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机构的“中年危机”:狂欢是时代浪潮席卷而来的错觉

来源 :中国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ycsn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级市场集体陷入非理性狂欢




  2020年的春節我以疫情为借口留在北京,没有回老家。作为父母亲戚眼中的“天之骄子”,我不知道过年在面对他们的询问时,应当如何掩饰自己在一年时间失业两次,并且即将第三次失业的现实。
  父母眼里,我一直是他们的骄傲,本科和研究生都考上了不错的985学校,2016年毕业即进入一家专投中早期的风险投资机构,从事着离金钱最近的职业。我所在的这家机构在业内小有名气,巅峰时期团队达百余人,也幸运地赶上了2014年至2015年的一级市场黄金时代,在中早期押中了一些不错的明星项目。
  2016年,我以应届生身份刚进来时,主要做分析师工作,一年后便升职为投资经理,开始经手项目。我主要负责大消费领域,入行没多久便猎中了几个小有名气的项目,其中不乏下一轮被红杉、IDG这样顶尖的头部机构接手的优质项目。
  那时的我对未来充满信心,公司的上升路径很明确,按业绩和资历说话,只要我按照这个节奏投下去,过几年再收获几家IPO,一定会有不错的职业发展和可观的激励。
  现在回头看看,实在是当局者迷——前几年一级市场集体陷入了非理性狂欢,到处都是投不完的热钱,许多项目BP(商业计划书)写得稍微好看一点、故事描绘得有点想象力,就能获得不少机构的青睐。大多数踩着风口进场的投资人和创业者,都误以为是自己能力过硬。只有当潮水褪去,他们才会发现自己一直站在礁石上,这场狂欢不过是时代的浪潮席卷而来的错觉而已。
  潮水终究是要褪去的。
  2018年上半年,资管新规开始实施,VC/PE(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募资难”的问题开始集中爆发,资金和优质项目向头部机构汇聚的趋势愈发明显,而腰尾部的机构则面临着弹尽粮绝的威胁。
  投中早期的机构,更是加速了衰落的步伐,随着资本市场“钱荒”的加剧,早期项目几乎成了“烫手的山芋”:泡沫被挤,不再是那个靠PPT就能讲故事的时代了,市场对于早期项目的态度越来越谨慎。
  2020年新冠疫情这只“黑天鹅”来袭后,资本市场的挑战愈加剧烈,无论新基金募集还是新项目投资,都困难重重。
  LP(出资人)的钱袋子收紧,市场上的中小型机构一方面募资无门,另一方面退出无道,只能首先通过降薪裁员、缩减开支和死神赛跑。
  其实中小型机构降薪、裁员这一动作从2019年就开始了,我们公司由于“底子尚厚”,各方面看起来还算正常。疫情发生后,裁员潮席卷了整个创投圈,为了提振士气,公司明确承诺大家“不降薪、不裁员,所有工作都正常进行”,给我们打了一剂定心丸。
  但是我们团队提报的项目,评审会上却一直不通过——这些项目不管从现金流、概念还是技术上来看,都是非常优质的项目,按往年的标准是稳过的。不仅我们团队,其他团队也在遭遇这种情况。
  到了2020年3月,公司突然变更了KPI考核标准,制定了一个80%的人都无法完成的KPI,如果完不成,就只能拿50%的薪资,相当于变相降薪。项目一直不过审,自然完不成KPI,连续两个月完不成KPI的后果就是走人。
  两个月后,包括投后和其他职能部门,公司几乎裁掉了三分之二的人员,我正是其中之一。

