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个货真价实的千古难题——至少讨论了两千年。但现如今我们有了科学,那么多千古难题都解了,这一个也终归该有些进展吧?
确实有。但就像所有的科学进展一样,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只从字面解释的话,科学的答案倒是非常明确:蛋在先,鸡在后。
原因很简单,并不是只有鸡才有蛋,有蛋的动物多了去了。“鸡”这个字如果指的是家鸡,那么它只有大约1万年的历史;如果指的是原鸡属(Gallus),可以推到2000万年前;雉科(Phasianidae)可以推到4 500万年前,整个鸡形目(GaHfform)最多能向前推进到8 500万年前——但即便外推到极限,和鸟类的1.6亿年历史比还差得远,和最早的蛋比起来更是天差地别。
那到底什么是蛋?所谓的蛋,生物学上叫做羊膜卵。外面有石灰质的硬壳或者半软壳,透气,里面有羊膜囊,囊内包裹着羊水,胚胎得到羊水的保护,让整个蛋能够在陆地上正常存活,不用一直泡在水里。这当然是演化的大事件——征服陆地必不可少的一步。所以古生物学家是很在意最早的蛋的出现时间的。
能确定的最早羊膜动物可能是雷氏林蜥(Hylonomus lyelli),距今有3.15亿年了,而根据几种不完整的化石来看,羊膜卵,也就是蛋的历史,可能会有3.4亿年之久。
总而言之,先有蛋。
当然以上论证是作弊了,出题人想的肯定是同一个物种——鸡和鸡蛋;恐龙蛋不算。
最先提出来这个问题的人已经无法考证,但肯定很早。许多先贤——比如亚里士多德就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如果曾有一个最初的人,那他必定是无父无母而降生——这是违背自然的。蛋能孵出鸟,然而鸟类不可能诞生自一枚最初的蛋,不然一定还得有一只最初的鸟去生下这枚蛋。”(——此处引用的版本来自弗朗索瓦·芬乃伦的《古代哲学家生平》)
亚里士多德的论证基石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存在一种叫做“鸟”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永恒不变的,任何东西要么是鸟,要么不是鸟。以此出发,当然不可能有最初的鸡或者最初的蛋,二者一定是永恒的循环。这种想法,在他死后还维持了将近两千年。
然后,达尔文出生了。
《物种起源》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打破了上帝造物的希伯来观念,还打破了这一想法背后的整个希腊哲学传统。原来物种并不存在什么本质,并不存在抽象永恒分别的“鸡”的概念,所有的生命都连为一体,永不停歇地连续变化。因此,鸡的诞生,就是在一代又一代的鸡蛋循环之中,一个本来不太像鸡的东西逐渐变得越来越像鸡,最终在某一个点上按照人类的定义真正成为了鸡,全过程不涉及任何“鸡之所以为鸡的本质”。
因此,严肃地说,鸡蛋之争是一个不太有趣的问题。在你走楼梯从一楼跨上二楼的过程中,到底哪一步标志着你现在到了二楼呢?这个定义可以下,很多时候也有实际用途,但归根结底这都是人为的定义,并没有反映出什么深层的本质的东西。
但如果我们就非要较真一下的话,那么从概率上讲,应该还是先有蛋。
还记得刚才走楼梯的比喻吗?生物虽然在不断变化,但是变化并不是匀速进行的,有时快有时慢。每一级台阶都有两个表面,一个表面是平的,高度几乎不怎么改变;另一个表面是竖直的,高度变化很快。生物的演化虽然不那么极端,但大致面貌也是如此。只不过,你放大一层台阶会看到它是由许多小台阶组成的,离远了看许多台阶又组成了一个大台阶,如此重重嵌套。
往小台阶的方向走,很快就能看到具体的鸡和具体的蛋了。在这里,鸡是水平面,蛋是竖直面,大部分改变都发生在鸡生蛋的过程中,而蛋生鸡的过程中改变极小,几乎可忽略。因此,如果演化真的迈出一步跨越了从非鸡到鸡的(人为)界限,那么发生的事情应该是“……非鸡-(变)-非鸡蛋-(不变)-非鸡-(变)-鸡蛋-(不变)-鸡-……”。于是,先变出来的只能是鸡蛋。
这是因为,鸡是一种有性生殖的生物。
假如每个生命都是一座孤岛,那么这个世界就是无性的,所有的变化都只能来自随机的突变。这样也不是活不下去,但有很多严重的缺陷,比如不能互通有无。因此现实中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有性的。它们的生命历程中一定要有一步,是几个个体走到一起,交换基因,产生新的组合。
