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莎子:将法式观念融入中国传统教育的
慕 容
当一个来自宁夏的流浪鼓手,与一位 来自法国的浪漫女子在北京相爱生子,也 许,人们总先想到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 同的人,他们的生活,会有多少碰撞?他 们的孩子,又会在这种无处不在碰撞的土 壤里,如何的无所适从?其实如此的想法, 正好暴露了成年人自以为是的惯性思维, 事实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复杂,事情本 来是很简单的:只要相爱,就会融洽。
武锐和白莎子就像每一对来自中国不 同家庭的男女生活在一起一样简单。要彼 此渗透融合达到和谐一样,武锐和白莎子, 要解决的也就是这样的问题而已:中国人 的包容仁让,与法国人的讲究原则,如何 地协调一致。
电视论辩与以鬼克鬼
米拉出生之后,因为白莎子要朝九晚 五,武锐就沦陷为家庭妇男。没有演出的日 子,全天候做米拉的奶爸。中国人个个几乎 是看电视泡大的,所以可怜的奶爸实在累 了或者做饭的时候,就让电视节目去陪伴 米拉。如此父女两人各取所得其乐融融时, 理性、讲原则的法国妇女白莎子却提出了 严厉的反对意见:孩子整天看电视,不活 动,对身体不好;不看书,对学习不好;不 玩玩具,对智商不好!哪有如此严重?讲 究灵活变通的中国男主夫武锐据理力争: 我就是看电视长大的,不也是茁壮成长 吗?你说,我做饭时怎么能分得出精力照 看米拉呢?让她自己看会儿电视有什么不 好呢?两方论辩的结果达成以下一致:米 拉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应在晚间20点之后, 时长30分钟到40分钟之间。不能随便看电 视节目,应该看卡通光盘。
米拉看的卡通,原来是爱恶搞的武锐 买回来的。鬼片,比如僵尸,裹着白布,头 一下子可以一百八十度背到身后,或者突 然掉在地上。全身皮肉上都是拉链,胳膊 上的拉链一拉开,里边就有毛毛虫掉出一 团又一团。蹦蹦跳跳地排队走路,唱:我 们是一群僵尸鬼。每天晚上米拉坐在电视 机前,眼睛惊惧地睁大,噤若寒蝉。晚上 开始惊吓,大叫老虎或者鬼!于是此类光 盘被白莎子毙掉。说她去买,没想到买回 来的还是鬼片,《怪兽公司》,鬼还是出现, 但是小孩受惊一喊,鬼怪反而受了惊吓惊 慌失措,一慌张,就被小孩房间地上的皮 球等滚动型物滑倒了,跌坐在地上,没想 到又被小孩的尖状玩具扎了屁股,一副狼 狈相。米拉看得不由哈哈大笑,每天超喜 欢看,能把经典台词背下来,看时也神态 自若了。白莎子这时才得意地道出真相: 小孩怕鬼,是因为太神秘。而看透了鬼的 实质,鬼的狼狈,鬼的软弱,鬼也像人一 样活灵活现,就没有什么可怕了。认清本 质,就不再害怕。
分床睡与以牙还牙
米拉两三个月断了母乳就分床睡。小 小的乳儿睡在自己房间的小床上,这是白莎 子的意思,法国育儿自古是这样。小人儿小 得混沌之时平安无事,但是等长到一岁多点 儿智商提高后就想办法反抗,做出各种响动 和楚楚可怜的表情,希望得到父母的同情, 白莎子就女革命党一样很有原则地说:你必 须自己单独睡觉!然后不理米拉自顾离去。 武锐这时就不行了,看着女儿小可怜巴巴的 样子,不由要跑过去,抱抱,安慰,甚至要 突破分床睡的底线。但白莎子坚决地让武锐 撤离阵地,坚持原则。
小孩子长到某个时期,心中无原则,无 束缚,就会无法无天,胆大妄为。米拉在一 段时间,就喜好打人耳光。她许是感觉自己 爽吧,也不考虑打人的后果。白莎子和武锐 耐心地给她说了几次,讲了不能打人的若 干道理。但米拉没有尝过苦头,并不理会, 耳光照抽不误。于是有一天,米拉啪的抽了 白莎子一个耳光,然后就听又啪的一声,武 锐吃惊,抬头一瞧,原来,后一声啪是白莎 子抽回去的。疼痛、惊诧让米拉号啕大哭。 武锐赶忙抱起米拉,责怪白莎子:这是孩子 啊,你怎么真的打她?白莎子说,我就是要 让事实说明,她打别人会带来什么后果。此 后米拉又尝试打了白莎子几次耳光,白莎 子照样一记不剩地还回去。三两次下来,米 拉改掉了打人的毛病。
