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9月28日 ,第二届美国—海合会战略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在纽约举行;9月25日,美国与海合会签署了促进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的框架协议;8月24日,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2011年武器出口额达到663亿美元,同比增长两倍多,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其中海湾国家对此贡献最大。综观以上事实,不难发现,在经历2011年 “阿拉伯之春”的冲击和美国从伊拉克彻底撤军等事件后,美国重新全面分析了海湾地区的新形势,正有步骤地调整其对海合会的政策。
中东变局下的海湾形势
美国在“阿拉伯之春”的表现暴露了美国与海合会在许多问题上的分歧与矛盾,海合会国家的反美情绪和离心倾向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国内有学者认为,奥巴马政府在本次中东变局中最终抛弃穆巴拉克,使沙特这样的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亦感到不满,对美离心倾向可能进一步发展。还有学者认为,正是美国霸权稳定性的下降才导致阿拉伯世界的历史性动荡。事实上,由于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以及美国近年来把战略力量向亚太调整,许多海湾国家都在为未来海湾地区可能出现的“多极化格局”作准备。随着美国国防预算的削减和大量战略力量在“重返亚太”的旗号下流向西太平洋,海湾国家也担心美国是否有能力、有决心实现对盟友安全的承诺。
海合会与伊朗的矛盾也在进一步发展。伊朗与海湾国家历史上的恩恩怨怨非常复杂,出于争夺宗教影响力、地区领导权和国际原油出口利益,双方之间的矛盾和竞争从未中断过,自2010年底西亚北非地区动荡以来,双方的矛盾与争斗更是日趋白热化,“暗杀门”“间谍门”“岛屿门”等事件层出不穷。面对日益核化的伊朗,海湾国家十分担心自身的安全,大批量购买先进装备,并谋求组建“海湾联盟”报团取暖。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海合会内外建设,对内加强一体化建设,吸纳新成员(约旦和摩洛哥);对外积极干预地区事务,力图遏制伊朗等“什叶派新月带”的进一步壮大。然而,所有这些都不能改变一个客观现实:海湾六国加起来只有4600万人,虽然手握先进军备但普遍缺乏实战经验;伊朗有7200多万人,其革命卫队拥有强大的战斗力。2010年美国国防部在一份提交给国会的报告中也指出:伊朗的军事力量足以威慑或防御其周边弱国,如海合会、阿塞拜疆和阿富汗。因此,海湾六国的实力累加也不足以制衡伊朗,“引入外部力量”成了最后的法宝。
海合会与伊朗的矛盾虽日趋白热化,但美军撤离伊拉克给伊朗扩展地区影响力留下了空间。2011年11月1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最后一批美军士兵将撤离伊拉克,伊拉克战争从而正式宣告终结。这场战争替伊朗除掉了一个“地区竞争对手”,让伊朗从中看到了战略机遇。美军前脚刚走,伊朗三军总司令、联合参谋部主席菲罗扎巴迪11月25日就发表声明,伊朗已经做好了与伊拉克“扩展军事与安全联系”的准备。伊朗的目光不仅针对伊拉克,还瞄准了“世界油库”——海湾地区。伊朗一直把驻扎在海湾地区的美军基地视为最大的安全威胁,希望海合会国家投靠伊朗来维护安全,建立一个没有西方势力的地区安全秩序。2012年2月12日,伊朗伊斯兰议会议长阿里·拉里贾尼就曾警告海湾国家,不要“站错队”——跟着美国对抗伊朗。
亚洲新兴国家在海湾地区的影响力正逐步扩大。2010年3月,印度总理辛格訪问沙特,这是28年来印度总理首次访问沙特,双方共同签署了《利雅得宣言——新时代的战略合作》。声明涵盖两国在安全、经济、反恐等领域的广泛合作,表明双方将全面发展战略伙伴关系。2012年2月,印度国防部长首访沙特,双方就加强军事安全合作达成了一系列协议。9月13日,印沙联合防务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新德里召开。除印度外,中国与海合会的关系也有明显发展,双方高层交往频繁。胡锦涛主席等中方领导人与海合会国家领导人多次互访,双方建立了战略对话机制。2012年1月,温家宝总理访问沙特、阿联酋和卡塔尔,进一步推进了双方在各领域的互利合作。2012年3月,首届中国—海合会经济、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联合委员会会议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在此背景下,海合会国家提出“向东看”,主动接触中国、印度、日本等东亚国家,表明其有摆脱对美国过度依赖的意图。
