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瓷器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蕴含着时代的特征,然而在保存中极易破碎。现今有大量珍贵的瓷器需要去修复。文章针对桂林博物馆馆藏明代青花双龙戏珠纹瓷梅瓶的破损情况,通过对比,筛选出最合适的修复技法、修复工具、修复材料,制订了具体的修复流程,对器物的造型、纹饰、釉面进行了最大程度的还原。透过明代青花瓷梅瓶这一特殊的文化载体,可以看到我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传统文化和梅瓶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交错,延伸发扬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陶瓷文化。
关键词:梅瓶;修复;文物保护
1 引言
目前,国内普遍根据不同的修复目的及修复要求将古陶瓷修复分为三种类型,即考古修复、展览修复和精细修复。笔者此次修复的器物是明代青花双龙戏珠纹瓷梅瓶。该器物残破为11块,缺损严重,主要集中在肩部、腹部、底部。由于器物蕴藏重要的历史价值,所以笔者选择的修复类型是精细修复。在保持文物原真性的大原则下,坚持最小干预原则。采用传统修复技法,选用安全可逆的材料,尊重文物本体客观数据,最大程度地还原器物的造型工艺及纹饰工艺,力求尽可能接近文物本体,再现其历史信息及文化价值,达到展示效果。同时,笔者在修复过程中也了解了明代青花双龙戏珠纹瓷梅瓶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巩固了青花瓷精细修复的操作实践。
2 明代青花双龙戏珠纹瓷梅瓶概述
笔者修复的器物名称为“明代青花双龙戏珠纹瓷梅瓶”,该瓶出自广西桂林靖江王陵。靖江王陵号称“岭南第一陵”,是明代受封并建藩立国于靖江(今桂林)的历代靖江王及其宗亲墓群,有“靖江王十一陵”之谓,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墓群。
此次修复的器物于明万历年间烧造,通体饰青花纹饰,造型精巧,纹饰丰富。瓶小口,圆唇,短颈,平肩,肩以下渐内收,圆腹,敛腰,底部微外撇,宽圈足。通体饰五层青花纹饰,颈部饰青花焦叶纹,肩部饰青花鳞波开光折枝花果纹,腹部饰青花双龙戏珠海水纹,腰部饰青花缠枝花卉纹,底部饰青花海马山水纹。依据梅瓶出土后的信息采集整理,器身约高26厘米,口径约4.7厘米,底径约10厘米,腹围约47厘米,残破为11块,缺损严重,主要集中在肩部、腹部、底部,共4处,且梅瓶表面及断裂面污渍较多(图1)。
3 明代青花双龙戏珠纹瓷梅瓶具体修复过程
3.1 采集信息,建立保护修复档案
在修复明代青花双龙戏珠纹瓷梅瓶之前,首先要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具体包括梅瓶的登录号、名称、破损照片、基本信息(年代、类别、来源、等级、质地、尺寸、重量、修复类型、收藏单位、入藏时间等)、价值描述、保护修复历史资料调查、病害状况调查以及相关的检测分析等,并为其建立保护修复档案,让修复流程具体化、科学化,便于今后查阅。
3.2 清洗
清洗主要是将梅瓶上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渍去除干净,为后续的修复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此次修复的梅瓶上的污渍产生既有自然因素,也存在人为因素。由于地下泥土环境中酸、碱、盐等各类有害物质的影响,梅瓶的表面及断裂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需要及时进行清洗,清除附着在梅瓶表面以及缝隙中的有害物质,避免加重胎体、釉面的损伤。另外,该梅瓶在本次修复前已进行过粗略修复,残片上或多或少残留了一些粘接补配的修复材料,必须要将这些原有的修复材料清洗干净后才可进行二次修复。不管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如果不及时清理干净梅瓶表面及断裂面上的有害物质,不仅会影响梅瓶的整体美观,在粘接过程中也势必会影响粘接材料的吸收,对修复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依据梅瓶存在的具体情况,笔者制订了相应的清洗方法(表1)。
