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好一堂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以为,选好课眼、设好主问题、教好关键性细节,也就抓住了上好课的关键。下面阐述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以文眼或情感的聚焦点为课眼
“眼”,即事物的关键所在。所谓“课眼”,就是指一堂课藉以展开的关键性内容。如果把一堂课比成一张网,“课眼”就是纲,纲举则目张。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总是不惜下功夫去寻找课眼,把选择课眼看成是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那么,怎么选择课眼呢?
(一)以文眼为课眼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是一首诗的画龙点睛的词语;文眼,则是一篇文章的一两句关键的话,甚至是一两个字。文眼虽小,却是文章的精华,是作者构思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它就像文章的一扇窗户,透过这个窗口可窥见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教学中如果能以文眼为课眼,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文眼的选择因文而异,小说的文眼经常设在高潮处,如《少年闰土》“看瓜刺猹”最能反映闰土的性格特点,是文眼;散文的文眼设置则不拘一格,或以标题,或以人物形象,或以用来比拟事物的意象,或以一句警句为文眼。《军神》,表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标题即文眼;《白杨》,用白杨象征边疆建设者,描写白杨特点的语句即文眼;哲理性散文如《钓鱼的启示》,有关表述启示的语句就是文眼。“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寻找文眼作课眼,就是探寻作者思路,深入文本的过程。
(二)以情感的聚焦点为课眼
有的课文,并没有很明显的文眼;或虽有文眼,却不大适宜用来设置课眼。对这样的文章,可以在深入的备课中,找到文章情感的聚焦点,把情感的聚焦点作为课眼。比如《月光曲》,写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从表面看,源于他在散步时听到穷兄妹的对话;但从深层次看,是他有颗博爱、敏感的心。有颗博爱的心,所以他被穷兄妹热爱音乐所感动;有颗敏感的心,所以他被清幽的月光感动,即兴创作出经典之作《月光曲》。“感动”,是全文情感的聚焦点,是传说的精华。因此,把“感动”作为课眼,用“感动”去串起关键词、句、段,感悟、品味、朗读,能更好的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浙江蒋军晶老师教学《月光曲》,就是以“感动”为课眼。《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悲痛”是全文情感的聚焦点,鲁迅的逝世,悲痛的不仅是他的亲人,还有“数不清的”“各色各样的人”。教这一课,讲完第一段笔者就以“还有谁悲痛”为问题,直接切入“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的教学,引导体会鲁迅先生的“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尚人格。
二、以主问题使课眼活起来
选好课眼,还要设好课眼。以主问题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是设置课眼,把课堂聚焦到教学关键之处的有效方法。围绕课眼,教师只设置极少几问,甚至只有一个问题,然后引导、点拨学生由此引发开去进行思考讨论。而教师则像一位放风筝的大师,无论怎样风云变幻,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他都能应付自如地掌握着手中的线,让人觉得大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大将风范。主问题的设置,也要因文而异。
(一)从文眼切入,设置主问题
以文眼为课眼的,要根据文眼设置主问题。《军神》设置的主问题可以是:“军神”的“神”什么意思?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刘伯承是“军神”?又如《少年闰土》设置的主问题可以是:从“看瓜刺猹”你体会到闰土的什么性格特点?主问题可以是显性的,明确向学生提出来;也可以是隐性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主问题展开。
(二)从情感的聚焦点切入,设置主问题
有的课文,没有很明显的文眼。需要教师深入备课,把握好课文的情感维度,从情感的聚焦点切入,设置主问题。比如《月光曲》,贝多芬怎么谱写出《月光曲》?通过深入备课,认识到作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一定特别敏感,特别容易受感动,他创作出《月光曲》就是受感动后上天赐给他的礼物。因此,可以把“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作为主问题。
三、以关键性细节使课丰满起来
假如只有主问题,而没有教学细节的支撑,就只能是内容的初步感知或情感的初步领悟,课就会显得苍白。抓住几个关键性教学细节,课眼才能如泉眼,才能用语文的甘泉滋润学生的心田。
关键性教学细节,是指在教与学活动中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影响教学流程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与科学化的举足轻重的关键环节。那么,怎么做好关键性细节呢?