美国对海合会政策
的调整与意图
海湾地区因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美国全球霸权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决不愿意把在该地区的主导权拱手相让。美国在海湾地区的主要考虑包括:扶植海合会抗衡伊朗,尽快恢复海湾地区的力量均势;确保波斯湾的自由航行及该地区能源运输线的安全;从长远利益着手进一步控制海湾国家;应对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推动巴以和平进程;积极应对区外新兴力量的介入。针对上述新形势,美国的各大智库从维护美国的霸权利益出发,纷纷出谋划策。2012年3月7日,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CRS)发表《中东变局及其对美国政策的影响》。6月6日,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发表《战略调适:美国在中东的新战略》。6月19日,美国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发表《海湾安全框架:做海合会的伙伴》。经梳理,笔者认为美国对海合会政策主要有以下新变化。
政治上,由以往重视双边合作逐步转为多边合作,进一步推动海湾君主国进行政治、社会改革。2012年3月,第一次海合会—美国部长级战略对话在利雅得召开,标志着美国开始把海合会当作一个整体来开展多边合作。9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国防部长帕内塔在纽约会晤海合会成员国官员,提出美国希望与这六个国家组建更牢固的多边安全联盟。有评论指出,美国此举是为组建“海湾版北约”做准备。实际上,美国此举是为了通过多边来整合海湾各国力量,并强化美国作为“核心对话者”(a core interlocutor)的地位,绝不是要和这些海湾国家做“平等的伙伴”。这种美国主导下的多边主义既可缓解海合会国家对美国安全承诺的担心,也有助于美国加强对该组织的影响和控制。美国还从长远利益考虑,进一步要求海湾君主国家积极推动政治、社会改革。长期以来,美国为了换取沙特、巴林等国在军事安全领域的绝对合作,对这些君主国阻碍政治民主化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美国一些智库认为,美国再也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忽视推进海湾国家的民主化进程,而且要把政治改革的目光瞄向海湾国家日益壮大的年轻一代。“新美国安全中心”的报告明确指出:为了促使海湾国家把改革作为优先目标,美国可以通过劝诱和压力双重手段,把军售与政治改革措施相挂钩。 军事上,增强美军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同时提高并整合海合会集体安全力量以分担美国的防务负担。2008年以来,美国在海合会成员国驻军为1.1万人,其中在卡塔尔3432人,巴林1496人,沙特500人,科威特5000人,阿联酋546人,阿曼26人。一方面,美国自伊拉克撤军后,加强了在海湾各国的军事存在,其中科威特2.3万人,卡塔尔7500人,巴林3000人,阿联酋3000人,沙特和阿曼各有2000人。[1]2012年7月,两栖船坞运输舰庞塞号(USS Ponce)号被派往驻扎在巴林的第五舰队,作为扫雷直升机、快艇以及突击队的支援基地,主要担负扫雷排爆工作,这艘战舰在9月份的国际反水雷演习中充当了旗舰。10月17日,美国“斯坦尼斯”航母打击大队加入到第五舰队序列,以接替即将退役的“企业号”航母,和现在在那里的“艾森豪威尔”航母打击大队一起,继续保持美军在中东的两个航母大队的规模。另一方面,美国通过军售、培训及联合演习,大力提高海合会国家的军事能力,以期帮助美国分担防务负担。美国外交委员会在2012年的报告中明确表示:美国依然是一个实力超强的国家,但它已不能仅靠自己来确保海湾地区的稳定。因此,海湾地区安全架构不仅要依靠美国,而且要依靠海湾国家自身逐步发展的安全力量。CNAS则提出,美国将不再充当海湾安全的“提供者”,而是“促进者”(ENHANCER)。为此,美国“大方地”向海湾国家出售了一大批先进武器,如卖给沙特的F—15SA比以色列现役的F—15I还要先进、部署在卡塔尔的X波段雷达是反导必备利器、卖给科威特的C—17和KC—135也是性能一流。美国这么做是希望海合会国家能在反导、空中运输、海上扫雷等领域帮美国“分忧”。
