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嘉玄觉(675~713年),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弟子。俗姓戴,字明道,浙江温州永嘉(今浙江省永嘉县)人。少年时与温州龙兴寺披剃,遍览三藏,兼通儒道百家,尤精天台止观妙法。后因左溪玄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往曹溪谒慧能大师。问答之间,即领悟曹溪顿悟法门。慧能留他住了一宿,故时人称他“一宿觉”。永嘉得法后,重返温州。一生主要活动于江浙一带。唐先天二年(713年)十月、于龙兴别院奄然寂化,春秋四十九年。朝廷赐谥“无相大师”。他的著述除《证道歌》外,还有由魏靖汇辑的《永嘉集》十篇。
《证道歌》全篇267句,1858字,为歌行体古诗。它以清澈的笔调吟咏禅修证悟入的思想和境界,不仅是禅宗思想的杰作,也是出色的文学名篇,在僧俗两界广为流传。
《证道歌》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宣传慧能的顿悟禅法。首先他以如来藏思想启悟众生,晓谕众生皆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即佛性,如能自己识得本性,即能解脱。歌词曰:“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遭不贫。贫者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船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这里所说的“不贫之道”即是如来藏佛性,因为它是成佛的根本,所以是“无价珍宝”。犹如闪闪发光的珠宝(摩尼珠)一样,因为尘埃烦恼所蔽而不得显现,不为人觉知。接着,他又告诉众生如来藏佛性可以在刹那间“顿觉”即“顿悟佛性”,无需多闻多思多修,歌词曰:“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在他看来,顿悟佛性就好比将沾满尘垢的衣服脱去,脱去了,闪光的佛性便会立即显露出来。“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便是顿悟的境界:一朝觉悟,万事具备,未悟之前,六道轮回,顿悟之后,一切皆空。
《证道歌》的另一内容是独特的禅修方法。他主张在深山静游,与世无争,“入深山,住兰岩,”,“江月照,松风水”,“永夜清宵”,“雾露云霞”,召唤人们回到山林自然,过一种’境静林间独自游”的生活。他的这一禅修主张在当时得到很大的回应,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当时有“山林优游禅”之称。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说明了慧能南宗禅的顿悟本性,他说:“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识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最后他总结出“行亦禅、坐亦禅,语然动静体安然”十三字禅风,将禅与生活完全打成一片。这一禅风后来成为一句口头禅,为宗内广泛传颂和受持。
《证道歌》之所以为后人所重,还因为它对宋代理学的影响。歌中有这样两旬:“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目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共如来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意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是在摄互容的,一含一切,一切在一之中,即所谓“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就好比是,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但它落在江河湖泊中就幻化为无数的月亮,月映山川。无处不在。这种圆通一切、遍含一切的思想为宋代朱熹所继承和发扬,并提出了著名的“理一分殊”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深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
《证道歌》全篇267句,1858字,为歌行体古诗。它以清澈的笔调吟咏禅修证悟入的思想和境界,不仅是禅宗思想的杰作,也是出色的文学名篇,在僧俗两界广为流传。
《证道歌》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宣传慧能的顿悟禅法。首先他以如来藏思想启悟众生,晓谕众生皆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即佛性,如能自己识得本性,即能解脱。歌词曰:“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遭不贫。贫者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船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这里所说的“不贫之道”即是如来藏佛性,因为它是成佛的根本,所以是“无价珍宝”。犹如闪闪发光的珠宝(摩尼珠)一样,因为尘埃烦恼所蔽而不得显现,不为人觉知。接着,他又告诉众生如来藏佛性可以在刹那间“顿觉”即“顿悟佛性”,无需多闻多思多修,歌词曰:“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在他看来,顿悟佛性就好比将沾满尘垢的衣服脱去,脱去了,闪光的佛性便会立即显露出来。“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便是顿悟的境界:一朝觉悟,万事具备,未悟之前,六道轮回,顿悟之后,一切皆空。
《证道歌》的另一内容是独特的禅修方法。他主张在深山静游,与世无争,“入深山,住兰岩,”,“江月照,松风水”,“永夜清宵”,“雾露云霞”,召唤人们回到山林自然,过一种’境静林间独自游”的生活。他的这一禅修主张在当时得到很大的回应,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当时有“山林优游禅”之称。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说明了慧能南宗禅的顿悟本性,他说:“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识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最后他总结出“行亦禅、坐亦禅,语然动静体安然”十三字禅风,将禅与生活完全打成一片。这一禅风后来成为一句口头禅,为宗内广泛传颂和受持。
《证道歌》之所以为后人所重,还因为它对宋代理学的影响。歌中有这样两旬:“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目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共如来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意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是在摄互容的,一含一切,一切在一之中,即所谓“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就好比是,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但它落在江河湖泊中就幻化为无数的月亮,月映山川。无处不在。这种圆通一切、遍含一切的思想为宋代朱熹所继承和发扬,并提出了著名的“理一分殊”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深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