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轻轻一甩手,一架比手掌略大的微型飞机绕着空旷的长、宽约为7米、高3米左右的活动室来回绕圈……这是上海新闻综合频道《夜线约见》10月22日播出的节目《飞机打印不是梦》中的画面。画面中不停旋转的微型飞机正是由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简称“航力学院”)微小飞机实验室的沈海军教授和他的四个学生们最新研制出的。事实上,在沈海军教授来到同济大学航力学院的三年时间里,他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第一架3D打印飞机成功试飞、第一架昆虫动力遥控飞机……
乍一看,这架利用时下流行的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的飞机和一般的模型飞机并没有明显的不同,但留心的话,却会发现一些端倪:首先,这是一架框架式通体洁白的塑料小飞机,包括机身、机翼、尾翼、起落架和舵面全是纯白色,这有别于此前的黑色碳纤维杆微型飞机;其次,该飞机的机翼和尾翼分别为一个整体,各个部件都是胶接或棉线、胶水固接到一起的。
“用3D打印技术制作微型飞机,有两个优点,首先,能够节省60%的材料;其次,它是一体成型。”负责该课题指导的同济大学沈海军教授介绍道。而该飞机的特点可概括为两个字,“小”和“轻”。飞机翼展仅为28厘米,机身长度26厘米,起飞重量约18克,使用螺旋桨的直径为11厘米……
是什么决定了飞机的尺寸?实验室的艾合麦提江·艾力同学这样回答:“因为航力学院现有的3D打印机最大打印幅度正好是28厘米。”
由于要“一次性一体成型”,设计这架既适合3D打印又能够飞起来的飞机,并非易事。所以之前的考虑、设计和计算就显得尤为细致和重要。“将飞机的重力、拉力、升力、阻力这四者的平衡关系处理好,是设计好这架飞机的关键。”沈教授如是说。
实验室课题组的另一名同学介绍道:“在飞机初步设计阶段,我们先是根据翼展28厘米这一数据,以及实验室前期的相关微型飞机的性能指标,大致估算出待设计飞机的设计目标和参数,进而确定出飞机的总体布局和构型方案。”
进入详细设计阶段后,由四名同学分工,分别负责建模、测试分析、气动性能数据和操作控制系统。负责CAD建模的艾力同学利用AutoCAD软件在电脑上进行全机制图,并在虚拟环境中根据材料的密度和体积估算飞机的重量,他说,“3D打印对精度的要求是很严密的,我们也不知道到底确切大小是多少才能满足打印机的要求,只能来回不断尝试。”
在被问及飞机制作过程中是否有过失败品时,不论是实验室的老师还是同学,都坦言,失败太多了!“毕竟是第一次尝试,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飞机的对称性要求很高,我们这架3D打印的飞机为18.8克,只要多1克,飞机就无法上升。”沈教授补充道,“就算是同一架飞机,稍稍一动,它的飞行能力也可能会改变。”
苍蝇动力飞机
在沈教授的微小飞机实验室里,还有许多其他有意思的作品,比如此前被网友们评价为“史上最强课程作品”的昆虫动力飞机。
“这些昆虫,经过100多万年的进化,(他们的)飞行效率相比于我们制作的一般小型飞机要高得多,现在也有许多人在研究仿生飞机的制作。我想,与其仿造,我们不如直接拿昆虫当飞机。”沈教授这样介绍自己当初产生想法的过程。
在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下,航力学院的同学们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时间,着手进行了苍蝇动力飞机和蝉动力飞机的研究和制作。
如何测量苍蝇“引擎”的推力?为此,同学们竖起一根半米长0.6毫米粗的碳纤维杆,碳纤杆的顶端用细线黏住苍蝇;然后驱赶苍蝇,并用摄像机记录下苍蝇拉动碳杆顶端的位移;最后根据该位移值和碳纤杆的刚度估算出苍蝇的拉力。实验结果发现,苍蝇飞行中的拉力可达到0.1克,其推重比(发动机推力与飞机重量之比)惊人地高,约为2.5。“它比美国最先进的第四代战机F22的推重比还要高!”艾力同学惊喜地说。
获得了苍蝇发动机的推力数据后,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确定苍蝇飞机的构型,并计算飞机的升力、阻力。为此,同学们提出了三种方案:常规布局、三角翼和鸭式布局,并用气动软件估算了三种布局苍蝇飞机的升力和阻力。气动分析表明,三种方案均与发动机有很好的匹配性;飞行时,机翼可以获得相对较大的升力以及较小的空气阻力。
有了苍蝇引擎和飞机方案,用剪刀裁剪油封纸做出机体,并将苍蝇“引擎”和机体用0.5毫粗的超细碳纤杆胶结,一架合格的苍蝇飞机就算完成。
