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公房租赁的法律性质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ily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公房租赁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对于原公房承租人离婚后是否仍然为公房的继续承租人,以及非公房承租人,在离婚中有什么样的权利本文将结合案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公房租赁;用益物权;法律性质
  中图分类号:D923;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0-0270-01
  作者简介:陶晶晶(1982-),女,汉族,民商法硕士研究生,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法学系,讲师。
  一、引言
  A、B是夫妻,单位给职工A分了一套房子,A、B离婚,法院将房子判给了B,理由是B无收入,保护B的权利。此案案情简单,但涉及的问题却很突出,在些案例中涉及了三个问题:一是A与单位就房屋产生了什么关系?二是这种关系是什么法律性质呢?三是B是基于什么权利而取得了该房屋的?下面我们先讨论一下A与单位就房屋产生的关系。
  二、我国公房租赁的现状
  我国的公房租赁又称公房使用权的转让。这是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单位职工福利的再次分配制度的体现。对于公房的承租人,一般是在国家机关或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工作,其工作达到一定的年限,国家和单位就会根据其对单位的贡献、家庭的经济情况、需要扶养的人口等诸多因素,一定条件下分配给他们的家庭合适面积的房屋,其于单位与职工的关系而建立起的房屋租赁关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公房租赁职工与国家或单位之间订立的承租合同,其房屋的所有权是归国家和单位所有,职工只是取得了房屋的使用权,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A与单位之间存在的是公房租赁关系。
  三、公房使用权的法律性质
  关于公房使用权的法律性质,我国并未明确规定。理论上主要有以下二种观点:
  (一)债权说。债权说认为,国家是公房的所有人,职工以市场价格为基础,按照单位和国家的要求承租公房,交纳租金,与合同中的房屋租赁一样是一种债权。
  (二)用益物权说。公有房屋使用权由于具备使用权人对房屋的实际控制、占有、使用、收益这些都符合用益物权的特点,其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类似属用益物权。
  本文也认为我国的公房租赁权属于物权化了的租赁权,是有用益物权的特征,理由如下:
  第一,公房使用权与合同中的租赁不同。其已具备了物权的属性。首先,公房使用权是长期的甚至可以继承。其次,公房租金非当事人约定,而是由国家决定的远远低于市场房租。再次,公房租赁的主体只限于特定单位的职工而其他居民是无法取得的。最后,能取得公房使用权的条件必须是国家或单位规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房租赁实质具有了实物工资的意义。
  第二,现阶段的公房使用权可归结为用益物权。(1)用益物权是从所有权派生出来的他物权,公房租赁权具有用益物权的特征:①公房租赁是对所有权的行使有所限制的权利。②房屋租赁是非所有人基于其它合法途径而取得的权利是对他人的财物享有的直接支配权。③房屋租赁权同样具有对世性。(2)房改事实上已承认了承租人对公房的大部分收益权。按照房改方案,允许职工以远远低于市面上商品房的价格购买公有住房产权,房价中将工龄作为折减系数。其实质就是对购房职工工资不足的一种补偿,是对公房承租人收益权的确认。
  四、在婚姻关系中,非公房承租人的权利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离婚案件中公房使用、承租若干问题的解答》中规定了9种离婚后双方均可承租的情况。其中婚前由一方承租的公房,婚姻关系存续5年以上的或婚后一方或双方申请取得公房承租权的、夫妻双方单位投资联建或联合购置的共有房屋的、婚前双方均租有公房,婚后合并调换房屋的。根据这种规定A和B都可以承租此公房,但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离婚案件中公房使用、承租若干问题的解答》规定了对夫妻双方均可承租的公房,应依照下列原则予以处理:1、照顾抚养子女的一方;2、男女双方在同等条件下,照顾女方;3、照顾残疾或生活困难的一方;4、照顾无过错一方。所以根据第3条的规定,B取得了此房的承租权,而成为了公房的承租人。
  五、结论
  此案例内容虽然简单,但在此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了公房的租赁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法律性质,基于我国目前尚未确立公房租赁产权的法律制度。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健全物权法律制度中最终的办法。同样在有些案例中也涉及了离婚中非承租人怎么获得公房的承租权及非承租人的一些合法权利。因离婚发生的租赁公房在离婚后应归谁居住使用纠纷,同样也是人民法院现经常遇到的较难处理的纠纷,而且又因租赁的公房的所有人不同,不能用统一的规范调整。在此案A是公房原承租人,但不能据此规定A也为房屋的继续承租人,同样需要根据双方当事人的现时实际情况考虑,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对公房使用、承租问题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坚持男女平等和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原则,考虑双方的经济收入,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地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孙宪忠.论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张东波.公有住房使用权纠纷中有关法律问题探讨[EB/OL].http://www.chinaue.com/html/2006-1/20061122232297631.htm.
