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练声”是建立良好歌唱状态,有效改善与发展嗓音,提高歌声表现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良好的歌唱感觉并非一朝一夕便可获得的。站在舞台上歌唱,就像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一样,要想在运动场上技压群雄,夺取金牌,平时在训练中就得付出辛勤的汗水,苦练加巧练。我国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经常用以提醒自己的格言是:“台上几分钟,台下千日功。”可见,歌唱技能技巧的获得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磨炼过程,“练声”是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
良好的声波共鸣能改善歌声的音色、音质,提高发声能力,特别是富有魅力的头腔共鸣,更是提高歌声质量的重要因素。而“高位安放机能”正是歌者获得这种良好共鸣的可靠途径。
一、声波共鸣技巧训练
由于科学地发挥了腔体的共鸣作用,所发出的声音圆润,“不挂喉头”,色彩丰富,音质纯美,艺术感染力强。要使歌唱者尽可能使用上呼吸道并且用得很好,却并非一日之功,这就要从中去领悟问题的关键,或曰窍门、技巧。
人们做“嗅吸鲜花”状时,会感到一股清香之气直冲头顶嗅岭区,这说明鼻咽部控制气流的小肌肉受到条件反射后迅速张开,因而香气很快便达到鼻咽顶部。随后,为保护脆弱的嗅觉球和它的神经不受香气损害,便立即关闭嗅冷区入口。歌唱者必须善于捕捉这种下意识的生理机能,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掌握它并将其运用于歌唱实践中,从而获得这种高位安放声音的发声机能。
需要强调的是,高位安放机能本身并不具备发声的功能,声音是喉头发出来的。但是,它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喉头机能的发声状态。更需要明确的是,嗅觉区入口处的反射性闭合与喉头的关闭虽然有同时自然进行的一面,但也存在喉头的关闭并不能引起嗅觉区关闭的一面。因此,在歌唱中,喉头的发声可能不牵扯到高位安放机能,但是一旦开始应用这种机能,它就将在发声中与喉头机能一起发生作用。
二、连贯音唱法训练
连贯音是美声唱法技巧中基本的一项。美籍华人声乐教育家赵梅伯在《歌唱的艺术》一书中对连音唱法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他说:“用慢音阶使每个音连接,唱得圆润连贯,准确清晰。“赵梅伯在此还提出了唱好连音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锻炼技巧。一方面是控制良好的呼吸。这是“保持音阶上下连贯和均匀,不使之中断”的动力保证。所谓“控制良好的呼吸”指的是歌唱时的呼吸应具备以下几种特点:一是气息吸入较深,胸腹部肌肉运用自然,腰椎部能有力支持胸控扩张,并且胸控没有任何僵硬感。二是呼出的气体应流畅均匀并且能获得胸腹部肌肉的有力支持。三是呼出气息的强弱力度,动压的大小要能控制自如,得心应手。另一方面是音与音之间的过渡应做到“音色分明”,同时唱得圆润。所谓“音色分明”就是指在某一段旋律上的几个音,每个音都要具备其应该具备的色彩,在演唱时应把它充分地、清楚地表现出来。所谓唱得圆润在此具体是指音与音的连接应细致柔滑,即前一个音的音尾(或余音)应与后一个音的音头衔接得自然贴近、天衣无缝,转换时不留任何痕迹。也就是说,通过深气息的贯穿,前一个音的结束处成为后一个音的起音处。即使是休止符或该换气的地方,亦应有种情绪的延续性,使其成为整段旋律或者说整首歌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高级阶段的练声训练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由于本阶段练声曲主要运用于扩展歌声音域,解决某些技术难点,因而技巧上较为复杂,难度较大。在此之前,一定要有自然声区坚定而稳固的发声基础,否则,如果过急地练唱本阶段练声曲,将会使歌声训练产生相反的效果。
练声时把音安放在高位置上,尽可能唱得轻松一些,同时为后面的高音发音做一种声区转换前的铺垫,使声音有一种向上的趋势。这样,一方面气管内的气体将获得较高的动压,当它经过喉头时能促使声带产生“伯努里力”,帮助声带形成理想的闭合状态;另一方面,从喉内产生的声波也能在这种“高动压”强有力的推动下,迅速传播到鼻咽腔各窦去获得高位共鸣。这样,喉部披裂肌将会受到来自咽腔底部肌肉力量的关照,产生收缩力而拉动声带缩短,从而发出振动频率很高的歌声。
我国声乐教育家王复增醉心于研究“微声”练唱法。他积四十来年的教学经验,深有体会地谈道:“在练习微声的过程中,已经把该放松的肌肉放松了,特别是下巴放松了,喉咙打开了;而应该用劲的肌肉用上了劲。特别是喉头,在小声练习时,比较易于自如地向下到达适当的位置,实践证明,这种微声训练可以比较自如地调节歌唱器官,放松紧张的肌肉和神经,解决唱高音发声器官各组肌肉的配合问题,并且完全解除了用大声唱高音时过于用力的毛病。而最大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是用微声练习会自然而然地使声音里面混进假声成分。如果高声区混不进假声,高声就会相当困难。”这段话精辟而又有说服力地论述了利用微声唱法练习发声的优越性。应该说,这是寻找最美、最动听的歌声的一种富于创新性的练声方法。
