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文本研究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r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三年来,关于改革理解的分歧并没有因为改革的推进而得到很好的澄清。但三年的改革实践为厘清改革分歧提供了可能。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试点高校培养机制改革方案的文本分析表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既不完全等同于民间对培养机制改革的误读,也不完全等同于教育部对培养机制改革的规划,改革的实然性与应然性并不完全耦合,改革深化的路径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0)03-0018-05
  
  0引言
  200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提请国务院批准《关于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拟从2006年起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试点。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華中科技大学率先成为第一批试点高校。2007年,北大、清华等高校加入第二批试点行列,试点学校扩充至17所。2008年,伴随着第三批高校加入试点,改革已推广至56所设置有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2009年,部分省属高等学校也开始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一言以蔽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引起教育界、学术界、媒体等的广泛关注。
  遗憾的是,目前人们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理解还存在诸多分歧,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尽管作为改革的推动者教育部在多种场合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行了描述和界说,但将改革理解为收费者有之,理解为“学校多出一些,教师多筹一些,学生多得一些”者有之[1]。早在2007年 10月25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就强调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不是收费改革,但是这并不足以打消人们对培养机制改革的疑虑。事隔一年,2008年10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再次重申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不是收费改革[2]。2009年9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文件再次重申“要避免将培养机制改革片面理解为奖助体系改革甚至错误理解为全面收费改革的倾向”[3]。官方的不断重述,民间的不断质疑,也暴露出这次改革的软肋所在。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目前人们对这次改革内容理解的分歧?换言之,三年来,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究竟做了哪些事情?应该如何理解这项改革?或许,在改革初期,对这些问题还可以采取模糊的回答甚至回避回答。但是自2006年以来,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经过三年的试点,改革已经进入快车道和深水期,改革也即将由点到面,在全国高校铺开[3]。在这种背景下,不仅迫切需要对这些问题作出解释,而且也具有了解释的可能。
  1研究方法
  如何理解研究生培养研究机制改革?笔者认为理解这一改革最直接的方式固然需要形而上的思考,但更离不开形而下的观察。毕竟,培养机制改革实践可以为理解改革本身提供最便捷的途径。本研究以各试点单位出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作为研究材料,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各改革方案进行综合研究,以剖析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共性,从而加深对当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践的理解。
  内容分析法是对明显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要通过对传播内容进行量化处理,将内容分解成若干分析单元,评判单元内数据和信息,并做出定量的统计描述。内容资料的量化处理通常要经历内容抽样、类目确定、评判记录和信度分析四个阶段。
  1.1内容抽样
  目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范围已经相当广泛,56所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都已经处在改革的进行时。这56所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前基本都正式出台了改革(试行)方案。本研究运用的材料正是源于这56所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行)方案。笔者以随机抽样的方式,从上述56所高校中抽取20所,然后根据被抽取高校的名单选取对应的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抽样结果为第一批改革试点高校有1所,第二批改革试点高校有8所,第三批改革试点高校有11所。
  1.2研究类目
  内容分析工作,就是要按预先制定的类目表格,按分析单元进行系统判断,记录各类目所表现的客观事实。“通常类目的形成有两种方法,一是依据传统的理论或以往的经验,对某个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成;二是由研究者根据假设自行设计而成。”[4]本研究采用第一种方法,参考学者梁传杰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概念界定来确定研究类目。梁传杰将研究生培养机制分解为三个一级子系统和十四个二级子系统[5]。考虑到改革权限,笔者剔除国家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和省级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两个二级子系统,最终研究类目为三个一级子系统(研究生培养运行机制、研究生培养动力机制、研究生培养约束机制)和余下十二个二级子系统(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协作机制、培养单位研究生招生机制、培养单位研究生教学机制、培养单位研究生学位管理机制、培养单位研究生管理机制、研究生培养资助机制、研究生导师激励机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培养单位管理与制度建设机制、研究生培养社会监督机制、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研究生导师责任机制)。
  1.3评判记录
  评判记录是将内容量化的重要手段。通常评判记录由2名以上的评判员执行。本内容分析评判员选取3名高等教育研究者。以前述的研究类目为依据,3名评判员对各样本进行逐一判断并记录各类目出现的客观事实和频数。为避免对研究类目理解的分歧,保证评判的客观性,评判前三名评判员就研究类目的具体所指进行了进一步沟通和交流。
