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本园林趋向纯净、极致、而有章法;而中国园林更追求惬意、自然、以人为本。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私家园林下的一个分支。而日本园林也有宫苑、寺园、枯山水、茶庭、离宫庭园等。可以从布局、理水、叠山、置石等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关键词:园林 发展演变 异同
一、布局
日本园林早期(平安时期)形成“池泉筑山庭”的园林风格,面积较大,主要特征是模仿自然山水,有湖有山,若湖面较大,则湖中堆置岛屿,以桥连接。这个时期是日本园林逐渐脱离一味模仿中国园林,形成自己风格的初期。
后来,禅宗传入,南宗山水画的写意技法使日本园林走向高度概括,极端的写意即出现“枯山水”平庭。
中国园林虽都是写意手法造园,却没有如此的固定格式。《园冶》中讲究“巧与因借,得景随机”,即讲究因地制宜,景到随机,高方欲就平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
二、理水
日本园林最为著名即其“枯山水”,以白沙象征水面,以小石象征岛屿,极端抽象体现山水关系。(图为幽篁居)
而之“池泉筑山庭”虽用真山真水,但与中国园林讲究水的来龙去脉不同,日本园林注重的是水的形态,小溪平桥,宛如画中。
中国园林讲究“疏园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谨遵“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法则,水系无论大小,必曲折有致,有的还故意做出一弯港汊、水口以显示源流脉脉。同时也讲究聚散,所谓“聚则通阔,散则潆洄”。
苏州园林和日本园林都是自然山水园,整个布局看不出明显的轴线,道路蜿蜒曲折,这是东方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一个共同特征。
可能真正会让人傻傻分不清楚的就是日本的水石庭和苏州园林,因为他们都有继承“一池三山”(传说中的仙境,一池指太液池,三山指琼莱、瀛洲、方丈)的园林模式,造园要素主要是以水体、假山、植物、小品为主。所以看上去会有点像。
三、叠山
日本园林并不做太多大地形,往往是在水中置岛,模仿“一池三山”,且有一定的定式。如桂离宫,大岛和小岛布列。
而中国园林的一池三山则要活泼很多,北海、中南海中的三山拉得很长,圆明园内福海中的“蓬岛瑶台”相聚甚近,避暑山庄的三岛一枝分三径。
除了堆置岛屿之外,中国园林的山往往傍水而走,山水不分割。所谓“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流”,“胸中有山方能画水,意中有水方许作山”。山贵有脉,水贵有源,有些时候为了表示山脉贯通,还特意贴墙叠山,好似山脉遇墙,破墙而入。掇山时山石之间的结合也有安、连、接、斗、挎、拼、悬、剑、图、卡、垂、挑等多种手法。中国的园林把山喻为全园的骨骼,可见山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用我们老师的话说:山水骨架!骨架!)
四、置石
日本枯山水的置石,主要是利用单块石头本身的造型和它们之间的配列关系。石形追求敦实、光洁、平滑、简洁、底广顶削,务求稳重,而且不作飞梁、悬、挑等奇构,很少堆叠假山。
中国园林的置石分特置、对置、散置、群置和山石器设。
对特置石也即孤赏石的石形也特别讲究,但其要求和日本园林中要求石形的稳重不同,它要求石形要优美,要具备独特的观赏价值,追求的是“透、漏、瘦、皱”有时还要“丑”,如杭州的绉云峰,因有深的皱纹而得名。上海豫园的玉玲珑以千穴百孔、玲珑剔透而出众。苏州的瑞云峰以体量特大姿态不同且遍布涡、洞而著称,冠云峰兼备透、漏、瘦于一石,亭亭玉立、高耸入云而被誉为江南四大名石之首。
五、人文
苏州园林属于私家园林,面积有限;而日本国由于国土面积小,即使是皇家园林也无法像中国的皇家园林一样气势宏大,因此苏州园林和日本园林的一个共同追求追求就是“精致”。造园者都专注与如何将自然微缩于方寸之间,并将主人的情怀融入其中。
日本早期的园林是为防御、防灾、或实用而建的宫苑,仅仅是在周围开壕筑城,内掘池建岛,以宫殿为主题,列植树木。到了隋唐时期,日本开始学习中国园林,而此时的中国园林正处于全盛时期,私家园林较之以前更加兴盛,艺术水平也有所提高,科举让文人们得以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开始有能力营造自己的私园,凭借对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将宦海沉浮的感怀倾注于造园艺术之中。这时,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私家园林清沁淡雅,意境悠远,并且尚未形成固定的模式。日本在这个时候学习中国园林,即把握到了苏州园林最初的精髓,又没有沾染后期的矫揉造作,时机实在是太妙。
