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蓝调音乐在美国经过了一百余年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像汉迪、贝希·史密斯等著名的音乐人。同时,蓝调音乐也经历了一个漫长演变的发展过程。时至今日,蓝调音乐不仅在艺术价值上影响到了后来流行音乐的发展,也对美国自由民主的社会形态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本文将从蓝调音乐的发展和影响出发,总结出对于蓝调艺术最基本的认识。
【关键词】蓝调音乐 流行音乐 黑人音乐
【基金项目】1.中国传媒大学2017年科研培育项目“流行音乐学学科设置的综合研究”(项目编号:CUC17B39);2.中国传媒大学2016年科研培育项目“音乐传播学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CUC16A4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198-02
蓝调音乐,英文简称Blues ,也有人将其戏称为Blue Devils,意即“蓝色的魔鬼”,可见,蓝调是一种表现人情绪忧伤低沉的音乐。在美国,蓝调音乐自1900年在美语流行词典中被正式提出,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我们有必要谈一谈蓝调音乐对美国音乐的影响,以及其自身的发展历程。
一、蓝调音乐的起源
自1861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开始,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之后,美国已经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并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但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的剥削体制却没有根除对黑人的歧视与压迫。特别是在尚以农业、种植业为主要产业的美国南部地区,黑人在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就业等地位上依然处于劣势,种族隔离制度逐渐形成。于是,黑人便以歌唱的形式来抒发对困苦生活的忧伤与不满,为生活的表达找到了合理的切入点。同时,由于美国南北经济的差异,从黑人奴隶制度废除以来,也有大批的黑人北上来寻找工作和出路,这也为黑人音乐对美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对于黑人音乐的发展而言,科学的社会理论也为美国的民权运动做了很好的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蓝调黑人音乐的形成。19世纪末,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提出了社会进化论的思想,明确反对种族压迫与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也正在此时,这种社会进步的思潮启发了黑人群体的民族自觉性,意识到黑人也应该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蓝调音乐便应运而生。最早的蓝调音乐源自于农场与种植园。当时,在多数的南方种植园里,黑人仍处于大量的农业工作强度之上,受到白人贵族宗教音乐的影响,黑人群体在对于非洲老家所熟知的音乐基础上加以发挥,哼唱出一种更富节奏感,情感更直白的音乐,这便是最早的蓝调音乐。通过音乐功能的不同,最早的蓝调音乐可分为节奏感突出的做工歌,以及劳动闲暇时所用以抒发自由感情的田间号子。于是,这两种简单直白的歌唱形式在黑人群体内广为流传。不论是做工歌,还是田间号子,最早的蓝调音乐向人们传递出的主题思想大多是黑人在自由面前的无望呐喊,与自由堕空之后的失落迷茫。也恰恰是这种思想情感逐渐成为了蓝调音乐的风格,将黑人音樂精神凝聚,从而发展至今。正如我们在黑人音乐家克里斯托弗·汉迪的音乐中随处都可以发现蓝调的影子,作者在用内心表现伤感的同时,也在向世人传递着黑人文化的精神。可以说,“蓝调音乐风格是流行音乐中最早的音乐风格,其他风格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影响,例如:早期的爵士乐与摇滚乐中都有蓝调音乐元素的影子。”
二、蓝调音乐的发展
蓝调音乐在美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乡村蓝调、古典蓝调与大都会蓝调。在这三个阶段中,蓝调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走向城市化的道路,并最终成为了美国音乐很重要的一个主流。虽然在时间上有一定的相互关联,但本质上在各自发展的阶段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在乡村蓝调的最初阶段,源自于非洲的传统音乐、宗教音乐、做工歌、田间号子等是早期蓝调的主要元素。黑人常常是在旷野中大声自由地呼喊,在做工的间余时间恣意地吟唱着对自由的渴望。这种没有加入任何乐器伴奏的演唱形式,通常以呼唤、回应的劳动号子的形式进行表达,所以在音乐上形成了节奏感强、音乐简朴、歌词重复的基本特点。后来,由于受到宗教音乐的影响,蓝调音乐也开始加入了如口琴、竹片等简单的乐器伴奏,在演唱上也形成了一定的规则,主要是由一个领唱以呼喊开始,随即加入乐器伴奏的衔接,从而引出众人跟唱与第一乐句相同的乐句,这样的乐句一般重复二至三遍。到了20世纪初期,蓝调音乐又发展成为较长的乐句,从而有了固定和声与更丰富的音乐伴奏的加入。在表现题材上也不仅仅只有对自由的渴望,如蓝调音乐的经典歌曲《圣歌》的内容常常直面地表达出对黑人情感、死亡以及贫困的思考。此时,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乡村蓝调向古典蓝调过渡的端倪了。