经济上,进一步加强与海合会的经贸合作,以帮助美国走出经济衰退。众所周知,海合会国家“不差钱”,也是近年来经济表现超好的地区之一。有关资料显示,2012年海合会国家经济平均增长率为5.8%,远高于金砖国家中的巴西和俄罗斯,其中卡塔尔的经济增长率高达8.7%。卡塔尔国家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海合会 2011年对外贸易额达5200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海合会海外资产到2012年底将达到1.905万亿美元,到2013年膨胀到2.139万亿美元。面对这么一个“金主”,美国人当然不会置之不理。早在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就和巴林、阿曼达成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与卡塔尔、阿联酋的谈判也在进行中。美国意图通过建立一个个双边自贸区,最终打造一个涵括整个中东地区的大中东自贸区。美国与海合会签署了促进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的框架协议应是这一计划的中间一环。此外,深受赤字和债务“双高”之苦的美国迫切需要海湾国家向其注资,以帮助美国早日走出衰退。正因为如此,美国贸易代表克尔克明确表示:海合会是美国在中东北非地区关键的经济战略伙伴。
前景与影响
自1971年进入海湾地区以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一直扮演海湾国家的“安全保护者”和“经济保护者”的角色。21世纪的头十年,美国更是在中东投入了巨量的心血,先后打了两场战争,积极推动“中东民主改造计划”。这些行动是非成败尚无定论,但的确极大地消耗了美国的实力。面对海湾地区错综复杂的新形势,未来十年美国要继续维护其在海湾地区的霸权优势地位,将要面临更多的挑战。
纵观美国的新海湾政策,其实质是以最小的投入尽快恢复地区均势,提前预防海湾国家未來可能出现的政局变动,加强对海合会的控制并防备其他区外大国挤占美国的利益空间。且不说这些目标之间本身就存在矛盾,处于“相对衰落”的美国要独自完成上述任务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半岛研究中心(Al Jazeera Centre for Studies)的弗雷德·劳森就指出:美国国防部想同时在波斯湾和南中国海扩大军事投入,哪个都不想舍弃,但美国财政预算是否能支持这一充满野心的计划是个“大问题”。[2]
美国武装海合会可能会进一步刺激伊朗,引发地区军备竞赛,深化地区“安全困境”。美国正在海湾地区积极打造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伊朗对此高度关注。2012年4月4日,伊朗防长瓦希迪 “建议”周边阿拉伯国家,不要接受美国提供的最新导弹防御系统,并称加入波斯湾反导体系的国家就是支持美国和以色列。9月份的国际反水雷演习和10月份的美以反导演习既可能刺激伊朗敏感的神经,也可能助长某些国家主动挑衅伊朗的意图。从而导致这样的结局:本来是寻求均势,最后被卷入战争。
美国对海湾国家内政的干涉存在风险,这种“外力型民主改造”可能会进一步激化海湾国家的反美情绪和离心倾向。首先,以军售为手段压迫君主国进行政治改革不一定有效,如果压力过大,这些国家可能寻求向俄罗斯、欧盟等区外大国采购武器,这样可能导致美国真正失去在海湾的影响力;其次,美国重视民主改造而忽视民生改善的做法无法满足年轻一代的利益需求。2012年5月,中东最大的公共关系咨询机构ASDA’A Burson—Marsteller对巴林、阿曼、卡塔尔、沙特、阿联酋、科威特、约旦、利比亚、突尼斯、埃及、伊拉克、黎巴嫩12个国家约2500名18—24岁的年轻人开展调查,其报告显示,阿拉伯青年更关注就业、住房、降低生活成本的现实问题,对民主的热情有所下降。[3]早在2008年,盖洛普做的一项调查表明,沙特人民希望美国做好以下事情来改善美国在该地区的形象:从伊拉克撤军、关闭关塔那摩监狱、撤出在沙特的军事基地、进一步促进沙特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提供更直接的人道主义援助以消除贫困、加大技术转让。但是,我们在美国上述智库的政策建议中,很少看到上述内容。