在没有欺骗中成长
也许,每一个中国人,都对这样的情 节烂熟于心:某一天的某一饭时,大人在 餐桌前千呼万唤,孩子在远远的地方正做 着自己的事:玩或者其他;说“不”或者 置若罔闻。此时大多父亲或者母亲,颠颠 地跑过去。一把擒小鸡似地抓了过来,然 后又是父亲或者母亲,用狼外婆似的语调, 说,再不吃,大灰狼就要来了,再不吃,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恐吓 或者有效,或者变得习以为常、更或发现没有吃,大灰狼 也没有来敲门一样,孩子在恐吓面前,嬉皮笑脸,或者是凛然不惧。此时,父母又想歪招:宝贝,说“啊-”孩子中计:“啊-”,一勺饭菜冷不丁就被塞入口中……
白莎子对这样的情节非常有意见,她总结了一个词:欺骗!当欺骗来自父母的言行之中,那么,如何教育孩子,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大人也有时候不想吃饭,不想吃饭就可以不吃,感觉到了饿了自然就会吃,孩子不想吃饭也是正常,为什么就要用欺骗与恐吓的手段逼她去吃?如此的手段频繁使用,就成了恶性循环,孩子果真厌食了。她从来就没有给米拉用过如此的手段,但是,她指一旁玩耍的米拉,你看,不是好好的吗?不是太瘦,也不是太胖,很健康的。
我自信孩子的智商与能量,就如小米拉在拍了很长时间的照片后,不再配合。她郑重地对我们说,我昨天晚上没睡好,我累了。父母往往轻视了孩子的能量,以为他们稚嫩与懵懵,以为以他们的智力并不能理解大人的世界,所以往往往对他们敷衍、欺骗,进行自以为是的关爱与保护。其实,如果你真正地尊重他们的智力与内心世界,你们惊讶地发现,他们与每一个大人一样,都有很大的能量。
阿比留惠:带给中国宝宝日本态度的日本妈妈
阿 吃
“在国内,人们往往对孩子“过度保护”。从孩子出生那刻起(甚至从她还在娘胎里开始)就开始对其恶补各类维生素和各类钙铁锌锡,孩子每到一处都要“全家总动员”给孩子24小时全方位保护,但孩子需要的是这些,还是从小就开始的作为单个人而存在的独立与自主呢?
和妍的妈妈是个温婉的日本女人,职业也温情无限——幼儿教师,在中国开了一家自己的幼儿园;和妍的爸爸是个憨直的中国男人,职业也充满阳刚——跆拳道教练,开了一家自己的道馆。刚柔并济的最终结果是有了乖女儿小和妍。

和妍是个笑起来很灿烂的宝宝。采访那天,妈妈抱着她来开门,迎接我们的是她和妈妈一脸开心的笑容,一下子,我们被这个小女生感染了。面对陌生人,她居然如此放松和从容,很有明星范儿呢!把宝宝培养成自信又亲和力强的宝宝,妈妈阿比留惠自然是功臣一名!
多语何尝不快活
因为日常生活里,妈妈用日语跟她说话、唱歌、做游戏,爸爸时用汉语时用韩语跟她交流,教她数数,而看护她的阿姨则是用地道的汉语。问妈妈,这样会不会干扰她学说话,毕竟是个1岁多的孩子,每天面对这么多的语言,我们想着大人都头疼。科班出身的妈妈很肯定地说:“不会。”
原来妈妈早就请教过一些前辈,她说起另外一个家庭,爸爸德国人,妈妈法国人,阿姨中国人,爸爸妈妈之间用英语交流。于是,孩子生下来就浸染在4国语言的环境里,但是孩子分得很清楚,根本就不会混淆。对阿比留惠说的这点我还是将信将疑。
事实证明,阿比留惠是正确的。在我们给他们全家拍照的时候,小和妍是个很调皮的孩子,总是很难安静地做下来,习惯自娱自乐,不大配合我们,可是阿比留惠一唱日本童谣,她就开始对着镜头手舞足蹈变得出奇的乖。
在成长中,有一颗独立坚强的心
由于妈妈是从事幼教的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对小和妍的养育妈妈承担的要多些。但是,我感觉妈妈并不辛苦,而女儿也显得很自由,到处乱跑,甚至我们在和妈妈聊天的时候,她已经跑到了邻居家串门,问阿比留惠:小孩子这样,放心吗,万一磕着碰着怎么办?