六、历史
以八世纪为开端,中国的私家园林从隋唐时期开始兴盛,到宋朝逐渐成熟,形成了一下几个特点:简远,疏朗,雅致,天然。
而日本在全面接受了中国的园林风格后,也开始在水上做文章,将“一池三山”的格局进一步发展,以池水象征海洋,以岛象征仙境,布置石头、植物、瀑布、溪流以象征自然,再在湖畔绿荫下修筑庭阁、滨台,称之为“水石庭”。并且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造园专著——《前庭秘抄》。这个时期的日本园林也尽量表现自然、呈现一种写意山水的特色。
元明清,私家園林达到了极盛时期,尤其苏州的造园活动达到高峰,“文、雅”成为评价园林的最高标准,形成的固定的造园模式,园林的思想逐渐被技巧性所取代。造园技巧获得了长足了发展,造园思想却开始萎缩。
而海那边的日本经历数百年的战乱,武士当政,对贵族奢侈的生活非常轻视,主张一切从朴素实用出发,于是造园也随之趋向简朴。这时禅宗和饮茶风气先后从中国传入日本,茶道和禅宗结合起来,为了追求“茶道净土”,日本园林出现了茶庭这一新的园林形式。在这一基础上,日本人继续将他们追求极致的风格发扬广大,又创造出了“枯山水式园林”:将白沙绕石耙出波纹状以象征海洋波涛和岛屿,高度概括出无水似有水,无声胜有声的山水意境。枯山水成为日本独有的园林形式,并影响了后来的整个园林行业。
至此,日本园林与苏州园林的差异彻底显现出来。日本园林注重静观,中国园林注重游览体验。个人觉得日本园林做得有点“过”,但是这种对极致的追求可以使他们不断的突破与发展。日本园林的特点一个字概括是“禅”,清静透彻,是出世。中国苏州园林是“文”,在园林中“隐逸”不是目的,而是入仕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 1939
[2]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园林 发展演变 异同
一、布局
日本园林早期(平安时期)形成“池泉筑山庭”的园林风格,面积较大,主要特征是模仿自然山水,有湖有山,若湖面较大,则湖中堆置岛屿,以桥连接。这个时期是日本园林逐渐脱离一味模仿中国园林,形成自己风格的初期。
后来,禅宗传入,南宗山水画的写意技法使日本园林走向高度概括,极端的写意即出现“枯山水”平庭。
中国园林虽都是写意手法造园,却没有如此的固定格式。《园冶》中讲究“巧与因借,得景随机”,即讲究因地制宜,景到随机,高方欲就平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
二、理水
日本园林最为著名即其“枯山水”,以白沙象征水面,以小石象征岛屿,极端抽象体现山水关系。(图为幽篁居)
而之“池泉筑山庭”虽用真山真水,但与中国园林讲究水的来龙去脉不同,日本园林注重的是水的形态,小溪平桥,宛如画中。
中国园林讲究“疏园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谨遵“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法则,水系无论大小,必曲折有致,有的还故意做出一弯港汊、水口以显示源流脉脉。同时也讲究聚散,所谓“聚则通阔,散则潆洄”。
苏州园林和日本园林都是自然山水园,整个布局看不出明显的轴线,道路蜿蜒曲折,这是东方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一个共同特征。
可能真正会让人傻傻分不清楚的就是日本的水石庭和苏州园林,因为他们都有继承“一池三山”(传说中的仙境,一池指太液池,三山指琼莱、瀛洲、方丈)的园林模式,造园要素主要是以水体、假山、植物、小品为主。所以看上去会有点像。
三、叠山
日本园林并不做太多大地形,往往是在水中置岛,模仿“一池三山”,且有一定的定式。如桂离宫,大岛和小岛布列。
而中国园林的一池三山则要活泼很多,北海、中南海中的三山拉得很长,圆明园内福海中的“蓬岛瑶台”相聚甚近,避暑山庄的三岛一枝分三径。
除了堆置岛屿之外,中国园林的山往往傍水而走,山水不分割。所谓“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流”,“胸中有山方能画水,意中有水方许作山”。山贵有脉,水贵有源,有些时候为了表示山脉贯通,还特意贴墙叠山,好似山脉遇墙,破墙而入。掇山时山石之间的结合也有安、连、接、斗、挎、拼、悬、剑、图、卡、垂、挑等多种手法。中国的园林把山喻为全园的骨骼,可见山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用我们老师的话说:山水骨架!骨架!)