美国大力扶植海合会可能会刺激以色列,而偏袒以色列的立场也会干扰其与海合会的关系。巴以矛盾是制约美国海湾政策的“死结”。美国—以色列—沙特的三角关系非常微妙,美国是以色列的全天候伙伴,美沙之间是纯粹的利益关系,以沙关系则复杂得多。美国极力推动以沙和解,劝说阿卜杜拉国王效法埃及的萨达特,带头与以色列建交,沙特对此明确表示拒绝。[4]以色列非常担心沙特利用先进军事装备削弱以色列的军事优势,从而威胁自身安全。据报道,2010年以色列曾在美国国会大力游说,企图打掉沙特的军购计划。美国原本计划向沙特出售的是F—15SE“沉默鹰”隐身战斗机,但是后来在以色列的反对下,最终还是选择了稳妥的方案,将F—15SA卖给了沙特,而且没有为其配备远程武器系统。同时为了安抚以色列,美国同意从2015年开始向以色列交付F—35战斗机,这种战斗机比F—15更成熟和先进。在应对伊朗核问题上,沙特与以色列也有分歧,沙特通过美国传话:如果以色列战机借道沙特去空袭伊朗,沙特将予以打击。只要美国不改变其偏袒以色列的立场,美国与海合会的关系就很难达到“和谐”。 美国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与区外大国在海湾的关系,其新型海湾政策就无法落实。美国战略家巴尼特曾预言:随着经济利益的拓展,未来印度、中国、韩国和日本都会在军事上介入波斯湾。[5]此预言可能有所夸大,但东方新兴大国走向西亚是“大势所趋”。美国智库“国家利益中心”的乔费里·肯普在其2010年出版的《东方走向西方:印度、中国和亚洲在中东不断增长的存在》一书中指出,随着东亚国家在中东影响力的增强,美国和西方势力可能会削弱。[6]如果美国单纯从现实主义立场出发,把这些国家看成是危险的“资源竞争者”或“安全竞争者”,那么整个中东将分裂为亲东方和亲西方两个阵营。正因为如此,有美国学者特别提醒,海湾地区的稳定性还取决于印度和中国的安全关系,美国应该充分意识到与这些国家之间存在的共同地区利益,促进亚洲新兴大国“以安全合作者的身份”介入到该地区。[7]
(作者系北京印刷学院人文社科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魏丹丹)
[1] Walter Pincus, “After Iraq Pullout, U.S. Serves a Reminder to Iran” , Washington Post, October 24, 2011.
[2] Fred H. Lawson, “U.S. Strategy in the Middle East: Will the South China Sea Eclipse the Gulf?”, Al Jazeera Centre for Studies, Feb 29,2012, http://studies.aljazeera.net/ResourceGallery/media/Documents/2012/2/29/201222981216100621U.S. Strategy in the Middle East.pdf
[3] ASDA’A Burson—Marsteller, Arab Youth Survey 2012, May 2012, http://www.arabyouthsurvey.com/english/press_release.php. 这一发现与中国商务部9月30日发布的信息相吻合,海合会国家失业率过高,卡塔尔为3%,科威特6%,巴林和阿曼8%,沙特10.5%,阿联酋高达14%。19-25岁人口中失业率更高,沙特30%,巴林28%,阿联酋24%,阿曼23%,科威特12%。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k/201209/20120908367224.html
[4] 目前阿拉伯世界只有埃及、约旦和突尼斯与以色列建交。关于海合会与以色列的关系可参见纽松. 伊朗因素对以色列—海合会国家关系的影响[J]. 世界經济与政治论坛,2010(2).
[5] (美)托马斯·巴尼特. 大视野大战略:缩小断层带的新思维. 孙学峰、徐进等译.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76.
