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的春风里,鲜花再度为科技绽放,创新的星空又增添了两颗闪耀的巨匠之星:吴良镛和谢家麟院士。
他们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的第19位和第20位得主,无疑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作为我国科学界最高奖项的最高科学技术奖,同学们,你们是不是想一探究竟呢?怀抱着伟大科学梦想的你们,就跟着小编姐姐一起来感受科学大师们的飒爽风采吧!
奖项名称:国家最高科技奖
设立时间:2000年
主办单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奖金:500万元
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国务院颁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大国家科学技术奖。
而且,国家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这五大奖项中的最高奖,是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得超过2名,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评选揭秘——记名投票
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但要摘取这项桂冠,需经过层层筛选。
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工作并向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提出评审建议。
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主任委员由科技部部长担任,科技、教育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和著名科学家及有关专家15至20人为委员。组成人员人选由科技部提出,报国务院批准。
为确保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公正,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实施的是记名投票方式,每一位评审委员都必须对自己的一票负责。到会委员必须有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才算有效。
获奖流程
省级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推荐或最高奖获得者个人推荐;
院士、专家对推荐人选进行咨询、打分;
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评选;
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审定;
科技部核准;
报国务院批准;
国家主席签署证书、颁发奖金。
12年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花落各家,但在这些严肃的奖励背后,一些规律有趣而意义深远。
年龄——获奖时平均约为82岁
从2000年创立国家最高科技奖至今,20位获奖人的平均年龄约为82岁,且大多数院士都有海外求学经历。
这些获奖者中,年龄最大的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他和此次获奖的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谢家麟一样,获奖时都是91岁。
年龄最小的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王选,时年64岁。
他们获奖的时间与他们从事研究所取得成就的时间差都在10年以上,其中有一半的人数时间差集中在20~30年,有8位院士的时间差在30年以上。
地域——江苏最盛产“最高科技奖”
在已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院士中,江苏籍最多,包括刚刚获奖的吴良镛在内的4名院士都是来自江苏。其次,出生地比较集中的是辽宁,共有3名院士。
如果以经济区域划分,1/4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出生地为长三角地区。
而这恰恰与我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分布有着惊人的相似:1955~2011年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其中长三角地区最“盛产”两院院士,堪称“院士摇篮”。
历经十二载,20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各有各的风采,他们在科技前沿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接力着科技棒,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他们浅笑,他们对自己的巨大成就淡然处之,不过他们永远是科技界也是我们心中的“风云人物”。
2011年
吴良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90岁获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荣誉。
他曾主持、参与了天安门广场改建,北京图书馆、北京市总体规划研究,长安街规划,编写了《城乡规划》、《建筑画构图与技法》及《中国史纲城市古代》等。
吴良镛是一位温和敦厚的建筑界泰斗,曾手书“匠人营国”,一生都在践行“谋万人居”的理想,至今仍不离讲台。
谢家麟,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
他的名字和一系列加速器的顶尖技术连在一起:世界上第一台医用电子加速器、中国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
近一个世纪的科技人生,谢家麟以2项世界原创、3项填补国内空白的科研成果,为我国高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科技前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美国期间,他曾领导研制成功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1955年回国后,于上世纪60年代初领导完成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大功率速调管和电子回旋加速器等科研项目。
上世纪80年代,他领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设计、研制和建造,90年代初领导建成北京自由电子激光。
2010年
师昌绪,1920年11月出生于河北徐水,曾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多年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率先开展了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材料高温合金材料研发;率队研制出普遍用于战机发动机上的铸造九孔高温合金涡轮叶片,让中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材料技术的国家;开发出多种节约镍铬的合金钢。
王振义,从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1980年起开始研究癌肿的分化疗法。 1986年他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他因而获得了国际肿瘤研究奖五项,国内国家级奖七项(一项第一作者)。
2009年
谷超豪,1926年5月出生于浙江温州,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9年获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谷超豪院士从事数学研究活动已60余年,从微分几何到偏微分方程,再从偏微分方程到数学物理,谷超豪的一生尝尽了数学的深奥和抽象。
孙家栋,1929年4月出生,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58年毕业于苏联儒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三巨头之一,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
2008年
王忠诚,1925年生于山东烟台,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忠诚为建立发展我国神经外科事业做出了许多创新性贡献。他率先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对打开医学界的“禁区”——脑干肿瘤手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徐光宪,创建了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和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他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学、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科学等领域。
2007年
闵恩泽,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闵恩泽院士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
吴征镒,1916年6月出生于江西九江,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征镒院士是著名植物学家,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70余年,是我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权威学者。
2006年
李振声,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华农业英才奖等奖励。
在5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李振声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他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新领域,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
2005年
吴孟超,1922年出生于福建闽清,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7年侨居马来西亚,1940年回国求学,194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
吴孟超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
吴孟超首创简便安全的肝脏外科手术新疗法——间歇肛门阻断切肝法,并突破肝脏禁区,成功施行中肝叶切除术。
