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它揭示了学校美育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丰富而高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学生成为按美的方式生活的人。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语文教师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寓美育于教学之中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的语言揭示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最重要的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所以教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如润物无声的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
二、引导观察感受美
感受美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能力。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语文课本中配有众多的插图,它们既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好助手,又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展开合理想象,让学生感受图画之美。如在教学古诗《村居》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图,想想图上都画了哪些景物。学生很快就看出图上画着的景物,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进一步说说自己觉得哪种景物最美?为什么?这时,学生情绪高昂,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觉得草地最美,因为草地嫩绿嫩绿的。”有的说:“我觉得杨柳最美,因为杨柳的枝条非常柔软,像小姑娘的辫子。”这样学生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幅初夏季节草地的美景。学生在如此美妙的情景中学习课文,就觉得轻松容易了。
三、创设情景感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我们只有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运用课件等多种艺术手段,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其情感的体验,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例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采用情境教学法,先引导学生一边观察桂林山水的图片,一边听课文朗诵。接着用生动的语言对图画进行整体描绘。最后让学生表情朗读、口述等,将学生带人课文所描述的意境中去。正如学生口述中所说的:他们仿佛看到了漓江的水清澈的样子,没有一点杂质,仿佛置身在桂林的山上,感受到了山的奇与险。学生得到了一次真正的美的享受。又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亲眼看到“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十分宁静”;看到“阳光照不到海底……500米以下就全黑了……都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的奇妙景象;让学生亲耳听到“海底动物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在打鼾”。学生的兴趣一定十分高涨,一定能更好地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
这样的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四、推敲词句品味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性的课文,无论哪种题材,其语言都各具特色。诗歌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小说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只要细细品鉴,便会回味出“美”来。在古代诗歌中,传神字眼随处可见,它的妙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写到:“一道残阳铺水中”。这里的“铺”字,不但形象地将夕阳斜照的情景写活了,而且透过这个字,可以看到诗人一改前人悲秋之气,抒发赞秋之情。教学中,我不仅要求学生自己去找这种传神字眼,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个字用得好。这样,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还训练了他们语言的表达能力。
五、感情朗读抒发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感情朗读是一种高层次的朗读,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和教师恰当指导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并经过教师的指导,朗读时就能进入文章的境界,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抒发出自己对文章美的感受。如我在讲读完《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后,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指导他们读出对大榕树的赞美之情。此外,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段“众鸟齐飞”的图片,启发学生边看边想象课文中的美景,激发学生内心视象,把课文中内容清晰、形象地再现于自己的脑海中。整节课学生都十分投入,课文内容也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六、指导作文表现美
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不强,缺乏鉴别能力,有时往往见丑事容易,见美难,甚至美丑不分。因些,对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美的创造——作文来说,观察是前提。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灿烂的阳光是美,和煦的春风是美,鲜艳的花朵是美,飘零的落叶是美,丰硕的果实是美,肥沃的黑土地也是美……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各种各样的美。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仅让学生具有发现美和品味美的意识和能力是不够的,表现美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作文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立意,引导学生认真动脑筋,善于透过生活的表面现象进行大胆想象,要想得深,想得远,有新意。如在指导写人的特征时,我让学生联想相应的人物特征,做到借物喻人。指导写物的特征时,我引导学生联想相应的人的特征,做到拟人喻物。其次,我指导学生用比较法、选择法,删除法等写作方法,学会选用准确的精当的词句,学会引用优美的语言。经过长期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此外,我还指导学生注意讲究篇章结构的美,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常用的结构方法,如开篇点题、篇末点题、首尾呼应、前后照应、承上启下等,经过学生的学习、揣摩、实践,他们所写文章的结构逐渐有了美的韵味。
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创造者,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进行美的教育,让“美育”来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美,追求美和创造美。