(一)抓住几个关键性细节,使课的层次清楚
事物的发展有它内在的联系,抓住关键性细节,就是抓住事物联系的几个节骨眼。比如《月光曲》围绕主问题 “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笔者设计了几个关键性教学细节:一是走进茅屋前受到什么感动,使他走进小茅屋;二是弹了一曲后受了什么感动,使他决定再弹一曲;三是他又是受到什么感动,使他能即兴创作出《月光曲》?一线串珠式的几个细节,前一个细节是后一个细节的铺垫,而后一个细节是前一个细节的升华,追求的目标是层层递进的。学生就在教学细节的琢磨中,品味教学语言,并凭借语言深入贝多芬的内心。
(二)突出词句的品味与感情朗读,使课的语文味充盈
关键词句的感悟、品味,重点句段的朗读,应构成教学细节的主体。
先说关键词句的感悟、品味。如《月光曲》中的“清幽的月光”,是贝多芬见景生情,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重要触发点。在教学中,对“清幽”做了浓墨重彩的处理,先是在检查预习效果时听写“清幽”一词,体会“清幽的月光”是怎么样的;接着,要求学生用上“清幽”“蜡烛”等词语,说说课文内容;然后是在讲读过程中,在学习课文有关贝多芬弹第二首的环境描写时,要求学生想象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的内心活动。
再说感情朗读,可以创设情境读,可以在情感的聚焦点上朗读,更可以是在教师的点拨中读。在教师的点拨中读,一堂课中,可以经常地适时地加以应用,比如《鸟的天堂》“榕树正在茂盛时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一段的教学,对学生提出“为什么有新的生命力在颤动?”点拨学生,“借助你的生活经验,想想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个学生体会到这是“生命涌动之美”时,教师要求他读读这句话,表现生命的涌动之美;一个学生体会到“颤动还有一个意思,可能要刮风,一闪一闪的,让人感到颤动”。笔者开导他,“把你感到这一闪一闪的感觉读出来”,再后来是过渡语之后的齐读。在过渡语中点拨“作者的心在动,你们的心也在动,齐读这段话”。最后是引读,引读其实也是点拨,要学生读的都是语段中的重点词句。
总之,选准课眼和设置好主问题,能突出教学内容的整合,使教学重点更加突出;落实关键性细节,能使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课眼、主问题、关键性教学细节,丝丝相扣,和谐交融,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一、以文眼或情感的聚焦点为课眼
“眼”,即事物的关键所在。所谓“课眼”,就是指一堂课藉以展开的关键性内容。如果把一堂课比成一张网,“课眼”就是纲,纲举则目张。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总是不惜下功夫去寻找课眼,把选择课眼看成是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那么,怎么选择课眼呢?
(一)以文眼为课眼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是一首诗的画龙点睛的词语;文眼,则是一篇文章的一两句关键的话,甚至是一两个字。文眼虽小,却是文章的精华,是作者构思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它就像文章的一扇窗户,透过这个窗口可窥见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教学中如果能以文眼为课眼,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文眼的选择因文而异,小说的文眼经常设在高潮处,如《少年闰土》“看瓜刺猹”最能反映闰土的性格特点,是文眼;散文的文眼设置则不拘一格,或以标题,或以人物形象,或以用来比拟事物的意象,或以一句警句为文眼。《军神》,表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标题即文眼;《白杨》,用白杨象征边疆建设者,描写白杨特点的语句即文眼;哲理性散文如《钓鱼的启示》,有关表述启示的语句就是文眼。“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寻找文眼作课眼,就是探寻作者思路,深入文本的过程。
(二)以情感的聚焦点为课眼
有的课文,并没有很明显的文眼;或虽有文眼,却不大适宜用来设置课眼。对这样的文章,可以在深入的备课中,找到文章情感的聚焦点,把情感的聚焦点作为课眼。比如《月光曲》,写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从表面看,源于他在散步时听到穷兄妹的对话;但从深层次看,是他有颗博爱、敏感的心。有颗博爱的心,所以他被穷兄妹热爱音乐所感动;有颗敏感的心,所以他被清幽的月光感动,即兴创作出经典之作《月光曲》。“感动”,是全文情感的聚焦点,是传说的精华。因此,把“感动”作为课眼,用“感动”去串起关键词、句、段,感悟、品味、朗读,能更好的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浙江蒋军晶老师教学《月光曲》,就是以“感动”为课眼。《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悲痛”是全文情感的聚焦点,鲁迅的逝世,悲痛的不仅是他的亲人,还有“数不清的”“各色各样的人”。教这一课,讲完第一段笔者就以“还有谁悲痛”为问题,直接切入“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的教学,引导体会鲁迅先生的“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尚人格。
