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来源 :学生之友(初中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an87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通过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经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其实,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一、重视挖掘教材,设计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对电磁感应中电能的来源产生疑惑。我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一节教学中就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负功,机械能减少,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接着我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同学们一起讨论洛伦磁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较重的物体和这个较轻的物体栓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的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秋千、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遵循认知规律,优化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不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问题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2.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態,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总之,问题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任县辛店镇中学)
其他文献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在近年的“三市一企”(潜江市、仙桃市、天门市和江汉油田)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开始出现。这类题一出现,尽管难度不大,但大部分考生还是深感头痛。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平时在组织学生复习时,没有注重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的指导。说白了,就是学生还不知道怎样去阅读课外文言文,还不知道怎样对症下药去解答问题。  那么,课外文言文阅读究竟有无规律和方法可循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以为阅读课外文言文要唱好“三
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化设计,选择年龄。体重、胎次相近,日产奶20kg左右的健康无病黑白花奶牛30头,将其随机分成5组,每组6头,试验预试期10d,正试期50d。各组分别饲喂添加不同比例硒的
用不同处理方式对黔引普那菊苣生育期及种子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莲座期喷施多效唑,可延长黔引普那菊苣营养生长期,其花期相对一致,单株有效分枝数、有效花序数
用传统中兽医理论组方,配制一种中药散剂——奶牛催情促孕散,对奶牛高烧性疾病后继发卵巢静止病例进行治疗试验。2个疗程后试验组发情率达80%,发情牛配种爱胎率达87.5%,明显高于对照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相应同步进行改革。  我在从事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教改思路。认为要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教改着手:  一、重塑教师形象,提高教书育人的可信性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教师的表率作用,孔子是最早提出“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的人,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国当代着名
多媒体以其强劲、猛烈的势头走进了农村中学。欣喜之余,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怎样让多媒体走进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下面谈谈本人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以此抛砖引玉。   首先,用直观生动的视听材料激活学习兴趣。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因而它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例如,我在上《周庄水韵》、《苏州园林》、《游恒山记》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文中
思想品德课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杜郎口中学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启迪:放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课堂教学生趣盎然,充满生机与活力。小组合作学习固然是好的,但不能停留在形式上,作为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掌控全局,形成合理的评价机制,及时反馈。下面是我的一些浅见。    一、教师应该做好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必须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头,事倍功半。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教学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