[6] Geoffrey Kemp, The East Moves West: India, China, and Asia’s Growing Presence in the Middle East,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0。
[7] (美)托马斯·巴尼特. 大视野大战略:缩小断层带的新思维. 孙学峰、徐进等译.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81.
中东变局下的海湾形势
美国在“阿拉伯之春”的表现暴露了美国与海合会在许多问题上的分歧与矛盾,海合会国家的反美情绪和离心倾向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国内有学者认为,奥巴马政府在本次中东变局中最终抛弃穆巴拉克,使沙特这样的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亦感到不满,对美离心倾向可能进一步发展。还有学者认为,正是美国霸权稳定性的下降才导致阿拉伯世界的历史性动荡。事实上,由于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以及美国近年来把战略力量向亚太调整,许多海湾国家都在为未来海湾地区可能出现的“多极化格局”作准备。随着美国国防预算的削减和大量战略力量在“重返亚太”的旗号下流向西太平洋,海湾国家也担心美国是否有能力、有决心实现对盟友安全的承诺。
海合会与伊朗的矛盾也在进一步发展。伊朗与海湾国家历史上的恩恩怨怨非常复杂,出于争夺宗教影响力、地区领导权和国际原油出口利益,双方之间的矛盾和竞争从未中断过,自2010年底西亚北非地区动荡以来,双方的矛盾与争斗更是日趋白热化,“暗杀门”“间谍门”“岛屿门”等事件层出不穷。面对日益核化的伊朗,海湾国家十分担心自身的安全,大批量购买先进装备,并谋求组建“海湾联盟”报团取暖。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海合会内外建设,对内加强一体化建设,吸纳新成员(约旦和摩洛哥);对外积极干预地区事务,力图遏制伊朗等“什叶派新月带”的进一步壮大。然而,所有这些都不能改变一个客观现实:海湾六国加起来只有4600万人,虽然手握先进军备但普遍缺乏实战经验;伊朗有7200多万人,其革命卫队拥有强大的战斗力。2010年美国国防部在一份提交给国会的报告中也指出:伊朗的军事力量足以威慑或防御其周边弱国,如海合会、阿塞拜疆和阿富汗。因此,海湾六国的实力累加也不足以制衡伊朗,“引入外部力量”成了最后的法宝。
海合会与伊朗的矛盾虽日趋白热化,但美军撤离伊拉克给伊朗扩展地区影响力留下了空间。2011年11月1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最后一批美军士兵将撤离伊拉克,伊拉克战争从而正式宣告终结。这场战争替伊朗除掉了一个“地区竞争对手”,让伊朗从中看到了战略机遇。美军前脚刚走,伊朗三军总司令、联合参谋部主席菲罗扎巴迪11月25日就发表声明,伊朗已经做好了与伊拉克“扩展军事与安全联系”的准备。伊朗的目光不仅针对伊拉克,还瞄准了“世界油库”——海湾地区。伊朗一直把驻扎在海湾地区的美军基地视为最大的安全威胁,希望海合会国家投靠伊朗来维护安全,建立一个没有西方势力的地区安全秩序。2012年2月12日,伊朗伊斯兰议会议长阿里·拉里贾尼就曾警告海湾国家,不要“站错队”——跟着美国对抗伊朗。
亚洲新兴国家在海湾地区的影响力正逐步扩大。2010年3月,印度总理辛格訪问沙特,这是28年来印度总理首次访问沙特,双方共同签署了《利雅得宣言——新时代的战略合作》。声明涵盖两国在安全、经济、反恐等领域的广泛合作,表明双方将全面发展战略伙伴关系。2012年2月,印度国防部长首访沙特,双方就加强军事安全合作达成了一系列协议。9月13日,印沙联合防务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新德里召开。除印度外,中国与海合会的关系也有明显发展,双方高层交往频繁。胡锦涛主席等中方领导人与海合会国家领导人多次互访,双方建立了战略对话机制。2012年1月,温家宝总理访问沙特、阿联酋和卡塔尔,进一步推进了双方在各领域的互利合作。2012年3月,首届中国—海合会经济、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联合委员会会议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在此背景下,海合会国家提出“向东看”,主动接触中国、印度、日本等东亚国家,表明其有摆脱对美国过度依赖的意图。
