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将“微课”融入教学的各个重要环节:巧设情境,引入激趣;再现实验现象,引发思考,加深理解;帮助构建物理概念,形成物理规律,启发思维,突破重难点;展现生活、生产场景,开拓学生视野,为有限的课堂时间增加更多的学习素材。利用微课的情景化、可视化,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微课;物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13-0021-02
【Abstract】In physics classroom teaching,"micro class" is integrated into every important link of teaching: skillfully setting up situations to stimulate interest;reproducing experimental phenomena to arouse thinking and deepen understanding;helping to build physical concepts,form physical laws,inspire thinking and break through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showing life and production scenes to broaden students' horizons and add more learning materials for limited classroom time. The use of micro lesson scene,visualization,make the classroom more vivid and interesting,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fficient classroom.
【Keywords】Micro class;Physics teaching;Strategy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普及,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也在不断调整。“微课”作为多媒体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以其短小精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深受师生喜爱,并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在物理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的融入“微课”,优化教学的各个重要环节,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引课激趣
利用微课的情景化、可视化特点,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将观察对象真实地展现在面前,唤起学生对以往生活经验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为后续的课堂学习作准备。例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时,通过一段“加菲猫照镜子”的视频,让学生思考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有什么样的关联;在学习“重力”时,通过播放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失重状态下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思考什么是重力,重力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在学习“内能”时,播放“唐老鸭的厨房”:忙乱的厨房,顶起的锅盖,冲出去的瓶塞……提出问题:是谁对锅盖和瓶塞做了功?这些能量从哪里来?等等。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前引入可以帮助教师迅速组织课堂,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当然,选择的微课素材除了要尽可能有趣之外,还应贴合教学内容,直奔主题,不应浪费太多的时间。
2.实验演示,加深理解
物理课堂教学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節,教师通过实验示范规范的操作,呈现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提出有启发性的物理问题,供学生观察与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实验因为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或即使教师完成了演示,但学生因座位、角度等原因,看不清实验现象或操作细节,导致演示实验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影响了后续的教学进程。如果事先将实验过程拍摄成微课视频,在课堂上展示,教学效果更好。
例如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发生的“色散”实验,如果遇到阴天没有太阳的时候就无法完成,这时就可以事先选择阳光充足的时候完成实验,并拍成视频。又如,在学习“升华和凝华”时,由于升华和凝华现象生活中不易观察到,课本中所举“雾淞”的例子,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也是陌生无感的。如果用樟脑丸碾成粉末并加热制作“树挂”,来模拟雾淞的形成过程,既可以清晰地展示升华和凝华的过程,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樟脑丸本身有毒性,在学生密集的教室中加热显然不太合适,所以用微课代替现场实验,既保证了安全性,又节约了现场操作安装铁架台、调节酒精灯等步骤所需的时间,还能使学生通过镜头更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
又如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实验。需要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根据测得的数值分析二力的关系,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数据的准确测量和展示,是后续实验推论的关键依据,因此,除了正确的操作步骤,弹簧测力计示数的清晰展现,是实验过程中重点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在课堂上现场演示,即使换用大的弹簧测力计,学生也基本上看不到示数,因此也有必要借助微课来展示实验过程。
微课实验不限场地、天气等客观因素,使用起来方便灵活,使课堂实验教学多了一种全新的选择。但要注意的是,实验微课并不能完全取代课堂的现场演示,能够在课堂上做的实验要尽可能现场动手做。
3.突破难点,启发思维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属于经验型,新知识的形成往往以旧有的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但学生的生活认知毕竟有限,甚至有些自以为的生活经验和物理知识南辕北辙,使得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难以理解和掌握。利用微课形象直观的特点,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象化,并展现知识的建构过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启发思维,更有利于物理规律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使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记忆的难点。像的大、小变化规律,像的倒、正,像距与物距的变化规律,十分繁杂难记。而做好“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是理解并记忆这一知识点的关键。但这个探究本身难度较大,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课堂上往往花费了大量时间,也可能完不成一个完整的探究。即便是动手做了探究,由于实验操作过程比较琐碎,需要观察的细节又多,学生做完了实验,脑子里只有一些碎片式的不连贯印象,很难概括出一个完整的结论,因此对数据的分析也是一个难点。
