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小时候梦想当考古学家、国家地理绘图员的男生,却因为2000年底和网友的一个赌约,次年完成了长篇处女作《病毒》,后来竟“机缘巧合”地成为“中国悬疑小说家第一人”。这个男生叫蔡骏,他写作的《病毒》是中文互联网上的首部长篇悬恐小说,在国内开启了一種全新文学模式。
为了写作,蔡骏尽量不应酬,除了参加公司年会,基本不去娱乐场所,生活上可以说极度自律,收获也十分惊人:20年来,出版了30多部作品,累计销量突破1400万册,连续10余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作品被翻译为英、法、俄、德、日、韩、泰、越等10余种外国语言;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舞台剧。
他的《谋杀似水年华》开启了中国社会派悬疑小说先河,《最漫长的那一夜》尝试打破虚构和非虚构的界限,《无尽之夏》将青春元素融入推理……2020年的新作《春夜》则是他的首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融入最多个人体验和记忆。他直言:“我想赋予悬疑小说全新的生命力。我一直在不断追求创新,归类或者不归类对创作者而言不重要,创作者必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这种表达欲望才能成就优秀的作家。”
记者:您是怎么想到创作《春夜》这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的?
蔡骏:最早的灵感来自芬兰大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升空号》,片中主角独自驾车疾驰在大雪纷飞的北欧旷野,背景音乐是歌曲《Valot》。我查了一下,“valot”在芬兰语中意为“灯”。此情此景,如一道电光,点燃了我心内的灯。
我想起少年时,爸爸在上海第三石油机械厂工作,曾有个徒弟,年龄与我相仿。当时我刚买了第一台电脑,爸爸带着徒弟上门,装了一款单机游戏。那一年,我和爸爸一起玩这款游戏。爸爸的工厂在2002年前后被关停,员工们各奔东西。时隔多年,我突然意识到,爸爸那个销声匿迹的徒弟,其实已跟我构成了某种变异的兄弟关系。这关系无关于血缘,而是来自于历史,来自于一个消逝的时代,来自上海与苏州河畔的记忆。
小说中关于我的经历、我的父母,大半属于非虚构,某种程度而言,可以说是我的家庭自传,可以说模糊了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2018年9月,我开始写《春夜》,随后因为《生死河》法语版在巴黎出版,我去了一趟法国,然后决定加入海外有关情节。前后写了一年左右,故事从一个春夜开始,到一个春夜终结,两个主人公追溯了上海百年历史,跨越了半个地球,见识了巴黎圣母院的烈火,揭开爱欲交织的秘密。
记者:你的创作越来越“纯文学”,以后还会继续写悬疑小说吗?在悬疑小说里加入太多其他元素,会削弱悬疑成分吗?
蔡骏:我以悬疑小说出道,当然还会继续写下去。在悬疑小说中加入青春、文艺、社会、历史等元素,并不会削弱悬疑的成分。虽然《春夜》是纯文学小说,但悬疑元素比比皆是,我会在气氛的构建方面用巧妙的方式把悬疑嫁接进去。我可以算是国内最早有意识地创作社会派悬疑小说的人,其实,社会派悬疑小说的创作门槛相当高:首先创作者必须是现实主义作家;其次要对生活有深入的洞察力,能把握社会问题的本质;最重要的是,悬疑小说本身就很难写,要把一个故事写得圆满精致又表达出作者的世界观和信仰、态度。这三者相加,就是难上加难。我会不断挑战自我,打破写作的壁垒,在悬疑小说中结合其他类型与元素,在这座百花绽放的小花园中,不断开辟曲径通幽的小道。
记者:评论界说你打破了纯文学和悬疑小说的壁垒,这个过程很难吧?
蔡骏:很艰难,有很多挑战,可能比从无到有更难。因为当你已有一种习惯,有既定的思维方式、套路,要去改变得克服很多东西。写作其实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就像跑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要不断战胜自我的恐惧,不断完成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有意识的训练、阅读、思考。
记者:你有很多作品改编为影视剧,怎么看影视圈IP大热现象?你更喜欢写剧本还是写小说?