蓝调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古典蓝调,又称为城市蓝调。此时的蓝调音乐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音乐形体,表达内容也更加贴近于城市文化。于是,在1902年,一个在城市马戏团工作的商人首先把蓝调音乐带到了城市的舞台,蓝调音乐由此走向了城市娱乐化的道路,更加完善了其内在的音乐形式与音乐本身所潜具的内涵,也为大都会蓝调音乐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城市蓝调是黑人蓝调音乐走向城市化的最重要的阶段,时间大致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跨越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这近30年的时间里,也是蓝调音乐融入城市以白人文化为主体的文化领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间。蓝调音乐的形成与完善最早被记录在音乐家孟菲斯威廉·克里斯托弗·汉迪的《孟菲斯蓝调》一书中,这是城市蓝调发展的开端。《孟菲斯蓝调》一书的作者汉迪在接触蓝调之后,被其深深感染,便将蓝调音乐改写成一部正式的音乐作品交给了乐团演出,大获成功。之后,汉迪更是被称为“蓝调之父”,精明的城市商人发现了蓝调潜在的商机,想要将更多的蓝调音乐搬上剧院舞台。但由于当时的种族隔离制度在城市中很深,一般是不允许男性黑人登台唱歌的,除了在喜剧中担演一些画了妆的丑角形象。于是,在20世纪20年代,大批的黑人女性歌手便应运而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黑人蓝调女歌手。这些女歌手与汉迪联手演绎了很多蓝调音乐的经典作品,同时,将蓝调音乐从非正式的表演形式提升到了正式的剧院音乐的高度。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有“蓝调皇后”之称的女歌手贝希·史密斯,她在这个时期的表现尤为突出。她的专辑《疯狂蓝调》在一个月内便卖出了7.5万张。她的作品《圣路易斯蓝调》也成为了城市蓝调最具表现特色的作品,我们从中可以听出,此时的蓝调已经与之前的乡村唱腔大有不同,演唱形式主要体现为滑音、颤音及伴奏修饰音的特点。 蓝调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黑人音乐真正跨越了种族界限,形成美国一种重要的音乐流派的时期。我们将这一时期的蓝调称为大都会蓝调。时间主要是在30年代后期及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这个时期的美国,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从而带动了科学的进步,录音技术与媒体艺术得到了充分发展。这使得蓝调艺人的音乐在美国大部分的社会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声望。但由于工业产值的过剩问题,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出现了大批黑人北上工業城市寻求出路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也不乏很多蓝调艺人前往芝加哥、洛杉矶等工业中心城市寻求机会的情况。随着社会环境的迁移、变革,蓝调音乐迎来了又一个全新的阶段——大都会蓝调。此时的蓝调,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风格逐渐趋向于含蓄抒情;内容题材上更注重于表现都市生活中人内心的情感;乐器伴奏由于受到工业发展的影响,技术开始革新,出现了电声乐器伴奏,如电吉他、电贝司、电音鼓等等。大都会蓝调的发展,使其受众范围跨越了种族的界限,从黑人群体走向了与白人阶层的融合,音乐的外在形式也变得舒缓与向上,但实质上,看似淡化了的悲伤仍然在反讽中表现着蓝调音乐最深刻的精神。正如作家诺尔·麦依莱尔在小说《白黑人》中所说:“现代城市群体的内心实则表现了更为复杂的忧郁”。
三、蓝调音乐的社会影响
