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旅游类专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取得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遇到相应的市场对接问题,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因此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显得更加重要。主要结合学院旅游类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梳理其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实践,总结为“123”模式,以期有效利用和开展并提升专业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
关键词:
旅游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0.041
旅游教育的繁荣发展紧随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旅游教育,更是成为培养旅游产业中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和载体。在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断的强化和提高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目前仍处在一个实践和探索的阶段,要进一步注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毕业后成为高端高素质的旅游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1 旅游类专业发展基本情况
以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旅游类专业从1999年正式开始招收高职层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此基础上,目前已形成了以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导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广告与会展专业等相关专业群。2005年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被安徽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教育教改示范专业,2011年1月旅游管理专业及其专业群作为省级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13年酒店管理专业获评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
近五年来,旅游类专业不断发展,共培养各专业人才1400余人。始终坚持以服务安徽旅游经济建设为宗旨,面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长三角地区,依托旅游行业,加大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力度,形成与企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柔性课程体系,构建由“2+1”到“4-4能力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开始对接企业实际需求,“4-4能力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实施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探索“1+0.5+1+0.5”、“旺进淡出”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水平和质量。
2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123”模式实践
高职旅游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提高,但也需要更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意识,提高认知和理解,从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笔者所在的学院根据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试图突破现有的问题,拓展思维,尝试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123”模式。
2.1 一个主体,强化核心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旅游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和基础,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也是一个动态的周期性过程,在此过程中也需要根据旅游产业政策和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不断完善、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和完善中,不断创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完成创新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和优化,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贯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现已形成了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含创新创业教育方案和计划)、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规范、“工学结合,做学一体”课程教学方案等一整套方案在内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并始终做到以此为主体,强化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地位,有效的引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2.2 两方互动,提升实效
在专业建设中,不断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构建“校中店”、“店中校”等现代学徒制模式,并依托合作企业平台,实现“双职双挂”来打造一支教师经理化、经理教师化的“双栖型”师资队伍,实现师资队伍互化。通过校企的两方互动,以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效。
为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旅游类专业与洲际酒店集团、世纪金源集团、安徽中国青年旅行社、芜湖方特旅游度假区深度合作,采取“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的方式,拓展专业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校内建设了融经营、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做学结合模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实施“订单式”培养,成立“世纪金源班”、“中青旅班”、“方特班”等,在企业内利用员工培训教室设立课堂,形成依托“校中店”、“店中校”的校企一体、协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模式。
另外,为增强专业教师服务与管理的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派出专业教师赴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根据各自教学研究方向,与企业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进行师徒结对,担任企业中层副职以上职位,参与企业运营管理,了解掌握企业运营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在合作旅游企业任职部门副经理,实现“专业教师经理化”。并且凭借校企合作平台,聘请旅游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一线优秀员工为兼职教师,经过学校教学能力培训合格后,担任企业课程、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与指导工作,从而实现“企业经理教师化”。
2.3 三堂联动,促进融合
旅游类专业尤其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因此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更加有效的加强“三堂联动”,促进融合,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达到互为补充,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堂”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一课堂即为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点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是校园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领域;第二课堂即为围绕专业知识课堂教学开展的相关专业活动,如校园旅游文化艺术节、旅游客源国风采展、年代秀等;第三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主要指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接触和了解社会中不断提升自己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方法。“三堂联动”就是将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在专业教育上相互联动,形成一个在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有机整体。
3 实践总结
在市场经济深化的当前,学生就业和创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有着格外突出的作用。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促进学生更好的应对市场的就业竞争,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琦琦.高职旅游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134模式研究[J].旅游纵览,2011,(7).
[2]张维贵.“三个课堂联动”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究[J].亚太教育,2015,(26).
[3]张晓彬.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学园,2015,(3).
[4]李庆雷,任敬.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三创”理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9(1).
[5]何瑸.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培养库区新型导游人才——浅谈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科学咨询,2013,(19).
