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对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作了分析和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教育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a)-0017-01
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是教育发展到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的必然趋势,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性的呼唤,对人的创造性本质的确认。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的目标或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1 高职院校中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
培养创新人才,其核心是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职院校教育提出的共同要求。而一般讲,创新精神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一般的创新心理状态,创新能力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不仅是对创新教育本质的揭示,同时也为我们实施创新教育做了最基础的规定,为深入理论探讨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
1.1 必须树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
树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是相对于以住传承式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而言的。今天我们讲树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也并非要把教育传统丢掉,空中楼阁地去构造一个创新教育,而是要对传承式教育进行选择、继承、改造和发展来实现。第一,要强调传授有效知识,因为创新依赖于知识的获得,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但同时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使之能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心理状态的形成,并逐渐固化成学生的基本素质。这在高职教育中尤为重要。第二,在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因为非智力因素对创新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与补偿”等重要作用。第三,高职院校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形成的环境。
1.2 课程结构要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⑴加强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起着“双重”的作用,既有服务于专业基础课的专业课的一面,又有其自身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服务性,而忽视了其自身,基础课的系统性受到了肢解,不便于学生生成逻辑思维能力、工程计算能力等这些通过基础课课程本身教学所形成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基础课程将成为高职院校课程结构综合化的首要。
⑵适当增加专业口径。高职院校虽不能像本科院校那样大口径拓宽,但是也要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相邻专业知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综合运用能力,这样才能够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也才能够培养出岗位上的创新能力。
⑶削枝强干,使主干课程有效综合。过去,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较杂,多头并进,其结果,使知识分散,达不到有效的综合,很难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重视第一课堂的创新教育主渠道作用,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教学创新工作
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应该在课内。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力度,努力开展教学创新探索,才能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在开展创新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创新基于实践,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同时,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其要务,因此我们要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积极推动教学创新。
为了突出实践教学的作用,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教学中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不得低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相关规定的最高限,在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不断压缩的情况下,实践教学的比重应不断增加。同时,积极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实验教学具有更强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在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同时,逐步构建教学创新体系。首先,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优化专业教学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计划制定中,要求具有相同学科基础的专业按学科大类构建基础课教学平台,在低年级按专业平台统一组织教学,后期再按专业或专业方向分流,以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发展后劲,为创新奠定更宽厚的基础。其次,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要根据培养目标,认真研究和科学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加大课程内涵改革力度,理顺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注意课程间的相互衔接,减少课程和内容的重复,增设学科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第三,积极推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创新。要加大经费投入建设多媒体课室,开展专题教学网站、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调动教师开展教学手段革新的积极性。
3 以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为突破口,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教育活动,积极开辟创新教育的第一课堂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创新意识淡薄、缺乏培养创新能力愿望的实际情况,通过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以创新为内容的训练和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欲望,以点带面,开辟创新教育的第一课堂。
为学生营造创新实践的机会和条件,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基石。要通过建设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营造创新实践的条件;组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开展学生科研立项工作,为学生营造创新实践的机会。学校要依托创新实践基地开展培训、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积极开展学生科研立项工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出台鼓励政策,加大对专业技能竞赛获奖者的奖励力度,大张旗鼓地表彰学生和老师的竞赛成绩,宣传学生的科技成果。实践表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在引导学生以创新为己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使创新教育的第一课堂越办越宽,进而在校园内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与氛围,对创新教育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乐于创新教育的教师队伍
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有一支创新意识强、创新能力高的师资队伍。作为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吸引高素质师资方面先天不足,开展创新教育的难点就突出的表现在缺乏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善于创新教育的教师队伍。因此,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师资资源的基出上,聘请校外的院士、名师为学生开设创新教育专题讲座,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带领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激发教师的创新教育意识,锻炼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创造条件,积极扶持教师参与横向与纵向的科研活动,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育需要创新,创新需要教育。作为职高院校,只要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就可以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安连锁,米增强,孙萍茹,王秀梅.创新教育与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研究.中国大学教学.
