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的村上春树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aretg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为依托,从文学作品的内容、人物的刻画以及艺术表现技巧等方面进行论述,阐述了村上春树在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作品特征。通过对其作品的剖析,探讨村上春树的人生观及其对现代文学创作的价值;通过对其后现代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的研究,体会其笔下的现代社会众生相。
  关键词:村上春树 文学 后现代语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村上春树,日本文学家、翻译家,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以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确立了“80年代文学旗手”之地位,并被誉为最能掌握都市人意识、自我孤独与失落之作家。他的作品折射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整体氛围,以及日本后现代社会状态。本文通过对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中的后现代元素进行研究分析,继而描摹其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其文学的创作理念,剖析出其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生命力。我们在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中看到后工业时代光鲜华丽的表面下,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与疯狂。这些疯狂的表现,让人们对社会、对历史产生质疑。其文学作品用非英雄人物替代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作为文学主题,还原小人物的本真世界,不再勾勒宏伟的叙述式的历史篇章,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融合,这就是后现代语境的特征,它逐渐延伸局部话语,通过局部去表现宏伟。
  一 村上春树文本内容中所表现的后现代
  村上春树酷爱西方文学,自高中起就阅读和翻译欧美原文小说,他曾说:“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我从来不曾被日本小说深刻感动过。”因此,这使得他的写作风格独树一帜。他对于政治和历史的沉默,甚至对于日本官方的历史也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并且经由自己的笔触表现了自己的历史观。这也是后现代文学中元话语对宏大叙述的怀疑表现,是后现代文学的代表写法,到利奥塔时,这种带有批判性的元话语达到巅峰。利奥塔在其《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导言中写到:“我将使用现代一词来指示所有这一类科学:它们依赖上述元话语来证明自己合法,而那些元话语又明确地援引某种宏伟叙事诸如精神辩证法,意义阐释学,理性或劳动主体的解放,或财富创造的理论。”
  村上春树的《奇鸟形状录》表现了他的后现代历史观,这部小说的三个部分,编织成了一个支离破碎的故事。三个部分分别是《贼喜鹊篇》《预言鸟篇》《捕鸟人篇》。《贼喜鹊篇》的叙事毫无逻辑感可言。主人公叫做拧发条鸟,他非常普通,并且与妻子久美子居住在日本,直到妻子弃他而去,他认为妻子的哥哥绵谷升造成了这种情况。因此,在“我”等妻子的过程中,搭上了应召女郎加纳克里。而且还与一位设计师进行肉体的缠绵,并且听到了她讲述在满洲国的新京看军人射杀动物的情境。虚幻世界里他杀了绵谷升,但却收到了久美子的信,说他已经在现实中杀害了绵谷升,要遭受牢狱之灾。第二个故事是现实和历史的交叉,主要提及了久美子父母的预言师曾经作为一名军人在新京驻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了搜集情报,他曾经被俄国人发现,其他战友都被剥皮而死,他则幸存下来,不过变成了一个独臂人。第三个故事则抽离了沉重的历史感,和虚幻与现实交叉的复杂,满溢活力和清新,是以一种通信集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拧发条鸟在久美子离开后与另一名红颜知己相识,她就是笠原,她在陪伴拧发条鸟的时间内介绍他去假发厂上班,并持续写信安慰他的心灵,是本书中最为光明和积极的人物。三个部分相互交织,但通过男主人公而串联。