3.3 拼对、粘接
等梅瓶清洗干净、充分干燥后,开始拼对、粘接工作。首先根据所有碎片的断裂面及破损部位的形状、釉色、青花纹饰等特点进行预拼,并做好编号,以确定粘接的依次顺序,从而确保粘接过程的完整性,防止遺漏。然后选择有较强粘接力、较好抗老化性能、较好渗透力、较快干燥速度的502瞬间粘合剂,按照编号有条理地进行粘接工作。在缝隙处涂上适量的502瞬间粘合剂,用力压紧,静待1~2分钟后,用脱脂棉蘸取少量酒精溶剂并挤成半干状,将溢出的粘合剂擦拭干净。为了防止断裂面接口在粘合剂未完全固化前出现移动、错位现象,可用透明胶带、纸胶带或热熔胶将拼合完成后的各部位固定。最后,待502瞬间粘合剂完全固化后,再将透明胶带、纸胶带或热熔胶去除干净。
3.4 补配、打磨
为了增加梅瓶的结构稳定性,还原梅瓶的形体特征,防止再次破损,需要对梅瓶的缺失部位进行补配。补配的方法及材料多种多样,此次修复中依据梅瓶的破损情况、制作工艺特征、胎体的厚薄及细腻程度,选择模补法与填补法相结合进行补配。补配材料则选择用502瞬间粘合剂与瓷粉,将两者调和后填充在梅瓶的缺失部位。
由于此次修复的梅瓶存在大面积缺失,所以先要在梅瓶完好部位用打样膏翻模,然后将翻好的模具放于残缺部位,用502瞬间粘合剂调和瓷粉,填充模具。待填料完全固化后,将模具卸除,同时用填料将梅瓶上的缝隙填平补齐。所使用的补配材料与梅瓶胎体接近,有较好的质感效果,完全固化后不变形,具有一定的强度、硬度及抗老化性,易于打磨,且与作色、仿釉的材料有较好的结合度。
待补配材料完全固化成型后还需要进行打磨。打磨时要遵循由粗到细的原则,选取合适的砂纸,反复打磨使其平润光滑。打磨时要注意避免伤及釉面,打磨至手触缺失部位与梅瓶本体光滑一致时即可,从而提高作色、仿釉部位的平润光滑度。
3.5 作色、仿釉
作色、仿釉、描绘纹饰是瓷器修复中最难的三道工序。它不仅要求修复工作者必须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及较强的色彩敏锐度,还要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这样才能修复出高质量的作品。
对梅瓶的缺失部位及粘接部位进行作色、仿釉、描绘纹饰处理,令其釉色、纹饰、光泽与器物本体一致,淡化修复痕迹,尽可能接近完美修复,最大程度地还原梅瓶的本来面貌。 采用传统修复技法对梅瓶进行修复,即毛笔涂刷的方法。用定制的羊毫毛笔蘸取适量的仿釉材料,对缺失部位及粘接部位反复进行作色、仿釉。仿釉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料,即釉层的成膜物质;二是矿物颜料,即釉层的呈色物质。依据梅瓶本体的釉色,用毛笔蘸取基料+矿物颜料(白+群青+赭石),于定制的白瓷板上调制。颜色淡而不显,由浅入深。下笔时应先轻后匀快收,多次、多层涂刷,以达到与梅瓶本体釉色相一致的效果。
作色、仿釉时,动作要娴熟快速,万不可急躁。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切不可在同一个地方反复涂刷,可用鼓风机加快干燥速度;二是每次的用料要恰如其分,不可过量;三是无需修复的器物本体釉面不可覆盖,缝隙部位的覆盖面积做到“一指宽”,坚决遵循最小干预原则。
3.6 补绘纹饰
该梅瓶有大面积的纹饰残缺,需要进行纹饰补绘。依据梅瓶已有的纹饰规律、风格并查找相关文献资料,用定制的不同型号的羊毫毛笔蘸取基料+矿物颜料(群青+赭石+紫红)进行补绘(图2、图3)。
纹饰的补绘不是一蹴而就的,与作色、仿釉的原理相同,也是由浅入深,多次反复地进行补绘,下笔要稳,收笔要快。同时,要根据青花颜色的浓淡深浅变化,及时地调整基料与矿物颜料的比例以及矿物颜料的色彩成分。
为了使梅瓶的缺失部位及粘接部位的光泽度及瓷质感与器物本体一致,在作色、仿釉、补绘纹饰完成后,还需要在表面罩一层透明釉。由于梅瓶本体的釉层厚度较薄,光泽度呈现轻微乳浊感,所以用毛笔蘸取适当比例的釉料和稀释剂,用毛笔涂刷法薄薄地进行上釉。
3.7 建档入库
保护修复档案按照《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进行编写。档案编写应做到详细、规范,详细记录修复过程中每一步所使用的修复材料及修复工艺,并做好照片(图4~图7)及文字记录。编写完成后,将所有资料输入电脑,进行信息化管理并入库保存。经过保护修复后的瓷器应存放于较为合适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