叶笃正,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他作为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重大创新贡献,在全球变化领域提出了新的系统创见。
2004年
(真遗憾,这届没有发现突出的科学成就者和科技创新哦。)
2003年
王永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创者之一。
40多年来,他在我国战略导弹、地地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从1992年起任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在总体方案制定、明确总体技术要求、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问题处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刘东生,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
他对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2002年
金怡濂,我国大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主持完成了我国多台大型、巨型计算机的研制,系统和创造性地提出了举行机体系结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特别是巨型计算机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1年
黄昆,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固体物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
20世纪40年代,黄昆提出的固体中杂质缺陷导到X光散射的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起为外国学者证实并得到应用,被称为“黄散射”。
1950年,他同夫人艾夫·里斯(李爱扶)合作,首次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
该理论与苏联佩卡尔发表的有关辐射的理论,被国际学术界称为“黄─佩卡尔理论”或“黄─里斯理论”。
1951年,黄昆首次提出晶体中声子和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为1963年国际上拉曼散射实验所证实,被命名为一种元激发——极化激元,他所提出的运动方程,被国际上称为“黄方程”。
王选,1937年2月出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之后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工作。
自1975年开始,他组织并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1992年和1994年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选院士主持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汉字印刷术“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实现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他被称为“当代毕昇”。
2000年
吴文俊,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著名数学家,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是科技的开导者,他们的科学精神不断影响着一代代的后继者,并蔓延开来。
一
月球表面真实地形地貌被还原已不是纸上谈兵,嫦娥二号真的很“牛”。
嫦娥二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器,它在嫦娥一号卫星备份星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以先期验证探月工程二期月球软着陆探测的相关技术,并深化嫦娥一号科学探测成果。
2010年10月,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搭载的CCD立体相机首次开机工作,到2011年5月,共获取607轨100千米高度和15千米高度的月球影像数据。
它能够获得7米分辨率、100%覆盖全月球表面的全月球影像图,分辨率和影像质量等都优于国际同类产品。
二
在超级计算机领域,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成功研制,于2011年12月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通过验收。
“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系统研制”课题是由国防科技大学联合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共同承担的。
这系统研制在异构融合体系结构、高性能虚拟和软硬一体的低功耗控制等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系统在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上名列世界第一。
只要努力,只要肯做,只要心中有创新的小火苗在蹿动,我们也一样可以成为科技发明大家,不妨借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吧!
“在书的世界外、学习之余,有一群科技小精灵,他们聪明爱思考,他们勤奋又顽皮……”科技“蓝精灵”之歌似乎在响起,我们都开始行动吧,从小处着手,勇敢地走在创新的路上。
他们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的第19位和第20位得主,无疑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作为我国科学界最高奖项的最高科学技术奖,同学们,你们是不是想一探究竟呢?怀抱着伟大科学梦想的你们,就跟着小编姐姐一起来感受科学大师们的飒爽风采吧!
奖项名称:国家最高科技奖
设立时间:2000年
主办单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奖金:500万元
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国务院颁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大国家科学技术奖。
而且,国家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这五大奖项中的最高奖,是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得超过2名,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评选揭秘——记名投票
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但要摘取这项桂冠,需经过层层筛选。
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工作并向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提出评审建议。
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主任委员由科技部部长担任,科技、教育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和著名科学家及有关专家15至20人为委员。组成人员人选由科技部提出,报国务院批准。
为确保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公正,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实施的是记名投票方式,每一位评审委员都必须对自己的一票负责。到会委员必须有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才算有效。
获奖流程
省级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推荐或最高奖获得者个人推荐;
院士、专家对推荐人选进行咨询、打分;
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评选;
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审定;
科技部核准;
报国务院批准;
国家主席签署证书、颁发奖金。
12年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花落各家,但在这些严肃的奖励背后,一些规律有趣而意义深远。
年龄——获奖时平均约为82岁
从2000年创立国家最高科技奖至今,20位获奖人的平均年龄约为82岁,且大多数院士都有海外求学经历。
这些获奖者中,年龄最大的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他和此次获奖的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谢家麟一样,获奖时都是91岁。
年龄最小的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王选,时年64岁。
他们获奖的时间与他们从事研究所取得成就的时间差都在10年以上,其中有一半的人数时间差集中在20~30年,有8位院士的时间差在30年以上。
地域——江苏最盛产“最高科技奖”
在已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院士中,江苏籍最多,包括刚刚获奖的吴良镛在内的4名院士都是来自江苏。其次,出生地比较集中的是辽宁,共有3名院士。
如果以经济区域划分,1/4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出生地为长三角地区。
而这恰恰与我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分布有着惊人的相似:1955~2011年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其中长三角地区最“盛产”两院院士,堪称“院士摇篮”。
历经十二载,20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各有各的风采,他们在科技前沿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接力着科技棒,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他们浅笑,他们对自己的巨大成就淡然处之,不过他们永远是科技界也是我们心中的“风云人物”。
2011年
吴良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90岁获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荣誉。
他曾主持、参与了天安门广场改建,北京图书馆、北京市总体规划研究,长安街规划,编写了《城乡规划》、《建筑画构图与技法》及《中国史纲城市古代》等。
吴良镛是一位温和敦厚的建筑界泰斗,曾手书“匠人营国”,一生都在践行“谋万人居”的理想,至今仍不离讲台。
谢家麟,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