四、声乐演唱中“起音”的科学训练
“激起”或称“起音”“起首”等,这是发出声响的瞬间所采用的发声方法。歌唱的激起,虽然只是在一刹那所采用的发声方法,但是它對歌声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声乐技巧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歌声训练的初级一步。如果起音不好,必然给整句歌声都带来不良后果。我国著名嗓音医学博士、声乐专家林俊卿对“激起音”有很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激起”时如果声带先靠拢而呼气晚一步才走到声门,喉部和咽部会引起紧张,使得整个咽喉面收紧,而这种状态下发出来的声音有滑的现象,显得不干净清脆,经常用这种激起的方法发声,就不但发音费力,歌唱不能持久,唱高音还常常有困难;由于发音的效率低,长时间这样歌唱会引起声带充血,甚至发炎,常常会引起边缘部分产生“小结”一类的病变。这为人们训练好激起音提出了科学依据。根据气息冲击声带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以及声带闭合挡气的程度和方式等,起音可以分为硬起音和软起音两种。
(一)硬起音
关于硬起音,在发声前的一刹那,声带闭得很紧,喉头的关紧阻碍了吐气,这时,声音受到下面空气的强烈压力,为了要冲过声带,空气必须有一股冲力。这时,空气的所有力量都是用来发出这个音,这种起音方法,由于用力较大,一般仅适宜于演唱雄壮、激昂的歌曲或乐句。
(二)软起音
这种起音方法是针对硬起音而言的,也称为柔起音。声乐家库罗契金的描述是“声带是在声音开始的同时闭合上”,库克琳娜更为形象地指出,柔起音感觉像是用舒适的声音,高高喊出“啊”一样。这种起音方法要求在歌声发出的瞬间应自然、轻快、敏捷、清楚而有弹性,有种柔和而自然地开始发声的感觉。
由于现代声乐技巧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起音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也并非绝对化、单一化,而是根据人声的表现情形、不同体裁歌曲作品的风格特征进行合理调整。一首歌曲可采取多种方式的起音,有时采用硬起音,有时采取软起音,有时采取硬中有柔的起音,有时采取柔中有硬的起音。
五、结语
在歌声训练中,首先应该在中声区内建立正确的呼吸、发声、共鸣和咬字等基本的声乐感觉,稳固地发展自己的嗓音。自然声区则是中间声区的基础,是基础中的基础,换句话说,是声乐训练各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人们要正确地认识自然声区,做好发声训练,为声乐演唱奠定坚实的基础。
(黑龙江工业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鸡西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项目“科学发声训练缓解嗓音常见病之研究”(项目编号:2018JSK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良好的声波共鸣能改善歌声的音色、音质,提高发声能力,特别是富有魅力的头腔共鸣,更是提高歌声质量的重要因素。而“高位安放机能”正是歌者获得这种良好共鸣的可靠途径。
一、声波共鸣技巧训练
由于科学地发挥了腔体的共鸣作用,所发出的声音圆润,“不挂喉头”,色彩丰富,音质纯美,艺术感染力强。要使歌唱者尽可能使用上呼吸道并且用得很好,却并非一日之功,这就要从中去领悟问题的关键,或曰窍门、技巧。
人们做“嗅吸鲜花”状时,会感到一股清香之气直冲头顶嗅岭区,这说明鼻咽部控制气流的小肌肉受到条件反射后迅速张开,因而香气很快便达到鼻咽顶部。随后,为保护脆弱的嗅觉球和它的神经不受香气损害,便立即关闭嗅冷区入口。歌唱者必须善于捕捉这种下意识的生理机能,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掌握它并将其运用于歌唱实践中,从而获得这种高位安放声音的发声机能。
需要强调的是,高位安放机能本身并不具备发声的功能,声音是喉头发出来的。但是,它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喉头机能的发声状态。更需要明确的是,嗅觉区入口处的反射性闭合与喉头的关闭虽然有同时自然进行的一面,但也存在喉头的关闭并不能引起嗅觉区关闭的一面。因此,在歌唱中,喉头的发声可能不牵扯到高位安放机能,但是一旦开始应用这种机能,它就将在发声中与喉头机能一起发生作用。
二、连贯音唱法训练