4 结语
对于修复绘有青花纹饰的瓷器,先要对修复对象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一方面是从资料文献入手,了解所修器物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纹饰演变规律等;另一方面要对所修器物的基本物理现状进行检测分析,包括确定其损坏程度、病害状况、修复类型等。
作色、补绘纹饰必须始终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直至调出最接近器物本体的颜色。作色时也要有合理的作色顺序。青花也分“五色”,釉色华而不艳,一处看似简单的线条,其实浓淡相依、深淺相辅。对于不同层次的颜色,应先作里层的颜色,后作外层的颜色,先作底色,再勾勒纹饰,如此反复。最后,用稍大的羊毫毛笔对纹饰进行填色及晕染,过渡要自然。
器物的修复部位要想获得与器物本体完全一样的色彩效果,往往不是一遍着色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用毛笔几十遍甚至是上百遍、上千遍地涂刷覆盖才能完成,这就要求修复工作者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
修复过程中所采用的修复技法以及修复材料都必须是已经被实践证明过且行之有效的,未掌握的技法和不明确的材料不允许盲目地应用于实际修复中,以免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害。
瓷器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其本身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科学价值一直都是学术者致力研究的。作为一名瓷器文物修复工作者,不仅要对古瓷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纹饰演变、艺术价值、科学内涵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复技艺,紧跟科研步伐,力求以最好的修复技术对瓷器文物进行最科学的保护修复。
参考文献
[1]马希桂.中国青花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余蕙,杨植震.古陶瓷修复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毛晓沪.古陶瓷修复[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关键词:梅瓶;修复;文物保护
1 引言
目前,国内普遍根据不同的修复目的及修复要求将古陶瓷修复分为三种类型,即考古修复、展览修复和精细修复。笔者此次修复的器物是明代青花双龙戏珠纹瓷梅瓶。该器物残破为11块,缺损严重,主要集中在肩部、腹部、底部。由于器物蕴藏重要的历史价值,所以笔者选择的修复类型是精细修复。在保持文物原真性的大原则下,坚持最小干预原则。采用传统修复技法,选用安全可逆的材料,尊重文物本体客观数据,最大程度地还原器物的造型工艺及纹饰工艺,力求尽可能接近文物本体,再现其历史信息及文化价值,达到展示效果。同时,笔者在修复过程中也了解了明代青花双龙戏珠纹瓷梅瓶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巩固了青花瓷精细修复的操作实践。
2 明代青花双龙戏珠纹瓷梅瓶概述
笔者修复的器物名称为“明代青花双龙戏珠纹瓷梅瓶”,该瓶出自广西桂林靖江王陵。靖江王陵号称“岭南第一陵”,是明代受封并建藩立国于靖江(今桂林)的历代靖江王及其宗亲墓群,有“靖江王十一陵”之谓,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墓群。
此次修复的器物于明万历年间烧造,通体饰青花纹饰,造型精巧,纹饰丰富。瓶小口,圆唇,短颈,平肩,肩以下渐内收,圆腹,敛腰,底部微外撇,宽圈足。通体饰五层青花纹饰,颈部饰青花焦叶纹,肩部饰青花鳞波开光折枝花果纹,腹部饰青花双龙戏珠海水纹,腰部饰青花缠枝花卉纹,底部饰青花海马山水纹。依据梅瓶出土后的信息采集整理,器身约高26厘米,口径约4.7厘米,底径约10厘米,腹围约47厘米,残破为11块,缺损严重,主要集中在肩部、腹部、底部,共4处,且梅瓶表面及断裂面污渍较多(图1)。
3 明代青花双龙戏珠纹瓷梅瓶具体修复过程
