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以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设置“分析仪器维护”课程,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分析仪器真实项目为载体,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相结合的行动导向为设计教学方法的原则。同时,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建设理论实践一体化专业教室,为课程实施创造条件。
关键词:工作过程;分析仪器维护;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金党琴(1979-),女,江苏兴化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扬州 225127)李健(1979-),男,江苏扬州人,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5-0094-01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其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加强课程建设内涵,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分析仪器维护”课程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分析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作为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专业主干课,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方面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分析仪器维护”精品课程建设中,对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进行了探索。
一、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思路
“分析仪器维护”课程具有技术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其课程改革与教学应遵循四个基本理念。
1.社会需求调查
职业岗位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通过对高职院校所在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充分调研,成立专业改革指导委员会,与来自学院、企业一线的实践专家讨论,共同确定专业岗位和岗位群。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在专业岗位群得到论证后,提取专业岗位群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多个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归类,得出专业的行动领域,按照工作任务的关系,总结出专业的典型行动领域。在课程开发之初,课程组走访了扬州、南京等地的十几家化工企业,与企业专家进行座谈,通过分析明确了分析仪器维护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3.学习领域设计
与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资深教师等共同研讨、审定,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学习领域,针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和描述所对应的学习领域,给出学习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基准学时要求等,从而构建出具体的学习领域。在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上,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通过任务驱动构建课程体系;在学习领域的目标定位上,以满足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为原则,既考虑高职学生的现实基础,又考虑高职人才发展要求。
4.学习情境设计
针对学习领域具体的能力要求将完成这些能力的学习内容重构组合,选择合适的载体将学习领域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同时,学习情境的选取充分考虑工作任务的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拓展性等因素,紧密结合专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学习领域各相关学习情境的具体内容。
二、“分析仪器维护”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内容构建
1.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原则
根据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市场、行业需求调研。通过课程组与来自企业一线化工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讨论,以仪器分析、设备维护、保养和简单维修的职业岗位群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开展职业岗位分析。针对本课程确立了仪器分析岗位、仪器管理岗位等岗位群,见图1。
2.具体学习情境教学设计举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遵循由易到难渐进的原则,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在项目载体库中选取难易程度不同、梯度渐进的项目组合,设计“分析仪器维护”学习领域的6大学习情境。表1所示为“分析仪器维护”第一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举例。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分析仪器维护”课程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职业岗位的认识实习,了解工作环境,对仪器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第二阶段立足校内实训室,围绕任务载体所需知识与技能开展模块教学、理论教学和单项模拟操作交叉进行,完成了六个情境教学模块后,再进行综合实训。第三阶段是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方式进入校外实训基地、企业职能部门的仪器分析检测中心,参加生产实践进行专业仪器维护训练。使学生能够在完整的教学训练中,完成由专业的认知到职业角色的转变。
1.教学内容项目化
根据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培养目标,以分析仪器维护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建立与分析仪器维护岗位相对应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六个情境教学模块,教学过程一般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体进行。学习完一个项目理论后就进行单项的实践操作,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教师操作示范和学生模仿实践的一体化。
2.教学方法多元化
贯彻行动导向教学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坚持“教、学、做”合一,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项目(任务)驱动教学、角色体验教学、现场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坚持工学交替,教学地点为校内一体化教室和校外企业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
3.实践教学规范化
组织本课程组老师和企业的专家研究制订统一的实训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书,作为本课程教学的范本。同时,坚持“三段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把“分析仪器维护”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设计成认识实习、单项和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三个环节并加以实施。
四、“分析仪器维护”学习领域教学活动的实施
在分析仪器维护学习领域教学活动中每个学习情境的实施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工作步骤实施教学,通过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等方式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讨论、模拟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教学效果。同时,为课程实施创造条件,一方面开发工学结合教材,打破传统教材编写的模式,校企合作按照分析仪器维护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教材,教材内容充分体现典型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建设“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专业教室内可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室内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仿真软件、仪器设备等,设备配置基本满足工学结合课程实施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王风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2008,(8):38-39.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出版社,2007.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刘俊卿)
