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儿山东北坡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山地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qk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野外土壤调查和草地调查为数据源,3S技术为研究手段,分析了雀儿山东北坡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内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为9.53±7.41kg/m^2,其空间分布呈条带状,以西北部错阿到绒表一带为高值区(17.5~42.42kg/m^2)向周围逐渐减少,在东南部仁果、来马、昔色一带的高山河谷区达到其最低值(〈4.52kg/m^2)。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为林地(13.71kg/m^2)〉草地(9.94k
其他文献
期刊
在对投影寻踪聚类方法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首次把投影寻踪聚类的思想和动态聚类方法结合起来构造投影指标,提出了投影寻踪动态聚类(PPDC)新方法,新方法在整个运算过程中完全由自身数
地壳表面演变全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即环境演化、生态演化和人类社会全球化阶段。首次从这一角度分析山地科学研究的内容,确立了环境山地、生态山地和人文山地研究层次性体系,并提出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宜重视山地层次性研究与开发、山地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的协调性发展,使山地成为优势态的人文生态环境。
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在很长时间内被人们漠视和忽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森林的生态和文化价值难以用货币的形式进行衡量,因此,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已成为国外研究的一个热点.以云
何毓蓉,成都市人,1966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土壤与农业化学系(本科)。现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聘任教授,四川省学术和技
期刊
选择岷江上游海拔2100-2300m地段的辽东栎萌生株个体69株,测定了每株生长参数(年龄、高度、基径、冠幅)、各器官生物量及地上总生物量,分析了各器官生物量及构件分配与生长参数的
结合土壤养分的IN-SITU野外定位研究,以IN-SITU原状取土管和环刀比较研究获取的数据,对IN-SITU原状取土管和环刀测定值进行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IN-SITU原状取土管和经典环刀法在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饱和水、毛管水、田间持水量、初渗系数、稳渗系数7项土壤物理指标的对比研究中无显著差异,而且两种方法的大部分测定值间无一般差异。两种方法的测定值均表明:阔叶林破坏后,土壤容重值
~~
期刊
1998—07—06昭通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泥石流灾害,以此为例,应用气象资料及其带通滤波方法,分析了引发此次暴雨泥石流的天气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泥石流发生的引发因索除了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