  1.4研究信度
  内容分析的可信度要求就相同类目对不同评判员的判断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愈高,内容分析的可信度愈高。本研究对上述3名评判员的评判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结果信度为0.87。
  2研究发现
  通过对样本量化结果的分析、归纳、比较,量化结果如表1所示。下面分别从5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1)经统计发现,20个改革方案样本中,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协作机制以及研究生培养社会监督机制这两项二级子系统的改革,其百分比均为0。这说明目前试点高校还没有将这两项改革纳入到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当中。如果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视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那么这项系统工程必然涉及到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能量、信息和物质的交换。显然,在研究生培养机制这十二项二级子系统中,相对于其它十项二级子系统,应该直接承担这个任务的是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协作机制以及研究生培养社会监督机制这二项二级子系统。但是目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基本上都没有涉及到这两项二级子系统。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让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对这两项二级子系统的改革可能也是不可回避的。
  2)表1 中,改革覆盖面达到100%的二级子系统5项,分别是培养单位研究生招生机制、研究生培养资助机制、研究生导师激励机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以及研究生导师责任机制。这说明尽管目前人们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理解可能不尽一致,但是作为改革试点高校在这四项改革类目上是高度认同的。需要指出,这四项类目的改革措施,各个高校虽然不尽一致,但无一例外都涉及到经费调整,并且强调措施的动态性和激励性。
  3)如表1所示,改革覆盖面介于0到50%之间的二级子系统主要有:培养单位研究生教学机制、培养单位研究生学位管理机制、培养单位研究生管理机制、培养单位管理与制度建设机制、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这说明目前试点高校在这五个类目方面,改革程度相对较低,更多高校并没有将其纳入到培养机制改革框架之中。
  4)如表1所示,研究生培养机制三个一级子系统中,改革覆盖面为100%的是研究生培养动力机制;而研究生培养运行机制、研究生培养约束机制覆盖面分别只有33%、37.5%。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目前各试点高校普遍重视研究生培养动力机制的改革,而对研究生培养运行机制、研究生培养约束机制的改革重视程度还十分不够。
  5)改革内容的深度分析。内容分析表明,各试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虽然各有侧重,但在改革内容上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即研究生培养基金制度、导师制、研究生奖助制度、研究生招生制度等是目前各试点单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点和核心。
  第一,研究生培养基金制度。内容分析表明,研究生培养基金通常由国家财政拨付的研究生培养经费、教育部投入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专项基金、研究生学费、各培养单位的专项研究生教育经费、导师的配套经费以及社会捐助等构成。目前各试点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基金制度,尽管其改革名称的表达方式不尽一致,但改革宗旨在文本表述上都强调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保障和激励。研究生培养基金主要用于研究生奖助学金和研究生创新奖励,从而为研究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保障和激励机制。研究生培养基金制度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首先,将培养基金制度化,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一篮子资金支持;其次,研究生培养资金相比较改革前,在总量投入上有所增加,增加项主要是教育部投入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专项基金和导师的配套经费。
  第二,导师制。内容分析表明,虽然有些改革方案没有直接提出导师制改革,但是对导师权利和义务的强化都普遍地存在于各改革方案中。在这个意义上,导师制也是改革文本的重点内容。样本分析表明,较之于改革前,导师制改革在改革内容上一方面通过文本进一步细化和强化了研究生导师的权力与义务,另一方面进行了一个鲜明的制度创新,即试点高校普遍都在导师负责制基础上建立起了导师资助制,即导师需要为研究生培养提供配套经费,配套经费主要用于研究生奖助金等方面。需要指出的是,配套经费的提供在各培养单位之间以及培养单位内部都具有差异性,主要依据学科属性和导师招收研究生数目进行调整和确定。
  第三,研究生奖助制度。内容分析也表明,研究生奖助制度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又一个重点。对各改革方案样本的分析发现,研究生奖助制度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中着墨最多的内容。研究生奖助制度改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奖助分离,即奖学金与助学金不挂钩,奖学金主要用于研究生的培养费,助学金主要用于研究生的生活费,两者设置和管理的程度存在差别;二是动态调整。无论是奖学金还是助学金,通常都要基于研究生的学业和科研等表现进行年度申报和审批。三是扩大覆盖面和提高额度。由于各试点单位都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一篮子资金支持,因此这客观上也有利于各培养单位扩大研究生奖助覆盖面并适当提高奖助额度。
  第四,研究生招生制度。对各样本的内容分析表明,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招生指标配置机制,以优化学科结构,提高培养质量。招生指标配置主要根据学科结构、生师比、导师科研经费等因素来确定。尽管各试点单位招生指标配置依据有差异性,但总体上都不提倡导师指导过多学生。二是招生并轨,逐渐取消公费与自费区别。各试点高校将都表现出共同的倾向,在建立新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基础上,将逐步从改革前的“计划内”与“计划外”双轨招生过渡到并轨招生,以克服过去一考定终身的研究生招生制度。
  3讨论与思考
  根据前述的内容分析,正在进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既不完全等同于民间对培养机制改革的误读,也不完全等同于教育部对培养机制改革的规划。基于内容分析法可以获得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新的理解。