高职旅游类专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取得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遇到相应的市场对接问题,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因此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显得更加重要。主要结合学院旅游类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梳理其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实践,总结为“123”模式,以期有效利用和开展并提升专业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
关键词:
旅游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0.041
旅游教育的繁荣发展紧随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旅游教育,更是成为培养旅游产业中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和载体。在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断的强化和提高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目前仍处在一个实践和探索的阶段,要进一步注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毕业后成为高端高素质的旅游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1 旅游类专业发展基本情况
以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旅游类专业从1999年正式开始招收高职层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此基础上,目前已形成了以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导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广告与会展专业等相关专业群。2005年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被安徽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教育教改示范专业,2011年1月旅游管理专业及其专业群作为省级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13年酒店管理专业获评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
近五年来,旅游类专业不断发展,共培养各专业人才1400余人。始终坚持以服务安徽旅游经济建设为宗旨,面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长三角地区,依托旅游行业,加大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力度,形成与企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柔性课程体系,构建由“2+1”到“4-4能力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开始对接企业实际需求,“4-4能力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实施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探索“1+0.5+1+0.5”、“旺进淡出”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水平和质量。
2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123”模式实践
高职旅游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提高,但也需要更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意识,提高认知和理解,从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笔者所在的学院根据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试图突破现有的问题,拓展思维,尝试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123”模式。
2.1 一个主体,强化核心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旅游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和基础,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也是一个动态的周期性过程,在此过程中也需要根据旅游产业政策和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不断完善、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和完善中,不断创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完成创新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和优化,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贯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现已形成了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含创新创业教育方案和计划)、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规范、“工学结合,做学一体”课程教学方案等一整套方案在内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并始终做到以此为主体,强化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地位,有效的引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2.2 两方互动,提升实效
在专业建设中,不断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构建“校中店”、“店中校”等现代学徒制模式,并依托合作企业平台,实现“双职双挂”来打造一支教师经理化、经理教师化的“双栖型”师资队伍,实现师资队伍互化。通过校企的两方互动,以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效。
为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旅游类专业与洲际酒店集团、世纪金源集团、安徽中国青年旅行社、芜湖方特旅游度假区深度合作,采取“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的方式,拓展专业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校内建设了融经营、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做学结合模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实施“订单式”培养,成立“世纪金源班”、“中青旅班”、“方特班”等,在企业内利用员工培训教室设立课堂,形成依托“校中店”、“店中校”的校企一体、协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模式。
另外,为增强专业教师服务与管理的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派出专业教师赴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根据各自教学研究方向,与企业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进行师徒结对,担任企业中层副职以上职位,参与企业运营管理,了解掌握企业运营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在合作旅游企业任职部门副经理,实现“专业教师经理化”。并且凭借校企合作平台,聘请旅游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一线优秀员工为兼职教师,经过学校教学能力培训合格后,担任企业课程、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与指导工作,从而实现“企业经理教师化”。
2.3 三堂联动,促进融合
旅游类专业尤其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因此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更加有效的加强“三堂联动”,促进融合,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达到互为补充,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堂”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一课堂即为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点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是校园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领域;第二课堂即为围绕专业知识课堂教学开展的相关专业活动,如校园旅游文化艺术节、旅游客源国风采展、年代秀等;第三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主要指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接触和了解社会中不断提升自己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方法。“三堂联动”就是将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在专业教育上相互联动,形成一个在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有机整体。
3 实践总结
在市场经济深化的当前,学生就业和创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有着格外突出的作用。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促进学生更好的应对市场的就业竞争,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琦琦.高职旅游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134模式研究[J].旅游纵览,2011,(7).
[2]张维贵.“三个课堂联动”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究[J].亚太教育,2015,(26).
[3]张晓彬.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学园,2015,(3).
[4]李庆雷,任敬.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三创”理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9(1).
[5]何瑸.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培养库区新型导游人才——浅谈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科学咨询,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