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相关嗜酸粒细胞增多性毛囊炎一例

来源 :中华传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shuang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34岁,因反复皮疹伴瘙痒6年,加重10 d人院.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颜面、颈部、四肢出现红斑、丘疹,伴有瘙痒,在当地医院未明确诊断,予"皮炎平"软膏外用,口服氯雷他定,并使用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等多种激素类药物.近10天皮疹加重,全身均可见广泛红斑、丘疹,瘙痒加重.既往无乙型肝炎、肺结核等病史.曾有冶游史,并曾患"淋病",已治愈。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治疗前后有病毒学应答患者和无病毒学应答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变化差异,探讨预测ADV治疗效果的特异性的标志.方法 利用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技术获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蛋白表达图谱,并寻找ADV治疗后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经与治疗前比较,有病毒学应答组触珠蛋白、触珠蛋白2α、α-1-抗胰蛋白酶前体在治疗后上调;因子B、转甲状腺素B链、谷胱
患者男,24岁,因发热4 d入院.患者于4 d前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不伴寒战和腹痛.自认为上呼吸道感染,服用板蓝根等无效,次日在本院测体温38.9 ℃,血常规基本正常,予酚麻美敏、维C银翘片治疗,体温有所下降,第2天患者仍有发热,无畏寒,体温达39.2 ℃,服用退热药后体温可下降,1~2 h后又升高,为进一步诊治而住院.患者于3个月前到非洲工作,发病前晚曾大量饮酒.既往身体健康,家族史无特殊。
溶血曼氏杆菌常引起哺乳类动物呼吸道感染,偶可致人类呼吸道感染及败血症[1].其生物型A血清型1(A1)是主要的致病菌,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鼻腔分泌物增多、呼吸窘迫,该菌引起的疾病病死率高,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2].了解其致病机制对研制疫苗、制备快速诊断试剂,以达到预防、快速诊断及治疗目的有重要意义。
目的 观察干扰素联合苦参素用药后PreS1与HBeAg和HBV-DNA的相关性,探讨PreS1在乙肝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及实验室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乙肝患者和乙肝抗病毒治疗者血清100份,检测PreS1、HBV-M和HBV-DNA等,分析PreS1在抗病毒治疗前后与HBeAg和HBV-DNA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HBsag和HBV-DNA阳性50人,其中HBeAg阳性30人中29人Pre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