他的名字和一系列加速器的顶尖技术连在一起:世界上第一台医用电子加速器、中国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
近一个世纪的科技人生,谢家麟以2项世界原创、3项填补国内空白的科研成果,为我国高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科技前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美国期间,他曾领导研制成功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1955年回国后,于上世纪60年代初领导完成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大功率速调管和电子回旋加速器等科研项目。
上世纪80年代,他领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设计、研制和建造,90年代初领导建成北京自由电子激光。
2010年
师昌绪,1920年11月出生于河北徐水,曾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多年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率先开展了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材料高温合金材料研发;率队研制出普遍用于战机发动机上的铸造九孔高温合金涡轮叶片,让中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材料技术的国家;开发出多种节约镍铬的合金钢。
王振义,从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1980年起开始研究癌肿的分化疗法。 1986年他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他因而获得了国际肿瘤研究奖五项,国内国家级奖七项(一项第一作者)。
2009年
谷超豪,1926年5月出生于浙江温州,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9年获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谷超豪院士从事数学研究活动已60余年,从微分几何到偏微分方程,再从偏微分方程到数学物理,谷超豪的一生尝尽了数学的深奥和抽象。
孙家栋,1929年4月出生,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58年毕业于苏联儒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三巨头之一,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
2008年
王忠诚,1925年生于山东烟台,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忠诚为建立发展我国神经外科事业做出了许多创新性贡献。他率先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对打开医学界的“禁区”——脑干肿瘤手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徐光宪,创建了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和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他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学、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科学等领域。
2007年
闵恩泽,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闵恩泽院士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
吴征镒,1916年6月出生于江西九江,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征镒院士是著名植物学家,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70余年,是我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权威学者。
2006年
李振声,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华农业英才奖等奖励。
在5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李振声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他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新领域,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
2005年
吴孟超,1922年出生于福建闽清,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7年侨居马来西亚,1940年回国求学,194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
吴孟超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
吴孟超首创简便安全的肝脏外科手术新疗法——间歇肛门阻断切肝法,并突破肝脏禁区,成功施行中肝叶切除术。
叶笃正,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他作为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重大创新贡献,在全球变化领域提出了新的系统创见。
2004年
(真遗憾,这届没有发现突出的科学成就者和科技创新哦。)
2003年
王永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创者之一。
40多年来,他在我国战略导弹、地地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从1992年起任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在总体方案制定、明确总体技术要求、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问题处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刘东生,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
他对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2002年
金怡濂,我国大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主持完成了我国多台大型、巨型计算机的研制,系统和创造性地提出了举行机体系结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特别是巨型计算机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1年
黄昆,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固体物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
20世纪40年代,黄昆提出的固体中杂质缺陷导到X光散射的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起为外国学者证实并得到应用,被称为“黄散射”。
1950年,他同夫人艾夫·里斯(李爱扶)合作,首次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
该理论与苏联佩卡尔发表的有关辐射的理论,被国际学术界称为“黄─佩卡尔理论”或“黄─里斯理论”。
1951年,黄昆首次提出晶体中声子和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为1963年国际上拉曼散射实验所证实,被命名为一种元激发——极化激元,他所提出的运动方程,被国际上称为“黄方程”。
王选,1937年2月出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之后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工作。
自1975年开始,他组织并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1992年和1994年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选院士主持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汉字印刷术“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实现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他被称为“当代毕昇”。
2000年
吴文俊,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著名数学家,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是科技的开导者,他们的科学精神不断影响着一代代的后继者,并蔓延开来。
一
月球表面真实地形地貌被还原已不是纸上谈兵,嫦娥二号真的很“牛”。
嫦娥二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器,它在嫦娥一号卫星备份星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以先期验证探月工程二期月球软着陆探测的相关技术,并深化嫦娥一号科学探测成果。
2010年10月,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搭载的CCD立体相机首次开机工作,到2011年5月,共获取607轨100千米高度和15千米高度的月球影像数据。
它能够获得7米分辨率、100%覆盖全月球表面的全月球影像图,分辨率和影像质量等都优于国际同类产品。
二
在超级计算机领域,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成功研制,于2011年12月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通过验收。
“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系统研制”课题是由国防科技大学联合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共同承担的。
这系统研制在异构融合体系结构、高性能虚拟和软硬一体的低功耗控制等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系统在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上名列世界第一。
只要努力,只要肯做,只要心中有创新的小火苗在蹿动,我们也一样可以成为科技发明大家,不妨借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吧!
“在书的世界外、学习之余,有一群科技小精灵,他们聪明爱思考,他们勤奋又顽皮……”科技“蓝精灵”之歌似乎在响起,我们都开始行动吧,从小处着手,勇敢地走在创新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