文。有些文章,老师可以提供相应的条件,诸如作家思想、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让学生在脑子中假想出课文原作来,然后对照课文,比较优劣。构想好的,问问好在什么地方;构想差的,想想差在何处。这样先想后读,以想促读,以读促想,可以得到深入研读课文和创造性阅读的双丰收。例如,我用先想后读的方法教杂文《我若为王》,就发现许多学生构想时只停留在拥有王权之后如何去享受,或者如何去治理天下上,却很少想到去消灭王权思想。学生带着自己的假想去阅读课文,会很快地确知自己的不足,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用脑子“阅读”出的文章是一种尝试创造的结晶,不管其优劣与否,我们都应鼓励,特别是对那些在某一点或某一方面比原作强的学生的假想,更应给予鼓励。
(二)求异法——吹毛求疵
求异思维是一种很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它常表现为认识的独创性,敢于怀疑和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善于标新立异。其思维过程为怀疑——否定——新知。怀疑是创新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定论、不迷信“权威”、勇于追求真理的思维品质,以便获得突破性的认识。
中学课本上的文章,一般都是精选的名家名作。对于这些传统佳作,学生如能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指出其不足,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诱导学生对课文吹毛求疵,鼓励他们“钻牛角尖”,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不会走进死胡同。比如,学习《庄周买水》,许多学生就敢于质疑此篇文章选进教材的价值,认为它只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并不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
(三)求全法——完善补充
文学作品里留有大量的“空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让学生发现填补,从而激活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如,《祝福》里的祥林嫂“老”去前夜有哪些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些问题,
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让学生发现填补,从而激活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四)推演法——联想拓展
联想力与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教学中应注意运用联想拓展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让学生顺着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事物发展的必然结局、作家创作的思路继续联想下去,便于学生纵向思维的拓展。
这种方法多用于记叙性文章的阅读活动中。如,阅读《项链》一文后,思考路瓦栽夫人“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的生活。
(五)引申法——感想启示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在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基础上,我们还可指导学生畅谈感想、阐述启示,以促使学生思想认识的升华、思维活动的飞跃和生命内涵的提升。
如, 在教学《我与地坛》时,我们可让学生讨论“生命的价值”或“生与死的关系”,这对于提高学生珍惜生命的认识大有好处。
从阅读本质说,阅读过程是生命的成长过程,它不单是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学生心智的开掘、人格的完善。因此,阅读活动就不仅仅是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还应是学生创造自己的生命过程。要想获得这样的阅读价值,就必须重视“感想启示”法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
(六)读写法——另立炉灶
读写法是鼓励学生阅读后思考出不同于课文的立意、不同于课文的构思、写法等,激励他们标新立异,开拓新颖的思路。这种方法,是在原文的诱发下产生新的设想,这实际上是一种读写结合的拓展,同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受原文的启发而有新的构思,这也是一种另立炉灶的方法。如,阅读《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要求学生设计出不同于原文的构思来。于是,有的学生从齐威王喜欢独奏而使“滥竽充数”者夹着尾巴逃跑了而联想到今天的改革;有的则从南郭先生之所以“充”得开,是由于齐宣王的过失而想到今天领导者的素质等,都是一种很好的创新。
创造性思维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具有多向性,表现为思维的纵横辐射。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往往能获得多种知识信息,收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阅读一篇文章,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那将会获得不同的启发,产生不同的认识。
建立在自主阅读基础上的创新式阅读,可以避免学生被动地阅读文本,促使他们做阅读的主人。这样,就能够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提升他们的阅读质量,让他们最大限度地享受阅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于漪,陈军.智慧的源泉——于老师谈现代文阅读[M].山东教育出版社.
[2]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 韦 雄)
在高一学生的阅读教学中,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以学生为阅读主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创新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阅读教学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一改传统阅读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讲授轻反馈、重考点轻感悟的流弊,赋阅读教学以新意,还阅读课堂以活力;它要求我们有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有积极活跃的学生参与。而这些又都有赖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离开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切都将是蜃楼美景,可望而不可即。
阅读活动的核心是学生的自主性。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动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如果有了很强的自主阅读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我眼中的美国小学教育》一书这样叙述:美国的小学老师给小学生布置类似“叙述自己的国家”、“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责任该由谁承担”、“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的安全顾问,你该怎么办”、“叙述自己国家的文化”等令大人们都无从下手的作业。其目的很明显: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查找资料来认识体验,而答案的本身并不重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应该从中得到点启示吗?