连贯音是美声唱法技巧中基本的一项。美籍华人声乐教育家赵梅伯在《歌唱的艺术》一书中对连音唱法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他说:“用慢音阶使每个音连接,唱得圆润连贯,准确清晰。“赵梅伯在此还提出了唱好连音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锻炼技巧。一方面是控制良好的呼吸。这是“保持音阶上下连贯和均匀,不使之中断”的动力保证。所谓“控制良好的呼吸”指的是歌唱时的呼吸应具备以下几种特点:一是气息吸入较深,胸腹部肌肉运用自然,腰椎部能有力支持胸控扩张,并且胸控没有任何僵硬感。二是呼出的气体应流畅均匀并且能获得胸腹部肌肉的有力支持。三是呼出气息的强弱力度,动压的大小要能控制自如,得心应手。另一方面是音与音之间的过渡应做到“音色分明”,同时唱得圆润。所谓“音色分明”就是指在某一段旋律上的几个音,每个音都要具备其应该具备的色彩,在演唱时应把它充分地、清楚地表现出来。所谓唱得圆润在此具体是指音与音的连接应细致柔滑,即前一个音的音尾(或余音)应与后一个音的音头衔接得自然贴近、天衣无缝,转换时不留任何痕迹。也就是说,通过深气息的贯穿,前一个音的结束处成为后一个音的起音处。即使是休止符或该换气的地方,亦应有种情绪的延续性,使其成为整段旋律或者说整首歌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高级阶段的练声训练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由于本阶段练声曲主要运用于扩展歌声音域,解决某些技术难点,因而技巧上较为复杂,难度较大。在此之前,一定要有自然声区坚定而稳固的发声基础,否则,如果过急地练唱本阶段练声曲,将会使歌声训练产生相反的效果。
练声时把音安放在高位置上,尽可能唱得轻松一些,同时为后面的高音发音做一种声区转换前的铺垫,使声音有一种向上的趋势。这样,一方面气管内的气体将获得较高的动压,当它经过喉头时能促使声带产生“伯努里力”,帮助声带形成理想的闭合状态;另一方面,从喉内产生的声波也能在这种“高动压”强有力的推动下,迅速传播到鼻咽腔各窦去获得高位共鸣。这样,喉部披裂肌将会受到来自咽腔底部肌肉力量的关照,产生收缩力而拉动声带缩短,从而发出振动频率很高的歌声。
我国声乐教育家王复增醉心于研究“微声”练唱法。他积四十来年的教学经验,深有体会地谈道:“在练习微声的过程中,已经把该放松的肌肉放松了,特别是下巴放松了,喉咙打开了;而应该用劲的肌肉用上了劲。特别是喉头,在小声练习时,比较易于自如地向下到达适当的位置,实践证明,这种微声训练可以比较自如地调节歌唱器官,放松紧张的肌肉和神经,解决唱高音发声器官各组肌肉的配合问题,并且完全解除了用大声唱高音时过于用力的毛病。而最大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是用微声练习会自然而然地使声音里面混进假声成分。如果高声区混不进假声,高声就会相当困难。”这段话精辟而又有说服力地论述了利用微声唱法练习发声的优越性。应该说,这是寻找最美、最动听的歌声的一种富于创新性的练声方法。
四、声乐演唱中“起音”的科学训练
“激起”或称“起音”“起首”等,这是发出声响的瞬间所采用的发声方法。歌唱的激起,虽然只是在一刹那所采用的发声方法,但是它對歌声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声乐技巧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歌声训练的初级一步。如果起音不好,必然给整句歌声都带来不良后果。我国著名嗓音医学博士、声乐专家林俊卿对“激起音”有很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激起”时如果声带先靠拢而呼气晚一步才走到声门,喉部和咽部会引起紧张,使得整个咽喉面收紧,而这种状态下发出来的声音有滑的现象,显得不干净清脆,经常用这种激起的方法发声,就不但发音费力,歌唱不能持久,唱高音还常常有困难;由于发音的效率低,长时间这样歌唱会引起声带充血,甚至发炎,常常会引起边缘部分产生“小结”一类的病变。这为人们训练好激起音提出了科学依据。根据气息冲击声带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以及声带闭合挡气的程度和方式等,起音可以分为硬起音和软起音两种。
(一)硬起音
关于硬起音,在发声前的一刹那,声带闭得很紧,喉头的关紧阻碍了吐气,这时,声音受到下面空气的强烈压力,为了要冲过声带,空气必须有一股冲力。这时,空气的所有力量都是用来发出这个音,这种起音方法,由于用力较大,一般仅适宜于演唱雄壮、激昂的歌曲或乐句。
(二)软起音
这种起音方法是针对硬起音而言的,也称为柔起音。声乐家库罗契金的描述是“声带是在声音开始的同时闭合上”,库克琳娜更为形象地指出,柔起音感觉像是用舒适的声音,高高喊出“啊”一样。这种起音方法要求在歌声发出的瞬间应自然、轻快、敏捷、清楚而有弹性,有种柔和而自然地开始发声的感觉。
由于现代声乐技巧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起音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也并非绝对化、单一化,而是根据人声的表现情形、不同体裁歌曲作品的风格特征进行合理调整。一首歌曲可采取多种方式的起音,有时采用硬起音,有时采取软起音,有时采取硬中有柔的起音,有时采取柔中有硬的起音。
五、结语
在歌声训练中,首先应该在中声区内建立正确的呼吸、发声、共鸣和咬字等基本的声乐感觉,稳固地发展自己的嗓音。自然声区则是中间声区的基础,是基础中的基础,换句话说,是声乐训练各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人们要正确地认识自然声区,做好发声训练,为声乐演唱奠定坚实的基础。
(黑龙江工业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鸡西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项目“科学发声训练缓解嗓音常见病之研究”(项目编号:2018JSK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