  首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并不是全面的收费改革,但必须承认,包括收费改革在内的经费改革是目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内容分析表明,研究生培养基金制度、导师制、研究生奖助制度、研究生招生制度等是目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重点和核心。但这四项改革中,具有鲜明操作性和实质性举措的,都无一例外地涉及到经费改革,并直接影响到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决策。研究生培养基金制度是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一篮子资金支持;导师制改革要求导师为研究生培养提供配套经费;研究生奖助制度则涉及到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的设置与管理;研究生招生政策则关系到研究生公费与自费的选择。尽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涉及到很多方面,经费改革并不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全部,但是由于其改革覆盖面高、操作性强、影响面广,很大程度上构成了目前试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解释了目前为什么民间习惯于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误读为“学校多出一些,教师多筹一些,学生多得一些”的经费改革,同时也暴露出当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还缺少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更多实质性措施。
  其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教育部最初对改革的规划也不完全耦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改革重心飘移的现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启动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官方支持和推动的特点。2007年,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同志在国务院第二十四次学位委员会会议上指出:“为充分发挥高校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06年我们推出了以完善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为核心,以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6]吴启迪同志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表述明确了改革的核心和内容,基本上代表了教育部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规划。这一表述后来教育部发言人也在多种场合反复引用。或许正是由于教育部的支持和推动,内容分析表明,20个改革方案样本中,有18个样本在改革方案的总则部分或指导思想、改革原则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了上述界定。但从改革文本的内容深度分析来看,试点单位普遍将改革内容误读为培养单位内部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从而忽视了研究生教育与外界环境与能量的交换;并将这些制度又普遍局限于研究生培养基金制度、导师制、研究生奖助制度、研究生招生制度等。更重要的是,上述四项改革之中,经费改革又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这难免导致改革重心的飘移,客观上诱发了人们对培养机制改革的误解,并限制了培养机制改革效用的发挥。
  再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缺乏系统的规划,改革具有浓厚的“跛脚式”特征。研究生培养机制具有丰富的内涵,培养机制改革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确保培养机制改革成效,就必须协调好研究生教育各个方面的关系。尽管各试点单位在改革前都制定了相对详细的改革方案,但内容分析表明,很多试点单位往往将改革片面理解为某些制度的变革,或局限于对热点问题的解决,从而使改革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如表1所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在操作时往往顾此失彼。根据学者梁传杰的研究,研究生培养机制有三个一级子系统,但是内容分析表明,目前只有一个一级子系统改革覆盖面达100%,而另外两个一级子系统改革覆盖面都不足50%。而且二级子系统的改革也存在非均衡性,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协作机制以及研究生培养社会监督机制这两项二级子系统的改革,基本上都没有纳入到改革框架之中。同时,研究生教育主要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但是目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却很少涉及到教学改革,如表1,培养单位研究生教学机制改革覆盖面只有30%。虽然培养机制改革强调以科研为导向无可厚非,但真正落实以科研为导向必须遵循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即通过教学进行科研,通过科研进行教学。显然,目前培养机制改革措施并不盡符合改革导向。
  4结束语
  由于教育部的推动、各试点单位的积极参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三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前改革正处在深化的关口。但内容分析表明,改革愈往前推进,培养机制改革的很多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也愈是纷至沓来。什么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怎样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这些改革的基本理论问题,并没有因为改革的推进而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回应,以试点方式推进的改革依然还带有浓厚的试错性质。内容分析也表明,仅仅厘清改革的实然性还不足以真正的理解改革。但对改革实然性的理解,也会反过来启发着人们对改革的真正理解。在改革进入深水期和快车道的今天,无论是改革的推动者还是改革的参与者,目前重要的不是抽象地坚持改革信仰,简单地批判改革缺陷,或笼统地勾勒改革线条,而是要基于对改革实然性的反思,在总结改革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改革的进路,从支持改革、理解改革过渡到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唐景莉.以科研为主导 师生协同创新——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院士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8-11-26(2).