美国对海合会政策
的调整与意图
海湾地区因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美国全球霸权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决不愿意把在该地区的主导权拱手相让。美国在海湾地区的主要考虑包括:扶植海合会抗衡伊朗,尽快恢复海湾地区的力量均势;确保波斯湾的自由航行及该地区能源运输线的安全;从长远利益着手进一步控制海湾国家;应对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推动巴以和平进程;积极应对区外新兴力量的介入。针对上述新形势,美国的各大智库从维护美国的霸权利益出发,纷纷出谋划策。2012年3月7日,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CRS)发表《中东变局及其对美国政策的影响》。6月6日,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发表《战略调适:美国在中东的新战略》。6月19日,美国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发表《海湾安全框架:做海合会的伙伴》。经梳理,笔者认为美国对海合会政策主要有以下新变化。
政治上,由以往重视双边合作逐步转为多边合作,进一步推动海湾君主国进行政治、社会改革。2012年3月,第一次海合会—美国部长级战略对话在利雅得召开,标志着美国开始把海合会当作一个整体来开展多边合作。9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国防部长帕内塔在纽约会晤海合会成员国官员,提出美国希望与这六个国家组建更牢固的多边安全联盟。有评论指出,美国此举是为组建“海湾版北约”做准备。实际上,美国此举是为了通过多边来整合海湾各国力量,并强化美国作为“核心对话者”(a core interlocutor)的地位,绝不是要和这些海湾国家做“平等的伙伴”。这种美国主导下的多边主义既可缓解海合会国家对美国安全承诺的担心,也有助于美国加强对该组织的影响和控制。美国还从长远利益考虑,进一步要求海湾君主国家积极推动政治、社会改革。长期以来,美国为了换取沙特、巴林等国在军事安全领域的绝对合作,对这些君主国阻碍政治民主化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美国一些智库认为,美国再也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忽视推进海湾国家的民主化进程,而且要把政治改革的目光瞄向海湾国家日益壮大的年轻一代。“新美国安全中心”的报告明确指出:为了促使海湾国家把改革作为优先目标,美国可以通过劝诱和压力双重手段,把军售与政治改革措施相挂钩。 军事上,增强美军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同时提高并整合海合会集体安全力量以分担美国的防务负担。2008年以来,美国在海合会成员国驻军为1.1万人,其中在卡塔尔3432人,巴林1496人,沙特500人,科威特5000人,阿联酋546人,阿曼26人。一方面,美国自伊拉克撤军后,加强了在海湾各国的军事存在,其中科威特2.3万人,卡塔尔7500人,巴林3000人,阿联酋3000人,沙特和阿曼各有2000人。[1]2012年7月,两栖船坞运输舰庞塞号(USS Ponce)号被派往驻扎在巴林的第五舰队,作为扫雷直升机、快艇以及突击队的支援基地,主要担负扫雷排爆工作,这艘战舰在9月份的国际反水雷演习中充当了旗舰。10月17日,美国“斯坦尼斯”航母打击大队加入到第五舰队序列,以接替即将退役的“企业号”航母,和现在在那里的“艾森豪威尔”航母打击大队一起,继续保持美军在中东的两个航母大队的规模。另一方面,美国通过军售、培训及联合演习,大力提高海合会国家的军事能力,以期帮助美国分担防务负担。美国外交委员会在2012年的报告中明确表示:美国依然是一个实力超强的国家,但它已不能仅靠自己来确保海湾地区的稳定。因此,海湾地区安全架构不仅要依靠美国,而且要依靠海湾国家自身逐步发展的安全力量。CNAS则提出,美国将不再充当海湾安全的“提供者”,而是“促进者”(ENHANCER)。为此,美国“大方地”向海湾国家出售了一大批先进武器,如卖给沙特的F—15SA比以色列现役的F—15I还要先进、部署在卡塔尔的X波段雷达是反导必备利器、卖给科威特的C—17和KC—135也是性能一流。美国这么做是希望海合会国家能在反导、空中运输、海上扫雷等领域帮美国“分忧”。