蓝调音乐对于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有着深远而长久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对于社会的影响与音乐文化的影响两方面。在社会生态方面,蓝调音乐直白而对自由进行反思的人文内涵,本身就对在美国生存的黑人民族有着很强的凝聚力。作为黑人文化最直接的表达符号而言,蓝调音乐的艺术价值已经成为了民族精神凝结的象征,它的广度与深度有着强而深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将身处美国各地的黑人联结在一起,共同反对种族隔离制度与民族压迫的社会现实。甚至,有人称蓝调音乐是美国黑人群体的“独立宣言”。而关于蓝调音乐而言,其深具对自由意识的反省思想,也间接启发了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当时,很多反压迫、反歧视的社会活动都是以蓝调歌唱的形式进行组织的。其中,最著名的是黑人音乐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马丁·路德·金发表1963年《我有一个梦想》的讲话,由此,将美国黑人的民权运动推向了又一高潮。如此,可见蓝调音乐对于社会形态的影响之深。另一方面,蓝调音乐在艺术价值上几乎影响到了美国今后所有的音乐风格。其中,最为突出的两种风格是节奏蓝调与摇滚乐。节奏蓝调是继大都会蓝调之后,音乐市场走向成熟化商业道路的标志。当时的音乐排行榜为了更便捷有效的商业用途,将以往的传统蓝调归类为R&B,即节奏蓝调。对于音乐本身而言,节奏蓝调则加入了电声化乐队伴奏,更加规范的十二小节蓝调曲式以及富有节奏感的“布吉乌吉”钢琴伴奏。与此同时,也催生出了新的音乐风格的产生,即摇滚乐。最早的摇滚歌曲是1950年艾伦·弗里德根据节奏蓝调歌曲中的一句歌词“我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改编而成的。而我们所熟知的猫王,很多作品也是由节奏蓝调翻版而来。而对于摇滚乐本身而言,旋律简明、节奏强劲、常采用叠歌等等特点,正是受到了蓝调音乐的影响。音乐的发展总是有着一脉相承的体系,这也使得我们今天在聆听很多流行音乐的时候,都会感受到蓝调音乐的影子。
四、结语
蓝调音乐在美国走过了百年的历史,已经成为影响美国音乐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其影响之深、影响之远,体现了特定环境中黑人群体对自由精神的向往。音乐的基本功能是传递人类的真情实感,而蓝调音乐也真实表达了在特定时间里黑人的价值观与思想,这对于音乐地域学、音乐传播学、音乐人类学的研究都具有宝贵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韡.中国流行音乐演唱风格研究(1927-1979)[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131.
[2]熊晓辉.蓝调音乐在美国音乐文化中的价值[J].人民音乐,2009(11).
[3]法利.蓝调百年之旅[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李雨轩(1992-),男,山西太原人,艺术硕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会员,中国音协音乐传播学会会员。研究方向:流行音乐学、音乐传播学。
【关键词】蓝调音乐 流行音乐 黑人音乐
【基金项目】1.中国传媒大学2017年科研培育项目“流行音乐学学科设置的综合研究”(项目编号:CUC17B39);2.中国传媒大学2016年科研培育项目“音乐传播学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CUC16A4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198-02
蓝调音乐,英文简称Blues ,也有人将其戏称为Blue Devils,意即“蓝色的魔鬼”,可见,蓝调是一种表现人情绪忧伤低沉的音乐。在美国,蓝调音乐自1900年在美语流行词典中被正式提出,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我们有必要谈一谈蓝调音乐对美国音乐的影响,以及其自身的发展历程。
一、蓝调音乐的起源
自1861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开始,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之后,美国已经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并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但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的剥削体制却没有根除对黑人的歧视与压迫。特别是在尚以农业、种植业为主要产业的美国南部地区,黑人在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就业等地位上依然处于劣势,种族隔离制度逐渐形成。于是,黑人便以歌唱的形式来抒发对困苦生活的忧伤与不满,为生活的表达找到了合理的切入点。同时,由于美国南北经济的差异,从黑人奴隶制度废除以来,也有大批的黑人北上来寻找工作和出路,这也为黑人音乐对美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对于黑人音乐的发展而言,科学的社会理论也为美国的民权运动做了很好的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蓝调黑人音乐的形成。