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纳兰词的研究,不仅有清丽的小令,还有如《金缕曲》这样的长调慢词,它们体现了纳兰性德“哀感顽艳”的作词风格。《饮水词》中共收录《金缕曲》十一首,题材遍及咏物、悼亡、赠友、咏史等。本文选取其中四首《金缕曲》分析解读,试探纳兰性德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探究其中的点滴“纳兰心事”。
[关键词]纳兰性德;纳兰词;金缕曲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79-01
“有人说,十七世纪的北京,既是康熙大帝的,又是纳兰性德的。一个乃一代英主,雄韬伟略;一个是御前侍卫,却诗才俊逸。只是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令北京城的星空暗淡了许多。”[1]康熙二十四年,纳兰性德在跟随皇帝南巡后回到北京,不想突染重疾,至此一病不起。1685年5月,年仅三十一岁的纳兰性德溘然长逝。在他身后留下的仅有三百四十二首“纳兰词”。也正是这“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三百四十二首词作,积郁了纳兰性德一生的苦乐情愁。
一、恰与花神供写照:以花喻人表心事
说起《金缕曲》便不得不提到中国词史上的一件盛事——秋水轩唱和。公元1671年,时值康熙十年,词人周在浚下榻京城孙承泽的别墅秋水轩。周在浚寓居秋水轩后,“一时名公贤士无日不来,相与饮酒啸咏为乐”,其间接连举行了多次唱和活动,并一直持续到年末,当时词坛名士纷纷加入唱和之中,“见壁间酬唱之诗,云霞蒸蔚,偶赋贺新凉一阕,厕名其旁”,而秋水轩唱和也波及全国,一时藻制如云。当时,年方十六的纳兰性德虽并未参与到秋水轩唱和之中,但也用“秋水轩韵”填过一首《金缕曲》:
疏影临书卷。带霜华、高高下下,粉脂都遣。别是幽情嫌妩媚,红烛啼痕休泫。趁皓月、光浮冰茧。恰与花神供写照,任泼来、澹墨无深浅。持素障,夜中展。
残釭过看逾显。相对处、芙蓉玉绽,鹤翎银扁。但得白衣时慰藉,一任浮云苍犬。尘土隔、软红偷免。帘幕西风人不寐,恁清光、肯惜鹴裘典。休便把,落英翦。
参与秋水轩唱和的词人多为名流,身份复杂。有的持遗民立场,不与新朝合作;有的先仕明,后仕清,是贰臣;有的是朝中新贵;还有的有意于功名,却仕途坎坷。因此秋水轩的唱和之作多是悲凉惆怅的,容若此篇既用秋水轩旧韵,自然便少不了悲凄清丽,不无惆怅。
二、当时只道是寻常:长调悼亡最凄苦
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发妻卢氏的离去对容若而言是一个沉痛的打击,以至于此后,容若的词风也因此而转变,与原先的悲戚惆怅相比,卢氏离世后的纳兰词作中更多了一层孤独和悔恨在其中。最早流行于世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句便令多少读者潸然泪下,而堪称纳兰性德“悼亡”代表作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里那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轻声叹息又令多少人为之动容。此番情义,本已是凄苦满怀,倘若加上《金缕曲》本身就有的那份缠绵,如此歌来,便又是另一种心伤: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此恨何时已”,以问句开篇,不仅没有突兀的感觉反而在一开始就将读者的心情打入无限的沉痛当中。而这样一个叹出百般无奈的问句,也道出了自卢氏去后心中的那份思念从未停止。只这一句,问出了容若心中对卢氏之死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继而道明时日:“葬花天气”。此处“葬花”二字一语双关,既是写眼前的时令,又暗喻卢氏之故如春花凋零,甚是感伤。擅用典故是纳兰词的一大特点,而此篇也毫无例外地多处借用典故。窃以为最妙的应是“钗钿约,竟抛弃”一句。白居易《长恨歌》中有言:“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于是,容若此处借钗钿指代夫妻之间的盟誓。“竟抛弃”既是埋怨卢氏早于他逝去,更是表现出夫妻之间的深情所在,进一步理解,词人更待身后重续钗钿之约。词的最后以“再缘悭、剩月零风里”做结,“剩月零风”的说法更是使得全词的哀婉凄厉环绕不绝。
三、酒洒青衫卷:狂傲只因挚友生
纳兰词大都词情凄苦,充满抑郁哀伤之情,这与词人的家世出身看来确实并不相合。传说其父明珠罢相后,在家中读起《饮水词》忍不住老泪纵横,叹息道:“这孩子他什么都有了啊,为什么会这样的不快活?”[2]而其挚友顾贞观便曾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中的情深意远。
