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从运动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两个方面对帕金森病患者跌倒评估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各种评估方法的临床操作性、信度、效度和对跌倒预测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从而筛选并推荐出操作性强、可靠、有效的评估方法,以期为帕金森病患者跌倒评估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参考。
【机 构】
: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金华 321007;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堪培拉;澳大利亚斯文本科技大学,墨尔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运动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两个方面对帕金森病患者跌倒评估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各种评估方法的临床操作性、信度、效度和对跌倒预测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从而筛选并推荐出操作性强、可靠、有效的评估方法,以期为帕金森病患者跌倒评估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工作记忆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执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3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认知康复训练(包括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及上肢机器人虚拟情境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工作记忆训练(主要包括活动记忆训练和回忆任务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及8周后分别采用连线测试A(TMT-A)、连线测试B(TMT-B)、额叶功能量表(FAB)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64(WCST-64)评估2组患者执行功能情况,采用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测患者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联合分阶段康复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及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术后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床上良肢位摆放、四肢肌肉按摩及关节活动度保持训练等),观察组给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术后分阶段系统康复干预(第一阶段以感觉刺激为主,第二阶段以运动功能训练为主,第三阶段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减重步行训练为主)。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Rivermead运动指数量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睡眠障碍及异常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ASD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儿均给予睡眠行为干预及个体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低频rTMS治疗,磁刺激靶区为左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区(DLPFC),刺激频率为1Hz,每次治疗30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d。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孤独症行为检查量表(ABC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量表)及儿童睡眠习惯问卷表(CSHQ量表)对2组患儿进行
目的观察面肌康复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对Ramsay-Hunt综合征所致面瘫的影响。方法选取Ramsay-Hunt综合征所致面瘫患者70例,后脱落4例,共纳入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贴扎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2组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面肌康复训练,贴扎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增加肌内效贴贴扎疗法。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Portmann面神经功能评分、表面肌电图对2组患者的功能进行评定。治疗后,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功能性磁刺激(FMS)作用于骶3(S3)神经根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排尿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45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根据患者选择治疗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Hz组(采用5Hz频率FMS治疗)、20Hz组(采用20Hz频率FMS治疗)和假刺激组(采用与5Hz组同参数同部位的假刺激治疗),每组15例,最终5Hz组中有1例因患者原因退出,共44例完成本研究。3组患者均在常规膀胱功能干预的基础上给予不同频率下刺激S3神经根的FMS治疗,其中5Hz组给予频率5HzFMS治疗,
目的观察事件相关电位(ERP)指导下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动作观察疗法(AOT)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分为对照组、rTMS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腰部、上肢、下肢、平衡、步行、记忆、注意力、定向力、空间知觉及执行能力训练等);rTM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ERP指导下rTMS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d;观察组则给予ERP指导下rTMS及AOT治疗,AOT治疗每天2次,每周治疗5d。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
目的观察高强度吸气肌抗阻训练对支气管扩张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支气管扩张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PowerBreak型吸气肌训练器进行吸气肌抗阻训练,训练时将吸气阻力值设定为70%最大吸气压(MIP)水平,重复呼吸30次为1组,每天训练2组,每周训练3d,连续训练8周;对照组同期也进行吸气肌抗阻训练,但吸气阻力值设定为10%MIP水平,其它训练参数及疗程同观察组。于干预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肺功能、呼吸肌力量和耐力、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情
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机器人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康复科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进行4周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每次30min、每日1次、每周5d),联合组在机器人组基础上增加镜像视觉反馈训练(每次20min、每日1次、每周5d)。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和Holden功能性步行分
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在神经康复领域中应用广泛,其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系统及非运动系统症状均有改善作用。本文从作用机制及不同临床症状的治疗方案切入,对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及光遗传学技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了解不同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的治疗原理、分析其应用现状及困境,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发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为脑缺氧,其病因多样,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病残的重要原因,对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经济负担。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血氧脑功能成像技术,已有研究者将其用于早产儿及危重患儿脑损伤的诊断及治疗后评估。本文旨在于探究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作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以及亚低温治疗中疗效评估新工具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