创新阅读活动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不是不管,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教师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有利于学生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创新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质量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摆正了师生地位,教师不妨另辟蹊径,通过“脑”读、求异、求全、推演、引申、读写等方法,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质量,领略生命之巅的秀丽风光。
(一)“脑”读法——尝试创造
出示课文标题后,先合上课本,让学生用脑子“阅读”课文。有些文章,老师可以提供相应的条件,诸如作家思想、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让学生在脑子中假想出课文原作来,然后对照课文,比较优劣。构想好的,问问好在什么地方;构想差的,想想差在何处。这样先想后读,以想促读,以读促想,可以得到深入研读课文和创造性阅读的双丰收。例如,我用先想后读的方法教杂文《我若为王》,就发现许多学生构想时只停留在拥有王权之后如何去享受,或者如何去治理天下上,却很少想到去消灭王权思想。学生带着自己的假想去阅读课文,会很快地确知自己的不足,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用脑子“阅读”出的文章是一种尝试创造的结晶,不管其优劣与否,我们都应鼓励,特别是对那些在某一点或某一方面比原作强的学生的假想,更应给予鼓励。
(二)求异法——吹毛求疵
求异思维是一种很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它常表现为认识的独创性,敢于怀疑和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善于标新立异。其思维过程为怀疑——否定——新知。怀疑是创新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定论、不迷信“权威”、勇于追求真理的思维品质,以便获得突破性的认识。
中学课本上的文章,一般都是精选的名家名作。对于这些传统佳作,学生如能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指出其不足,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诱导学生对课文吹毛求疵,鼓励他们“钻牛角尖”,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不会走进死胡同。比如,学习《庄周买水》,许多学生就敢于质疑此篇文章选进教材的价值,认为它只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并不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
(三)求全法——完善补充
文学作品里留有大量的“空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让学生发现填补,从而激活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如,《祝福》里的祥林嫂“老”去前夜有哪些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些问题,
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让学生发现填补,从而激活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四)推演法——联想拓展
联想力与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教学中应注意运用联想拓展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让学生顺着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事物发展的必然结局、作家创作的思路继续联想下去,便于学生纵向思维的拓展。
这种方法多用于记叙性文章的阅读活动中。如,阅读《项链》一文后,思考路瓦栽夫人“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的生活。
(五)引申法——感想启示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在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基础上,我们还可指导学生畅谈感想、阐述启示,以促使学生思想认识的升华、思维活动的飞跃和生命内涵的提升。
如, 在教学《我与地坛》时,我们可让学生讨论“生命的价值”或“生与死的关系”,这对于提高学生珍惜生命的认识大有好处。
从阅读本质说,阅读过程是生命的成长过程,它不单是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学生心智的开掘、人格的完善。因此,阅读活动就不仅仅是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还应是学生创造自己的生命过程。要想获得这样的阅读价值,就必须重视“感想启示”法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
(六)读写法——另立炉灶
读写法是鼓励学生阅读后思考出不同于课文的立意、不同于课文的构思、写法等,激励他们标新立异,开拓新颖的思路。这种方法,是在原文的诱发下产生新的设想,这实际上是一种读写结合的拓展,同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受原文的启发而有新的构思,这也是一种另立炉灶的方法。如,阅读《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要求学生设计出不同于原文的构思来。于是,有的学生从齐威王喜欢独奏而使“滥竽充数”者夹着尾巴逃跑了而联想到今天的改革;有的则从南郭先生之所以“充”得开,是由于齐宣王的过失而想到今天领导者的素质等,都是一种很好的创新。
创造性思维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具有多向性,表现为思维的纵横辐射。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往往能获得多种知识信息,收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阅读一篇文章,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那将会获得不同的启发,产生不同的认识。
建立在自主阅读基础上的创新式阅读,可以避免学生被动地阅读文本,促使他们做阅读的主人。这样,就能够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提升他们的阅读质量,让他们最大限度地享受阅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于漪,陈军.智慧的源泉——于老师谈现代文阅读[M].山东教育出版社.
[2]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