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已进入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已成为一条通往教学创新的必经之路。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路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听课造成的废劳和紧张。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当采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支撑,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关键字]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那么如何培养造就出如此庞大的拔尖创新人才呢?当然是要依靠教育。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培养的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其他知识的必备能力,而小学语文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语文教学改革,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探索出一条既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又能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要的语文教学新路。改革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运用,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同时又伴随着每个教育教学环节。
一、更新教育观念,突出主体地位
传统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早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是明日黄花,多媒体教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多媒体它以其畅通的信息渠道,集光、影、信息处理、传递、文字输送等功能于一身,直面五彩缤纷的世界,为教学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正确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用不当,就得不偿失。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现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教师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技术对教学信息按联想思维方式进行非线性地组织与管理,将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单元体系,实施柔性的教学计划,由于这些单元是可以互相调整和调换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分配时间,利用网络资源,选择一条最适宜的发展途径,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
二、丰富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就是在情趣高涨的氛围里进行的。这种氛围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创设动人的情境是成功的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和艺术媒介,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呢?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二维、三维的动画技术和视频手段,使深奥的信息知识简单化、直观化,缩短了客观实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它能活跃课堂气氛,加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当然课件的知识表达能力更强,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
2、有利于帮助理解课文重难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被一些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所烦恼。而这些重难点恰恰是绕不开的本课书的灵魂,因而如何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发现问题,并且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就成了语文课的关键。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
3、利用信息技术,巩固课堂基础训练。以前,我们教师的练习全凭借着教师手写试卷的形式来完成,其过程繁复,耗时耗力。而且不能根据现在所学内容临时变通,为教学带来了许多烦恼,同样也给学生带来了诸多不便。随着网络和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诞生,这一切烦恼便迎刃而解了。
三、有效整合资源,拓展创新思维
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注意学科间的融合,注意知识的迁移、整合。以往教师全靠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手段单一枯燥,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而利用多媒体,可以把大量的知识归纳整理,制成课件页面,在学生看来,既可减少零碎、枯燥感,又直观醒目;有些需要课外拓展的资料,在屏幕上打出来,既可节省时间,又可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整合资源,拓展创新思维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声”促情,把握朗读效果。朗读是锻炼语文感悟力的金钥匙。教材中很多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有声语言、文字、音乐、图像有机结合的感性材料,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优美和谐的音乐、生动活泼的画面,把学生带到美妙的艺境中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根据所播放的声音,在不断变化的背景音乐和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课文体现的美妙的境界里,教师很容易把握教学效果,从而迅速而准确地感悟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2、以“问”促学,开发想象力。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会提问,才能思考、创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能营造更好的创造环境,引导学生想象、创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有了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那么他们就会精神振奋,思维活跃。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以“学”致用,发展写作能力。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培养学生从听到说,从阅读、理解课文到运用和写作。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可以带动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知,领会中过渡到图画的解说,由对课文的理解过渡到学生自己的作文训练。
[关键字]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那么如何培养造就出如此庞大的拔尖创新人才呢?当然是要依靠教育。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培养的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其他知识的必备能力,而小学语文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语文教学改革,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探索出一条既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又能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要的语文教学新路。改革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运用,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同时又伴随着每个教育教学环节。
一、更新教育观念,突出主体地位
传统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早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是明日黄花,多媒体教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多媒体它以其畅通的信息渠道,集光、影、信息处理、传递、文字输送等功能于一身,直面五彩缤纷的世界,为教学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正确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用不当,就得不偿失。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现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教师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技术对教学信息按联想思维方式进行非线性地组织与管理,将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单元体系,实施柔性的教学计划,由于这些单元是可以互相调整和调换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分配时间,利用网络资源,选择一条最适宜的发展途径,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
二、丰富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就是在情趣高涨的氛围里进行的。这种氛围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创设动人的情境是成功的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和艺术媒介,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呢?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二维、三维的动画技术和视频手段,使深奥的信息知识简单化、直观化,缩短了客观实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它能活跃课堂气氛,加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当然课件的知识表达能力更强,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
2、有利于帮助理解课文重难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被一些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所烦恼。而这些重难点恰恰是绕不开的本课书的灵魂,因而如何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发现问题,并且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就成了语文课的关键。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
3、利用信息技术,巩固课堂基础训练。以前,我们教师的练习全凭借着教师手写试卷的形式来完成,其过程繁复,耗时耗力。而且不能根据现在所学内容临时变通,为教学带来了许多烦恼,同样也给学生带来了诸多不便。随着网络和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诞生,这一切烦恼便迎刃而解了。
三、有效整合资源,拓展创新思维
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注意学科间的融合,注意知识的迁移、整合。以往教师全靠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手段单一枯燥,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而利用多媒体,可以把大量的知识归纳整理,制成课件页面,在学生看来,既可减少零碎、枯燥感,又直观醒目;有些需要课外拓展的资料,在屏幕上打出来,既可节省时间,又可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整合资源,拓展创新思维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声”促情,把握朗读效果。朗读是锻炼语文感悟力的金钥匙。教材中很多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有声语言、文字、音乐、图像有机结合的感性材料,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优美和谐的音乐、生动活泼的画面,把学生带到美妙的艺境中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根据所播放的声音,在不断变化的背景音乐和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课文体现的美妙的境界里,教师很容易把握教学效果,从而迅速而准确地感悟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2、以“问”促学,开发想象力。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会提问,才能思考、创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能营造更好的创造环境,引导学生想象、创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有了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那么他们就会精神振奋,思维活跃。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以“学”致用,发展写作能力。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培养学生从听到说,从阅读、理解课文到运用和写作。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可以带动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知,领会中过渡到图画的解说,由对课文的理解过渡到学生自己的作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