“孩子摔痛点没关系的啊,只要不丢命就是了。”阿比留惠用比较生硬的中文笑着说。和我们国家的妈妈比,她的养育方式真是豁达不少呢。
“孩子在1岁到5岁这个时期,主要是玩,让她快乐,让她开心和健康,至于其他的妈妈让孩子学什么,我根本就不着急,反正孩子这时候的任务就是玩。让她在玩中学会一些最基本的能力,比如忍耐。”和妍在玩的时候,摔倒,不仅不哭而且不用大人去扶,而是爬起来继续玩。阿比留惠说,如果她稍微遇到点状况,大人就去帮助,这反倒会助长和纵容她的任性,因为小孩子是很聪明的,她能觉察到大人在为她着急和担心的时候,她就会显得更加肆无忌惮,这样反而会影响她独立的能力。
我们在采访的时候看到,1岁多的小和妍自己背个小水壶,当然这也属于阿比留惠的教育方式之一。宝宝渴了自然就会打开壶盖,自己喝,而她觉得背个水壶累了,她自然就放下,而当口渴的时候,她自己还是会主动找水壶,根本不用大人操心。而我们印象中有的小孩子都4岁多了,渴了,还是要喊大人:我要喝水!
习惯造就养育观念
虽然在国内,这几年纸尿裤也渐渐成了年轻父母的新选择,但在大街或小区里仍然会看到穿着各色开裆裤的宝宝们爬来爬去。阿比留惠说,她非常不习惯看到中国小孩子穿开裆裤,她觉得不卫生,尤其是小女孩。而且中国的父母在训练小孩子独立大小便的时间也比较早,通常小孩子在1岁半到2岁自己便会知道这些事情,即使及早训练作用也不会很大。不过这些养育观念,有时是习惯问题,而不一定非要定论好或不好。
中国和日本比,可能中国更重视孩子。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爷爷奶奶总是把和妍放在第一,和妍哭的时候,爷爷奶奶很心疼,要千方百计地去哄,但是姥爷姥姥显然做不到这些。
虽然小和妍才1岁多,但未雨绸缪的父母已经协商好她的教育问题了。小学在日本的学校上,而初中和高中,由她自己来选择,看她的喜欢。而做父母的只要尽量给她提供环境,至于选择,那是她自己的事。想想跟我们比,不知要民主多少呢,大家恐怕都有这样的经历,填志愿的时候,家里的电话几乎是热线,七大姑八大姨都来参与,积极发表意见和见解,根本就没我们当事人说话的份儿。
看着小和妍结实的身体,问阿比留惠给女儿吃了哪些不错的儿童食品,可以推荐给其他妈妈们,经验分享一下,可阿比留惠的答案是——大人吃什么她就吃什么,根本就没什么特殊照顾。她当时是在北京一家妇产医院生的和妍,当时有医生向她推荐什么孩子吃的维生素啊,要补钙之类的,她都一一拒绝了,在日本,没有那么早就给小孩子补充这些的。
我有一个这样的感受,就是每次采访或者拍摄中国家庭时,几乎是全家出动:爸爸妈妈自然不用说,还要保姆,甚至姥姥姥爷也都要做随从,那阵容仿佛当年皇帝外出巡游,而且各个紧张得不得了,而阿比留惠则显得轻松自如得多,她只聘请一个阿姨在她上班时间,来帮她照顾小和妍。阿比留惠很有眼光和远见地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速度,不能贪心太多,有天才的部分也不一样。把更多的时间和选择留给孩子自己,而不是家人集体瓜分!
爱新觉罗·启笛:有着英式思维的中国妈妈
杨 杨

“在国内,人们习惯把已知的东西面对面教给宝宝,其实,宝宝更喜欢在同外界的接触中慢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构建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们可以和小丑做朋友;在这个世界里,他们自己就是世界的主人。他们吸收身边的一切,他们蓬勃成长,最终他们成为的,不是家长所让他们成为的,而是成为了——自己。”
爱新觉罗·启笛说着一口圆润的京腔,她的血统是旗人,看那个姓就已经知道了,她是多么显赫的一个家族的后裔。她说自己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人,可她已经相爱10年的丈夫却是一个地道的英国男人。
一个中国歌手和英国酒店经理的爱情碰撞——他们会成功吗?他们是怎么修掉彼此身上的“小刺”,最终融合在一起的甲在采访的一开场,我就向启笛声明,我想听到的不仅仅只是一个“从此王子与公主幸福地在一起”的童话,我更想知道。他们生活在一起之后,在婚后的繁琐生活中都遇到了哪些事?尤其是他们之间可能产生分歧的那一部分。
启笛笑得清淳而低沉,“可以啊。因为我现在已经转变为一个母亲了,我每天总是想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孩子,都快要忘记自己了。”
文化差异决定态度问题
“不一样,真的是很不一样,在育儿方 面,东西方各有自己坚持的做法,我觉得我很幸运,可以从两种观念的做法中挑出比较适合的一种。”启笛开始滔滔不绝。
比如说:女儿出生一个星期,启笛就用一个筐装着她,去替她申请护照;女儿生下二十多天时,抱着她去颐和园玩,然后坐飞机去香港她本人生下孩子两天就沐浴……这些,都是按照西方的方式来的,自由而尽兴。
而孩子3个月时,启笛就把着他们,让他们学习自己撒尿,这种方法又是中式的养育。丈夫看了很不解,问:“你这是在干什么?”要到后来,媚1岁半时就学会自己使用马桶了,父亲又惊又喜,连连夸赞中国传统方法好用——而西方孩子呢,他们可能到4岁还拖着尿布。
孩子生病时两夫妻态度差异最明显,甭管是什么小小的不舒服,启笛都像每一个中国母亲那样焦急,一天去三趟急诊还觉得不够上心。可爸爸只是闲闲地坐在一边,微笑着问:“有那么要紧吗?”西方人对孩子是放养的。每当这时启笛就急:“嗨!我也知道没什么大毛病,但那是小孩儿啊!”