蔡骏:以前影视圈不是很注重作品的文学基础,不太看重小说,现在大有改观,这是好事;但影视圈IP热得过头的话,容易让创作者变得非常浮躁,有人会为了迎合影视改编写小说,忽视了小说的文学价值。其实小说的影视改编无非看重两点,一是文本能提供给剧作的价值,二是作品的读者基础和影响力。我希望成熟的改编更重视文本的价值,而不是它带来的流量。我是参与了一些电影剧本创作,但这绝对不会影响到我的小说创作。我肯定永远都是小说家,写好小说是第一目标,IP扩展是锦上添花的事。
记者:一首歌、一部电影就可能成为你的创作灵感,是不是你看世界的眼光跟普通人很不同?
蔡骏:我眼里的世界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硬要说灵感的话,任何一件事情或一个想法都可能成为我的创作灵感,因为我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对敏感的人来说从来都不会缺乏灵感。写作是件内在的事,作家不应依靠外在的刺激。
记者:写了这么多年,最大的感受或者说收获是什么?
蔡骏:首先写作是最让我感到快乐的事,写作会带来成就感,这不是说得了什么荣誉、赚了多少钱,而是哪怕写到一半,只要写出了自己想要的感觉,就能带来很多惊喜。我喜欢写作,在文学世界里我感觉自己无所不能,文学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力量,能让我的内心变得坚不可摧。其次,非常重要的就是坚持。我最早开始写作时,很多人也在写,他们都很有才华,但几年后就销声匿迹了,可能他们觉得一直写很辛苦又没得到很多认可,就放弃了。我只是很幸运地一直没放弃,坚持到了现在。写作非常孤独,完全依赖作者的意志与超强的自律。如果只是特别感性、特别有才华、特别有想象力,有可能会写出一部特别好的作品,但可能很难坚持下去。写作是一门日常手艺活,需要不断打磨。
为了写作,蔡骏尽量不应酬,除了参加公司年会,基本不去娱乐场所,生活上可以说极度自律,收获也十分惊人:20年来,出版了30多部作品,累计销量突破1400万册,连续10余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作品被翻译为英、法、俄、德、日、韩、泰、越等10余种外国语言;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舞台剧。
他的《谋杀似水年华》开启了中国社会派悬疑小说先河,《最漫长的那一夜》尝试打破虚构和非虚构的界限,《无尽之夏》将青春元素融入推理……2020年的新作《春夜》则是他的首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融入最多个人体验和记忆。他直言:“我想赋予悬疑小说全新的生命力。我一直在不断追求创新,归类或者不归类对创作者而言不重要,创作者必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这种表达欲望才能成就优秀的作家。”
悬疑小说创作者应对生活有深入的洞察力
记者:您是怎么想到创作《春夜》这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的?
蔡骏:最早的灵感来自芬兰大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升空号》,片中主角独自驾车疾驰在大雪纷飞的北欧旷野,背景音乐是歌曲《Valot》。我查了一下,“valot”在芬兰语中意为“灯”。此情此景,如一道电光,点燃了我心内的灯。
我想起少年时,爸爸在上海第三石油机械厂工作,曾有个徒弟,年龄与我相仿。当时我刚买了第一台电脑,爸爸带着徒弟上门,装了一款单机游戏。那一年,我和爸爸一起玩这款游戏。爸爸的工厂在2002年前后被关停,员工们各奔东西。时隔多年,我突然意识到,爸爸那个销声匿迹的徒弟,其实已跟我构成了某种变异的兄弟关系。这关系无关于血缘,而是来自于历史,来自于一个消逝的时代,来自上海与苏州河畔的记忆。
小说中关于我的经历、我的父母,大半属于非虚构,某种程度而言,可以说是我的家庭自传,可以说模糊了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2018年9月,我开始写《春夜》,随后因为《生死河》法语版在巴黎出版,我去了一趟法国,然后决定加入海外有关情节。前后写了一年左右,故事从一个春夜开始,到一个春夜终结,两个主人公追溯了上海百年历史,跨越了半个地球,见识了巴黎圣母院的烈火,揭开爱欲交织的秘密。
记者:你的创作越来越“纯文学”,以后还会继续写悬疑小说吗?在悬疑小说里加入太多其他元素,会削弱悬疑成分吗?