19世纪末,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提出了社会进化论的思想,明确反对种族压迫与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也正在此时,这种社会进步的思潮启发了黑人群体的民族自觉性,意识到黑人也应该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蓝调音乐便应运而生。最早的蓝调音乐源自于农场与种植园。当时,在多数的南方种植园里,黑人仍处于大量的农业工作强度之上,受到白人贵族宗教音乐的影响,黑人群体在对于非洲老家所熟知的音乐基础上加以发挥,哼唱出一种更富节奏感,情感更直白的音乐,这便是最早的蓝调音乐。通过音乐功能的不同,最早的蓝调音乐可分为节奏感突出的做工歌,以及劳动闲暇时所用以抒发自由感情的田间号子。于是,这两种简单直白的歌唱形式在黑人群体内广为流传。不论是做工歌,还是田间号子,最早的蓝调音乐向人们传递出的主题思想大多是黑人在自由面前的无望呐喊,与自由堕空之后的失落迷茫。也恰恰是这种思想情感逐渐成为了蓝调音乐的风格,将黑人音樂精神凝聚,从而发展至今。正如我们在黑人音乐家克里斯托弗·汉迪的音乐中随处都可以发现蓝调的影子,作者在用内心表现伤感的同时,也在向世人传递着黑人文化的精神。可以说,“蓝调音乐风格是流行音乐中最早的音乐风格,其他风格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影响,例如:早期的爵士乐与摇滚乐中都有蓝调音乐元素的影子。”
二、蓝调音乐的发展
蓝调音乐在美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乡村蓝调、古典蓝调与大都会蓝调。在这三个阶段中,蓝调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走向城市化的道路,并最终成为了美国音乐很重要的一个主流。虽然在时间上有一定的相互关联,但本质上在各自发展的阶段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在乡村蓝调的最初阶段,源自于非洲的传统音乐、宗教音乐、做工歌、田间号子等是早期蓝调的主要元素。黑人常常是在旷野中大声自由地呼喊,在做工的间余时间恣意地吟唱着对自由的渴望。这种没有加入任何乐器伴奏的演唱形式,通常以呼唤、回应的劳动号子的形式进行表达,所以在音乐上形成了节奏感强、音乐简朴、歌词重复的基本特点。后来,由于受到宗教音乐的影响,蓝调音乐也开始加入了如口琴、竹片等简单的乐器伴奏,在演唱上也形成了一定的规则,主要是由一个领唱以呼喊开始,随即加入乐器伴奏的衔接,从而引出众人跟唱与第一乐句相同的乐句,这样的乐句一般重复二至三遍。到了20世纪初期,蓝调音乐又发展成为较长的乐句,从而有了固定和声与更丰富的音乐伴奏的加入。在表现题材上也不仅仅只有对自由的渴望,如蓝调音乐的经典歌曲《圣歌》的内容常常直面地表达出对黑人情感、死亡以及贫困的思考。此时,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乡村蓝调向古典蓝调过渡的端倪了。
蓝调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古典蓝调,又称为城市蓝调。此时的蓝调音乐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音乐形体,表达内容也更加贴近于城市文化。于是,在1902年,一个在城市马戏团工作的商人首先把蓝调音乐带到了城市的舞台,蓝调音乐由此走向了城市娱乐化的道路,更加完善了其内在的音乐形式与音乐本身所潜具的内涵,也为大都会蓝调音乐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城市蓝调是黑人蓝调音乐走向城市化的最重要的阶段,时间大致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跨越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这近30年的时间里,也是蓝调音乐融入城市以白人文化为主体的文化领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间。蓝调音乐的形成与完善最早被记录在音乐家孟菲斯威廉·克里斯托弗·汉迪的《孟菲斯蓝调》一书中,这是城市蓝调发展的开端。《孟菲斯蓝调》一书的作者汉迪在接触蓝调之后,被其深深感染,便将蓝调音乐改写成一部正式的音乐作品交给了乐团演出,大获成功。之后,汉迪更是被称为“蓝调之父”,精明的城市商人发现了蓝调潜在的商机,想要将更多的蓝调音乐搬上剧院舞台。但由于当时的种族隔离制度在城市中很深,一般是不允许男性黑人登台唱歌的,除了在喜剧中担演一些画了妆的丑角形象。于是,在20世纪20年代,大批的黑人女性歌手便应运而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黑人蓝调女歌手。这些女歌手与汉迪联手演绎了很多蓝调音乐的经典作品,同时,将蓝调音乐从非正式的表演形式提升到了正式的剧院音乐的高度。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有“蓝调皇后”之称的女歌手贝希·史密斯,她在这个时期的表现尤为突出。她的专辑《疯狂蓝调》在一个月内便卖出了7.5万张。她的作品《圣路易斯蓝调》也成为了城市蓝调最具表现特色的作品,我们从中可以听出,此时的蓝调已经与之前的乡村唱腔大有不同,演唱形式主要体现为滑音、颤音及伴奏修饰音的特点。 