给孩子东方式知识和西方式动手能力
媚正在上国际学校的学前班,启笛喜欢香港的学前班没什么作业,给孩子们更多随意生长的空间,那种教育方式是很好的。在国内,学前班可能是老师教画什么就画什么,但在国际学校里,每个同学都会领到一个A4纸订的白纸本,自己想画什么都可以,但要当众把画作的情境向同学们解释,告诉大家:你画了什么样的一个故事。就这样,连作文都有了。
媚有次画了个小女孩和小丑,她绘声绘色地讲解道:“一个小女孩从前没有朋友。有一天,她在路上遇到一个小丑,她问:‘我们可以做朋友吗?’小丑同意了,于是他们就成了好朋友。”还有另一幅画作,媚画了一所歪斜的房子,因为香港是有台风的城市。媚描述说:“这座房子是被台风吹歪的,但是里面的人们都没有受伤,因为他们没有做坏事,上帝没有惩罚他们。”看,这就是一个小女孩洁净的内心世界,充满爱和宽恕。
“外国小孩子在某些方面可能显得比较‘笨’,可能七八岁了还不会背诵乘法口诀,但他们知识面丰富,动手能力比较强。”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启笛感慨当时自己学校里面比较“爱学习”的同学后来未必有好的发展前景,所以她更愿意自己的孩子去了解更多一些事,而不局限于书本。
但是,也有传统和严厉的教育,比如她不允许孩子们直呼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的名字,她告诉孩子们:要求妈妈为自己做什么事情时,必须要用Please、Thank才可以达到目的,家长讲话时要好好听着——媚还曾经因为顶嘴而挨过“教训”,有次媚和妈妈生气,急起来大嚷,说要把妈妈送到市场上去卖掉,启笛也生气了,把她最喜欢的玩具拿起来,锁到保险柜里。媚一直哭,爸爸下班回来问出了什么事?媚又委屈地哭了5分钟,然后开始对妈妈道歉。
“我同意孩子可以有不同意见,但要好好说,好好商量。即使他们以后长大了,也要和别人好好交流,才可以获得支持啊。”
让宝宝从小就感受到东方式的“举案齐眉”
英国人的家庭观也比较浓,大部分伦理道德和中国接近。公公很喜欢启笛,特地在家里开辟了一间Chinese room,墙上挂上他自己拍的周庄乌篷船等。客厅的壁炉上,公公缺一幅画,启笛特地帮他从中国带了一张12个京剧脸谱的镶嵌画给他挂上,公公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但也会有观念不同的地方。比如启笛特地留给丈夫一些好吃的东西,丈夫竟然会问:“你不爱吃?留给我?”这话可让启笛冤枉透了,她说:“不是啊,因为我觉得好吃,才给你留的。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没想到丈夫还是耸耸肩:“是吗?可我妈妈从小教我要管好自己,别去管别人的事。”
但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彼此的心意相通,丈夫的内心是疼爱和维护启笛的。媚刚生下来时,婆婆有些遗憾,说:“这个女孩怎么那么像中国人?都不像我们。”说了几次,丈夫就忍不住回嘴:“妈妈,我娶了个中国太太,我就是半个中国人,请你不要再这么说了。”
丈夫对她的关心,一点一滴体现在日常的小事方面,比如回北京时,大家都特别忙碌,丈夫却还念念不忘地说“你要约你妈妈一起吃饭吧?”