“我们大概抓了有200多只苍蝇吧。”由于苍蝇体积太小,很难将其固定,稍一不小心,还容易把它的翅膀弄断,更增加了实验室里同学们使用苍蝇的“成本”,李灼同学说,“苍蝇没了就得抓,基本上每天、或者隔天就得出去找一趟。”用他们的话说,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有的时候,飞机飞起来了,可一掉下来,它就坏了,挺心疼的。我们又得重新找、重新制作。”在那样的高温天气里,要耐下性子来重复同一件事情,着实考验耐心。
蝉动力飞机
微小飞机实验室同学们每天还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清晨在校园里捡拾前一天夜里落树的已近衰老期的蝉,制作蝉动力飞机。很多时候,沈教授也常常和同学们一起抓昆虫,还和大家开玩笑说:“我们小时候抓蝉的本领,可比现在高多了,早上五点就起来抓,现在可不行了。”
要遥控蝉,必须了解蝉的体征和构造。每天上午,研究组要对收集来的每一个活体蝉进行称重,测量翼展、身长等特征尺寸数据,甚至对一些蝉典型部位的壳下电阻率进行测量。为了准确定位蝉体内控制翅及腿部运动的肌肉,研究组还用激光切割机为蝉做了”切片手术”。
了解蝉的构造后,接下来就是手工电刺激试验。随后是蝉遥控电刺激试验,即蝉的行为遥控实验。为此,研究组的王旭和于本泽基于课题组前期的微小飞机红外三通遥控、接收设备,对其中的接收器电路进行了改造,并在其油门、升降舵、方向舵输出端各增加了一对微电极。改造后的接收器被加装在蝉的背部,三对电极分别用来刺激蝉的左、右胸以及尾部,通过遥控器的三个通道控制其电压输出,进而操纵蝉的左拐弯、右拐弯,以及启动和加速。
8月8日,课题组正式对一枚体格健壮的雌性蝉进行现场测控。实验显示,遥控器就像一只无形的手,驱赶着蝉按照操纵者的意志行进。“我一直坚持让同学们走一架飞机制造的全过程。”在沈海军教授看来,现代飞机设计与制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几乎涉及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学科。作为航空相关某个特定专业的学生,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接触的专业知识其实都很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有机会站在一定高度上把握飞机设计、制造、试飞的全过程。“所以,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作业,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让他们更加清楚地了解飞机制造。”
“之后,我们可能会探索其他仿生飞机,比如蝴蝶、鱼形状的微型飞机。请期待吧,接下来,微小飞机实验室会有更多的惊喜!”沈海军教授自信地表示。
责任编辑:陈思
乍一看,这架利用时下流行的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的飞机和一般的模型飞机并没有明显的不同,但留心的话,却会发现一些端倪:首先,这是一架框架式通体洁白的塑料小飞机,包括机身、机翼、尾翼、起落架和舵面全是纯白色,这有别于此前的黑色碳纤维杆微型飞机;其次,该飞机的机翼和尾翼分别为一个整体,各个部件都是胶接或棉线、胶水固接到一起的。
“用3D打印技术制作微型飞机,有两个优点,首先,能够节省60%的材料;其次,它是一体成型。”负责该课题指导的同济大学沈海军教授介绍道。而该飞机的特点可概括为两个字,“小”和“轻”。飞机翼展仅为28厘米,机身长度26厘米,起飞重量约18克,使用螺旋桨的直径为11厘米……
是什么决定了飞机的尺寸?实验室的艾合麦提江·艾力同学这样回答:“因为航力学院现有的3D打印机最大打印幅度正好是28厘米。”
由于要“一次性一体成型”,设计这架既适合3D打印又能够飞起来的飞机,并非易事。所以之前的考虑、设计和计算就显得尤为细致和重要。“将飞机的重力、拉力、升力、阻力这四者的平衡关系处理好,是设计好这架飞机的关键。”沈教授如是说。
实验室课题组的另一名同学介绍道:“在飞机初步设计阶段,我们先是根据翼展28厘米这一数据,以及实验室前期的相关微型飞机的性能指标,大致估算出待设计飞机的设计目标和参数,进而确定出飞机的总体布局和构型方案。”
进入详细设计阶段后,由四名同学分工,分别负责建模、测试分析、气动性能数据和操作控制系统。负责CAD建模的艾力同学利用AutoCAD软件在电脑上进行全机制图,并在虚拟环境中根据材料的密度和体积估算飞机的重量,他说,“3D打印对精度的要求是很严密的,我们也不知道到底确切大小是多少才能满足打印机的要求,只能来回不断尝试。”
在被问及飞机制作过程中是否有过失败品时,不论是实验室的老师还是同学,都坦言,失败太多了!“毕竟是第一次尝试,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飞机的对称性要求很高,我们这架3D打印的飞机为18.8克,只要多1克,飞机就无法上升。”沈教授补充道,“就算是同一架飞机,稍稍一动,它的飞行能力也可能会改变。”
