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听曲消疾

来源 :祝您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stlaview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阳修集》中记述了三则医案:
  (1)“吾尝有幽忧之疾,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孙友道滋。受宫音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体也。”所谓“幽忧”,即是过度忧劳。悠扬的琴韵使人愉悦,竟然在不知不觉之中治好了他的“幽忧之疾”。
  (2)“昨因患两手中指拘挛,医者言唯数运动以导气之滞者,谓唯弹琴为可。”他因为写诗编史,劳累过度,患了手指拘挛之疾,医生告诉他用弹琴抚弦的疗法,试之果然有效。
  (3)欧阳修的朋友杨置,由于屡试不第,抑郁成疾,整日借酒消愁。欧阳修闻知后,送给他一张琴。并写了篇热情洋溢的《送杨置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宽慰杨置:“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规劝杨置闲来弹琴,寄托情怀,排遣忧愁。
  三则医案都表明,选用合适的曲目和治疗形式,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保健作用,正如欧阳修在《书梅圣俞稿后》中说:“凡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气相接,故其疾徐奋动以感于心,欢欣恻伦可以察于声。”他在《国学试策三道》中还说:“盖七情不能自节,待乐而节之;至性不能自和,待乐而和之。”
  音乐能养生、能治病已被中外许多学者公认,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史记》云:“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埃及在远古时代的古典著作中称“音乐是灵魂之药”。中国古典音乐,曲调温柔,音色平和,旋律优美动听,能使人忘却烦恼,从而开阔胸襟,促进身心健康。而中医的音乐疗法是根据宫、商、角、徵、羽5种民族调式音乐的特性与五脏五行的关系来选择曲目,进行治疗。如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人脾;商调式乐曲,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角调式乐曲构成了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徵调式乐曲,旋律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可人心;羽调式音乐,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肾。
  清代著名医家吴尚先云:“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者。”从美学和教化的角度来看,音乐具有净化灵魂、升华情感的作用,对于校正人的异常行为。有着药物无法替代的神奇功用。因此,病人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心理状态,选择、欣赏不同旋律、不同风格的乐曲,实在是一剂养生疗疾的“文化处方”。
  除欧阳修的记述外,古代诗文大家的琐忆杂记。以及民间流传的稗官野史,还记录了许多音乐疗疾治病的有趣故事。清代青城子的《志异续编》中有一则记载:一士人日夜沉睡不醒。偶尔醒来,亦是两目倦开、痴痴呆呆。名医叶天士诊断后,未开一味药,却令家人买来小鼓一面,在病人床头敲击。士人闻鼓声后,神志逐渐清醒。叶天士解释说:脾脏困乏,致人疲倦,而鼓声最能醒脾,如此而已。这实在是音乐疗法的一个极为生动的例证。
  “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用《大乐》中的这段话作为结语,未必对音乐养生做出全面总结。但至少能说明这篇文章的主旨,音乐养生的传统源流久远,和、中、淡、适的中医音乐养生之道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具有简单、快捷,疗效确切的优点。方法:将112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用中药合并针灸治疗,对照组用生理盐水250毫升加葡萄糖酸钙20毫升加地塞米松10毫克静脉滴注液治疗。结果:经过针灸和中药联合治疗后,治疗组56例患者中,痊愈40例;显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 94.6 %。对照组56例患者中,痊愈28例,显效20例,无效8例,
【摘 要】目的:探讨和研究血液灌流结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的护理体会。方法:摘取我科近年来收治的8例此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的治疗措施和护理要点进行探讨。结果:本组8例患者包括4例顽固性瘙痒和4例中度瘙痒,在合理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措施下均能得到有效治疗,7例患者症状消失,1例顽固性瘙痒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低血压反应。结论:对于尿毒症导致皮肤瘙痒的患者
【摘 要】目的:探讨产褥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治疗策略。方法:将78例发生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47例进行支原体培养,31例进行细菌培养,记录培养的阳性率,在临床上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结果:妊娠糖尿病、第二产程剖宫产、阴道炎、胎膜早破及产后出血是具有显著差异的危独立险因素;支原体培养中32例呈阳性,阳性率为68.09%;细菌培养中17例呈阳性,阳性率为54.84%。结论:对于
一、养生之道在子“养心”    心是一身之主。按中医的理论,“心”既支配血脉的运行,还主持精神活动,是人体最重要的组织,称之为“君主”之器官。所以养生必先养心,心强健是整体各个脏腑都能健康正常的基础。如果心处于不正常状态,血脉闭塞不通,便会影响各个脏腑的功能,必然达不到养生长寿之目的。  要保养心神,首先要重视七情的调节。所谓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作为致病因素的七情,是指这些情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