10年,两个人互相信任,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启笛有时自己检讨,觉得自己脾气也不是太好,但她遵循一条,就是吵架别过夜。他们两人秉着这条原则,从恋爱到结婚,从朋友到恋人到亲人,现在已经成为了彼此的不可或缺。
如果现在让启笛许愿,她只希望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们都幸福安宁。具体来讲:丈夫,希望他身体健康、事业进步;孩子们呢,她只希望他们能成为一个身心两方面健康、品德高尚的人,做这样的人就够了,其他的事情,启笛愿意等待,看看他们能给妈妈带来什么惊喜。
慕 容
当一个来自宁夏的流浪鼓手,与一位 来自法国的浪漫女子在北京相爱生子,也 许,人们总先想到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 同的人,他们的生活,会有多少碰撞?他 们的孩子,又会在这种无处不在碰撞的土 壤里,如何的无所适从?其实如此的想法, 正好暴露了成年人自以为是的惯性思维, 事实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复杂,事情本 来是很简单的:只要相爱,就会融洽。
武锐和白莎子就像每一对来自中国不 同家庭的男女生活在一起一样简单。要彼 此渗透融合达到和谐一样,武锐和白莎子, 要解决的也就是这样的问题而已:中国人 的包容仁让,与法国人的讲究原则,如何 地协调一致。
电视论辩与以鬼克鬼
米拉出生之后,因为白莎子要朝九晚 五,武锐就沦陷为家庭妇男。没有演出的日 子,全天候做米拉的奶爸。中国人个个几乎 是看电视泡大的,所以可怜的奶爸实在累 了或者做饭的时候,就让电视节目去陪伴 米拉。如此父女两人各取所得其乐融融时, 理性、讲原则的法国妇女白莎子却提出了 严厉的反对意见:孩子整天看电视,不活 动,对身体不好;不看书,对学习不好;不 玩玩具,对智商不好!哪有如此严重?讲 究灵活变通的中国男主夫武锐据理力争: 我就是看电视长大的,不也是茁壮成长 吗?你说,我做饭时怎么能分得出精力照 看米拉呢?让她自己看会儿电视有什么不 好呢?两方论辩的结果达成以下一致:米 拉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应在晚间20点之后, 时长30分钟到40分钟之间。不能随便看电 视节目,应该看卡通光盘。
米拉看的卡通,原来是爱恶搞的武锐 买回来的。鬼片,比如僵尸,裹着白布,头 一下子可以一百八十度背到身后,或者突 然掉在地上。全身皮肉上都是拉链,胳膊 上的拉链一拉开,里边就有毛毛虫掉出一 团又一团。蹦蹦跳跳地排队走路,唱:我 们是一群僵尸鬼。每天晚上米拉坐在电视 机前,眼睛惊惧地睁大,噤若寒蝉。晚上 开始惊吓,大叫老虎或者鬼!于是此类光 盘被白莎子毙掉。说她去买,没想到买回 来的还是鬼片,《怪兽公司》,鬼还是出现, 但是小孩受惊一喊,鬼怪反而受了惊吓惊 慌失措,一慌张,就被小孩房间地上的皮 球等滚动型物滑倒了,跌坐在地上,没想 到又被小孩的尖状玩具扎了屁股,一副狼 狈相。米拉看得不由哈哈大笑,每天超喜 欢看,能把经典台词背下来,看时也神态 自若了。白莎子这时才得意地道出真相: 小孩怕鬼,是因为太神秘。而看透了鬼的 实质,鬼的狼狈,鬼的软弱,鬼也像人一 样活灵活现,就没有什么可怕了。认清本 质,就不再害怕。
分床睡与以牙还牙
米拉两三个月断了母乳就分床睡。小 小的乳儿睡在自己房间的小床上,这是白莎 子的意思,法国育儿自古是这样。小人儿小 得混沌之时平安无事,但是等长到一岁多点 儿智商提高后就想办法反抗,做出各种响动 和楚楚可怜的表情,希望得到父母的同情, 白莎子就女革命党一样很有原则地说:你必 须自己单独睡觉!然后不理米拉自顾离去。 武锐这时就不行了,看着女儿小可怜巴巴的 样子,不由要跑过去,抱抱,安慰,甚至要 突破分床睡的底线。但白莎子坚决地让武锐 撤离阵地,坚持原则。