其他文献
摘 要: 社会工作与医疗工作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本土化离不开中医文化。用中医文化的整体观指导社会工作,可以从服务对象自身及其与自然、社会环境的联系中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按照辨证施治开展社会工作,可以使服务对象重新达到内、外在的平衡和谐,调动和扶助潜在正能量以自我修复。  关键词: 社会工作;中医文化;本土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2
摘要:我国最新实施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首次针对民事诉讼中私自录音、录像、摄影和利用网络新媒体妨害法庭秩序的行为做出了规定。我国司法实践对新媒体渠道审判公开具有现实的需求。新媒体作为当下流行的信息传播渠道,对我国审判公开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已为我国各级人民法院所广泛采用。但在实践中存在公开案件范围不明确、法院选择性公开、公开主体单一等问题,因此应该从立法上明确并扩大民事诉讼
摘要:学生公寓已经成为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阵地。民办高等学校与公办高等学校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进公寓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也存在着差异,需要根据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政教育进公寓工作。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学生公寓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7-0058-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生公寓承载着
摘要:基层法院作为执行工作的最前线,需要面对以农民为主体的执行案件,而通常来讲,农民最主要的财产就是宅基地及建在宅基地上的建筑。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合情、合理、合法的解决此类纠纷,是人民法院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分析,认为强制管理不失为一项可行的措施予以推广。  关键词:执行;强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11-0154-02  
摘 要: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十章“饲养动物损害责任”也将动物类型分为四种,并匹配之不同的归责原则。但相比德国和英美法系国家法律中的动物分类,《侵权责任法》中的四种动物类型存在不合理之处,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知识对动物类型划分及归责原则的规定进行完善,使其更具实用性。  关键词:动物损害责任;动物分类;归责原则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7)32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林业在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查办涉林渎职犯罪是检察机关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仅以江西省兴国县检察院近年来查办的28件涉林渎职犯罪案件为基础,通过分析现状查摆原因,提出相应预防对策。  关键词: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涉林渎职犯罪  中图分类号:D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摘要:以浙江省绍兴县人民法院审理的周某某一案为例,并对法院做出的绑架罪判决提出提问。从三方面来论证周某某的行为应属事后抢劫罪。第一,事后抢劫罪的前提,即“犯盗窃、诈骗、抢夺罪”并不要求数额较大,只要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行为即可;第二,“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对象可以是在场的其他人,不需要是特定人;第三,从保护法益与法定刑两个方面,论证了该案应判处事后抢劫罪而非绑架罪的原因。  关键词:数额较大
摘要:十八大以来,建设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要逐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行公用事业管制革新。公用事业被视为我国计划经济最后的堡垒,在国有制传统下弊病重重。本文将从有限政府的理论出发,探讨公用事业管制革新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有限政府;公用事业;管制革新  中图分类号:D9121文献标识码:
摘要:《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明确了特殊动产在多重买卖合同下的物权变动规则:“交付生效,登记对抗”,交付的效力优先于登记。如果既未交付,也未登记,则以合同成立先后顺序来决定。解决了多重买卖中特殊动产如何发生物权变动的问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瑕疵,下文试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特殊动产;多重买卖;变动规则;适用前提  中图分类号:D9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
摘 要: 2013年实施的刑事诉讼法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以立法的形式确定,给司法实践以法律支撑,但刚实施的法律在实践中存在着突破法律规定之案件范围、对相关概念界定不一、和解内容过于单一、法院对案件的自愿性审查出现缺位等困境,在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后,寻找困境的解围路径,使该制度更好地发挥其应有之功能。  关键词: 当事人和解;公诉案件;刑事和解;自愿性  中图分类号:D925.2 文献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