[2] 叶取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教育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a)-0017-01
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是教育发展到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的必然趋势,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性的呼唤,对人的创造性本质的确认。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的目标或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1 高职院校中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
培养创新人才,其核心是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职院校教育提出的共同要求。而一般讲,创新精神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一般的创新心理状态,创新能力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不仅是对创新教育本质的揭示,同时也为我们实施创新教育做了最基础的规定,为深入理论探讨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
1.1 必须树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
树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是相对于以住传承式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而言的。今天我们讲树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也并非要把教育传统丢掉,空中楼阁地去构造一个创新教育,而是要对传承式教育进行选择、继承、改造和发展来实现。第一,要强调传授有效知识,因为创新依赖于知识的获得,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但同时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使之能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心理状态的形成,并逐渐固化成学生的基本素质。这在高职教育中尤为重要。第二,在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因为非智力因素对创新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与补偿”等重要作用。第三,高职院校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形成的环境。
1.2 课程结构要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⑴加强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起着“双重”的作用,既有服务于专业基础课的专业课的一面,又有其自身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服务性,而忽视了其自身,基础课的系统性受到了肢解,不便于学生生成逻辑思维能力、工程计算能力等这些通过基础课课程本身教学所形成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基础课程将成为高职院校课程结构综合化的首要。
⑵适当增加专业口径。高职院校虽不能像本科院校那样大口径拓宽,但是也要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相邻专业知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综合运用能力,这样才能够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也才能够培养出岗位上的创新能力。
⑶削枝强干,使主干课程有效综合。过去,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较杂,多头并进,其结果,使知识分散,达不到有效的综合,很难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重视第一课堂的创新教育主渠道作用,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教学创新工作
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应该在课内。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力度,努力开展教学创新探索,才能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在开展创新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创新基于实践,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同时,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其要务,因此我们要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积极推动教学创新。
为了突出实践教学的作用,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教学中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不得低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相关规定的最高限,在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不断压缩的情况下,实践教学的比重应不断增加。同时,积极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实验教学具有更强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在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同时,逐步构建教学创新体系。首先,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优化专业教学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计划制定中,要求具有相同学科基础的专业按学科大类构建基础课教学平台,在低年级按专业平台统一组织教学,后期再按专业或专业方向分流,以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发展后劲,为创新奠定更宽厚的基础。其次,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要根据培养目标,认真研究和科学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加大课程内涵改革力度,理顺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注意课程间的相互衔接,减少课程和内容的重复,增设学科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第三,积极推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创新。要加大经费投入建设多媒体课室,开展专题教学网站、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调动教师开展教学手段革新的积极性。
3 以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为突破口,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教育活动,积极开辟创新教育的第一课堂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创新意识淡薄、缺乏培养创新能力愿望的实际情况,通过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以创新为内容的训练和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欲望,以点带面,开辟创新教育的第一课堂。
为学生营造创新实践的机会和条件,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基石。要通过建设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营造创新实践的条件;组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开展学生科研立项工作,为学生营造创新实践的机会。学校要依托创新实践基地开展培训、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积极开展学生科研立项工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出台鼓励政策,加大对专业技能竞赛获奖者的奖励力度,大张旗鼓地表彰学生和老师的竞赛成绩,宣传学生的科技成果。实践表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在引导学生以创新为己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使创新教育的第一课堂越办越宽,进而在校园内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与氛围,对创新教育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乐于创新教育的教师队伍
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有一支创新意识强、创新能力高的师资队伍。作为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吸引高素质师资方面先天不足,开展创新教育的难点就突出的表现在缺乏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善于创新教育的教师队伍。因此,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师资资源的基出上,聘请校外的院士、名师为学生开设创新教育专题讲座,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带领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激发教师的创新教育意识,锻炼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创造条件,积极扶持教师参与横向与纵向的科研活动,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育需要创新,创新需要教育。作为职高院校,只要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就可以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安连锁,米增强,孙萍茹,王秀梅.创新教育与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研究.中国大学教学.
[2] 叶取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