小孩子长到某个时期,心中无原则,无 束缚,就会无法无天,胆大妄为。米拉在一 段时间,就喜好打人耳光。她许是感觉自己 爽吧,也不考虑打人的后果。白莎子和武锐 耐心地给她说了几次,讲了不能打人的若 干道理。但米拉没有尝过苦头,并不理会, 耳光照抽不误。于是有一天,米拉啪的抽了 白莎子一个耳光,然后就听又啪的一声,武 锐吃惊,抬头一瞧,原来,后一声啪是白莎 子抽回去的。疼痛、惊诧让米拉号啕大哭。 武锐赶忙抱起米拉,责怪白莎子:这是孩子 啊,你怎么真的打她?白莎子说,我就是要 让事实说明,她打别人会带来什么后果。此 后米拉又尝试打了白莎子几次耳光,白莎 子照样一记不剩地还回去。三两次下来,米 拉改掉了打人的毛病。
在没有欺骗中成长
也许,每一个中国人,都对这样的情 节烂熟于心:某一天的某一饭时,大人在 餐桌前千呼万唤,孩子在远远的地方正做 着自己的事:玩或者其他;说“不”或者 置若罔闻。此时大多父亲或者母亲,颠颠 地跑过去。一把擒小鸡似地抓了过来,然 后又是父亲或者母亲,用狼外婆似的语调, 说,再不吃,大灰狼就要来了,再不吃,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恐吓 或者有效,或者变得习以为常、更或发现没有吃,大灰狼 也没有来敲门一样,孩子在恐吓面前,嬉皮笑脸,或者是凛然不惧。此时,父母又想歪招:宝贝,说“啊-”孩子中计:“啊-”,一勺饭菜冷不丁就被塞入口中……
白莎子对这样的情节非常有意见,她总结了一个词:欺骗!当欺骗来自父母的言行之中,那么,如何教育孩子,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大人也有时候不想吃饭,不想吃饭就可以不吃,感觉到了饿了自然就会吃,孩子不想吃饭也是正常,为什么就要用欺骗与恐吓的手段逼她去吃?如此的手段频繁使用,就成了恶性循环,孩子果真厌食了。她从来就没有给米拉用过如此的手段,但是,她指一旁玩耍的米拉,你看,不是好好的吗?不是太瘦,也不是太胖,很健康的。
我自信孩子的智商与能量,就如小米拉在拍了很长时间的照片后,不再配合。她郑重地对我们说,我昨天晚上没睡好,我累了。父母往往轻视了孩子的能量,以为他们稚嫩与懵懵,以为以他们的智力并不能理解大人的世界,所以往往往对他们敷衍、欺骗,进行自以为是的关爱与保护。其实,如果你真正地尊重他们的智力与内心世界,你们惊讶地发现,他们与每一个大人一样,都有很大的能量。
阿比留惠:带给中国宝宝日本态度的日本妈妈
阿 吃
“在国内,人们往往对孩子“过度保护”。从孩子出生那刻起(甚至从她还在娘胎里开始)就开始对其恶补各类维生素和各类钙铁锌锡,孩子每到一处都要“全家总动员”给孩子24小时全方位保护,但孩子需要的是这些,还是从小就开始的作为单个人而存在的独立与自主呢?
和妍的妈妈是个温婉的日本女人,职业也温情无限——幼儿教师,在中国开了一家自己的幼儿园;和妍的爸爸是个憨直的中国男人,职业也充满阳刚——跆拳道教练,开了一家自己的道馆。刚柔并济的最终结果是有了乖女儿小和妍。

和妍是个笑起来很灿烂的宝宝。采访那天,妈妈抱着她来开门,迎接我们的是她和妈妈一脸开心的笑容,一下子,我们被这个小女生感染了。面对陌生人,她居然如此放松和从容,很有明星范儿呢!把宝宝培养成自信又亲和力强的宝宝,妈妈阿比留惠自然是功臣一名!
多语何尝不快活
因为日常生活里,妈妈用日语跟她说话、唱歌、做游戏,爸爸时用汉语时用韩语跟她交流,教她数数,而看护她的阿姨则是用地道的汉语。问妈妈,这样会不会干扰她学说话,毕竟是个1岁多的孩子,每天面对这么多的语言,我们想着大人都头疼。科班出身的妈妈很肯定地说:“不会。”
原来妈妈早就请教过一些前辈,她说起另外一个家庭,爸爸德国人,妈妈法国人,阿姨中国人,爸爸妈妈之间用英语交流。于是,孩子生下来就浸染在4国语言的环境里,但是孩子分得很清楚,根本就不会混淆。对阿比留惠说的这点我还是将信将疑。
事实证明,阿比留惠是正确的。在我们给他们全家拍照的时候,小和妍是个很调皮的孩子,总是很难安静地做下来,习惯自娱自乐,不大配合我们,可是阿比留惠一唱日本童谣,她就开始对着镜头手舞足蹈变得出奇的乖。
在成长中,有一颗独立坚强的心
由于妈妈是从事幼教的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对小和妍的养育妈妈承担的要多些。但是,我感觉妈妈并不辛苦,而女儿也显得很自由,到处乱跑,甚至我们在和妈妈聊天的时候,她已经跑到了邻居家串门,问阿比留惠:小孩子这样,放心吗,万一磕着碰着怎么办?