  《奇鸟形状录》的意义就在于抛弃了逻格斯中心主义、宏大的历史主义,而是将小人物置于历史之下,进行本真的还原。男主人公同任何事物之间都刻意保持着距离,不融入纷繁复杂的社会,宁愿辞去法律事务所的工作,照料工作的妻子。作为一个男人,却没什么事业心,对政治也不感兴趣,对生活没什么希望,但是也没有什么情绪的大起大落。如同另一部小说《挪威的森林》中描述的那样,“不特别富,不特别穷。有一处实惠的平常住房,小庭院,丰田皇冠。”后现代社会中,工业文明的膨胀,人们的自我存在感已然缺失,个体与社会的分离达到了最大。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后现代历史观的代表作,它同作者的《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以及“青春三部曲”一样,但是又另选角度,成为了一个突破的作品,并且回归到了作者的惯常风格——怪诞、都市感、冷漠疏离,同时又带有无奈。
  二 村上春树人物刻画上所表现的后现代
  村上所勾勒的形象,均以荒诞性来面对生活,不论男性、女性亦或是动物。是我非我,是现实非现实,是虚构亦非虚构,存于精神世界,却与生活在当今世界的我们紧密相连。他细腻笔触下刻画的重点一直是日本都市青年的内心情绪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由于受当时日本的经济状况的影响,存在于他作品中无名无姓的“我”这个人物,往往孤独、彷徨、沉溺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日本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的80年代初期,其笔下的“我”开始离群索居,迷失于都市,随波逐流,成为喧嚣世界的附属品。
  在其作品《海边的卡夫卡》的序言中,村上提到,他笔下的主人公大多为居住于东京等大城市的、二十至三十几岁的男性,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或者失业,或者从事专门性工作。他们个人价值观不同于其他人,但却又自成一统。
  如其作品《舞!舞!舞!》中的“我”曾提到:“我们无论高兴亦或不高兴,都要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这就是所谓的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标准的善恶已被偷梁换柱及分化,善之中分成时髦和不时髦的善,恶之中分成时髦和不时髦的恶……这样的世界里,哲学越发贴紧时代的脉搏,也越发类似经营学了”。作者借“我”,道出了对日本后现代社会的不满,在这样的资本主义社会,善恶难以区分,金钱主宰一切,毫无人情味的星级宾馆替代了以往破旧却温馨的老饭店。
  体现在《寻羊冒险记》中的主人公对于自身的存在感一直是没有定义的,“存在即失去”似乎才是真理。小说中的“我”有这样一段独白:“己经和老婆分手了,也打算今天辞去工作。房子是租的,家具也不值钱,所有财产只有一辆半旧的车和二百万存款,以及一只到岁数的猫,西装全都过时,拥有的唱片基本成了古董。没有社会信誉,没有名气,没有性魅力才华,年龄己不轻,说话经常不伦不类,说完总是后悔。”这个“我”具备了其作品里诸多“我”的共同特征。   主人公平庸的生活态度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以及“完美家庭”等中产阶级生活模式。用村上的话来形容:“那些嫉妒心、竞争心以及自卑感之类的意识其实是极其稀薄的,另外亦不是自满和自大。说起来,其实是采用了一种‘我’就是‘我’的风格。”村上小说中所刻画的“我”大多为文字工作者,如自由撰稿人、广告编辑或是翻译等。 “我”自己也认为其写出的稿件,估计有一多半没有丝毫意义,纯属浪费墨水和纸张,于任何人都无济于事。
  村上春树文学中的女性人物都是受到过高等教育,有理想有文化的新一代日本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她们走得很远,她们拥有选择自我爱情,选择家庭与自我人生的权利与勇气。在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新一代女性往往要在追求物质与心灵感受之间进行权衡,女性思想的解放与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物质观让村上春树笔下的女性由独立走向迷失。由于物质的诱惑,其笔下女性其天生所赋予的结婚生子的责任可有可无,她们独立,但是却迷失在物质的洪流之中。在村上春树文学中的人物,很少出现“父母意象”,而后现代文学作品的最大特点是,缺乏公认的父母亲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再也没有父亲、母亲的形象,而这种“无亲”情境却构造了一种特殊的文学情结。村上笔下的主人公,不知其从何而来,家乡以及父母更是很少提及,对家庭以及故乡的描述更是利用一种虚无的手法去描述,这种现象我们可以认为是其所独特的后现代表现手法,这也可能是村上作为一位社会的观察者,通过自己独特的眼光对后现代生活的一种诠释,并应用自己细腻的文笔加之以表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一现象不得不让人深思。
  三 村上春树文学艺术技巧所表现的后现代
