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拖延症不是一种理论上的疾病,但在当今高校大学生中却普遍存在并且影响广泛。拖延症从心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一种以自我、自尊为出发点,面对某项任务时产生的心理反应。本文将从人的本能、完美之一倾向等主观层面以及任务本身、科技发展等客观层面来分析当代大学生拖延症的产生原因,并结合实例分析其可能会产生的积极、消极影响,最终提出减轻拖延情况的响应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拖延症;心理;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20)09-0195-02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越来越快,而当代高校为了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的“拖延”问题不断积累,在当今似乎达到了顶峰。有调查研究显示,当前在大学生中的拖延症现象,985、211高校的情况比非此类学校更加严重,同时,随着年级的增加,这一现象也更为普遍。这种情况如若任其蔓延下去,给被视为国家未来的大学生以及高校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认识并解决“拖延”不仅仅是心理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同样也值得正处该情况当中的当代大学生,去主动分析并找出相应对策的重要内容。
1 相关名词解释
1.1 拖延症
在Ellis和Knaus的著作中,二位曾提出,拖延是一种来源于自贬心理的习惯或特质,同时,因其而伴生的不合理信念以及低效行为均蕴含于该词汇之内。目前,学界中关于“拖延”一词的定义方向上大致相同,仅存在表达和具体论述上的区别,在本文,作者认为,拖延症即指:在个体接受任务信息后,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分散注意力至其他事项从而延迟当下任务行动的行为。拖延症为个体行为,拖延为个体心理,心理认知指导行为。但是,拖延的心理同时受到其他心理的影响,或是因其产生,或是因其改变。
1.2 完美主义倾向
谈及完美主义倾向,我们可以直接借鉴完美主义者的相关概念,所谓完美主义者是指一种人格特质,这类人往往在某个任务前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任务本身都有着高到非正常的标准,而这种标准又是不切实际而几乎无法达到的预期,随之而来的有可能就会伴有强迫倾向。完美主义者往往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他们总是能在完成某项任务前,把计划做到近乎完美,但迟迟不肯付出行动。一方面是其不具备执行计划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他们惧怕看到计划实施后产生的事实,因为,事实往往是不完美的,这与其心理预期不一致。而完美主义倾向便是一个正常发展的个体的心理由客观、真实、合理逐渐偏转向完美主义思想的趋势。
1.3 自尊
自尊即自我尊重,是个体基于其在社会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定位对自己评价的结果,往往在与其他社会角色的比较中产生,不光是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爱护自己,同时还伴随着对他人认同自己,尊重自己的期待。另一种观点是自尊等同于自我价值感,个体对于自己在社会中的贡献或价值进行评价而产生相应的自我价值感,即自尊。
1.4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一般指个体对自身是否具备能力成功完成某项任务而进行的自我判断。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往往与成功与否直接挂钩,若该个体不断成功,则其自我效能感将会不断提高,反之,若该个体不断失败,则其自我效能感将不断降低。在本文中之所以引用该概念则是因为,自我效能感与内心驱动力相关,它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当“患”有拖延症的大学生在帮助下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时,其在之后面对的任务中的内心驱动力会相应增强,从而改善拖延的情况。
2 现状分析——针对学业拖延
目前学界将拖延症细分为多种类型如特质拖延和情景拖延、主动拖延和被动拖延,本文将从拖延的具体事项角度出发,主要探讨该角度下的“學业拖延”。
Schouwenburg和Lay于1993年提出的学业拖延是指学生故意延迟开始或完成那些具有一定时间限制即截止日期的学业任务,这在当代大学生中即主要表现为任务临近截止日期学生才着手开始尝试完成,这种情况又在文科生中尤为明显,不管教师提前多久布置学业任务,大部分学生仍然会花大部分时间分心于其他事务而迟迟不着手准备该项任务,等临近截至提交日期才迫不得已匆匆准备。更有研究表明,不论教师留多长时间给学生准备学业任务,学生总会在距离截止前三天才开始准备,而从思想斗争到行动执行之间又会因拖延而浪费大量时间导致最终学业任务紧迫赶制或是延迟上交的情况。
根据另一种现实,我们也可以发现一种与上述情况截然相反的拖延行为,与上述低效行为相比,下述高效行为似乎在为拖延症正名。同样的情境下,当教师布置一有时效性任务时,该具有拖延习惯的个体延续其拖延特质,不论何时布置,开始时间总在截止期三天甚至更近,但是,随着截止日期的迫近,该个体爆发出了平常没有的潜能而迅速、高效同时可能优质的完成学业任务。生活中同学们戏称该类情况为“Ddl 是第一生产力”。所谓Ddl即为英文单词“deadline”的非官方缩写,其大意为截止日期为第一生产力,意指越拖到临近截止日期,越容易产生更强的动力去推动自身开始行动,以达到完成学业任务的最终目标。
3 原因分析
3.1 主观层面
3.1.1拖延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当我们放眼全人类乃至全动物,便会发现,当人或动物面对一项自认为自身难以达到的任务时,简单来说就是遇到困难时,不论是人还是动物,其第一反应往往是止损,即将自己因此困难而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而减少伤害的最简单方法便是回避。与此同时,当我们大学生在接受任务后,通过自我判断,认为这件事有困难,但是通过各类计算和实践发现,原来这些困难的事在截止日期前两三天再去着手处理正好完成,那么,这样既可以降低布置任务为我们带来的痛苦和压力的持续时间又可以按时完成任务。久而久之,这种行为逐渐成为了习惯,以致成为了“资深拖延症患者”。人和动物都一样,当他们遇到困难,而这个困难一直存在并且不可回避时,他们都会选择暂时回避即拖延,以此来降低该困难对他们造成的消极影响,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3.1.2拖延一定程度上受个体完美主义倾向影响。
前文提到完美主义者以及完美主义倾向,大学生具有该倾向的同学不占少数,尤以211、985等名牌大学的学生为主,当这些学生考入这些名牌高校后,部分同学开始不自觉地带着自豪感以及优越感,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中,往往对未来有着较高的心理预期以及对自己有着极高的标准,但是却受完美主义的影响而惧怕面对执行后的事实,因此,他们为了始终营造完美的情景,毫不犹豫的选择拖延来延长面对痛苦现实的时间。
3.1.3拖延未尝不是一种个体低自尊状态下的自我保护。
