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反思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ruida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特点;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新课程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历史新课程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不仅是对教材内容的整合,而且对历史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即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第一线教师,我现就教学上的点滴心得写出,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特点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形式构建了历史教学的新体系,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
  第一、课程目标的创新
  第二、课程结构的变化
  第三、课程标准的创新:
  第四、注重学生体验和知识更新
  第五、课程的实施:
  第六、学习方法的变革
  第七、课程评价的改变
  第八、课程管理的创新
  总之,新课程注重以“人”为本,突出人文素养,具有强烈的亲切感,为促进人的生命整体和谐发展这一终极目的服务,努力实现学生养成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的经验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营造和谐氛围,以激发探究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树立宏观的历史观念,即所谓的“大历史观”。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培训、学习和进行教学实践,我对在新课程教学中面临的新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由于中考不考或只考政、史合卷,课时安排少,没有正规的教学、学习和训练环节。这就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而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和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学校又非常自然地将语、数、英三门高考必考科视为“宠儿”,客观上理科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越性,主观上重理轻文观念的沉淀,必然导致重理轻文的教学管理机制,数、理、化便也成为“嫡系”学科,而包括历史在内的其他学科便当然沦为“庶族”,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学文科意向的学生和属于历史学科的课时,以及学生予以历史学科的重视、时间和精力便都属于“少数派”。因此学生初中基础薄弱已成为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而高中课时紧任务重,新课程不得不负重前行,这可能是新课程实施者所始料未及的。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和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都很难把握。而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4、课时的安排和教学的深度、难度问题。
  新课改后高一历史课时将有所减少,在升学压力下,在语、数、英等各科大量作业的重压下,在对历史学习不重视的情况下,学生极少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来学习历史。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深度和难度确实很难把握。
  5、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但是,即使面对的难题如此之多,我们也必须迎难而上。
  1、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
  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面对新课程,历史教师要以“博”、“精”作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当今新形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二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在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同时继续挖掘和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交互渗透和互相补充。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新教学观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投身新课程改革,我最真切的感受是“在路上”,在艰难中求索,在两难中抉择。只有看清问题,才能坚定前进的方向,才知道该怎么做。投身新课程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如何在两难中抉择,一切都要自己去探索,不能走错,不能不走,更不能回头。我们只能在充满矛盾的现实中寻找出路,用智慧去化解难题,用机智去逾越障碍,用改革去实现目标!
其他文献
摘要:幼师计算机教学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需要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应变能力,以支撑未来的幼儿园教学活动。针对以培养多方面能力为目标的幼师学生,研究性学习具有突出的知识探索性、动手实践性与积极参与分享等特点,在调动幼师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提高相应的研究与应变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幼师;计算机应用  中图分类号:G619.21  0引言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
祁承(檏)(1565-1628),字尔光,号夷度,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他一生藏书宏富,“所藏几与宛委山等”,为著名的江南藏书楼澹生堂主人.历任知县、知府等职,天启二年(1622年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要】驴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在生产生活中均扮演重要角色。中国传统绘画中,驴的形象多呈现于行旅图及山水画中,有些画面中驴子三五一队散漫行进,与周围山水结合略显轻松愉悦;有些作为文人坐骑在雪峰溪涧映衬下步履蹒跚。在驴的两种不同审美形象背后寄予了悠然闲适,与世无争;或失意落魄,消极避世;或求仙访道,超然出世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驴;行旅题材;文化内涵  驴者,以马为偏旁,户在其右。从字的组
都说住在楼房里,人与人的关系变冷淡了,出入都是铁将军把门,老死不相往来。我却不这样认为。上世纪70年代,我住在单位分的一套简易楼里。我住一楼二号,和我家对门住在一号的
在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加拿大档案学者T-库克曾谈到:“在普通公民看来,档案不仅要涉及政府的职责和保护公民的个人权益,而且更多的还应为他们提供根源感、身份感、地方感和
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各类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全新的要求。迫使人们必须对高等教育尤其是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笔者从明确教学目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如何改革大学物理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3.07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和带头学科,它
【摘要】“如画”美学观念代表了中西方美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道审美坐标,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之下美学思想逐步发展完善的艺术结晶。中西方“如画”美学观念各自诞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突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作主体审美意识的差异化倾向,形成了不同文化视野下创作主体审美情趣的不同追求标准。纵观中西方“如画”美学观念的发展,两种不同类的“如画”美学观念交相辉映。一方面两者因其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各具特色;另一方
【摘要】在近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中,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给中国画带来了全新的审美气象。不但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和灵感,改变绘画观念,探索艺术精神,还推动了近现代中国画的多元发展,对近现代中国画完整艺术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影响  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是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绽放的一朵艳丽的花朵,在中国美术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因为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