针对这些问题,实验前先让学生观看微课,指导学生探究的操作过程:如何摆放仪器,如何调整高度,如何依次移动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如何找像等等,将操作中的难点化解后再让学生动手。在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阶段,结合学生记录的数据,播放Flash动画,再现凸透镜连续的成像变化过程,形成完整的成像规律。同时,Flash动画还能通过光路图的前后变化展示成像的原因,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知识。
又如,动态电路的分析是电学中的难点,题型多变过程复杂,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有较强的灵活性。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根据动态电路的两种变化类型,即由开关引起的变化或由滑动变阻器引起的变化,结合串、并联电路,将动态电路归纳为四个模型,进行归类分析,将分析和解题过程录制成微课,通过动态展示,帮助学生化解难点。
4.课堂拓展,补充素材
物理课程与生活有紧密的关系,它源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微课的运用使课堂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演示或身边的事例,而更多的向课外、向学生少有机会接触的领域延伸,展示更多的生产生活场景,使课堂容量更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启发了学生思维。同时,通过课堂所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物理是有用的,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用手机下载的分贝仪APP在机场、商场、工厂、街道等不同场所测试噪声并拍摄微课,在学习“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课时播放,加深学生对声音等级的感性认识。在学习了“大气压强”后,播放微课:太空舱中的宇航员花了将近七分钟时间,才打开太空舱门,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对生活的影响。学习“密度与社会生活”时,播放“高铁的无缝焊接钢轨如何抵消热胀冷缩”,了解密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通过微课了解“跑车的尾翼有什么作用”。学习了“连通器”后,播放电影《银河补习班》片段:由于旧厂改造要进行爆破拆除,没有找平器,如何在大贮槽的同一水平位置确定两个爆破点?在工人们争论不休的时候,马皓文利用一根四十米长的水管,迅速解決了问题(如图1)。
5.课外实验,提升能力
初中物理有很多简易好玩的小实验,适合学生课内课外动手做,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一节课的尾声,可通过微课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或废弃的材料进行课外实验,作为课后动手作业。这既是对课堂实验的补充,也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延续到课后。学生在动手中需要解决各种问题,无形中锻炼了创造能力,在思考中提升了知识迁移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摩擦力”,为了让学生体验静摩擦力,可指导学生完成“筷子提米”的实验。讲完“大气压”后,指导学生利用矿泉水瓶、废笔芯自制气压计观察电梯里气压的变化。学习“连通器”时,介绍“九龙公道杯”的原理,并指导学生用一次性透明塑料杯、可弯折吸管制作“九龙公道杯”等等(如图2)。
6.结束语
利用微课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开展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突破复杂抽象的知识难点,补充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微课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使用与否,如何使用,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切不可喧宾夺主,占用课堂太多的时间。只有充分考虑教学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选择合适的微课融入教学中,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文莉,闫晓丽.应用“微课”优化物理教学的实践[J].物理教学探讨,2017(12):17-19
[2]廖洪钟.微课在初三物理总复习教学中的选材与应用[J].中学物理,2020(6):50-51
关键词:微课;物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13-0021-02
【Abstract】In physics classroom teaching,"micro class" is integrated into every important link of teaching: skillfully setting up situations to stimulate interest;reproducing experimental phenomena to arouse thinking and deepen understanding;helping to build physical concepts,form physical laws,inspire thinking and break through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showing life and production scenes to broaden students' horizons and add more learning materials for limited classroom time. The use of micro lesson scene,visualization,make the classroom more vivid and interesting,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fficient classroom.
【Keywords】Micro class;Physics teaching;Strategy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普及,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也在不断调整。“微课”作为多媒体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以其短小精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深受师生喜爱,并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在物理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的融入“微课”,优化教学的各个重要环节,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引课激趣
利用微课的情景化、可视化特点,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将观察对象真实地展现在面前,唤起学生对以往生活经验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为后续的课堂学习作准备。例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时,通过一段“加菲猫照镜子”的视频,让学生思考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有什么样的关联;在学习“重力”时,通过播放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失重状态下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思考什么是重力,重力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在学习“内能”时,播放“唐老鸭的厨房”:忙乱的厨房,顶起的锅盖,冲出去的瓶塞……提出问题:是谁对锅盖和瓶塞做了功?这些能量从哪里来?等等。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前引入可以帮助教师迅速组织课堂,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当然,选择的微课素材除了要尽可能有趣之外,还应贴合教学内容,直奔主题,不应浪费太多的时间。
2.实验演示,加深理解