蔡骏:我以悬疑小说出道,当然还会继续写下去。在悬疑小说中加入青春、文艺、社会、历史等元素,并不会削弱悬疑的成分。虽然《春夜》是纯文学小说,但悬疑元素比比皆是,我会在气氛的构建方面用巧妙的方式把悬疑嫁接进去。我可以算是国内最早有意识地创作社会派悬疑小说的人,其实,社会派悬疑小说的创作门槛相当高:首先创作者必须是现实主义作家;其次要对生活有深入的洞察力,能把握社会问题的本质;最重要的是,悬疑小说本身就很难写,要把一个故事写得圆满精致又表达出作者的世界观和信仰、态度。这三者相加,就是难上加难。我会不断挑战自我,打破写作的壁垒,在悬疑小说中结合其他类型与元素,在这座百花绽放的小花园中,不断开辟曲径通幽的小道。
写作没有捷径可走,就像跑一场马拉松
记者:评论界说你打破了纯文学和悬疑小说的壁垒,这个过程很难吧?
蔡骏:很艰难,有很多挑战,可能比从无到有更难。因为当你已有一种习惯,有既定的思维方式、套路,要去改变得克服很多东西。写作其实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就像跑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要不断战胜自我的恐惧,不断完成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有意识的训练、阅读、思考。
记者:你有很多作品改编为影视剧,怎么看影视圈IP大热现象?你更喜欢写剧本还是写小说?
蔡骏:以前影视圈不是很注重作品的文学基础,不太看重小说,现在大有改观,这是好事;但影视圈IP热得过头的话,容易让创作者变得非常浮躁,有人会为了迎合影视改编写小说,忽视了小说的文学价值。其实小说的影视改编无非看重两点,一是文本能提供给剧作的价值,二是作品的读者基础和影响力。我希望成熟的改编更重视文本的价值,而不是它带来的流量。我是参与了一些电影剧本创作,但这绝对不会影响到我的小说创作。我肯定永远都是小说家,写好小说是第一目标,IP扩展是锦上添花的事。
写作是件内在的事,不应依靠外在的刺激
记者:一首歌、一部电影就可能成为你的创作灵感,是不是你看世界的眼光跟普通人很不同?
蔡骏:我眼里的世界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硬要说灵感的话,任何一件事情或一个想法都可能成为我的创作灵感,因为我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对敏感的人来说从来都不会缺乏灵感。写作是件内在的事,作家不应依靠外在的刺激。
记者:写了这么多年,最大的感受或者说收获是什么?
蔡骏:首先写作是最让我感到快乐的事,写作会带来成就感,这不是说得了什么荣誉、赚了多少钱,而是哪怕写到一半,只要写出了自己想要的感觉,就能带来很多惊喜。我喜欢写作,在文学世界里我感觉自己无所不能,文学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力量,能让我的内心变得坚不可摧。其次,非常重要的就是坚持。我最早开始写作时,很多人也在写,他们都很有才华,但几年后就销声匿迹了,可能他们觉得一直写很辛苦又没得到很多认可,就放弃了。我只是很幸运地一直没放弃,坚持到了现在。写作非常孤独,完全依赖作者的意志与超强的自律。如果只是特别感性、特别有才华、特别有想象力,有可能会写出一部特别好的作品,但可能很难坚持下去。写作是一门日常手艺活,需要不断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