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乙肝后肝硬化残留黄疸的有效方法。方法:将82例乙肝后肝硬化残留黄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同时采用西医常规护肝、退黄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加用茵陈术附汤为主组方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后肝硬化残留黄疸疗效满意。
【关键词】乙肝后肝硬化残留黄疸;中西医结合疗法;茵陈术附汤
临床上,在乙肝后肝硬化诊疗过程中,部分患者黄疸难以消退,目前,无论在中医或西医中均属难治之证,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2004年1月—2011年10月笔者用茵陈术附汤加减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此类患者41例,疗效较佳,也积累了一些认识和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82例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乙肝后肝硬化诊断标准[1],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黄疸。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中男性3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6.1岁。对照组41例中男性34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3.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方面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清淡饮食,给予常规护肝、退黄及对症支持治疗,常规用多烯磷脂酰胆碱针护肝;有腹水者给予螺内酯片、呋塞米片或呋塞米针利尿;白蛋白低于30g/L者适当输白蛋白注射液或血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陈术附汤为主组方治疗,方药如下:茵陈30-60 g,制附子10-20 g,白术15-30 g,干姜8-10 g,巴戟天20-30 g,茯苓10-20 g,泽泻10-15 g,猪苓10-15 g,丹参30-40 g,赤芍30-40 g,泽兰10-12 g,郁金10-15 g,甘草8-10g。随证加减。若胁痛者,加醋延胡索10-15 g;若身痒者,加防风10-12 g,苦参10-12 g;若腹胀者,加大腹皮30 g,厚朴、枳实各10-12 g;若纳差者,加焦山楂、神曲、炒麦芽各30 g。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两组疗程均为三个月,每周复查肝功能。
1.3 观察指标症状、体征,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肽酶(ALT)、白蛋白(ALB)。
1.4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明显好转,总胆红素下降至正常范围;有效: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好转,总胆红素较治疗前下降>50%;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肝功能无好转,总胆红素未下降或进一步上升。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35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对照组显效23例,好转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乙肝后肝硬化残留黄疸患者血中胆红素长期升高,加重肝脏负担,迅速消退黄疸是控制病情、改善预后的关键。此类患者病程较长,多属中医“阴黄”范畴。《金贵要略》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语道破湿邪是产生黄疸的主要病因。笔者认为此类患者的病因主要为本虚标实,寒湿为标,阳虚为本。因阴黄的病因是由于寒湿,引起寒湿之因,虽由外感、内伤、误治等所致,但其本乃由于脾肾阳虚。因为脾肾阳气不足,则会阳虚生内寒,阳虚湿难化,使寒湿交阻,久羁不去。另外,湿邪虽是黄疸之因,而湿邪必侵蕴于血脉才会引起黄疸,寒湿之邪为阴邪,更易引起血脉瘀滞,而血脉的运行又依赖于阳气。至于脾肾阳虚之因,一是禀赋不足,元阳素虚;二是饮食起居不节,损伤中阳;三是误服寒凉药物过度,重伤阳气;四是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体虚之人,湿邪久羁,阳气受损;五是湿热之邪郁久,也可耗气伤阳,转为阴寒。此类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身目黄色晦暗或如烟熏,纳差,脘腹痞满,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神疲畏寒。舌质淡,苔腻,脉濡滑或沉涩。治疗上应以温阳化湿为主,佐以活血化瘀为法组方,故笔者采用茵陈术附汤加减,方中重用制附子温脾肾之阳,散寒化湿;干姜既能辅助附子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又可减轻附子的毒性;茵陈利湿退黄;巴戟天补肾助阳,祛风除湿;白术健脾化湿;茯苓、泽泻、猪苓祛湿邪、利小便;丹参、赤芍、郁金凉血活血,凉血不伤血;泽兰有通“肝脾之血”的特点,活血不伤正,补血不滞血,同时又有利水之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化湿,活血退黄之功。即温补脾肾之阳,使阳气恢复,则寒湿散而黄自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附子能兴奋迷走神经中枢,还具有抗内毒素作用,能抑制内毒素所致肠系膜微循环动脉痉挛,显著减少内毒素所致心、肝细胞损伤,并能促进肝细胞氧化过程,增强其代谢解毒能力[2];茵陈含有茵陈黄酮、蓟黄素等,有明显的保肝作用[3];干姜有抗炎、镇痛、促进消化系统功能作用;白术能利尿、抗血凝,并能保护肝脏[4]。临床观察加用此方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加速黄疸消退,加快肝功能恢复。即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残留黄疸比单纯西医治疗疗效好,有显著性差异。治疗上,应注意补虚不可过于滋腻,化湿重在温脾肾之阳。因为此病多为慢性病变,难图速效,若立法正确,贵在守方。以上为笔者治疗乙肝后肝硬化残留黄疸的一些心得体会,不足之处,望同道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杂志,2000,8(6):324-329.
[2]李家庚,余新华主编.中医传染病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225.227.