对于大部分生物而言,这个交换和生殖密不可分,鸡也不例外。一只鸡正常的生命中,它身上的基因突变数量不多,而且绝大部分无法传给后代;但是当它完成交配时,形成的受精卵的基因就和它自己的基因有了巨大的差异。所以蛋孵出来的鸡还是那只鸡,鸡生下的蛋却已不是那个蛋。
到最后我们必须来一个免责声明。虽然上文我们试图把鸡的界限划分在个体之间,但现代生物学并不会使用这样的划分——因为生物学里的鸡是物种(或者亚种),而物种是用种群而非个体定义的。原因很简单,个体是短暂的,种群才是长久的。
每一只鸡(或者每一个人)都要死。当它死掉后,它体内的那个具体的基因组合从概率上讲就永远不会再出现了。但是没关系,这些基因是它所在鸡群的基因库的一部分,具体组合没有了,库总还是在的。
而生物学家所说的物种改变,指的是整体基因库的改变。一只鸡的变化是没用的。
当然在极端情况下——比如某个鸡群别的鸡都没留下后代,只有一只鸡成了鸡中“夏娃”——个体还是重要的。但这极为罕见,几乎所有的情况下都是整个种群一起变化。在这样大的尺度下,具体的鸡和具体的蛋都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很不幸,对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如果你逼问科学家让他给出最科学严谨的回答,那只能是:一起有。在从非鸡群变成鸡群的宏大过程中,个体早已被淹没,二者无法分出先后,就像一群人从你身边跑过,你无法回答“他们路过这里时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一样。番外
你可能见过这样一张图:
这张图当然是胡说八道啦。这种蛋白在很多鸟类体内都有,并非鸡所独享。这个蛋白的确能促使碳酸钙快速结晶,让蛋壳很快成型,但这丝毫不能证明先后问题。
第一,从来没有人说这是让蛋壳成型的唯一方式,事实上它不可能是唯一的。完整的OC-17蛋白不会从虚空中跳出来,它一定是从别的蛋白质逐渐演化而来的,其他的蛋白可能效果没这么好,但不至于完全不能用。
第二,就算不让碳酸钙快速结晶,也死不了人,很多爬行类的蛋就是半革质的,一样活得很好。你把今天的鸡强行去壳,它当然受不了,就像你把今天的人赤身裸体丢在非洲草原上就死定了一样——但历史上的鸡或者别的鸟类,并不见得要这么依赖它。
确实有。但就像所有的科学进展一样,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只从字面解释的话,科学的答案倒是非常明确:蛋在先,鸡在后。
原因很简单,并不是只有鸡才有蛋,有蛋的动物多了去了。“鸡”这个字如果指的是家鸡,那么它只有大约1万年的历史;如果指的是原鸡属(Gallus),可以推到2000万年前;雉科(Phasianidae)可以推到4 500万年前,整个鸡形目(GaHfform)最多能向前推进到8 500万年前——但即便外推到极限,和鸟类的1.6亿年历史比还差得远,和最早的蛋比起来更是天差地别。
那到底什么是蛋?所谓的蛋,生物学上叫做羊膜卵。外面有石灰质的硬壳或者半软壳,透气,里面有羊膜囊,囊内包裹着羊水,胚胎得到羊水的保护,让整个蛋能够在陆地上正常存活,不用一直泡在水里。这当然是演化的大事件——征服陆地必不可少的一步。所以古生物学家是很在意最早的蛋的出现时间的。
能确定的最早羊膜动物可能是雷氏林蜥(Hylonomus lyelli),距今有3.15亿年了,而根据几种不完整的化石来看,羊膜卵,也就是蛋的历史,可能会有3.4亿年之久。
总而言之,先有蛋。
当然以上论证是作弊了,出题人想的肯定是同一个物种——鸡和鸡蛋;恐龙蛋不算。
最先提出来这个问题的人已经无法考证,但肯定很早。许多先贤——比如亚里士多德就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如果曾有一个最初的人,那他必定是无父无母而降生——这是违背自然的。蛋能孵出鸟,然而鸟类不可能诞生自一枚最初的蛋,不然一定还得有一只最初的鸟去生下这枚蛋。”(——此处引用的版本来自弗朗索瓦·芬乃伦的《古代哲学家生平》)
亚里士多德的论证基石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存在一种叫做“鸟”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永恒不变的,任何东西要么是鸟,要么不是鸟。以此出发,当然不可能有最初的鸡或者最初的蛋,二者一定是永恒的循环。这种想法,在他死后还维持了将近两千年。