3.1 采集信息,建立保护修复档案
在修复明代青花双龙戏珠纹瓷梅瓶之前,首先要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具体包括梅瓶的登录号、名称、破损照片、基本信息(年代、类别、来源、等级、质地、尺寸、重量、修复类型、收藏单位、入藏时间等)、价值描述、保护修复历史资料调查、病害状况调查以及相关的检测分析等,并为其建立保护修复档案,让修复流程具体化、科学化,便于今后查阅。
3.2 清洗
清洗主要是将梅瓶上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渍去除干净,为后续的修复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此次修复的梅瓶上的污渍产生既有自然因素,也存在人为因素。由于地下泥土环境中酸、碱、盐等各类有害物质的影响,梅瓶的表面及断裂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需要及时进行清洗,清除附着在梅瓶表面以及缝隙中的有害物质,避免加重胎体、釉面的损伤。另外,该梅瓶在本次修复前已进行过粗略修复,残片上或多或少残留了一些粘接补配的修复材料,必须要将这些原有的修复材料清洗干净后才可进行二次修复。不管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如果不及时清理干净梅瓶表面及断裂面上的有害物质,不仅会影响梅瓶的整体美观,在粘接过程中也势必会影响粘接材料的吸收,对修复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依据梅瓶存在的具体情况,笔者制订了相应的清洗方法(表1)。
3.3 拼对、粘接
等梅瓶清洗干净、充分干燥后,开始拼对、粘接工作。首先根据所有碎片的断裂面及破损部位的形状、釉色、青花纹饰等特点进行预拼,并做好编号,以确定粘接的依次顺序,从而确保粘接过程的完整性,防止遺漏。然后选择有较强粘接力、较好抗老化性能、较好渗透力、较快干燥速度的502瞬间粘合剂,按照编号有条理地进行粘接工作。在缝隙处涂上适量的502瞬间粘合剂,用力压紧,静待1~2分钟后,用脱脂棉蘸取少量酒精溶剂并挤成半干状,将溢出的粘合剂擦拭干净。为了防止断裂面接口在粘合剂未完全固化前出现移动、错位现象,可用透明胶带、纸胶带或热熔胶将拼合完成后的各部位固定。最后,待502瞬间粘合剂完全固化后,再将透明胶带、纸胶带或热熔胶去除干净。
3.4 补配、打磨
为了增加梅瓶的结构稳定性,还原梅瓶的形体特征,防止再次破损,需要对梅瓶的缺失部位进行补配。补配的方法及材料多种多样,此次修复中依据梅瓶的破损情况、制作工艺特征、胎体的厚薄及细腻程度,选择模补法与填补法相结合进行补配。补配材料则选择用502瞬间粘合剂与瓷粉,将两者调和后填充在梅瓶的缺失部位。
由于此次修复的梅瓶存在大面积缺失,所以先要在梅瓶完好部位用打样膏翻模,然后将翻好的模具放于残缺部位,用502瞬间粘合剂调和瓷粉,填充模具。待填料完全固化后,将模具卸除,同时用填料将梅瓶上的缝隙填平补齐。所使用的补配材料与梅瓶胎体接近,有较好的质感效果,完全固化后不变形,具有一定的强度、硬度及抗老化性,易于打磨,且与作色、仿釉的材料有较好的结合度。
待补配材料完全固化成型后还需要进行打磨。打磨时要遵循由粗到细的原则,选取合适的砂纸,反复打磨使其平润光滑。打磨时要注意避免伤及釉面,打磨至手触缺失部位与梅瓶本体光滑一致时即可,从而提高作色、仿釉部位的平润光滑度。
3.5 作色、仿釉
作色、仿釉、描绘纹饰是瓷器修复中最难的三道工序。它不仅要求修复工作者必须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及较强的色彩敏锐度,还要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这样才能修复出高质量的作品。
对梅瓶的缺失部位及粘接部位进行作色、仿釉、描绘纹饰处理,令其釉色、纹饰、光泽与器物本体一致,淡化修复痕迹,尽可能接近完美修复,最大程度地还原梅瓶的本来面貌。 采用传统修复技法对梅瓶进行修复,即毛笔涂刷的方法。用定制的羊毫毛笔蘸取适量的仿釉材料,对缺失部位及粘接部位反复进行作色、仿釉。仿釉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料,即釉层的成膜物质;二是矿物颜料,即釉层的呈色物质。依据梅瓶本体的釉色,用毛笔蘸取基料+矿物颜料(白+群青+赭石),于定制的白瓷板上调制。颜色淡而不显,由浅入深。下笔时应先轻后匀快收,多次、多层涂刷,以达到与梅瓶本体釉色相一致的效果。
