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祖龙魂死秦犹在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xxt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历来毁誉参半,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苛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毛泽东曾评价道:“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可见,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所作所为顺应了历史发展,他的功绩毕竟还是不可磨灭的。
  一、统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权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40多万人降秦,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自此,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二、南伐越族,北击匈奴
  匈奴是居住在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长期以来活动于阴山与贝加尔湖之间,是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战国后期,匈奴已进入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利用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经常深入中原,对以农业为主的内地各族进行袭扰和掠夺。当时,秦、赵、燕与匈奴为邻,经常发生战争。由于各国忙于内战,一般对匈奴都采取守势,在北边修长城并派军队戍守。秦统一后,匈奴对秦的威胁仍然很大。
  公元前221年,曾在战国末期叱咤风云的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在秦国军队为期15年的征讨中全部灭亡。中原大地上持续几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宣告结束,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秦帝国形成了。到此,北至今日的长城,南到长江南岸,东至东海、黄海,西到巴蜀,尽入其版图。秦帝国的缔造者秦始皇所建立的辉煌伟业,正如他自己所夸耀的那样:“德逾三皇,功盖五帝。”但是,刚刚诞生的秦帝国还面临着两大强劲之敌的威胁,这便是北方的匈奴和岭南地区的百越。
  于是,秦帝国对匈奴的征伐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据史记《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巡视北方边境,因燕地方士卢生进献图书曰“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回到咸阳后,便派遣将军蒙恬发兵30万北击胡人匈奴。“三十二年,使将军蒙恬发兵30万人北击胡,掠取河南地。”这是秦始皇北击匈奴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战。这次战争,参加人数众多,战果丰硕(夺取了黄河以南的一大块土地)。“公元前214年,西北斥逐匈奴至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徒谪实之。”这年春天,蒙恬率领主力军占有了从榆中(甘肃省中部地区)沿着黄河向东一直到阴山的大片土地(今内蒙古巴彦淖尔乌加河以南及鄂尔多斯地),将该地划分为34个县,在黄河附近筑城作为要塞。秦始皇又命令蒙恬军北渡黄河,取高阙(今巴彦淖尔狼山中部计兰山口),攻占阳山(今巴彦淖尔乌加河北的狼山、阴山)、北假中(今巴彦淖尔乌加河以南河套地区)。修建烽火台及小城追赶戎人,并迁徙罪犯驻守先前占领的34县。匈奴不敌,迅速向北迁徙。
  公元前213年,为巩固黄河以南地区,秦设置了九原郡(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为防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征发大量民工在燕、赵、秦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对巩固秦北部边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元前211年,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这次迁徙人口3万人来到北河、榆中定居,并赐他们民爵一级,使河套地区的人口急剧增长,也为抵御匈奴入侵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至此,河套地区的人口开始繁衍,塞外的蛮荒之地逐步变为富庶宝地。
  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为了解决粮草运输问题,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派监御史禄负责开凿灵渠。这条灵渠开凿于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兴安县,因此也被称作兴安运河。灵渠是由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梁和北梁等工程构成的。铧嘴是用巨石叠砌而成,修建在湘江中的分水坝,是灵渠的关键。南北梁长34千米,是灵渠的主体部分。灵渠的开凿,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依法治国,传承有序