经济上,进一步加强与海合会的经贸合作,以帮助美国走出经济衰退。众所周知,海合会国家“不差钱”,也是近年来经济表现超好的地区之一。有关资料显示,2012年海合会国家经济平均增长率为5.8%,远高于金砖国家中的巴西和俄罗斯,其中卡塔尔的经济增长率高达8.7%。卡塔尔国家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海合会 2011年对外贸易额达5200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海合会海外资产到2012年底将达到1.905万亿美元,到2013年膨胀到2.139万亿美元。面对这么一个“金主”,美国人当然不会置之不理。早在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就和巴林、阿曼达成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与卡塔尔、阿联酋的谈判也在进行中。美国意图通过建立一个个双边自贸区,最终打造一个涵括整个中东地区的大中东自贸区。美国与海合会签署了促进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的框架协议应是这一计划的中间一环。此外,深受赤字和债务“双高”之苦的美国迫切需要海湾国家向其注资,以帮助美国早日走出衰退。正因为如此,美国贸易代表克尔克明确表示:海合会是美国在中东北非地区关键的经济战略伙伴。
前景与影响
自1971年进入海湾地区以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一直扮演海湾国家的“安全保护者”和“经济保护者”的角色。21世纪的头十年,美国更是在中东投入了巨量的心血,先后打了两场战争,积极推动“中东民主改造计划”。这些行动是非成败尚无定论,但的确极大地消耗了美国的实力。面对海湾地区错综复杂的新形势,未来十年美国要继续维护其在海湾地区的霸权优势地位,将要面临更多的挑战。
纵观美国的新海湾政策,其实质是以最小的投入尽快恢复地区均势,提前预防海湾国家未來可能出现的政局变动,加强对海合会的控制并防备其他区外大国挤占美国的利益空间。且不说这些目标之间本身就存在矛盾,处于“相对衰落”的美国要独自完成上述任务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半岛研究中心(Al Jazeera Centre for Studies)的弗雷德·劳森就指出:美国国防部想同时在波斯湾和南中国海扩大军事投入,哪个都不想舍弃,但美国财政预算是否能支持这一充满野心的计划是个“大问题”。[2]
美国武装海合会可能会进一步刺激伊朗,引发地区军备竞赛,深化地区“安全困境”。美国正在海湾地区积极打造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伊朗对此高度关注。2012年4月4日,伊朗防长瓦希迪 “建议”周边阿拉伯国家,不要接受美国提供的最新导弹防御系统,并称加入波斯湾反导体系的国家就是支持美国和以色列。9月份的国际反水雷演习和10月份的美以反导演习既可能刺激伊朗敏感的神经,也可能助长某些国家主动挑衅伊朗的意图。从而导致这样的结局:本来是寻求均势,最后被卷入战争。
美国对海湾国家内政的干涉存在风险,这种“外力型民主改造”可能会进一步激化海湾国家的反美情绪和离心倾向。首先,以军售为手段压迫君主国进行政治改革不一定有效,如果压力过大,这些国家可能寻求向俄罗斯、欧盟等区外大国采购武器,这样可能导致美国真正失去在海湾的影响力;其次,美国重视民主改造而忽视民生改善的做法无法满足年轻一代的利益需求。2012年5月,中东最大的公共关系咨询机构ASDA’A Burson—Marsteller对巴林、阿曼、卡塔尔、沙特、阿联酋、科威特、约旦、利比亚、突尼斯、埃及、伊拉克、黎巴嫩12个国家约2500名18—24岁的年轻人开展调查,其报告显示,阿拉伯青年更关注就业、住房、降低生活成本的现实问题,对民主的热情有所下降。[3]早在2008年,盖洛普做的一项调查表明,沙特人民希望美国做好以下事情来改善美国在该地区的形象:从伊拉克撤军、关闭关塔那摩监狱、撤出在沙特的军事基地、进一步促进沙特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提供更直接的人道主义援助以消除贫困、加大技术转让。但是,我们在美国上述智库的政策建议中,很少看到上述内容。
