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副》的盛衰兴亡看创办报刊的规律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k78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绪言 《大公报》以“四不”方针和“文人论政”而著名,它的“社评”、“通讯”、“星期论文”和“副刊”深受时人的好评,被誉为“四绝”。而吴宓主编的《大公报·文学副刊》(以下简称《文副》)作为《大公报》副刊的一种,被研究者认为是《大公报》诸副刊中学院气最浓的一个,“多为文学界大师们的宏论”,萧乾先生也曾说《文副》“登过不少精品”,创立初始就吸引了一批读者。《文副》存在了6年,共计出版了113期,在短命报刊泛滥一时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可谓得享天年者。作为出版史和编辑史的一个案例,其盛衰兴亡应该值得我们
其他文献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特别是近十年的改革,出版业的市场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政企分开、管办分开正在实施,出版市场体系已初露端倪,出版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正在逐
一、波动的青年期刊--从鼎盛到衰退青年报刊界在20世纪80年代曾是中国传媒界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仅就期刊而言,<中国青年>开展人生意义大讨论时,期发行量高达400万;在中国版图
对于一种少儿期刊来说,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要体现出以儿童为主体的特点.办少儿期刊,只有从少儿的视角出发,才能使其真正受到读者的喜爱,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少儿视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的诸多理念,如竞争理念、效益理念、品牌理念,被更多地导入学报.学报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被推向市场.学报进入市场后,如何健康发展,如何坚持自己的办
高校学报既是展示高校学术水平的窗口、发现培养人才的园地,也是塑造学校形象、创建学校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先进文化、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高校学报
在定量分析城镇密度的基础上,借助ArcGIS,GEODA和GWR4等空间分析工具,分析2004—2015年新疆城镇密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和城镇之间的空间依赖性以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