苍蝇动力飞机
在沈教授的微小飞机实验室里,还有许多其他有意思的作品,比如此前被网友们评价为“史上最强课程作品”的昆虫动力飞机。
“这些昆虫,经过100多万年的进化,(他们的)飞行效率相比于我们制作的一般小型飞机要高得多,现在也有许多人在研究仿生飞机的制作。我想,与其仿造,我们不如直接拿昆虫当飞机。”沈教授这样介绍自己当初产生想法的过程。
在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下,航力学院的同学们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时间,着手进行了苍蝇动力飞机和蝉动力飞机的研究和制作。
如何测量苍蝇“引擎”的推力?为此,同学们竖起一根半米长0.6毫米粗的碳纤维杆,碳纤杆的顶端用细线黏住苍蝇;然后驱赶苍蝇,并用摄像机记录下苍蝇拉动碳杆顶端的位移;最后根据该位移值和碳纤杆的刚度估算出苍蝇的拉力。实验结果发现,苍蝇飞行中的拉力可达到0.1克,其推重比(发动机推力与飞机重量之比)惊人地高,约为2.5。“它比美国最先进的第四代战机F22的推重比还要高!”艾力同学惊喜地说。
获得了苍蝇发动机的推力数据后,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确定苍蝇飞机的构型,并计算飞机的升力、阻力。为此,同学们提出了三种方案:常规布局、三角翼和鸭式布局,并用气动软件估算了三种布局苍蝇飞机的升力和阻力。气动分析表明,三种方案均与发动机有很好的匹配性;飞行时,机翼可以获得相对较大的升力以及较小的空气阻力。
有了苍蝇引擎和飞机方案,用剪刀裁剪油封纸做出机体,并将苍蝇“引擎”和机体用0.5毫粗的超细碳纤杆胶结,一架合格的苍蝇飞机就算完成。
“我们大概抓了有200多只苍蝇吧。”由于苍蝇体积太小,很难将其固定,稍一不小心,还容易把它的翅膀弄断,更增加了实验室里同学们使用苍蝇的“成本”,李灼同学说,“苍蝇没了就得抓,基本上每天、或者隔天就得出去找一趟。”用他们的话说,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有的时候,飞机飞起来了,可一掉下来,它就坏了,挺心疼的。我们又得重新找、重新制作。”在那样的高温天气里,要耐下性子来重复同一件事情,着实考验耐心。
蝉动力飞机
微小飞机实验室同学们每天还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清晨在校园里捡拾前一天夜里落树的已近衰老期的蝉,制作蝉动力飞机。很多时候,沈教授也常常和同学们一起抓昆虫,还和大家开玩笑说:“我们小时候抓蝉的本领,可比现在高多了,早上五点就起来抓,现在可不行了。”
要遥控蝉,必须了解蝉的体征和构造。每天上午,研究组要对收集来的每一个活体蝉进行称重,测量翼展、身长等特征尺寸数据,甚至对一些蝉典型部位的壳下电阻率进行测量。为了准确定位蝉体内控制翅及腿部运动的肌肉,研究组还用激光切割机为蝉做了”切片手术”。
了解蝉的构造后,接下来就是手工电刺激试验。随后是蝉遥控电刺激试验,即蝉的行为遥控实验。为此,研究组的王旭和于本泽基于课题组前期的微小飞机红外三通遥控、接收设备,对其中的接收器电路进行了改造,并在其油门、升降舵、方向舵输出端各增加了一对微电极。改造后的接收器被加装在蝉的背部,三对电极分别用来刺激蝉的左、右胸以及尾部,通过遥控器的三个通道控制其电压输出,进而操纵蝉的左拐弯、右拐弯,以及启动和加速。
8月8日,课题组正式对一枚体格健壮的雌性蝉进行现场测控。实验显示,遥控器就像一只无形的手,驱赶着蝉按照操纵者的意志行进。“我一直坚持让同学们走一架飞机制造的全过程。”在沈海军教授看来,现代飞机设计与制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几乎涉及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学科。作为航空相关某个特定专业的学生,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接触的专业知识其实都很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有机会站在一定高度上把握飞机设计、制造、试飞的全过程。“所以,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作业,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让他们更加清楚地了解飞机制造。”
“之后,我们可能会探索其他仿生飞机,比如蝴蝶、鱼形状的微型飞机。请期待吧,接下来,微小飞机实验室会有更多的惊喜!”沈海军教授自信地表示。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