物理课堂教学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節,教师通过实验示范规范的操作,呈现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提出有启发性的物理问题,供学生观察与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实验因为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或即使教师完成了演示,但学生因座位、角度等原因,看不清实验现象或操作细节,导致演示实验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影响了后续的教学进程。如果事先将实验过程拍摄成微课视频,在课堂上展示,教学效果更好。
例如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发生的“色散”实验,如果遇到阴天没有太阳的时候就无法完成,这时就可以事先选择阳光充足的时候完成实验,并拍成视频。又如,在学习“升华和凝华”时,由于升华和凝华现象生活中不易观察到,课本中所举“雾淞”的例子,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也是陌生无感的。如果用樟脑丸碾成粉末并加热制作“树挂”,来模拟雾淞的形成过程,既可以清晰地展示升华和凝华的过程,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樟脑丸本身有毒性,在学生密集的教室中加热显然不太合适,所以用微课代替现场实验,既保证了安全性,又节约了现场操作安装铁架台、调节酒精灯等步骤所需的时间,还能使学生通过镜头更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
又如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实验。需要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根据测得的数值分析二力的关系,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数据的准确测量和展示,是后续实验推论的关键依据,因此,除了正确的操作步骤,弹簧测力计示数的清晰展现,是实验过程中重点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在课堂上现场演示,即使换用大的弹簧测力计,学生也基本上看不到示数,因此也有必要借助微课来展示实验过程。
微课实验不限场地、天气等客观因素,使用起来方便灵活,使课堂实验教学多了一种全新的选择。但要注意的是,实验微课并不能完全取代课堂的现场演示,能够在课堂上做的实验要尽可能现场动手做。
3.突破难点,启发思维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属于经验型,新知识的形成往往以旧有的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但学生的生活认知毕竟有限,甚至有些自以为的生活经验和物理知识南辕北辙,使得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难以理解和掌握。利用微课形象直观的特点,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象化,并展现知识的建构过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启发思维,更有利于物理规律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使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记忆的难点。像的大、小变化规律,像的倒、正,像距与物距的变化规律,十分繁杂难记。而做好“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是理解并记忆这一知识点的关键。但这个探究本身难度较大,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课堂上往往花费了大量时间,也可能完不成一个完整的探究。即便是动手做了探究,由于实验操作过程比较琐碎,需要观察的细节又多,学生做完了实验,脑子里只有一些碎片式的不连贯印象,很难概括出一个完整的结论,因此对数据的分析也是一个难点。
针对这些问题,实验前先让学生观看微课,指导学生探究的操作过程:如何摆放仪器,如何调整高度,如何依次移动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如何找像等等,将操作中的难点化解后再让学生动手。在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阶段,结合学生记录的数据,播放Flash动画,再现凸透镜连续的成像变化过程,形成完整的成像规律。同时,Flash动画还能通过光路图的前后变化展示成像的原因,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知识。
又如,动态电路的分析是电学中的难点,题型多变过程复杂,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有较强的灵活性。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根据动态电路的两种变化类型,即由开关引起的变化或由滑动变阻器引起的变化,结合串、并联电路,将动态电路归纳为四个模型,进行归类分析,将分析和解题过程录制成微课,通过动态展示,帮助学生化解难点。
4.课堂拓展,补充素材
物理课程与生活有紧密的关系,它源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微课的运用使课堂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演示或身边的事例,而更多的向课外、向学生少有机会接触的领域延伸,展示更多的生产生活场景,使课堂容量更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启发了学生思维。同时,通过课堂所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物理是有用的,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用手机下载的分贝仪APP在机场、商场、工厂、街道等不同场所测试噪声并拍摄微课,在学习“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课时播放,加深学生对声音等级的感性认识。在学习了“大气压强”后,播放微课:太空舱中的宇航员花了将近七分钟时间,才打开太空舱门,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对生活的影响。学习“密度与社会生活”时,播放“高铁的无缝焊接钢轨如何抵消热胀冷缩”,了解密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通过微课了解“跑车的尾翼有什么作用”。学习了“连通器”后,播放电影《银河补习班》片段:由于旧厂改造要进行爆破拆除,没有找平器,如何在大贮槽的同一水平位置确定两个爆破点?在工人们争论不休的时候,马皓文利用一根四十米长的水管,迅速解決了问题(如图1)。
5.课外实验,提升能力
初中物理有很多简易好玩的小实验,适合学生课内课外动手做,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一节课的尾声,可通过微课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或废弃的材料进行课外实验,作为课后动手作业。这既是对课堂实验的补充,也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延续到课后。学生在动手中需要解决各种问题,无形中锻炼了创造能力,在思考中提升了知识迁移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摩擦力”,为了让学生体验静摩擦力,可指导学生完成“筷子提米”的实验。讲完“大气压”后,指导学生利用矿泉水瓶、废笔芯自制气压计观察电梯里气压的变化。学习“连通器”时,介绍“九龙公道杯”的原理,并指导学生用一次性透明塑料杯、可弯折吸管制作“九龙公道杯”等等(如图2)。
6.结束语
利用微课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开展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突破复杂抽象的知识难点,补充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微课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使用与否,如何使用,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切不可喧宾夺主,占用课堂太多的时间。只有充分考虑教学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选择合适的微课融入教学中,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文莉,闫晓丽.应用“微课”优化物理教学的实践[J].物理教学探讨,2017(12):17-19
[2]廖洪钟.微课在初三物理总复习教学中的选材与应用[J].中学物理,2020(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