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挖掘教材内涵价值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shuzhui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既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主要依据,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凭借和载体。我们教学的任务不仅要把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激发其探究热情,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化学教学 教材价值 挖掘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化学课本变厚了,但教学课时却相对减少了。在新课改形势下,化学教师必须不断地研究新教材,挖掘新教材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价值,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努力做到以下几个转变:从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通过传授知识着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把加强“双基”和培养能力统一起来;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的统一;从教学目的是“学会”转变为“会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本文针对如何挖掘新教材的内涵谈几点认识。
  一、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隐蔽在教材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新教材中包含着很多隐性知识,如隐性知识点、隐性知识线、隐性观点、隐性结论或规律、隐性思路等,这些隐性知识或前后呼应相互提示,或直接设疑含义其中,显示了编者对化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高超的驾驭知识的能力。合理地挖掘和利用这些知识,可以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拓宽他们的视野。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恰当的时机,把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高一新教材第131页对SO3性质的描述是:“SO3是一种无色固体,熔点(16.8℃)和沸点(44.8℃)都较低。”看完这段文字,细心的学生就会发现:“SO3是一种无色固体”这句话前面没有加限制条件,按一般的理解,不加限制条件应该是指常温常压下,但从SO3的熔点看,常温(20℃)下SO3应该是液体,这是怎么回事呢?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都表示不理解,觉得可能是课本编排有误。实际上,教材正是利用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了解这一问题对强化本知识点能起很大的作用。教师可以抓住时机,适当讲解:固体的存在形式有晶态和非晶态之分,物质熔沸点的高低与该物质的晶体结构有关,同一物质的不同晶体,由于其结构方式不同可导致熔沸点不同,如此处提到的SO3就有三种不同的晶体。对于这一知识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到物质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加深了对物质结构知识的理解,也为高三时学习晶体内容埋下了伏笔。
  二、挖掘教材内容的探究性
  新教材中能设计成探究性程序教学的素材非常多,从理论知识到化学实验,从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等,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去挖掘。例如讲“镁和铝的化学性质”的过程中,如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讲,教学过程平淡,知识讲解肤浅,不能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内容。如果完全打乱教材的编排体系,又使教学内容达不到一定的深广度,很难实现教学目标。为克服以上弊病,可采用以教材内容顺序为主线,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内容,增加两个演示实验:1.增加铝被氧化的实验。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清楚地看到没有氧化膜的铝片长“白毛”的全过程,可利用实物投影仪,实验现象在屏幕上十分清晰,达到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2.在做“铝热反应”实验时,为证明铝热反应的产物之一是铁单质。实验前,先提一个问题:“你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证明反应后的产物中有铁单质?”学生回答了很多种答案。设计这个实验,训练了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疑问的能力。
  三、挖掘教材内容的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是化学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要真正做到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首先要做到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启发性素材,创设启发的情境。为此,我们要在教材上狠下功夫,做到:1.充分利用实验现象进行启发。如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要紧紧抓住“浮”“熔”“游”“红”等实验现象启发引导学生。2.巧妙比喻进行启发。例如,“pH=5的盐酸稀释1000倍,为什么pH≠8?”这个问题如采用定量计算,理解起来就十分困难,但如果让学生思考:“糖水无限稀释,会变苦吗?”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因此,恰当的比喻,能启迪思维,比反复讲解有效。3.以学生原有知识为起点进行启发。教材中有些内容前后联系相当密切,且前面的能指导后面的,或者说学生可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能够自学。如教学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时,可启发学生根据刚学过的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自学解决,根本用不着教师讲。这不仅使学生自己发现并掌握了新知识,而且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如,学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可以利用原电池原理进行启发,引导学生自学,效果远比教师一讲到底好。
  四、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挖掘实验内涵
  近几年高考实验题大多考查的是学生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内容,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方案。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明确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在实验中做到“一个了解、五个会”。即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会控制条件(控制变量),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正确表述实验现象、实验过程、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会根据原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如启普发生器原理和装置的气密性检验,气体的收集、温度计的使用、滴定原理(包括中和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等需特别关注。另外要注意开始和结束时的问题。开始时需注意装置的连接、气密性的检查等,结束时需注意除杂、尾气吸收等。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在平时的实验课中要注意培养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设计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述实验现象、结果、过程以及结论。
  总之,教材只是载体,教师每处理一篇教材,都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有所舍弃、有所补充、有所延伸,真正做到客观地认识教材、科学地运用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现在的激烈的人才竞争、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原本被认为“动手能力强”的广大职校生越来越不能适应灵活多变的现场问题。因此,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引厂入校的培养模式成为强化职校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工学结合 人才 技能 高素质  我国职教发展的历史较短,但尽管如此,近些年来,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而职业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是教育部门和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我们
高校基层实验室资产是学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各种仪器、设备、办公器材等,直接面向教学、科研、开发应用等各方向,涉及到使用对象、合理配置、保管维护等诸多问题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沟通是作为辅导员必备的能力,本文将从沟通原则、沟通方式与如何提高沟通与能力技巧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辅导员 沟通原则 沟通方式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联系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同时也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在新形势下,随着社会
情感打动人是语文教学的突出特征,现代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教育,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课堂中,融入课文中,去理解,去体会,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教学教程中头等重要的心理因素,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来说,应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学生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济宁学院地处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曲阜,因此,发挥地方传统文化在人文素养教育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