前文提到自尊,当个体处于低自尊状态是,他们害怕行动,害怕因为自己的行动而影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他们也拒绝即使行动而选择拖延,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维护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形象,保护了他们的自尊,由此可见,拖延对于低自尊个体未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虽然不是长久之计,但却短期有效并且效果良好。
3.2客观层面
3.2.1个体所接受的任务本身情况影响拖延情况。
当个体同时面对多项时效性任务时,他们会根据自身喜好对任务进行排序,随后按照次顺序依次执行,而排在后置位的任务则为相对拖延对象。除个人喜好外,任务发布后,个体会根据任务情况对其难度进行判断,难度大的任务会在“趋利避害”的原则下被个体选择性暂时回避,拖延到截止期再做准备。
3.2.2科技产品发展加深拖延情况。
拖延症“患者”在拖延期间常常采取转移注意力、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消耗时间,而科技产品的飞速发展以及更新迭代,它的功能日渐丰富日渐强大,凭借这点,科技产品成为了拖延者的最佳选择。许多同学在进行复习背书这一相对困难任务时会发现手机里的app比平时更好玩,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动态等等刷了一遍又一遍,就是看不進书,背不进书,以至于大量时间飞速流逝,影响整段时间安排。因为,科技真的使人们更贴近丰富多彩的外界生活而无心做好本该做的事,造成拖延或加深拖延程度。
3.2.3社会群体因素带来拖延。
当今许多大学课程提倡小组集体完成学业任务,在多人共同学习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社会懈怠效应”即在团队中,因集体工作而某个体分到任务量比其单独工作时需要做的工作量要少,当其付出的努力减少时,其任务完成主动性与效率一定程度降低,从而产生社会惰性,当心理动机缺失,又没有强制组织动力时,拖延便因此产生。
4 影响分析
4.1 积极影响
拖延症在大多数学生党心中都只有消极影响,但客观来讲,其积极意义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拖延者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用更短的时间完成了同样的任务量,由此来看,他们或许比非拖延者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除此之外,如前文所说,他是低自尊个体的自我保护工具,拖延,至少可以在一定时期保护其不受伤害从未维护自尊。
4.2 消极影响
首先,拖延症会使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效益大大降低,浪费大量时间后最后只能在短时间内匆促完成任务,这样造成的最终结果可能是学习能力的降低。另外,拖延后产生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懊恼等消极情绪不容忽视,许多同学每次拖延后都会感到更加难受,压力感更大,严重者可能会自我否定,这对个体发展都是不利的。最后,当拖延程度加深时,容易使人本就低的自我效能感变得更加低,同时自尊水平也会降低,不堪重负下极易造成崩溃而放弃,导致一事无成。
5 拖延症的应对对策
5.1 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于自己是否能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念,其与拖延心理具有负相关的关系,自我效能感越高,该个体对于任务完成越有信心和底气,更愿意去主动尝试,其内心驱动力也会相应提升,则拖延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相反,当个体自我效能感越低,其对于完成任务的信心越不足,则越惧怕执行,从而选择拖延来使自己获得短期舒适。前文提到,人们往往会优先选择难易度较低的任务执行,由此,我们不妨在日常生活中由简及难,在一次次成功中提升自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减少拖延的需求。
5.2 强制进行自我约束。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拖延问题严重与其环境的改变有关,研究发现,大一学生的拖延情况最低,而随着年级的增加,拖延情况愈发严重,这是因为,大一学生刚从高中的高压管理体制下升入大学,在这一年中,仍保留着高中作息规律等习惯,但随着环境的持续影响,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也逐渐降低,拖延现象随之增加。因此,我们需要强化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做好合理计划安排,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什么事需要多少时间完成都需要严格执行。同时总结经验,掌握一定方法,尽力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减少拖延。
5.3保持积极对待拖延的心态。
不论何时,都必须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即使拖延也无需焦虑、懊悔,拖延本就是为了减少痛苦,如果拖延后痛苦程度以及压力反而成倍增长,那何必拖延,因此,既然选择拖延,那就以积极心态去接受,然后正视困难,积极解决,尝试在有限的时间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6 结语
总而言之,造成当代大学生拖延成习,影响广泛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客观的也主观的,有深层的也有浅层的,当代大学生具有社会角色特殊性,这一群体代表着将来的社会公民。当学生在学校拖延,则有可能对其专业技能的学习,业务能力水,平带来不小影响,长此以往将来可能会成为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拖延问题必须受到社会全体成员的重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份子,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严格管理自己的时间,按时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提升自己的能力,争做对国家对世界对人类有贡献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琬婷. 大学生拖延、自尊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17.
[2]孙旭.大学生拖延行为研究.时代经贸,2012(10):51-52.
[3]王旭江.大学生拖延心理及对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23):44.
[4]耿鹏凤.大学生拖延心理研究综述[J].商,2016(35):99.
[5]孙韵婷.当代大学生拖延心理的探讨与反思[J].才智,2014(20):85.
[6]伍康钦.期望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学习拖延心理的理性思考[J].青少年学刊,2017(06):32-36
[7]张铭峰.拖延心理浅析.科教导刊,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