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实践表明,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目标起点,抓好技能训练;以分层训练的方式实现因材施教;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注重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技能训练模式,既易于操作,又能充分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失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技能训练 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构建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目标起点,抓好技能训练;以分层训练的方式实现因材施教;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注重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技能训练模式,既易于操作,又能充分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失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1.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目标起点抓好技能训练。“双基”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它的内容随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充实与更新,也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我们钻研大纲、精通教材,真正弄清学生应知应会的“双基”是什么,适当地降低教学的坡度,以中下生为注意中心去组织教学,把防差措施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尽量缩小学生的分化面,把握认识、理解、掌握、应用、综合的目标层次,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不要以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轻易掌握每一节课的全部内容,更不要认定某些学生无论学什么都无法掌握。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抓好技能训练。人对知识技术运用熟练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技能,而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课堂上教师是否是主导,不是凭教师的主观愿望去决定的,而是看学生是否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因为教是为了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最多只是充当观众,教师是主角,造成的结果是费时、低效。在课堂上,学生是演员还是观众,首要差别是技能的训练,当然也包括能力的培养,但最根本在于技能。我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说:“这道题考试前刚刚讲过,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懂呢?”其实,要学生真正掌握一道题目,如果缺少技能的训练是不可能的。正如教人开车的教练把开车的要点、技巧讲清楚,然后叫学车的学生马上开车去考试一样。试问:当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时,能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专心去听?能否保证每一个专心去听的学生都听得明白?能否保证每一个听得明白的学生都能解同一类题目?可见:“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听就会懂,懂就会做”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看法,教师只有不满足于自己的“讲清楚”,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最终形成技能。技能训练的实施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案,这是实现技能训练的前提;二是在课堂上引导得法,这是实现技能训练的关键;三是“限时”,这是实现技能训练的保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组训练题作出限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让学生记录实际所用的时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以分层训练的方式实现因材施教。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放松差生、缚住优生的现象。差生在课堂上由于不懂而显得无事可做,优生在课堂上仅用5至10分钟就已经掌握了该学的知识,其他时间也是无所事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要实现因材施教,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那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有哪些缺陷,有针对性地设计好相应的练习,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进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其次,要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在设计练习时准备好差生会做的题目。常听到一些教师说:“某某学生真是无药可救了。”但是,在我的实践中,我还没有真真正正碰到一个每次考试都是0分的学生,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可不可教,主要看教师对他的要求如何。例如:如果我发现有学生不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我就会先让他解一元一次方程,甚至简易方程。另外,在课堂上重视差生的辅导、偏爱差生,使他们树立信心与希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还有,教师要注重分层设计练习。比如:“导学达标”和“课外作业”一般为A、B、C三组题目,其中A组题为预备知识,B组题是专为实现技能训练而设置的基础知识、基本运算,C组题是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中下层生,只要求完成A、B两组题目,而优生则可完成A、B、C三组题目。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做的题目,也就收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3.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大纲作出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规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来源于思维水平的差异。学生的思维起点源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形象思维作为思路点拨的起点,尽可能多地以直观演示提供数学原型和数学范式,科学地去发现思维通路,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不断增强学生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有人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也就是说,教师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4.注重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学习数学,学会是基础,会学是目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完成“教是为了不教”任务的重要标志。教学中,在加强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强化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做到讲方法联系思想,以思想指导方法,使二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此外,还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能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广泛的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以便增强学生探究新知识、新方法的创造能力。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以技能训练为主,兼顾数学能力、方法培养的教学模式,既易于操作,又能充分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失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技能训练 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构建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目标起点,抓好技能训练;以分层训练的方式实现因材施教;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注重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技能训练模式,既易于操作,又能充分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失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1.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目标起点抓好技能训练。“双基”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它的内容随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充实与更新,也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我们钻研大纲、精通教材,真正弄清学生应知应会的“双基”是什么,适当地降低教学的坡度,以中下生为注意中心去组织教学,把防差措施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尽量缩小学生的分化面,把握认识、理解、掌握、应用、综合的目标层次,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不要以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轻易掌握每一节课的全部内容,更不要认定某些学生无论学什么都无法掌握。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抓好技能训练。人对知识技术运用熟练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技能,而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课堂上教师是否是主导,不是凭教师的主观愿望去决定的,而是看学生是否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因为教是为了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最多只是充当观众,教师是主角,造成的结果是费时、低效。在课堂上,学生是演员还是观众,首要差别是技能的训练,当然也包括能力的培养,但最根本在于技能。我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说:“这道题考试前刚刚讲过,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懂呢?”其实,要学生真正掌握一道题目,如果缺少技能的训练是不可能的。正如教人开车的教练把开车的要点、技巧讲清楚,然后叫学车的学生马上开车去考试一样。试问:当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时,能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专心去听?能否保证每一个专心去听的学生都听得明白?能否保证每一个听得明白的学生都能解同一类题目?可见:“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听就会懂,懂就会做”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看法,教师只有不满足于自己的“讲清楚”,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最终形成技能。技能训练的实施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案,这是实现技能训练的前提;二是在课堂上引导得法,这是实现技能训练的关键;三是“限时”,这是实现技能训练的保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组训练题作出限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让学生记录实际所用的时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以分层训练的方式实现因材施教。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放松差生、缚住优生的现象。差生在课堂上由于不懂而显得无事可做,优生在课堂上仅用5至10分钟就已经掌握了该学的知识,其他时间也是无所事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要实现因材施教,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那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有哪些缺陷,有针对性地设计好相应的练习,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进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其次,要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在设计练习时准备好差生会做的题目。常听到一些教师说:“某某学生真是无药可救了。”但是,在我的实践中,我还没有真真正正碰到一个每次考试都是0分的学生,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可不可教,主要看教师对他的要求如何。例如:如果我发现有学生不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我就会先让他解一元一次方程,甚至简易方程。另外,在课堂上重视差生的辅导、偏爱差生,使他们树立信心与希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还有,教师要注重分层设计练习。比如:“导学达标”和“课外作业”一般为A、B、C三组题目,其中A组题为预备知识,B组题是专为实现技能训练而设置的基础知识、基本运算,C组题是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中下层生,只要求完成A、B两组题目,而优生则可完成A、B、C三组题目。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做的题目,也就收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3.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大纲作出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规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来源于思维水平的差异。学生的思维起点源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形象思维作为思路点拨的起点,尽可能多地以直观演示提供数学原型和数学范式,科学地去发现思维通路,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不断增强学生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有人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也就是说,教师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4.注重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学习数学,学会是基础,会学是目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完成“教是为了不教”任务的重要标志。教学中,在加强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强化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做到讲方法联系思想,以思想指导方法,使二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此外,还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能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广泛的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以便增强学生探究新知识、新方法的创造能力。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以技能训练为主,兼顾数学能力、方法培养的教学模式,既易于操作,又能充分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失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