关键词:工作过程;分析仪器维护;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金党琴(1979-),女,江苏兴化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扬州 225127)李健(1979-),男,江苏扬州人,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5-0094-01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其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加强课程建设内涵,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分析仪器维护”课程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分析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作为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专业主干课,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方面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分析仪器维护”精品课程建设中,对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进行了探索。
一、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思路
“分析仪器维护”课程具有技术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其课程改革与教学应遵循四个基本理念。
1.社会需求调查
职业岗位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通过对高职院校所在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充分调研,成立专业改革指导委员会,与来自学院、企业一线的实践专家讨论,共同确定专业岗位和岗位群。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在专业岗位群得到论证后,提取专业岗位群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多个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归类,得出专业的行动领域,按照工作任务的关系,总结出专业的典型行动领域。在课程开发之初,课程组走访了扬州、南京等地的十几家化工企业,与企业专家进行座谈,通过分析明确了分析仪器维护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3.学习领域设计
与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资深教师等共同研讨、审定,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学习领域,针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和描述所对应的学习领域,给出学习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基准学时要求等,从而构建出具体的学习领域。在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上,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通过任务驱动构建课程体系;在学习领域的目标定位上,以满足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为原则,既考虑高职学生的现实基础,又考虑高职人才发展要求。
4.学习情境设计
针对学习领域具体的能力要求将完成这些能力的学习内容重构组合,选择合适的载体将学习领域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同时,学习情境的选取充分考虑工作任务的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拓展性等因素,紧密结合专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学习领域各相关学习情境的具体内容。
二、“分析仪器维护”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内容构建
1.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原则
根据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市场、行业需求调研。通过课程组与来自企业一线化工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讨论,以仪器分析、设备维护、保养和简单维修的职业岗位群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开展职业岗位分析。针对本课程确立了仪器分析岗位、仪器管理岗位等岗位群,见图1。
2.具体学习情境教学设计举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遵循由易到难渐进的原则,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在项目载体库中选取难易程度不同、梯度渐进的项目组合,设计“分析仪器维护”学习领域的6大学习情境。表1所示为“分析仪器维护”第一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举例。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分析仪器维护”课程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职业岗位的认识实习,了解工作环境,对仪器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第二阶段立足校内实训室,围绕任务载体所需知识与技能开展模块教学、理论教学和单项模拟操作交叉进行,完成了六个情境教学模块后,再进行综合实训。第三阶段是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方式进入校外实训基地、企业职能部门的仪器分析检测中心,参加生产实践进行专业仪器维护训练。使学生能够在完整的教学训练中,完成由专业的认知到职业角色的转变。
1.教学内容项目化
根据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培养目标,以分析仪器维护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建立与分析仪器维护岗位相对应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六个情境教学模块,教学过程一般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体进行。学习完一个项目理论后就进行单项的实践操作,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教师操作示范和学生模仿实践的一体化。
2.教学方法多元化
贯彻行动导向教学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坚持“教、学、做”合一,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项目(任务)驱动教学、角色体验教学、现场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坚持工学交替,教学地点为校内一体化教室和校外企业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
3.实践教学规范化
组织本课程组老师和企业的专家研究制订统一的实训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书,作为本课程教学的范本。同时,坚持“三段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把“分析仪器维护”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设计成认识实习、单项和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三个环节并加以实施。
四、“分析仪器维护”学习领域教学活动的实施
在分析仪器维护学习领域教学活动中每个学习情境的实施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工作步骤实施教学,通过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等方式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讨论、模拟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教学效果。同时,为课程实施创造条件,一方面开发工学结合教材,打破传统教材编写的模式,校企合作按照分析仪器维护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教材,教材内容充分体现典型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建设“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专业教室内可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室内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仿真软件、仪器设备等,设备配置基本满足工学结合课程实施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王风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2008,(8):38-39.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出版社,2007.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刘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