[3]张林丽.茵陈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近况.广西中医药,2003,25(11):2184-2185.
[4]赵春,骆群.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脾阳虚患者23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1):46-47.
【关键词】乙肝后肝硬化残留黄疸;中西医结合疗法;茵陈术附汤
临床上,在乙肝后肝硬化诊疗过程中,部分患者黄疸难以消退,目前,无论在中医或西医中均属难治之证,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2004年1月—2011年10月笔者用茵陈术附汤加减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此类患者41例,疗效较佳,也积累了一些认识和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82例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乙肝后肝硬化诊断标准[1],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黄疸。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中男性3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6.1岁。对照组41例中男性34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3.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方面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清淡饮食,给予常规护肝、退黄及对症支持治疗,常规用多烯磷脂酰胆碱针护肝;有腹水者给予螺内酯片、呋塞米片或呋塞米针利尿;白蛋白低于30g/L者适当输白蛋白注射液或血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陈术附汤为主组方治疗,方药如下:茵陈30-60 g,制附子10-20 g,白术15-30 g,干姜8-10 g,巴戟天20-30 g,茯苓10-20 g,泽泻10-15 g,猪苓10-15 g,丹参30-40 g,赤芍30-40 g,泽兰10-12 g,郁金10-15 g,甘草8-10g。随证加减。若胁痛者,加醋延胡索10-15 g;若身痒者,加防风10-12 g,苦参10-12 g;若腹胀者,加大腹皮30 g,厚朴、枳实各10-12 g;若纳差者,加焦山楂、神曲、炒麦芽各30 g。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两组疗程均为三个月,每周复查肝功能。
1.3 观察指标症状、体征,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肽酶(ALT)、白蛋白(ALB)。
1.4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明显好转,总胆红素下降至正常范围;有效: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好转,总胆红素较治疗前下降>50%;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肝功能无好转,总胆红素未下降或进一步上升。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35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对照组显效23例,好转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乙肝后肝硬化残留黄疸患者血中胆红素长期升高,加重肝脏负担,迅速消退黄疸是控制病情、改善预后的关键。此类患者病程较长,多属中医“阴黄”范畴。《金贵要略》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语道破湿邪是产生黄疸的主要病因。笔者认为此类患者的病因主要为本虚标实,寒湿为标,阳虚为本。因阴黄的病因是由于寒湿,引起寒湿之因,虽由外感、内伤、误治等所致,但其本乃由于脾肾阳虚。因为脾肾阳气不足,则会阳虚生内寒,阳虚湿难化,使寒湿交阻,久羁不去。另外,湿邪虽是黄疸之因,而湿邪必侵蕴于血脉才会引起黄疸,寒湿之邪为阴邪,更易引起血脉瘀滞,而血脉的运行又依赖于阳气。至于脾肾阳虚之因,一是禀赋不足,元阳素虚;二是饮食起居不节,损伤中阳;三是误服寒凉药物过度,重伤阳气;四是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体虚之人,湿邪久羁,阳气受损;五是湿热之邪郁久,也可耗气伤阳,转为阴寒。此类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身目黄色晦暗或如烟熏,纳差,脘腹痞满,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神疲畏寒。舌质淡,苔腻,脉濡滑或沉涩。治疗上应以温阳化湿为主,佐以活血化瘀为法组方,故笔者采用茵陈术附汤加减,方中重用制附子温脾肾之阳,散寒化湿;干姜既能辅助附子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又可减轻附子的毒性;茵陈利湿退黄;巴戟天补肾助阳,祛风除湿;白术健脾化湿;茯苓、泽泻、猪苓祛湿邪、利小便;丹参、赤芍、郁金凉血活血,凉血不伤血;泽兰有通“肝脾之血”的特点,活血不伤正,补血不滞血,同时又有利水之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化湿,活血退黄之功。即温补脾肾之阳,使阳气恢复,则寒湿散而黄自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附子能兴奋迷走神经中枢,还具有抗内毒素作用,能抑制内毒素所致肠系膜微循环动脉痉挛,显著减少内毒素所致心、肝细胞损伤,并能促进肝细胞氧化过程,增强其代谢解毒能力[2];茵陈含有茵陈黄酮、蓟黄素等,有明显的保肝作用[3];干姜有抗炎、镇痛、促进消化系统功能作用;白术能利尿、抗血凝,并能保护肝脏[4]。临床观察加用此方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加速黄疸消退,加快肝功能恢复。即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残留黄疸比单纯西医治疗疗效好,有显著性差异。治疗上,应注意补虚不可过于滋腻,化湿重在温脾肾之阳。因为此病多为慢性病变,难图速效,若立法正确,贵在守方。以上为笔者治疗乙肝后肝硬化残留黄疸的一些心得体会,不足之处,望同道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杂志,2000,8(6):324-329.
[2]李家庚,余新华主编.中医传染病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225.227.
[3]张林丽.茵陈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近况.广西中医药,2003,25(11):2184-2185.
[4]赵春,骆群.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脾阳虚患者23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