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朱石麟,中国优秀的电影编导。他一生编剧、导演、编导的影片,据说有94部,内中又不乏上品,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不多见的。1930年,他与罗明佑合作编剧的《故都春梦》,是“联华”新派的开山之作;1937年,由他编剧并与罗明佑合作导演的《慈母曲》,又是构成中国有声电影成熟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朱石麟有着一位优秀电影艺术家应有的才气和能力。从学问、思想上来说,朱石麟属于儒学一派。所以,在他的创作中,特别关注家庭伦理、世态炎凉,倡导亲情、友情、爱情的和睦与美满,鄙夷恶行,劝人向善。他早期创作的《恋爱与义务》(编剧,1931)、《归来》(编导,1934)、《良宵》(编剧,1934)、《青春》(与贺孟斧合作编剧并导演,1934)、《孤城烈女》(编剧,1936)、《人海遗珠》(编导,1937)、《新旧时代》(编导,1937),后期在香港创作的《各有千秋》(编导,1946)、《水火之间》(导演,1950)、《一板之隔》(导演,1952)、《乔迁之喜》(导演,1954)、《新寡》(总导演,1956)、《抢新郎》(编导,1957)、《故园春梦》(导演,1964)等都有这样的特点。但是,在他生活和创作的20世纪现代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他无法不受政治的影响;命运偏偏又去捉弄他,不时地把他推向意识形态斗争的漩涡中心,发生谁也料想不到的后果。如果说,他1935年参与导演罗明佑编导的配合时政宣传的影片《国风》,还有某种程度的“主观愿意”的话,那么,在1942-1943年间,他参与创作《博爱》和《万世流芳》,大约是有着很多的“无可奈何”的隐痛;他1948年导演的《清宫秘史》,在事隔近20年后的1967年,又成为“文革”中高层斗争的靶标,就更匪夷所思了。朱石麟是现代中国电影知识分子的又一种典型,又一种代表。朱石麟的电影,手法细腻,制作讲究,镜头语言流畅。他善于编织故事,又注重细节的描写。他的导演路数宽广,擅拍商业片,能够娴熟地处理各种风格、类型的影片,如悲剧、喜剧、古装、时装等等。他对中国电影特别是香港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