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特点;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新课程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历史新课程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不仅是对教材内容的整合,而且对历史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即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第一线教师,我现就教学上的点滴心得写出,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特点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形式构建了历史教学的新体系,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
第一、课程目标的创新
第二、课程结构的变化
第三、课程标准的创新:
第四、注重学生体验和知识更新
第五、课程的实施:
第六、学习方法的变革
第七、课程评价的改变
第八、课程管理的创新
总之,新课程注重以“人”为本,突出人文素养,具有强烈的亲切感,为促进人的生命整体和谐发展这一终极目的服务,努力实现学生养成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的经验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营造和谐氛围,以激发探究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树立宏观的历史观念,即所谓的“大历史观”。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培训、学习和进行教学实践,我对在新课程教学中面临的新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由于中考不考或只考政、史合卷,课时安排少,没有正规的教学、学习和训练环节。这就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而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和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学校又非常自然地将语、数、英三门高考必考科视为“宠儿”,客观上理科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越性,主观上重理轻文观念的沉淀,必然导致重理轻文的教学管理机制,数、理、化便也成为“嫡系”学科,而包括历史在内的其他学科便当然沦为“庶族”,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学文科意向的学生和属于历史学科的课时,以及学生予以历史学科的重视、时间和精力便都属于“少数派”。因此学生初中基础薄弱已成为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而高中课时紧任务重,新课程不得不负重前行,这可能是新课程实施者所始料未及的。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和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都很难把握。而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4、课时的安排和教学的深度、难度问题。
新课改后高一历史课时将有所减少,在升学压力下,在语、数、英等各科大量作业的重压下,在对历史学习不重视的情况下,学生极少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来学习历史。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深度和难度确实很难把握。
5、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但是,即使面对的难题如此之多,我们也必须迎难而上。
1、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
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面对新课程,历史教师要以“博”、“精”作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当今新形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二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在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同时继续挖掘和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交互渗透和互相补充。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新教学观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投身新课程改革,我最真切的感受是“在路上”,在艰难中求索,在两难中抉择。只有看清问题,才能坚定前进的方向,才知道该怎么做。投身新课程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如何在两难中抉择,一切都要自己去探索,不能走错,不能不走,更不能回头。我们只能在充满矛盾的现实中寻找出路,用智慧去化解难题,用机智去逾越障碍,用改革去实现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新课程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历史新课程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不仅是对教材内容的整合,而且对历史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即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第一线教师,我现就教学上的点滴心得写出,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特点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形式构建了历史教学的新体系,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
第一、课程目标的创新
第二、课程结构的变化
第三、课程标准的创新:
第四、注重学生体验和知识更新
第五、课程的实施:
第六、学习方法的变革
第七、课程评价的改变
第八、课程管理的创新
总之,新课程注重以“人”为本,突出人文素养,具有强烈的亲切感,为促进人的生命整体和谐发展这一终极目的服务,努力实现学生养成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的经验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营造和谐氛围,以激发探究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树立宏观的历史观念,即所谓的“大历史观”。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培训、学习和进行教学实践,我对在新课程教学中面临的新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由于中考不考或只考政、史合卷,课时安排少,没有正规的教学、学习和训练环节。这就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而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和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学校又非常自然地将语、数、英三门高考必考科视为“宠儿”,客观上理科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越性,主观上重理轻文观念的沉淀,必然导致重理轻文的教学管理机制,数、理、化便也成为“嫡系”学科,而包括历史在内的其他学科便当然沦为“庶族”,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学文科意向的学生和属于历史学科的课时,以及学生予以历史学科的重视、时间和精力便都属于“少数派”。因此学生初中基础薄弱已成为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而高中课时紧任务重,新课程不得不负重前行,这可能是新课程实施者所始料未及的。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和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都很难把握。而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4、课时的安排和教学的深度、难度问题。
新课改后高一历史课时将有所减少,在升学压力下,在语、数、英等各科大量作业的重压下,在对历史学习不重视的情况下,学生极少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来学习历史。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深度和难度确实很难把握。
5、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但是,即使面对的难题如此之多,我们也必须迎难而上。
1、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
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面对新课程,历史教师要以“博”、“精”作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当今新形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二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在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同时继续挖掘和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交互渗透和互相补充。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新教学观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投身新课程改革,我最真切的感受是“在路上”,在艰难中求索,在两难中抉择。只有看清问题,才能坚定前进的方向,才知道该怎么做。投身新课程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如何在两难中抉择,一切都要自己去探索,不能走错,不能不走,更不能回头。我们只能在充满矛盾的现实中寻找出路,用智慧去化解难题,用机智去逾越障碍,用改革去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