CEO的坦白让我陷入迷茫


  从前东家离开,我的心态还算乐观。良禽择木而栖,即便市场不景气,我对自己的能力还是有信心的。
  市场上VC/PE的生存状况极度分化,头部机构频繁出手“抄底”,企图在行业低谷期多猎获优质项目。而中小型机构则自顾不暇,竞争和淘汰都在加剧。我决定还是不蹚VC/PE这趟水,打算尝试转型做CVC(公司创业投资/战略投资者)。
  这两年,国内的CVC(企业风险投资)正在快速崛起,成为风险投资行业里的一股中坚力量,除了领头的腾讯、阿里,新兴的巨头企业也在加速CVC投资布局的步伐,例如滴滴、美团、字节跳动,还有一些二线互联网公司也开始组建自身的投资队伍。
  最重要的是,我认为CVC的模式相比传统的VC模式抗风险能力更强。一来,CVC主要依靠母公司的资本支持,不需要去募资,资金来源更稳定,也无需承担过多压力;二来,创业者基于公司未来的业务协同、资源支持等需求,很难不对CVC的钱动心。
  一家已经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向我抛出了橄榄枝,邀请我做CEO(首席执行官)的投融资助理,直接向CEO和CFO(首席财务官)汇报。考虑到可以参与企业上市环节,也能够在上市后参与组建该企业的CVC投资业务,对自己的阅历是一种提升,我决定接了这份邀约。
  进入新公司以后,为了尽快上岗,CEO让我先熟悉公司的业务和产品,同时帮他处理一些公司内部业务的工作,这一处理就是两个月。中间我也和CEO接触了一些投融资相关的外部机构,但始终没有将投资和上市融资真正提上日程。
  就这样又过了两个月,我每天都在干杂活,甚至订酒店、订机票这种私人助理做的业务也落到了我头上,和投资相关的事情却始终没有真正做过。
  我忍不住找CEO询问,他向我坦白,现在环境不好,上市计划可能要暂缓,公司投融资方面的业务也是暂停的。“但是你的能力很强,公司很看好你,想把你调到业务部门,去做市场,你意下如何?”
  CEO的坦白,让我陷入了迷茫,这根本就不是我想要做的工作,原本想拓展投资业务能力,结果却离投资越来越远。
  于是我选择了辞职,打算重回投资机构,做自己专业的事情。

我的履历不足以成为进入头部机构的“门票”


  第二次离职时,已经是2020年10月了。投资机构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一线基金屡屡传出募资成功的好消息,而许多腰部以下的机构,早已经销声匿迹。   许多一线机构都释放了招人的信号,听朋友说,一些顶尖的基金正在疯狂以高价去挖行业里医疗、科技背景的优秀投资人。我尝试让某头部基金的朋友帮忙内推简历,朋友尴尬地回复,“现在已经不招看消费的投资人了。”
  在另外一家一线基金做HR的朋友向我透露,“現在清北复交和藤校的简历已经看不过来了”,在这些顶尖的人才里,他们还要再筛选出具有理工科背景,并且最好是医疗、硬科技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我一个非“清北复交”、没有国外名校背景加持的普通985院校金融专业的人,从简历这一关就被筛出去了。
  我刚入行的那年,投资圈的门槛并不高,互联网产品经理、财经记者等“外行”都可以跨行转型做投资人,像我这种“科班出身”的投资人在市场上更是吃香。短短4年,整个行业的形势和风向就都变了。
  现在,科技自主化和国产化是大趋势,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的红利释放,更是使得医疗、硬科技企业“扎堆IPO”,这让机构们看到了未来退出的曙光。