蓝调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黑人音乐真正跨越了种族界限,形成美国一种重要的音乐流派的时期。我们将这一时期的蓝调称为大都会蓝调。时间主要是在30年代后期及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这个时期的美国,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从而带动了科学的进步,录音技术与媒体艺术得到了充分发展。这使得蓝调艺人的音乐在美国大部分的社会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声望。但由于工业产值的过剩问题,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出现了大批黑人北上工業城市寻求出路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也不乏很多蓝调艺人前往芝加哥、洛杉矶等工业中心城市寻求机会的情况。随着社会环境的迁移、变革,蓝调音乐迎来了又一个全新的阶段——大都会蓝调。此时的蓝调,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风格逐渐趋向于含蓄抒情;内容题材上更注重于表现都市生活中人内心的情感;乐器伴奏由于受到工业发展的影响,技术开始革新,出现了电声乐器伴奏,如电吉他、电贝司、电音鼓等等。大都会蓝调的发展,使其受众范围跨越了种族的界限,从黑人群体走向了与白人阶层的融合,音乐的外在形式也变得舒缓与向上,但实质上,看似淡化了的悲伤仍然在反讽中表现着蓝调音乐最深刻的精神。正如作家诺尔·麦依莱尔在小说《白黑人》中所说:“现代城市群体的内心实则表现了更为复杂的忧郁”。
三、蓝调音乐的社会影响
蓝调音乐对于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有着深远而长久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对于社会的影响与音乐文化的影响两方面。在社会生态方面,蓝调音乐直白而对自由进行反思的人文内涵,本身就对在美国生存的黑人民族有着很强的凝聚力。作为黑人文化最直接的表达符号而言,蓝调音乐的艺术价值已经成为了民族精神凝结的象征,它的广度与深度有着强而深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将身处美国各地的黑人联结在一起,共同反对种族隔离制度与民族压迫的社会现实。甚至,有人称蓝调音乐是美国黑人群体的“独立宣言”。而关于蓝调音乐而言,其深具对自由意识的反省思想,也间接启发了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当时,很多反压迫、反歧视的社会活动都是以蓝调歌唱的形式进行组织的。其中,最著名的是黑人音乐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马丁·路德·金发表1963年《我有一个梦想》的讲话,由此,将美国黑人的民权运动推向了又一高潮。如此,可见蓝调音乐对于社会形态的影响之深。另一方面,蓝调音乐在艺术价值上几乎影响到了美国今后所有的音乐风格。其中,最为突出的两种风格是节奏蓝调与摇滚乐。节奏蓝调是继大都会蓝调之后,音乐市场走向成熟化商业道路的标志。当时的音乐排行榜为了更便捷有效的商业用途,将以往的传统蓝调归类为R&B,即节奏蓝调。对于音乐本身而言,节奏蓝调则加入了电声化乐队伴奏,更加规范的十二小节蓝调曲式以及富有节奏感的“布吉乌吉”钢琴伴奏。与此同时,也催生出了新的音乐风格的产生,即摇滚乐。最早的摇滚歌曲是1950年艾伦·弗里德根据节奏蓝调歌曲中的一句歌词“我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改编而成的。而我们所熟知的猫王,很多作品也是由节奏蓝调翻版而来。而对于摇滚乐本身而言,旋律简明、节奏强劲、常采用叠歌等等特点,正是受到了蓝调音乐的影响。音乐的发展总是有着一脉相承的体系,这也使得我们今天在聆听很多流行音乐的时候,都会感受到蓝调音乐的影子。
四、结语
蓝调音乐在美国走过了百年的历史,已经成为影响美国音乐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其影响之深、影响之远,体现了特定环境中黑人群体对自由精神的向往。音乐的基本功能是传递人类的真情实感,而蓝调音乐也真实表达了在特定时间里黑人的价值观与思想,这对于音乐地域学、音乐传播学、音乐人类学的研究都具有宝贵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韡.中国流行音乐演唱风格研究(1927-1979)[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131.
[2]熊晓辉.蓝调音乐在美国音乐文化中的价值[J].人民音乐,2009(11).
[3]法利.蓝调百年之旅[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李雨轩(1992-),男,山西太原人,艺术硕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会员,中国音协音乐传播学会会员。研究方向:流行音乐学、音乐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