实践表明,语文教学徜徉在美的氛围中,按一定的审美理想教育,帮助学生发扬其审美个性,可以点石成金,可以使学生从课堂上的审美情趣向课外延伸,跳出家庭、学校的生活圈子,认识社会真善美,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教师的语言揭示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最重要的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所以教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如润物无声的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
二、引导观察感受美
感受美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能力。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语文课本中配有众多的插图,它们既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好助手,又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展开合理想象,让学生感受图画之美。如在教学古诗《村居》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图,想想图上都画了哪些景物。学生很快就看出图上画着的景物,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进一步说说自己觉得哪种景物最美?为什么?这时,学生情绪高昂,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觉得草地最美,因为草地嫩绿嫩绿的。”有的说:“我觉得杨柳最美,因为杨柳的枝条非常柔软,像小姑娘的辫子。”这样学生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幅初夏季节草地的美景。学生在如此美妙的情景中学习课文,就觉得轻松容易了。
三、创设情景感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我们只有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运用课件等多种艺术手段,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其情感的体验,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例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采用情境教学法,先引导学生一边观察桂林山水的图片,一边听课文朗诵。接着用生动的语言对图画进行整体描绘。最后让学生表情朗读、口述等,将学生带人课文所描述的意境中去。正如学生口述中所说的:他们仿佛看到了漓江的水清澈的样子,没有一点杂质,仿佛置身在桂林的山上,感受到了山的奇与险。学生得到了一次真正的美的享受。又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亲眼看到“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十分宁静”;看到“阳光照不到海底……500米以下就全黑了……都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的奇妙景象;让学生亲耳听到“海底动物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在打鼾”。学生的兴趣一定十分高涨,一定能更好地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
这样的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四、推敲词句品味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性的课文,无论哪种题材,其语言都各具特色。诗歌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小说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只要细细品鉴,便会回味出“美”来。在古代诗歌中,传神字眼随处可见,它的妙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写到:“一道残阳铺水中”。这里的“铺”字,不但形象地将夕阳斜照的情景写活了,而且透过这个字,可以看到诗人一改前人悲秋之气,抒发赞秋之情。教学中,我不仅要求学生自己去找这种传神字眼,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个字用得好。这样,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还训练了他们语言的表达能力。
五、感情朗读抒发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感情朗读是一种高层次的朗读,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和教师恰当指导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并经过教师的指导,朗读时就能进入文章的境界,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抒发出自己对文章美的感受。如我在讲读完《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后,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指导他们读出对大榕树的赞美之情。此外,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段“众鸟齐飞”的图片,启发学生边看边想象课文中的美景,激发学生内心视象,把课文中内容清晰、形象地再现于自己的脑海中。整节课学生都十分投入,课文内容也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六、指导作文表现美
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不强,缺乏鉴别能力,有时往往见丑事容易,见美难,甚至美丑不分。因些,对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美的创造——作文来说,观察是前提。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灿烂的阳光是美,和煦的春风是美,鲜艳的花朵是美,飘零的落叶是美,丰硕的果实是美,肥沃的黑土地也是美……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各种各样的美。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仅让学生具有发现美和品味美的意识和能力是不够的,表现美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作文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立意,引导学生认真动脑筋,善于透过生活的表面现象进行大胆想象,要想得深,想得远,有新意。如在指导写人的特征时,我让学生联想相应的人物特征,做到借物喻人。指导写物的特征时,我引导学生联想相应的人的特征,做到拟人喻物。其次,我指导学生用比较法、选择法,删除法等写作方法,学会选用准确的精当的词句,学会引用优美的语言。经过长期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此外,我还指导学生注意讲究篇章结构的美,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常用的结构方法,如开篇点题、篇末点题、首尾呼应、前后照应、承上启下等,经过学生的学习、揣摩、实践,他们所写文章的结构逐渐有了美的韵味。
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创造者,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进行美的教育,让“美育”来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美,追求美和创造美。
实践表明,语文教学徜徉在美的氛围中,按一定的审美理想教育,帮助学生发扬其审美个性,可以点石成金,可以使学生从课堂上的审美情趣向课外延伸,跳出家庭、学校的生活圈子,认识社会真善美,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