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虚拟的时钟,分针、秒针的快慢走得都不一样,也许时间用词相同,时间概念却大不相同。
一位大公司的高级主管把她的经验告诉我。她刚任主管时,负责带一群出校门不久的下属。有一天她跟一名下属说:“这份企划书很急,请赶快完成。”那人满口答应,没想到,再三催促,暗示加明示,过了三天,才把企划书交上来。
“不是说很赶吗?为什么现在才交?”“是啊,很赶哪,所以我三天就交出来了。”原来那人来自纯朴的乡下,“很赶”对他来说就是三天。
“我本人以为自己的性子已经够急了,没想到在时间观念上,和我的老板也出现过沟通上的误差。”她说,“有一天早上,老板把我叫到办公室。他拿了一沓报告给我,对我说,这不赶,请你处理一下。没想到,下午不到两点,他就很着急地打电话来问我,‘请问你处理好了没有?’”
她才知道,原来老板说“不赶”,就是三个小时内要做好。不用说,如果老板吩咐这件事“很赶”,半个小时内她非办好不可。
同样的名词,在每个人脑海里出现的定义也不同。这让我想到,有次要出差旅行时,我那好心的爸爸帮我买皮箱,问我:“要小皮箱、中皮箱还是大皮箱?”我说要中型的。没想到我爸买回来的中皮箱,比我想象中大上两倍,简直是移民时才用得到的,对他来说“中型”就这么大啊。
后来,我那主管朋友每次交代事情,都会给出明确的时间指令,几小时或是几天,要把这件事完成!而不再按照自己的时钟估量“不急”和“很赶”。
感情和友谊总是要经过磨合,才会了解彼此的习惯,但时间却是很难磨合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朋友:有些人总说他“快要到了”,结果,等了一小时还等不到;有些人只要迟到五分钟,一定打电话来道歉;如果他(她)迟到超过三十分钟,手机又打不通的话,朋友一定歇斯底里地怀疑,他(她)是出了车祸,还是被谋杀了?
前者总是在求人原谅,后者才能得到信任。
一位大公司的高级主管把她的经验告诉我。她刚任主管时,负责带一群出校门不久的下属。有一天她跟一名下属说:“这份企划书很急,请赶快完成。”那人满口答应,没想到,再三催促,暗示加明示,过了三天,才把企划书交上来。
“不是说很赶吗?为什么现在才交?”“是啊,很赶哪,所以我三天就交出来了。”原来那人来自纯朴的乡下,“很赶”对他来说就是三天。
“我本人以为自己的性子已经够急了,没想到在时间观念上,和我的老板也出现过沟通上的误差。”她说,“有一天早上,老板把我叫到办公室。他拿了一沓报告给我,对我说,这不赶,请你处理一下。没想到,下午不到两点,他就很着急地打电话来问我,‘请问你处理好了没有?’”
她才知道,原来老板说“不赶”,就是三个小时内要做好。不用说,如果老板吩咐这件事“很赶”,半个小时内她非办好不可。
同样的名词,在每个人脑海里出现的定义也不同。这让我想到,有次要出差旅行时,我那好心的爸爸帮我买皮箱,问我:“要小皮箱、中皮箱还是大皮箱?”我说要中型的。没想到我爸买回来的中皮箱,比我想象中大上两倍,简直是移民时才用得到的,对他来说“中型”就这么大啊。
后来,我那主管朋友每次交代事情,都会给出明确的时间指令,几小时或是几天,要把这件事完成!而不再按照自己的时钟估量“不急”和“很赶”。
感情和友谊总是要经过磨合,才会了解彼此的习惯,但时间却是很难磨合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朋友:有些人总说他“快要到了”,结果,等了一小时还等不到;有些人只要迟到五分钟,一定打电话来道歉;如果他(她)迟到超过三十分钟,手机又打不通的话,朋友一定歇斯底里地怀疑,他(她)是出了车祸,还是被谋杀了?
前者总是在求人原谅,后者才能得到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