作色、仿釉时,动作要娴熟快速,万不可急躁。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切不可在同一个地方反复涂刷,可用鼓风机加快干燥速度;二是每次的用料要恰如其分,不可过量;三是无需修复的器物本体釉面不可覆盖,缝隙部位的覆盖面积做到“一指宽”,坚决遵循最小干预原则。
3.6 补绘纹饰
该梅瓶有大面积的纹饰残缺,需要进行纹饰补绘。依据梅瓶已有的纹饰规律、风格并查找相关文献资料,用定制的不同型号的羊毫毛笔蘸取基料+矿物颜料(群青+赭石+紫红)进行补绘(图2、图3)。
纹饰的补绘不是一蹴而就的,与作色、仿釉的原理相同,也是由浅入深,多次反复地进行补绘,下笔要稳,收笔要快。同时,要根据青花颜色的浓淡深浅变化,及时地调整基料与矿物颜料的比例以及矿物颜料的色彩成分。
为了使梅瓶的缺失部位及粘接部位的光泽度及瓷质感与器物本体一致,在作色、仿釉、补绘纹饰完成后,还需要在表面罩一层透明釉。由于梅瓶本体的釉层厚度较薄,光泽度呈现轻微乳浊感,所以用毛笔蘸取适当比例的釉料和稀释剂,用毛笔涂刷法薄薄地进行上釉。
3.7 建档入库
保护修复档案按照《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进行编写。档案编写应做到详细、规范,详细记录修复过程中每一步所使用的修复材料及修复工艺,并做好照片(图4~图7)及文字记录。编写完成后,将所有资料输入电脑,进行信息化管理并入库保存。经过保护修复后的瓷器应存放于较为合适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
4 结语
对于修复绘有青花纹饰的瓷器,先要对修复对象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一方面是从资料文献入手,了解所修器物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纹饰演变规律等;另一方面要对所修器物的基本物理现状进行检测分析,包括确定其损坏程度、病害状况、修复类型等。
作色、补绘纹饰必须始终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直至调出最接近器物本体的颜色。作色时也要有合理的作色顺序。青花也分“五色”,釉色华而不艳,一处看似简单的线条,其实浓淡相依、深淺相辅。对于不同层次的颜色,应先作里层的颜色,后作外层的颜色,先作底色,再勾勒纹饰,如此反复。最后,用稍大的羊毫毛笔对纹饰进行填色及晕染,过渡要自然。
器物的修复部位要想获得与器物本体完全一样的色彩效果,往往不是一遍着色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用毛笔几十遍甚至是上百遍、上千遍地涂刷覆盖才能完成,这就要求修复工作者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
修复过程中所采用的修复技法以及修复材料都必须是已经被实践证明过且行之有效的,未掌握的技法和不明确的材料不允许盲目地应用于实际修复中,以免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害。
瓷器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其本身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科学价值一直都是学术者致力研究的。作为一名瓷器文物修复工作者,不仅要对古瓷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纹饰演变、艺术价值、科学内涵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复技艺,紧跟科研步伐,力求以最好的修复技术对瓷器文物进行最科学的保护修复。
参考文献
[1]马希桂.中国青花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余蕙,杨植震.古陶瓷修复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毛晓沪.古陶瓷修复[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