二、以主问题使课眼活起来
选好课眼,还要设好课眼。以主问题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是设置课眼,把课堂聚焦到教学关键之处的有效方法。围绕课眼,教师只设置极少几问,甚至只有一个问题,然后引导、点拨学生由此引发开去进行思考讨论。而教师则像一位放风筝的大师,无论怎样风云变幻,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他都能应付自如地掌握着手中的线,让人觉得大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大将风范。主问题的设置,也要因文而异。
(一)从文眼切入,设置主问题
以文眼为课眼的,要根据文眼设置主问题。《军神》设置的主问题可以是:“军神”的“神”什么意思?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刘伯承是“军神”?又如《少年闰土》设置的主问题可以是:从“看瓜刺猹”你体会到闰土的什么性格特点?主问题可以是显性的,明确向学生提出来;也可以是隐性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主问题展开。
(二)从情感的聚焦点切入,设置主问题
有的课文,没有很明显的文眼。需要教师深入备课,把握好课文的情感维度,从情感的聚焦点切入,设置主问题。比如《月光曲》,贝多芬怎么谱写出《月光曲》?通过深入备课,认识到作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一定特别敏感,特别容易受感动,他创作出《月光曲》就是受感动后上天赐给他的礼物。因此,可以把“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作为主问题。
三、以关键性细节使课丰满起来
假如只有主问题,而没有教学细节的支撑,就只能是内容的初步感知或情感的初步领悟,课就会显得苍白。抓住几个关键性教学细节,课眼才能如泉眼,才能用语文的甘泉滋润学生的心田。
关键性教学细节,是指在教与学活动中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影响教学流程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与科学化的举足轻重的关键环节。那么,怎么做好关键性细节呢?
(一)抓住几个关键性细节,使课的层次清楚
事物的发展有它内在的联系,抓住关键性细节,就是抓住事物联系的几个节骨眼。比如《月光曲》围绕主问题 “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笔者设计了几个关键性教学细节:一是走进茅屋前受到什么感动,使他走进小茅屋;二是弹了一曲后受了什么感动,使他决定再弹一曲;三是他又是受到什么感动,使他能即兴创作出《月光曲》?一线串珠式的几个细节,前一个细节是后一个细节的铺垫,而后一个细节是前一个细节的升华,追求的目标是层层递进的。学生就在教学细节的琢磨中,品味教学语言,并凭借语言深入贝多芬的内心。
(二)突出词句的品味与感情朗读,使课的语文味充盈
关键词句的感悟、品味,重点句段的朗读,应构成教学细节的主体。
先说关键词句的感悟、品味。如《月光曲》中的“清幽的月光”,是贝多芬见景生情,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重要触发点。在教学中,对“清幽”做了浓墨重彩的处理,先是在检查预习效果时听写“清幽”一词,体会“清幽的月光”是怎么样的;接着,要求学生用上“清幽”“蜡烛”等词语,说说课文内容;然后是在讲读过程中,在学习课文有关贝多芬弹第二首的环境描写时,要求学生想象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的内心活动。
再说感情朗读,可以创设情境读,可以在情感的聚焦点上朗读,更可以是在教师的点拨中读。在教师的点拨中读,一堂课中,可以经常地适时地加以应用,比如《鸟的天堂》“榕树正在茂盛时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一段的教学,对学生提出“为什么有新的生命力在颤动?”点拨学生,“借助你的生活经验,想想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个学生体会到这是“生命涌动之美”时,教师要求他读读这句话,表现生命的涌动之美;一个学生体会到“颤动还有一个意思,可能要刮风,一闪一闪的,让人感到颤动”。笔者开导他,“把你感到这一闪一闪的感觉读出来”,再后来是过渡语之后的齐读。在过渡语中点拨“作者的心在动,你们的心也在动,齐读这段话”。最后是引读,引读其实也是点拨,要学生读的都是语段中的重点词句。
总之,选准课眼和设置好主问题,能突出教学内容的整合,使教学重点更加突出;落实关键性细节,能使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课眼、主问题、关键性教学细节,丝丝相扣,和谐交融,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