  从2019年开始,手里还有弹药的机构都在抓紧布局科技和医疗,以期在未来抢占一席之地,大量热钱都砸进了硬科技行业和医疗行业。《人民日报》的“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更加印证了国家对于科技投资的态度。而能看懂医疗和硬科技行业的投资人,实属少数,我这种看消费的投资人跨行去投,更是没有任何可能性。
  我开始对自己重新审视,消费领域门槛低,投资人很难创造自己的壁垒,大消费行业又是一片红海,很难再通过资本的推动去造就“神话”了。未来只有两种投资机构能活下去,一种是“大而全”的头部机构,另外一种则是“小而美”的差异化垂直投资机构。
  我的履历不足以成为进入头部机构的“门票”,于是我决定将投简历的预期降低,多投一些小型的垂直专业机构,说不定还有机会。但中小型机构都在缩编,不裁员已经是很好的状况了,更不要谈扩招。
  投了许多份简历,都似石沉大海,终于有一份收到了回应:这是一家2017年成立的新机构,团队规模不大,只有10个人,做消费、教育为主的垂直投资,创始人在教育和消费行业也有些资源。最重要的是,这家机构上一期基金的钱没有投完,还有一些投资需求。
  再三考量后,我决定加入。
  这是我今年供职的第三家公司,加入以后,我又恢复到了以前的工作节奏,出差、看项目、做尽调。教育行业虽然也是红海,但一些做垂直新科目、教育Saas系统的项目其实还是有机会的。
  投资的难度也骤然增加,市场上的优质项目不多,这些好项目都在向头部机构聚集,一些企业也频繁在教育领域出手,比如字节跳动。优秀的初创公司更愿意拿大公司和大机构的钱,我们这种中小型机构根本没有竞争力可言。
  2020年12月中旬,我们开了年底总结会,会上出炉了2021年的工作计划,我意外发现,第二年的募资计划中,创始人给团队的每个人都制定了募资目标,包括前台。
  形势好的时候,像募资这么重要的事情,根本轮不到投资经理出马,更何况前台。老员工告诉我,上一期基金剩下的金额不多了,募资将是2021年最主要的工作目标。
  我也并不看好这家机构的募资,虽然这期投的项目账面上看着还可以,但毕竟还没有返回来钱,从LP的角度来说,他们变得更加理性,不会再为迟迟看不到收益的高风险买单。机构手里没钱,我看再多项目都没有意义,我又陷入了迷茫之中。
  或许,是我不够优秀,没能一开始就在大机构站稳脚跟,也没能成功高倍数退出明星项目,一战成名。但这本来就是凤毛麟角的事,如我一般的投资经理,才是过去几年投资圈最重要的底色。
  2015年前后,一批新成立的基金诞生,行业内将他们称为点石成金的“VC2.0”一代。那是一个点石成金的时代,投资行业的用人需求急剧扩张,无数年轻人涌入创投行业,我们充满希望地加入这个行业,希望能够大干一场。
  但那只是短暂的繁荣,很快,监管落地,口子收紧,投资越来越难,直到今天迎来了洗牌。大浪淘沙,淘的就是我们这些二三线机构的投资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或者投资圈现在的环境,已经不适合我生存了吧。
  我动了转行的念头,将简历放到招聘网站后,很多二级市场券商打来电话,问我对私人银行顾问或机构业务承销岗位是否有兴趣。这些岗位都是券商里的销售岗位,门槛并不高,甚至还有保险公司问我要不要去卖保险。
  我思考良久,觉得市场大环境不好,各行各业都避免不了动荡,如果我想不再被动,最好的选择或许就是考公务员。
  目前我对未来的方向暂时不明确,但我能够确定的一件事是,我和这家小机构的缘分也马上要走到尽头了,我应该很快就会迎来第三次失业。