“孩子摔痛点没关系的啊,只要不丢命就是了。”阿比留惠用比较生硬的中文笑着说。和我们国家的妈妈比,她的养育方式真是豁达不少呢。
“孩子在1岁到5岁这个时期,主要是玩,让她快乐,让她开心和健康,至于其他的妈妈让孩子学什么,我根本就不着急,反正孩子这时候的任务就是玩。让她在玩中学会一些最基本的能力,比如忍耐。”和妍在玩的时候,摔倒,不仅不哭而且不用大人去扶,而是爬起来继续玩。阿比留惠说,如果她稍微遇到点状况,大人就去帮助,这反倒会助长和纵容她的任性,因为小孩子是很聪明的,她能觉察到大人在为她着急和担心的时候,她就会显得更加肆无忌惮,这样反而会影响她独立的能力。
我们在采访的时候看到,1岁多的小和妍自己背个小水壶,当然这也属于阿比留惠的教育方式之一。宝宝渴了自然就会打开壶盖,自己喝,而她觉得背个水壶累了,她自然就放下,而当口渴的时候,她自己还是会主动找水壶,根本不用大人操心。而我们印象中有的小孩子都4岁多了,渴了,还是要喊大人:我要喝水!
习惯造就养育观念
虽然在国内,这几年纸尿裤也渐渐成了年轻父母的新选择,但在大街或小区里仍然会看到穿着各色开裆裤的宝宝们爬来爬去。阿比留惠说,她非常不习惯看到中国小孩子穿开裆裤,她觉得不卫生,尤其是小女孩。而且中国的父母在训练小孩子独立大小便的时间也比较早,通常小孩子在1岁半到2岁自己便会知道这些事情,即使及早训练作用也不会很大。不过这些养育观念,有时是习惯问题,而不一定非要定论好或不好。
中国和日本比,可能中国更重视孩子。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爷爷奶奶总是把和妍放在第一,和妍哭的时候,爷爷奶奶很心疼,要千方百计地去哄,但是姥爷姥姥显然做不到这些。
虽然小和妍才1岁多,但未雨绸缪的父母已经协商好她的教育问题了。小学在日本的学校上,而初中和高中,由她自己来选择,看她的喜欢。而做父母的只要尽量给她提供环境,至于选择,那是她自己的事。想想跟我们比,不知要民主多少呢,大家恐怕都有这样的经历,填志愿的时候,家里的电话几乎是热线,七大姑八大姨都来参与,积极发表意见和见解,根本就没我们当事人说话的份儿。
看着小和妍结实的身体,问阿比留惠给女儿吃了哪些不错的儿童食品,可以推荐给其他妈妈们,经验分享一下,可阿比留惠的答案是——大人吃什么她就吃什么,根本就没什么特殊照顾。她当时是在北京一家妇产医院生的和妍,当时有医生向她推荐什么孩子吃的维生素啊,要补钙之类的,她都一一拒绝了,在日本,没有那么早就给小孩子补充这些的。
我有一个这样的感受,就是每次采访或者拍摄中国家庭时,几乎是全家出动:爸爸妈妈自然不用说,还要保姆,甚至姥姥姥爷也都要做随从,那阵容仿佛当年皇帝外出巡游,而且各个紧张得不得了,而阿比留惠则显得轻松自如得多,她只聘请一个阿姨在她上班时间,来帮她照顾小和妍。阿比留惠很有眼光和远见地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速度,不能贪心太多,有天才的部分也不一样。把更多的时间和选择留给孩子自己,而不是家人集体瓜分!
爱新觉罗·启笛:有着英式思维的中国妈妈
杨 杨

“在国内,人们习惯把已知的东西面对面教给宝宝,其实,宝宝更喜欢在同外界的接触中慢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构建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们可以和小丑做朋友;在这个世界里,他们自己就是世界的主人。他们吸收身边的一切,他们蓬勃成长,最终他们成为的,不是家长所让他们成为的,而是成为了——自己。”
爱新觉罗·启笛说着一口圆润的京腔,她的血统是旗人,看那个姓就已经知道了,她是多么显赫的一个家族的后裔。她说自己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人,可她已经相爱10年的丈夫却是一个地道的英国男人。
一个中国歌手和英国酒店经理的爱情碰撞——他们会成功吗?他们是怎么修掉彼此身上的“小刺”,最终融合在一起的甲在采访的一开场,我就向启笛声明,我想听到的不仅仅只是一个“从此王子与公主幸福地在一起”的童话,我更想知道。他们生活在一起之后,在婚后的繁琐生活中都遇到了哪些事?尤其是他们之间可能产生分歧的那一部分。
启笛笑得清淳而低沉,“可以啊。因为我现在已经转变为一个母亲了,我每天总是想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孩子,都快要忘记自己了。”
文化差异决定态度问题
“不一样,真的是很不一样,在育儿方 面,东西方各有自己坚持的做法,我觉得我很幸运,可以从两种观念的做法中挑出比较适合的一种。”启笛开始滔滔不绝。
比如说:女儿出生一个星期,启笛就用一个筐装着她,去替她申请护照;女儿生下二十多天时,抱着她去颐和园玩,然后坐飞机去香港她本人生下孩子两天就沐浴……这些,都是按照西方的方式来的,自由而尽兴。
而孩子3个月时,启笛就把着他们,让他们学习自己撒尿,这种方法又是中式的养育。丈夫看了很不解,问:“你这是在干什么?”要到后来,媚1岁半时就学会自己使用马桶了,父亲又惊又喜,连连夸赞中国传统方法好用——而西方孩子呢,他们可能到4岁还拖着尿布。
孩子生病时两夫妻态度差异最明显,甭管是什么小小的不舒服,启笛都像每一个中国母亲那样焦急,一天去三趟急诊还觉得不够上心。可爸爸只是闲闲地坐在一边,微笑着问:“有那么要紧吗?”西方人对孩子是放养的。每当这时启笛就急:“嗨!我也知道没什么大毛病,但那是小孩儿啊!”