说起纳兰词中与友情相关的词篇,顾贞观在《纳兰词·原序》这样说道:“非文人不能多情,非才子不能善怨。骚雅之作,怨而能善,惟其情之所钟为独多也。”在这些赠友抒情的词作当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名篇《金缕曲·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纳兰词以凄婉缠绵著称,但这阙《金缕曲》中却绝无儿女情长之气,全词直抒胸臆,不假修饰地表达出真挚的友情。《饮水词》中,容若与顾贞观的交酬之作并不仅于此,现在收录的纳兰词当中,仅是赠与顾贞观的词作就有十三篇,数量之多情感之真切无不令人赞叹。在《金缕曲·简梁汾》中,容若直言道:“知我者,梁汾耳。”显然,在容若的内心,对于顾贞观的信任和依赖,早已不仅仅是朋友两字可以形容的了。
四、何事添凄咽:以史谏友表深情
纳兰论词推尊《花间》、《尊前》,而所自作亦以言情宛转的小令见称于世。但长调《金缕曲》中却屡见慷慨悲凉之作,这些词作除咏物词一阕、悼亡词一阕外,其余均为与友赠答之作。而这些赠答词中,在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及对朋友的劝慰之余,也借以抒发自身未能达成的志向。且看这曲《金缕曲·慰西溟》:
何事添凄咽?但由他、天公簸弄,莫教磨涅。失意每多如意少,终古几人称屈。须知道、福因才折。独卧藜床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听谯鼓,二更彻。
丈夫未肯因人热,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泪似秋霖挥不尽,洒向野田黄蝶。须不羡、承明班列。马迹车尘忙未了,任西风、吹冷长安月。又萧寺,花如雪。
全词最精彩的部分在于词的下片,作者举出史上不愿在朝为官却过着潇洒不羁生活的古人来劝慰:一是列举范蠡协助勾践灭吴国后隐居太湖之事,二是借汉朝严助 “厌承明之庐 ,劳伺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其事。通过吟咏其事,词人发出感叹:“马迹车尘忙未了,任西风 、吹冷长安月”。“长安月”也就是古今之人对到京城人仕施展抱负的向往罢了,其实入京城祸福难料,他们也就是过眼云烟而已。如西风吹冷的“长安月”。由此词人劝慰朋友“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让他不必对小小的失意耿耿于懷。
参考文献
[1]刘东黎.北京的红尘旧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
[2]安意如.当时只道是寻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9.
作者简介
章书瑜(1989- ),女,福建龙岩人,福建师范大学2014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英文学。
[关键词]纳兰性德;纳兰词;金缕曲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79-01
“有人说,十七世纪的北京,既是康熙大帝的,又是纳兰性德的。一个乃一代英主,雄韬伟略;一个是御前侍卫,却诗才俊逸。只是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令北京城的星空暗淡了许多。”[1]康熙二十四年,纳兰性德在跟随皇帝南巡后回到北京,不想突染重疾,至此一病不起。1685年5月,年仅三十一岁的纳兰性德溘然长逝。在他身后留下的仅有三百四十二首“纳兰词”。也正是这“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三百四十二首词作,积郁了纳兰性德一生的苦乐情愁。
一、恰与花神供写照:以花喻人表心事
说起《金缕曲》便不得不提到中国词史上的一件盛事——秋水轩唱和。公元1671年,时值康熙十年,词人周在浚下榻京城孙承泽的别墅秋水轩。周在浚寓居秋水轩后,“一时名公贤士无日不来,相与饮酒啸咏为乐”,其间接连举行了多次唱和活动,并一直持续到年末,当时词坛名士纷纷加入唱和之中,“见壁间酬唱之诗,云霞蒸蔚,偶赋贺新凉一阕,厕名其旁”,而秋水轩唱和也波及全国,一时藻制如云。当时,年方十六的纳兰性德虽并未参与到秋水轩唱和之中,但也用“秋水轩韵”填过一首《金缕曲》:
疏影临书卷。带霜华、高高下下,粉脂都遣。别是幽情嫌妩媚,红烛啼痕休泫。趁皓月、光浮冰茧。恰与花神供写照,任泼来、澹墨无深浅。持素障,夜中展。
残釭过看逾显。相对处、芙蓉玉绽,鹤翎银扁。但得白衣时慰藉,一任浮云苍犬。尘土隔、软红偷免。帘幕西风人不寐,恁清光、肯惜鹴裘典。休便把,落英翦。
参与秋水轩唱和的词人多为名流,身份复杂。有的持遗民立场,不与新朝合作;有的先仕明,后仕清,是贰臣;有的是朝中新贵;还有的有意于功名,却仕途坎坷。因此秋水轩的唱和之作多是悲凉惆怅的,容若此篇既用秋水轩旧韵,自然便少不了悲凄清丽,不无惆怅。
二、当时只道是寻常:长调悼亡最凄苦