  文学艺术的表现,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性,这种技巧性可以分为文学语言的技巧性、文学框架的技巧性、叙事手法的技巧性,但是在村上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后现代主义文学风格的地方主要是通过不同语言含义,不断推敲琢磨把作品所指和能指完美呈现出来,整体呈现出绘画艺术中拼贴画的美感。这在村上的各类作品中都可以体现出来:他的爱情小说情节时尚紧凑,侦探小说引人入胜,黑道小说则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日本社会的不公平;同时,他又创作了诡异幻想的科幻系列小说。这些作品的情节叙述多选用多角度多视觉观感的方式进行描述,使小说内容丰富无限。因此,读他的作品夹杂着不同的反叛和变化,同时具有模糊性、散漫性和间断性,这种特性弥漫着后现代文学特点,而这恰恰也是现代人们生活的写照。
  村上春树的作品题材不一,表达方式变化无穷,可以将各种题材融为一炉,混合展现。伊哈布·哈桑(美国后现代学者)曾在《后现代景观中的多元论》中指出,后现代风格小说的主要特点是,“种类混杂,或者,体裁的变异模仿,包括滑稽性模仿诗文、临摹诗文,仿作杂烩。”也就是说,之前的现代派小说具有一定的纯洁性,作品体裁选用相当清晰,而后现代文学作品则没有那么清楚,体裁表达界限模糊,作者常用的手法是在不同的体裁间来去自如,村上春树就是这种写作手法的高手。关于侦探小说,爱伦·坡所定义的侦探小说模式一般是先罪犯后犯罪最后是侦探,侦探小说的故事情节严谨、谨慎,处处留下悬念使读者不得不完成整个故事的阅读。当然,侦探小说一般会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共同侦查破案,跟着故事的情节一一演进。
  后现代美学艺术剔除了“逻格斯”,使其本身就具有变化无穷的选择,而不追求最终结果。村上作品《寻羊冒险记》《舞!舞!舞!》带有侦探及逻辑推理小说的感觉,使读者在无形中卷入一个个案件。其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日本传统侦探小说,具有明显的后现代风格。同时,村上的爱情小说也可以说是小说中杂蹂的文类,其爱情题材的小说基本是随着故事需要进行情节演绎的。在村上创作的第一个阶段中,其作品不仅有怀旧感也有对纯真爱情的追悼。如《挪威的森林》《去中国的小船》《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等。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感受到真实的人物情感,些许忧伤和无奈;情节没有海枯石烂、撕心裂肺,没有热烈轻狂,同时故事结局常常体现出虚无感和无逻辑感。
  四 结语
  通过上述的剖析,笔者认为,村上春树的作品从内容上来看,对宏大叙事与意义处理呈现可以用“漠不关心”来形容,表现出深度模式削平导向平面感;在整个文学体裁上来看,对历史有一种“断裂”的感觉,整个文章充满着反逻辑特色。主人公具有自嘲、沉默、颓废、反英雄等基本特征,从侧面反映日本现实社会动态;从艺术手法上而言,遵循“零度写作”特点。可以这么认为,村上春树的世界观是由“碎片”组成,碎片化、零散化的布局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世界,这种现象与他与现实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以观察者的身份去感受身边的世界,用独特的视角游走于现实与虚幻之间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此,他才能用细腻的手法表现出后现代众生相。
  参考文献:
  [1] 林少华:《文体的翻译和翻译的文体》,《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年第1期。
  [2] 杨炳菁:《试析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且听风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3] 尚一鸥:《日本的村上春树研究》,《日本学刊》,2008年第2期。
  [4] 刘青梅:《一部充满隐喻的成长小说——解读〈海边的卡夫卡〉》,《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5] 林少华:《村上春树在中国——全球化和本土化进程中的村上春树》,《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6] 曹志明:《村上春树与日本“内向代”文学的异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7] 村上春树:《若い 者のための短编小说案内》,日本文艺春秋社,1997年版。
  作者简介:张波,女,1978—,内蒙古满洲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翻译,工作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