四、置石
日本枯山水的置石,主要是利用单块石头本身的造型和它们之间的配列关系。石形追求敦实、光洁、平滑、简洁、底广顶削,务求稳重,而且不作飞梁、悬、挑等奇构,很少堆叠假山。
中国园林的置石分特置、对置、散置、群置和山石器设。
对特置石也即孤赏石的石形也特别讲究,但其要求和日本园林中要求石形的稳重不同,它要求石形要优美,要具备独特的观赏价值,追求的是“透、漏、瘦、皱”有时还要“丑”,如杭州的绉云峰,因有深的皱纹而得名。上海豫园的玉玲珑以千穴百孔、玲珑剔透而出众。苏州的瑞云峰以体量特大姿态不同且遍布涡、洞而著称,冠云峰兼备透、漏、瘦于一石,亭亭玉立、高耸入云而被誉为江南四大名石之首。
五、人文
苏州园林属于私家园林,面积有限;而日本国由于国土面积小,即使是皇家园林也无法像中国的皇家园林一样气势宏大,因此苏州园林和日本园林的一个共同追求追求就是“精致”。造园者都专注与如何将自然微缩于方寸之间,并将主人的情怀融入其中。
日本早期的园林是为防御、防灾、或实用而建的宫苑,仅仅是在周围开壕筑城,内掘池建岛,以宫殿为主题,列植树木。到了隋唐时期,日本开始学习中国园林,而此时的中国园林正处于全盛时期,私家园林较之以前更加兴盛,艺术水平也有所提高,科举让文人们得以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开始有能力营造自己的私园,凭借对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将宦海沉浮的感怀倾注于造园艺术之中。这时,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私家园林清沁淡雅,意境悠远,并且尚未形成固定的模式。日本在这个时候学习中国园林,即把握到了苏州园林最初的精髓,又没有沾染后期的矫揉造作,时机实在是太妙。
六、历史
以八世纪为开端,中国的私家园林从隋唐时期开始兴盛,到宋朝逐渐成熟,形成了一下几个特点:简远,疏朗,雅致,天然。
而日本在全面接受了中国的园林风格后,也开始在水上做文章,将“一池三山”的格局进一步发展,以池水象征海洋,以岛象征仙境,布置石头、植物、瀑布、溪流以象征自然,再在湖畔绿荫下修筑庭阁、滨台,称之为“水石庭”。并且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造园专著——《前庭秘抄》。这个时期的日本园林也尽量表现自然、呈现一种写意山水的特色。
元明清,私家園林达到了极盛时期,尤其苏州的造园活动达到高峰,“文、雅”成为评价园林的最高标准,形成的固定的造园模式,园林的思想逐渐被技巧性所取代。造园技巧获得了长足了发展,造园思想却开始萎缩。
而海那边的日本经历数百年的战乱,武士当政,对贵族奢侈的生活非常轻视,主张一切从朴素实用出发,于是造园也随之趋向简朴。这时禅宗和饮茶风气先后从中国传入日本,茶道和禅宗结合起来,为了追求“茶道净土”,日本园林出现了茶庭这一新的园林形式。在这一基础上,日本人继续将他们追求极致的风格发扬广大,又创造出了“枯山水式园林”:将白沙绕石耙出波纹状以象征海洋波涛和岛屿,高度概括出无水似有水,无声胜有声的山水意境。枯山水成为日本独有的园林形式,并影响了后来的整个园林行业。
至此,日本园林与苏州园林的差异彻底显现出来。日本园林注重静观,中国园林注重游览体验。个人觉得日本园林做得有点“过”,但是这种对极致的追求可以使他们不断的突破与发展。日本园林的特点一个字概括是“禅”,清静透彻,是出世。中国苏州园林是“文”,在园林中“隐逸”不是目的,而是入仕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 1939
[2]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