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发妻卢氏的离去对容若而言是一个沉痛的打击,以至于此后,容若的词风也因此而转变,与原先的悲戚惆怅相比,卢氏离世后的纳兰词作中更多了一层孤独和悔恨在其中。最早流行于世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句便令多少读者潸然泪下,而堪称纳兰性德“悼亡”代表作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里那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轻声叹息又令多少人为之动容。此番情义,本已是凄苦满怀,倘若加上《金缕曲》本身就有的那份缠绵,如此歌来,便又是另一种心伤: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此恨何时已”,以问句开篇,不仅没有突兀的感觉反而在一开始就将读者的心情打入无限的沉痛当中。而这样一个叹出百般无奈的问句,也道出了自卢氏去后心中的那份思念从未停止。只这一句,问出了容若心中对卢氏之死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继而道明时日:“葬花天气”。此处“葬花”二字一语双关,既是写眼前的时令,又暗喻卢氏之故如春花凋零,甚是感伤。擅用典故是纳兰词的一大特点,而此篇也毫无例外地多处借用典故。窃以为最妙的应是“钗钿约,竟抛弃”一句。白居易《长恨歌》中有言:“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于是,容若此处借钗钿指代夫妻之间的盟誓。“竟抛弃”既是埋怨卢氏早于他逝去,更是表现出夫妻之间的深情所在,进一步理解,词人更待身后重续钗钿之约。词的最后以“再缘悭、剩月零风里”做结,“剩月零风”的说法更是使得全词的哀婉凄厉环绕不绝。
三、酒洒青衫卷:狂傲只因挚友生
纳兰词大都词情凄苦,充满抑郁哀伤之情,这与词人的家世出身看来确实并不相合。传说其父明珠罢相后,在家中读起《饮水词》忍不住老泪纵横,叹息道:“这孩子他什么都有了啊,为什么会这样的不快活?”[2]而其挚友顾贞观便曾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中的情深意远。
说起纳兰词中与友情相关的词篇,顾贞观在《纳兰词·原序》这样说道:“非文人不能多情,非才子不能善怨。骚雅之作,怨而能善,惟其情之所钟为独多也。”在这些赠友抒情的词作当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名篇《金缕曲·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纳兰词以凄婉缠绵著称,但这阙《金缕曲》中却绝无儿女情长之气,全词直抒胸臆,不假修饰地表达出真挚的友情。《饮水词》中,容若与顾贞观的交酬之作并不仅于此,现在收录的纳兰词当中,仅是赠与顾贞观的词作就有十三篇,数量之多情感之真切无不令人赞叹。在《金缕曲·简梁汾》中,容若直言道:“知我者,梁汾耳。”显然,在容若的内心,对于顾贞观的信任和依赖,早已不仅仅是朋友两字可以形容的了。
四、何事添凄咽:以史谏友表深情
纳兰论词推尊《花间》、《尊前》,而所自作亦以言情宛转的小令见称于世。但长调《金缕曲》中却屡见慷慨悲凉之作,这些词作除咏物词一阕、悼亡词一阕外,其余均为与友赠答之作。而这些赠答词中,在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及对朋友的劝慰之余,也借以抒发自身未能达成的志向。且看这曲《金缕曲·慰西溟》:
何事添凄咽?但由他、天公簸弄,莫教磨涅。失意每多如意少,终古几人称屈。须知道、福因才折。独卧藜床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听谯鼓,二更彻。
丈夫未肯因人热,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泪似秋霖挥不尽,洒向野田黄蝶。须不羡、承明班列。马迹车尘忙未了,任西风、吹冷长安月。又萧寺,花如雪。
全词最精彩的部分在于词的下片,作者举出史上不愿在朝为官却过着潇洒不羁生活的古人来劝慰:一是列举范蠡协助勾践灭吴国后隐居太湖之事,二是借汉朝严助 “厌承明之庐 ,劳伺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其事。通过吟咏其事,词人发出感叹:“马迹车尘忙未了,任西风 、吹冷长安月”。“长安月”也就是古今之人对到京城人仕施展抱负的向往罢了,其实入京城祸福难料,他们也就是过眼云烟而已。如西风吹冷的“长安月”。由此词人劝慰朋友“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让他不必对小小的失意耿耿于懷。
参考文献
[1]刘东黎.北京的红尘旧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
[2]安意如.当时只道是寻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9.
作者简介
章书瑜(1989- ),女,福建龙岩人,福建师范大学2014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