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英语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也日益增多,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使用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新教材的过程中,许多中学教师遇到一些问题,如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克服听说与读写脱节的问题,等等。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能从理论上和实践方面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 语言知识;运用能力;转化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语言的关系
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侧重,实际上是体现了两种不同语言本质观。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知识性系统,那么掌握语言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等)则成了外语教学的最高目标;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交际系统,那么在教学中则会注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前一种知识性系统语言观左右了我国中学外语教学许多年,它的影响渗透到了语言教育的许多方面,其影响是深远的。后一种语言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因许多教师不了解语言知识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虽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之上的。然而知识不等于能力,那种认为掌握了语言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语言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关键因素——教师
如果从事物发生发展的内部规律看,从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有一个中间媒介,即语言形成自动化习惯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但是,促使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它的外部因素在起作用。在这里,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知识向能力能否成功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强调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并不与当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相悖。“以学生为中心”论其实质就是要教师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学识水平、动机、兴趣,以便能因材施教。
因教师素质的原因,导致了许多教学科研成果无法加以利用,造成严重浪费。如英语教学原则是许多教学科研人员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的升华。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些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英语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教育理论知识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那么促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亦将不是什么难事了。教师一口流利得体的英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听到的都是英语,能极大程度地加快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
由些可见,外语教师的素质高低,是决定外语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能否有效促成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老教材如果说一支粉笔一本书还能勉强对付过去的话,那么新教材对那些自身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教师,可以采取进修、自学或在职提高的方式进行。通过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写出全英文教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质,还能提高自己的组织教学能力。
三、如何克服听、说、读、写脱节的问题
有人形象化地把听、说、读、写脱节的现象称之为“文盲英语”,听说能力似乎尚可,然一旦动手就错误百出,患了一种“半身不遂”病。就是这种所谓“还可以”的听说能力也是一派虚假繁荣。究其原因,其一是基础知识未过关;其二是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各环节侧重不一,时间一久,也就自然形成了几种技能的相互脱节。
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本是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由于相互之间的脱节,从而导致了作用于彼此之间的能量浪费,那种以整体结构发生作用的能量往往大于个体相加的和的能量。要想使学生的四种技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使学生的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做到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有机统一。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既是教学的目的,同时又是教学的手段,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必须通过四种技能得以实现。
(二)深刻理解和领会外语教学原则。这些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管小道理的大道理。只有明悟这些大道理,才有可能使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高屋建瓴,站在宏观的角度来俯视教学中的问题。
(三)增加阅读和写的量。教师可适当地增加抄写、听写和一定量的语法练习,以解决文字读写能力差的问题。
衡量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高低,其标准是看他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何。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语言知识也只有通过言语交际活动才能得到巩固和被牢固地掌握。语言形成习惯,也仅仅是掌握运用外语的一个条件,并不等于掌握了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语言知识是外围,形成语言习惯是中围,培养创造性的言语交际能力是核心。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关键词: 语言知识;运用能力;转化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语言的关系
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侧重,实际上是体现了两种不同语言本质观。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知识性系统,那么掌握语言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等)则成了外语教学的最高目标;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交际系统,那么在教学中则会注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前一种知识性系统语言观左右了我国中学外语教学许多年,它的影响渗透到了语言教育的许多方面,其影响是深远的。后一种语言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因许多教师不了解语言知识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虽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之上的。然而知识不等于能力,那种认为掌握了语言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语言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关键因素——教师
如果从事物发生发展的内部规律看,从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有一个中间媒介,即语言形成自动化习惯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但是,促使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它的外部因素在起作用。在这里,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知识向能力能否成功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强调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并不与当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相悖。“以学生为中心”论其实质就是要教师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学识水平、动机、兴趣,以便能因材施教。
因教师素质的原因,导致了许多教学科研成果无法加以利用,造成严重浪费。如英语教学原则是许多教学科研人员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的升华。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些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英语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教育理论知识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那么促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亦将不是什么难事了。教师一口流利得体的英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听到的都是英语,能极大程度地加快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
由些可见,外语教师的素质高低,是决定外语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能否有效促成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老教材如果说一支粉笔一本书还能勉强对付过去的话,那么新教材对那些自身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教师,可以采取进修、自学或在职提高的方式进行。通过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写出全英文教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质,还能提高自己的组织教学能力。
三、如何克服听、说、读、写脱节的问题
有人形象化地把听、说、读、写脱节的现象称之为“文盲英语”,听说能力似乎尚可,然一旦动手就错误百出,患了一种“半身不遂”病。就是这种所谓“还可以”的听说能力也是一派虚假繁荣。究其原因,其一是基础知识未过关;其二是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各环节侧重不一,时间一久,也就自然形成了几种技能的相互脱节。
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本是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由于相互之间的脱节,从而导致了作用于彼此之间的能量浪费,那种以整体结构发生作用的能量往往大于个体相加的和的能量。要想使学生的四种技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使学生的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做到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有机统一。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既是教学的目的,同时又是教学的手段,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必须通过四种技能得以实现。
(二)深刻理解和领会外语教学原则。这些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管小道理的大道理。只有明悟这些大道理,才有可能使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高屋建瓴,站在宏观的角度来俯视教学中的问题。
(三)增加阅读和写的量。教师可适当地增加抄写、听写和一定量的语法练习,以解决文字读写能力差的问题。
衡量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高低,其标准是看他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何。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语言知识也只有通过言语交际活动才能得到巩固和被牢固地掌握。语言形成习惯,也仅仅是掌握运用外语的一个条件,并不等于掌握了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语言知识是外围,形成语言习惯是中围,培养创造性的言语交际能力是核心。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