  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不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秦统一后,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国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原来六国已有的各地交通线的基础上,以首都咸阳为中心,通过修筑驰道、直道等等,构筑起全国性的交通网。这是秦王朝缔造“大一统”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由于长期战争,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各地都修筑了不少关塞堡垒,这大大限制了交通运输的发展,也阻碍了各地之间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下令“治驰道”。再过一年,开始出巡各地。公元前215年,下令拆毁各地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夷去险阻”。公元前212年,又令大将蒙恬修了一条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在秦始皇统一南方百越的战争中,南方地区也开辟出一系列交通线。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可以说,秦始皇不愧为千古一帝,他的功绩不应被其晚年所为而掩盖,华夏昌盛,自统一始。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一个人有“三条命”:第一是自然生命;第二个命就是社会生命;第三个生命就是精神生命。  每个人都非常关心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命运是什么呢?“正位凝命”这四个字,一个是正,一个是位,一个是凝,一个是命,每个字都蕴含着丰厚的意境。首先我们就来说说命,一个人有“三条命”,第一是自然生命,自然生命的特点就是生老病死,无论是你是亿万富翁也好,你是平民百姓也好,都免不了生老病死。第二个命就是社会生命,你在社会上的
期刊
统一是在始皇称帝之后开始的。  这话奇怪。此前,他不是已经把韩、赵、魏、楚、燕、齐跟秦并在了一起?这难道不是“统一中国”?  当然不是。  什么是“统一”?统一是相对分裂而言的。比如晋变成了赵、魏、韩,就是分裂。如果重新变成晋,则是统一。东汉以后的西晋,也是。因为之前的东汉,是一个整体。变成魏、蜀、吴三国,是分裂。西晋,当然是统一。  秦做的事情则不同。因为此前的周并不是统一国家(周帝国),而是国
期刊
苏东坡是一个可爱的人,他的言行往往能让人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有着多面性的天才,更是一个丰富、可爱、幽默而智慧的人,他的心灵有时沉厚如智者,有时又像一个天真的孩子。终其一生,苏东坡让自己的生命处于自然之境,他忠实于自己的心灵。苏东坡即兴创作的诗文或者他批评某一件不合意事的作品,都是他心中情感的自然流露。苏东坡的作品中蕴含着生动活泼的人格魅力,有时候是令人会心一笑的顽皮,有时候是
期刊
今年下半年秦始皇突然走火,辛德勇老师的《生死秦始皇》、中信大方主编的《邂逅秦始皇》与日本学者鹤间和幸的《始皇帝》等著作几乎同时出版。笔者也有幸应中信大方邀请,为《邂逅秦始皇》一书撰写三篇文章,其中包括秦始皇与后宫、与子女、与赵高的故事。今特推出一篇文物里的秦始皇,以九件文物简要串讲秦始皇一生的故事。这九件文物,有的与史书记载一致,有的则有重大矛盾;但整体来说,作为新材料都能深化我们对这段的历史认识
期刊
炎炎夏日,酷暑难当,手捧唐诗,徜徉于古人纳凉消暑的诗词中,一股清凉悠然在心间暗长,J惬意而安详。  那时的文人雅士纷纷选择前往高山古寺避暑,“古松凌巨塔,修竹映空廊。竟日闻虚籁,深山只此凉。僧真生我静,水淡发茶香。坐久东楼望,钟声振夕阳。”此诗生动地再现了当年避暑的胜况。山间古松高耸入云,塔寺掩映在松木细竹之间,一片苍翠,一处回廊,一杯香茗,一片残阳,听老僧讲经,望归雁远飞,钟声送残阳,山间好清凉
期刊
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的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而且到现在,自然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做了不少工作。  以石头而论,譬如化学家以同位素的方法,使石头说出自己的年龄;地球物理学家以地震波的方法,使岩石能表白自己离开地球表面的深度;地质学家和古生
期刊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一个令人寻思的人物,他在公元之前,就经过贾谊的责难。迄至近代,既受过章炳邻和萧一山的恭维,也受过顾颉刚和郭沫若的批判。可是我们的好奇心不能因这样的“褒贬”而满足。  假使我们撇开嬴政的个性与作为,单说中国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基督尚未诞生前约两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隋,分裂为变态(纵使长期分裂,人心仍趋向统一,即使是流亡的朝庭,仍以统一为职志),这是世
期刊
秦始皇自统一六国,定都咸阳后,从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至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先后五次巡游。秦始皇巡游的范围很广,遍布大部分的秦帝国版图,秦始皇巡游所经之地,最北可达九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市附近),最南可至会稽郡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南),最东为胶东郡成山(今山东威海市),最西为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临洮县)。  秦始皇的五次巡游途中,他留下了七处刻石。始皇二十八年,在秦始皇的第二
期刊
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始皇嬴政建立秦国大一统,历史的乐章仿佛奏响了一个最强音,而后翻开的一曲新的乐章。东周春秋时期的《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虽然“书同文”政令推行期间发生了焚书坑儒等惨烈的事件,并在其后千年中常常遭到痛斥,但是书同文的历史进程仍不可小觑。历史上对于“书同文”更多的评价是促进了秦令的推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书同文还有一
期刊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穿梭在树影斑驳的城墙边,伸手触摸,是时间的轮回,是历史的风霜。吟诵诗篇,把酒临风,恍恍惚惚间,似可见秦时明月,似可见那位千古一帝的朦胧身影,飘飘欲仙。秦,一个仅存在了十几年的王朝,在纵横数千年的中华历史中并不突出,但只要是翻开历史,却没有人能忽视他的存在。而缔造了这一切的人,也被后世请上廟宇,享受千年来香火供奉,唤作始皇帝。  作为千古一人,秦始皇从十三岁即位,三十九岁称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