投资机构的“中年危机”


  我很幸运,见证过投资行业的繁荣,更幸运的是,我还年轻,还有机会转型。
  投资行业也存在着互联网行业的“35岁中年危机”理论,甚至比互联网更残酷——整个行业都心照不宣地认为“成名要趁早”,更有甚者说过,“一个投资人在35岁之前还没有投出过明星项目、没有在业内积累起一定名气,那么以后的投资生涯大概率也是废了。”这种焦虑在80后投资人间蔓延。
  2020年5月,和我一起“被劝退”的同事里,80后所占比例不小。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愿意再做写报告这种基础工作,但投资的业绩也平平无奇,想去其他机构做管理层,更是比登天还难。他们身上还背负着养家的压力,焦虑不言而喻。至于转型,这个年龄更是不容易,听说有几位同事现在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仍旧待业在家。
  管理层级别的也不好过。一个VP级别的同事同样没逃过裁员的名单,离开机构后,他开始自己做FA(财务顾问)业务,靠过往资源和人脉赚一些佣金,做得还可以,但日子过得的确是没有以前风光。
  我还听说某个手握明星项目、在业内也小有名气的投资总监,因为自己所在的机构2020年募资几乎无望,从年中就开始寻求转型去大企业做战略投资的机会,结果兜兜转转大半年,一直没能如愿。
  最难的是中小型机构的合伙人,因为他们需要对LP的钱负责。一些中小型机构的合伙人以前出门非五星级酒店不住,现在为了缩减开支,出差也住起了快捷;还听圈内的朋友说,某家资本的合伙人,2020年还去了某家大厂的共享充电宝项目做起了地推。
  优胜劣汰是自然界永恒的法则,人们在黄金时代蜂拥而至,势必也将在漫长寒夜被清盘退出。环境不友好,头部之下的每个人都过得举步维艰。
  洗牌不是一个结局,而是一个动作,在这个过程里,无数踩着泡沫上来的机构,脚下的泡泡都被无情戳破,落回谷底。留在牌桌上的,只有那些能力得到验证的头部机构。
  在此过程里,一些人被迫出局,一些人主动离开,还有一些人在犹犹豫豫,不知道逃离的时刻是否真的来临。但过去集体制造的泡沫,总是需要有人来买单。
其他文献
2004年,我大学休学,创办PPLive。10年内,历经六轮融资,三次核心管理团队和合伙人更迭;10年后,公司卖给苏宁。  如果一开始就知道,视频行业的难度大到从初创到活下来的概率不到10%,我真的不敢挑战。作为早期创业者,我付出了高额的学费,也得到了惨痛的教训。1.5亿的故事,是从B轮融资之后开始的  2004年年底,我开发出PPLive,2005年初拿到天使融资,2006年拿到A轮,2007年
期刊
创业是因为想要过上好日子  海底捞创业26年来,从一个只有四张桌子的小店,发展到现在将近1000家门店的全球连锁火锅店,期间,“双手改变命运”始终是我们的创业理念,也是核心价值观。  为什么改变命运?因为命不好。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知道,小时候是配额供应、物资短缺,连肉都吃不上。家里来个亲戚,添一双碗筷都会给亲戚脸色。自己的孩子都吃不饱了,哪有亲戚吃的?  创业是因为想要过上好日子。我过上了好日子,
期刊
投资最贵的不是钱,而是时间  对于投资而言,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在不断的市场诘问和自我拷问中不随波逐流,最需要的是深植行业、企业及市场的卓越研究能力和强大的自我约束的投资初心。“找到最好的公司,做时间的朋友”,这是对价值投资最好的诠释之一。  投资回报的本质是作为企业拥有者,获得管理团队为企业创新成长带来的价值积累。人们往往感慨,投资最贵的不是钱,而是时间。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去持有、去陪伴
期刊
领先半步就好  关于创业,比较学术的表达是:创业者发现机遇并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过程。创业需要具备哪些必要因素呢?  首先是眼光,大众还没有发现某个商机时,你看到了。  其次是实操,一个优秀的创业者必须既有思维能力又有操作能力。  第三是组织能力。创业不是一个人的事,渴望成功,就得有超强的组织能力。  一定要记住:创业并非创新,创新也不等同于创造商业价值。  有很多先进的学术理论或科学技术在商业上
期刊
喂养信息时代,如何触达消费者  我把营销分为三个时代:  1.0 投放时代。这个时代的广告学就是所谓的投放学,大众媒体囊括平面媒体、广播和电视。这一时代的广告被称之为“369”:即一个广告,触达到消费者3次,能够让他记得;触达到消费者6次,能够让他心动;触达到消费者9次,能够让他行动。  因此,当时企业最佳的广告战略是打预算和曝光,以最快的速度触达消费者9次,迅速占领消费者心智,让消费者快速完成闭
期刊
世界好像一座斜拉桥,各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矛盾而平衡的整体,构成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明天的基础。  如何保证“斜拉桥”的长期稳定,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如果大家沟通到位、相互照顾彼此关切,使“桥梁结构”不受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和平事业的力量就会大发展。反之,世界失去平衡,“斜拉桥”可能瞬间垮塌,国际格局将因此发生巨大改变。  与四十年前相比,当今世界和平指数大幅下降,大国冲突暗流涌动,主导权争夺不断加
期刊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走向深入,公立医院积极引入全成本精细化管理已成为一种趋势。我们将首先对全成本精细化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同时对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中全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应用前景展开探讨。  当前,是医疗卫生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公立医院不断强化精细化管理已是大势所趋,单纯靠拼设备、拼消耗、拼药品差价的创收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下的经济发展环境。  有鉴于此,全面推出全成本精细化管理手段,
期刊
提供好的服务和产品就是为这个社会创造价值  在商场打拼多年,我看过许多人,也经历过许多事。我认为创业者分为两类:  第一类创业者是生意人。  通常,他们嗅觉非常敏感,市场上什么地方有钱,什么地方可以赚到钱,他们就顺着什么地方走。中国绝大多数的小商小贩都具备这样的能力。这个能力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一个的小商小贩组织起来,就能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机制,让资源及物流能够被合理地利用起来。  第二类创业者则是
期刊
教育培训是一个巨大的领域,尤其在疫情以后,以在线教育为核心的k12培训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热点。很多投资者的涌入,让大家感觉到教育似乎要成为下一个电商、下一场团购大战,或者下一个摩拜、滴滴这样红火的市场。  是不是这样的状态呢?表面上看,是的,但实际上商业模型肯定不同。怎样才能够把教育这件事做好是我一直以来思考最多的问题。教育的最终核心是好老师  孔子开创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个培训班,那时候没有大学
期刊
当快手催生的“老铁双击666”已然成为白领口口相传的互联网流行语,黄峥一句“五环内的人不懂拼多多”却再次让人扪心自问,我们对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所蕴藏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究竟了解多少?  腾讯最早的产品QQ也是在中国的下沉市场里成长起来的,如今腾讯又投资了快手、拼多多、趣头条、名创优品等在多个行业深耕下沉市场的公司,并通过持续助力生态伙伴发展,为下沉市场人群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  在持续探索、投资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