  [2]薛冬霞.教育部称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不是全面收费[EB\OL].(2008-10-28)[2010-03-16].http://www.sh.xinhuanet.com/2008-10/28/content_14761210.htm.
  [3]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2009-9-28)[2010-03-16].http://yz.chsi.com.cn/kyzx/zcdh/200909/20090928/34012984.html.
  [4]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230.
  [5]梁传杰,陈晶.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系统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8,(3):30-33.
  [6]吴启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以来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及会议主要议题的说明[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5-6.
其他文献
[摘要]介绍法国高等专业工程师的招生情况、培养过程以及教育特点。借鉴法国高等专业工程师教育,探讨我国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从保证生源质量、校企联合方式和导师队伍建设三方面提出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法国工程师教育;硕士研究生;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0)03-0028-04    0 引言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是2007年成立的一所公办综合类高职院校,近年来,学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国家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定位,学院立足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培养人才,积极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分别获得国家级“现代学徒制”示范学校建设、省级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
[摘 要] 介绍了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并从河北师范大学“大类招生、大类培养、自由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出发,阐释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三个理念,即“高等教育办学要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的成长”、“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关键词] 河北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发展需求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
“李大夫,我最近总是咳嗽不止,嗓子里时常有痰。不仅如此,我还时常感到头晕目眩,胃里总是泛起一阵恶心,有时严重起来,连心脏也跟着一起疼。”一名女子坐在案几前,向李时珍讲述着自己的症状。  “你的舌苔白腻,脉缓,脉象为湿痰喘急之症。而痰湿证之起因,则是脾阳不振。你体内湿气较重,湿多则聚成痰,脾部运行不利,导致运化失司。但这并不是什么大病,只要按照我开出的药方按时服药,应该很快就能痊愈。”李时珍说着,将
[摘 要] 提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应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把创新实践教学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创新意识培养阶段、创新基本能力培养阶段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予以实施;介绍了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分析了全过程阶段式创新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 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全过程;阶段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摘要]随着地方本科院校的不断转型,对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培养出受社会和地方认可的高质量蒙汉双语幼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就蒙语授课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关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教学质量问题进行梳理和剖析,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蒙语授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其教学和科研活动从理论上说是有密切联系的,但在现实中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要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加强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有机结合,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交叉融合,建立并完善教学与科研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教师应通过自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挖掘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点,使教学与科研互动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的CAD应用培训管理系统,系统以数据库技术为核心,采用C/S与B/S相结合的开发模式,有效地改善了培训网点的培训手段和管理方式;同时也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利用数据技术,将CAD应用培训网络构架于Internet上的设想。  [关键词]CAD培训,网络,数据库技术,B/S,C/S。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4-
[摘 要] 在农林院校中建设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关键是细分市场,进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以浙江农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为例,从专业建设背景、建设思路、建设措施等方面探讨农林院校中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策略。  [关键词] 农林院校;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5)01-0018-04  1 专
[摘 要] 小学作文源于现实生活,但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往往言之无物,缺少实际生活经验的支撑。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将综合实践活动渗透于小学作文教学中,相辅相成,让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生活;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