给孩子东方式知识和西方式动手能力
媚正在上国际学校的学前班,启笛喜欢香港的学前班没什么作业,给孩子们更多随意生长的空间,那种教育方式是很好的。在国内,学前班可能是老师教画什么就画什么,但在国际学校里,每个同学都会领到一个A4纸订的白纸本,自己想画什么都可以,但要当众把画作的情境向同学们解释,告诉大家:你画了什么样的一个故事。就这样,连作文都有了。
媚有次画了个小女孩和小丑,她绘声绘色地讲解道:“一个小女孩从前没有朋友。有一天,她在路上遇到一个小丑,她问:‘我们可以做朋友吗?’小丑同意了,于是他们就成了好朋友。”还有另一幅画作,媚画了一所歪斜的房子,因为香港是有台风的城市。媚描述说:“这座房子是被台风吹歪的,但是里面的人们都没有受伤,因为他们没有做坏事,上帝没有惩罚他们。”看,这就是一个小女孩洁净的内心世界,充满爱和宽恕。
“外国小孩子在某些方面可能显得比较‘笨’,可能七八岁了还不会背诵乘法口诀,但他们知识面丰富,动手能力比较强。”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启笛感慨当时自己学校里面比较“爱学习”的同学后来未必有好的发展前景,所以她更愿意自己的孩子去了解更多一些事,而不局限于书本。
但是,也有传统和严厉的教育,比如她不允许孩子们直呼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的名字,她告诉孩子们:要求妈妈为自己做什么事情时,必须要用Please、Thank才可以达到目的,家长讲话时要好好听着——媚还曾经因为顶嘴而挨过“教训”,有次媚和妈妈生气,急起来大嚷,说要把妈妈送到市场上去卖掉,启笛也生气了,把她最喜欢的玩具拿起来,锁到保险柜里。媚一直哭,爸爸下班回来问出了什么事?媚又委屈地哭了5分钟,然后开始对妈妈道歉。
“我同意孩子可以有不同意见,但要好好说,好好商量。即使他们以后长大了,也要和别人好好交流,才可以获得支持啊。”
让宝宝从小就感受到东方式的“举案齐眉”
英国人的家庭观也比较浓,大部分伦理道德和中国接近。公公很喜欢启笛,特地在家里开辟了一间Chinese room,墙上挂上他自己拍的周庄乌篷船等。客厅的壁炉上,公公缺一幅画,启笛特地帮他从中国带了一张12个京剧脸谱的镶嵌画给他挂上,公公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但也会有观念不同的地方。比如启笛特地留给丈夫一些好吃的东西,丈夫竟然会问:“你不爱吃?留给我?”这话可让启笛冤枉透了,她说:“不是啊,因为我觉得好吃,才给你留的。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没想到丈夫还是耸耸肩:“是吗?可我妈妈从小教我要管好自己,别去管别人的事。”
但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彼此的心意相通,丈夫的内心是疼爱和维护启笛的。媚刚生下来时,婆婆有些遗憾,说:“这个女孩怎么那么像中国人?都不像我们。”说了几次,丈夫就忍不住回嘴:“妈妈,我娶了个中国太太,我就是半个中国人,请你不要再这么说了。”
丈夫对她的关心,一点一滴体现在日常的小事方面,比如回北京时,大家都特别忙碌,丈夫却还念念不忘地说“你要约你妈妈一起吃饭吧?”
10年,两个人互相信任,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启笛有时自己检讨,觉得自己脾气也不是太好,但她遵循一条,就是吵架别过夜。他们两人秉着这条原则,从恋爱到结婚,从朋友到恋人到亲人,现在已经成为了彼此的不可或缺。
如果现在让启笛许愿,她只希望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们都幸福安宁。具体来讲:丈夫,希望他身体健康、事业进步;孩子们呢,她只希望他们能成为一个身心两方面健康、品德高尚的人,做这样的人就够了,其他的事情,启笛愿意等待,看看他们能给妈妈带来什么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