然后,达尔文出生了。
《物种起源》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打破了上帝造物的希伯来观念,还打破了这一想法背后的整个希腊哲学传统。原来物种并不存在什么本质,并不存在抽象永恒分别的“鸡”的概念,所有的生命都连为一体,永不停歇地连续变化。因此,鸡的诞生,就是在一代又一代的鸡蛋循环之中,一个本来不太像鸡的东西逐渐变得越来越像鸡,最终在某一个点上按照人类的定义真正成为了鸡,全过程不涉及任何“鸡之所以为鸡的本质”。
因此,严肃地说,鸡蛋之争是一个不太有趣的问题。在你走楼梯从一楼跨上二楼的过程中,到底哪一步标志着你现在到了二楼呢?这个定义可以下,很多时候也有实际用途,但归根结底这都是人为的定义,并没有反映出什么深层的本质的东西。
但如果我们就非要较真一下的话,那么从概率上讲,应该还是先有蛋。
还记得刚才走楼梯的比喻吗?生物虽然在不断变化,但是变化并不是匀速进行的,有时快有时慢。每一级台阶都有两个表面,一个表面是平的,高度几乎不怎么改变;另一个表面是竖直的,高度变化很快。生物的演化虽然不那么极端,但大致面貌也是如此。只不过,你放大一层台阶会看到它是由许多小台阶组成的,离远了看许多台阶又组成了一个大台阶,如此重重嵌套。
往小台阶的方向走,很快就能看到具体的鸡和具体的蛋了。在这里,鸡是水平面,蛋是竖直面,大部分改变都发生在鸡生蛋的过程中,而蛋生鸡的过程中改变极小,几乎可忽略。因此,如果演化真的迈出一步跨越了从非鸡到鸡的(人为)界限,那么发生的事情应该是“……非鸡-(变)-非鸡蛋-(不变)-非鸡-(变)-鸡蛋-(不变)-鸡-……”。于是,先变出来的只能是鸡蛋。
这是因为,鸡是一种有性生殖的生物。
假如每个生命都是一座孤岛,那么这个世界就是无性的,所有的变化都只能来自随机的突变。这样也不是活不下去,但有很多严重的缺陷,比如不能互通有无。因此现实中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有性的。它们的生命历程中一定要有一步,是几个个体走到一起,交换基因,产生新的组合。
对于大部分生物而言,这个交换和生殖密不可分,鸡也不例外。一只鸡正常的生命中,它身上的基因突变数量不多,而且绝大部分无法传给后代;但是当它完成交配时,形成的受精卵的基因就和它自己的基因有了巨大的差异。所以蛋孵出来的鸡还是那只鸡,鸡生下的蛋却已不是那个蛋。
到最后我们必须来一个免责声明。虽然上文我们试图把鸡的界限划分在个体之间,但现代生物学并不会使用这样的划分——因为生物学里的鸡是物种(或者亚种),而物种是用种群而非个体定义的。原因很简单,个体是短暂的,种群才是长久的。
每一只鸡(或者每一个人)都要死。当它死掉后,它体内的那个具体的基因组合从概率上讲就永远不会再出现了。但是没关系,这些基因是它所在鸡群的基因库的一部分,具体组合没有了,库总还是在的。
而生物学家所说的物种改变,指的是整体基因库的改变。一只鸡的变化是没用的。
当然在极端情况下——比如某个鸡群别的鸡都没留下后代,只有一只鸡成了鸡中“夏娃”——个体还是重要的。但这极为罕见,几乎所有的情况下都是整个种群一起变化。在这样大的尺度下,具体的鸡和具体的蛋都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很不幸,对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如果你逼问科学家让他给出最科学严谨的回答,那只能是:一起有。在从非鸡群变成鸡群的宏大过程中,个体早已被淹没,二者无法分出先后,就像一群人从你身边跑过,你无法回答“他们路过这里时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一样。番外
你可能见过这样一张图:
这张图当然是胡说八道啦。这种蛋白在很多鸟类体内都有,并非鸡所独享。这个蛋白的确能促使碳酸钙快速结晶,让蛋壳很快成型,但这丝毫不能证明先后问题。
第一,从来没有人说这是让蛋壳成型的唯一方式,事实上它不可能是唯一的。完整的OC-17蛋白不会从虚空中跳出来,它一定是从别的蛋白质逐渐演化而来的,其他的蛋白可能效果没这么好,但不至于完全不能用。
第二,就算不让碳酸钙快速结晶,也死不了人,很多爬行类的蛋就是半革质的,一样活得很好。你把今天的鸡强行去壳,它当然受不了,就像你把今天的人赤身裸体丢在非洲草原上就死定了一样——但历史上的鸡或者别的鸟类,并不见得要这么依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