美国大力扶植海合会可能会刺激以色列,而偏袒以色列的立场也会干扰其与海合会的关系。巴以矛盾是制约美国海湾政策的“死结”。美国—以色列—沙特的三角关系非常微妙,美国是以色列的全天候伙伴,美沙之间是纯粹的利益关系,以沙关系则复杂得多。美国极力推动以沙和解,劝说阿卜杜拉国王效法埃及的萨达特,带头与以色列建交,沙特对此明确表示拒绝。[4]以色列非常担心沙特利用先进军事装备削弱以色列的军事优势,从而威胁自身安全。据报道,2010年以色列曾在美国国会大力游说,企图打掉沙特的军购计划。美国原本计划向沙特出售的是F—15SE“沉默鹰”隐身战斗机,但是后来在以色列的反对下,最终还是选择了稳妥的方案,将F—15SA卖给了沙特,而且没有为其配备远程武器系统。同时为了安抚以色列,美国同意从2015年开始向以色列交付F—35战斗机,这种战斗机比F—15更成熟和先进。在应对伊朗核问题上,沙特与以色列也有分歧,沙特通过美国传话:如果以色列战机借道沙特去空袭伊朗,沙特将予以打击。只要美国不改变其偏袒以色列的立场,美国与海合会的关系就很难达到“和谐”。 美国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与区外大国在海湾的关系,其新型海湾政策就无法落实。美国战略家巴尼特曾预言:随着经济利益的拓展,未来印度、中国、韩国和日本都会在军事上介入波斯湾。[5]此预言可能有所夸大,但东方新兴大国走向西亚是“大势所趋”。美国智库“国家利益中心”的乔费里·肯普在其2010年出版的《东方走向西方:印度、中国和亚洲在中东不断增长的存在》一书中指出,随着东亚国家在中东影响力的增强,美国和西方势力可能会削弱。[6]如果美国单纯从现实主义立场出发,把这些国家看成是危险的“资源竞争者”或“安全竞争者”,那么整个中东将分裂为亲东方和亲西方两个阵营。正因为如此,有美国学者特别提醒,海湾地区的稳定性还取决于印度和中国的安全关系,美国应该充分意识到与这些国家之间存在的共同地区利益,促进亚洲新兴大国“以安全合作者的身份”介入到该地区。[7]
(作者系北京印刷学院人文社科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魏丹丹)
[1] Walter Pincus, “After Iraq Pullout, U.S. Serves a Reminder to Iran” , Washington Post, October 24, 2011.
[2] Fred H. Lawson, “U.S. Strategy in the Middle East: Will the South China Sea Eclipse the Gulf?”, Al Jazeera Centre for Studies, Feb 29,2012, http://studies.aljazeera.net/ResourceGallery/media/Documents/2012/2/29/201222981216100621U.S. Strategy in the Middle East.pdf
[3] ASDA’A Burson—Marsteller, Arab Youth Survey 2012, May 2012, http://www.arabyouthsurvey.com/english/press_release.php. 这一发现与中国商务部9月30日发布的信息相吻合,海合会国家失业率过高,卡塔尔为3%,科威特6%,巴林和阿曼8%,沙特10.5%,阿联酋高达14%。19-25岁人口中失业率更高,沙特30%,巴林28%,阿联酋24%,阿曼23%,科威特12%。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k/201209/20120908367224.html
[4] 目前阿拉伯世界只有埃及、约旦和突尼斯与以色列建交。关于海合会与以色列的关系可参见纽松. 伊朗因素对以色列—海合会国家关系的影响[J]. 世界經济与政治论坛,2010(2).
[5] (美)托马斯·巴尼特. 大视野大战略:缩小断层带的新思维. 孙学峰、徐进等译.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76.
[6] Geoffrey Kemp, The East Moves West: India, China, and Asia’s Growing Presence in the Middle East,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0。
[7] (美)托马斯·巴尼特. 大视野大战略:缩小断层带的新思维. 孙学峰、徐进等译.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