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一探究”模式在高三复习课中的运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高三复习课不容乐观的现状,提出在教学中实施“活动一探究”教学模式,并以这种教学模式对任教的两个毕业班进行了前测和后测,验证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对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实现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活动一探究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02-02
  一、目前高三复习现状不容乐观
  学校规定同行老师间要互相听课,但从听的“平常课”来看,传统的复习课仍占重要地位,主要表现为:(1)压缩重复式:与新授课相比,教师语速快了,板书少了,所讲的知识点多了,整堂课教师把压缩后的知识一股脑地压入学生的大脑,不管学生是否会消化不良。(2)以点代面式:教师把要复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通过提问来复习,一个学生答对了就代表全班学生都会了。这种复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少数人,即大多数人是处于旁听的地位。(3)题海自流式:教师给学生订了、编了并印了大量资料,学生课下做题,教师课上对答案,把学生抛入“汪洋题海”,任凭挣扎自流,活着是命大,淹死是正常的。
  反思自己历年的高三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和相应的课件,很汗颜的发现:我认为不错的课件和教学模式居然大多是第二类并结合了第三类。因此今年在再次任教高三毕业班时,我在第一轮复习时做了新的尝试,即将“活动一探究"模式用在第一轮复习课中,通过对接任班级进行前测和后测,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初步验证这种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二、“活动一探究”模式的相关元素
  1.“活动一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与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互动,生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这两种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学。构建这一模式的目标就是要解决学习者怎样学习这一问题,这一模式下的地理教学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让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下参与讨论、交流、阅读、实验、练习、角色扮演、调查研究等活动,自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交流、思维、阅读、实验、合作等能力,进而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的方式拓展知识视野,批判性地分析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2.“活动一探究"教学模式的活动要素与教学程序
  皮亚杰认为,知识在建构过程中除了有主体和客体外,还应有活动的中介(主体一活动一客体),基于此,“活动一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可以表达为:
  三、实施“活动一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策略
  1.让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
  顾冷沅在情意原理指出:“主体的中枢活动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识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以及学生活动中的矛盾因素,把学生置于矛盾氛围,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需要,从面激起认知冲突。”例如,西亚在学生们的心目中属于较为干旱的区域,我在复习西亚时,则以迪拜为案例向学生展示了下列材料:刚踏下飞机,一整片的绿就劈头盖脑的向你涌来,到处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城市的天空格外的蔚蓝和清澈,朵朵白云都可以看得格外的清晰……西亚怎么会“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呢?这与学生的已有的认知出现了矛盾,学生的注意力被迅速吸引,兴趣迅猛高涨,思维开始活跃,学生间的交流变得迫切,彼此争论得很激烈,最终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中探讨出结论。
  2.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况,旨在要贴切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选用真实的事例,碰撞在学生的知识的空白处,从而来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和鼓舞他们的探索欲望。例如在复习“洋流”时,我向学生提供了“一封羊皮信"的故事:l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三艘远洋船只,带着西班牙国王给中国皇帝的信件,横渡大西洋,准备前来中国。但哥伦布发现的却是美洲新大陆。当他返回欧洲时,担心那些船只回不到欧洲。于是,他灵机一动把装有地图、信件的瓶子掷进大西洋,希望有人能拾得,再把消息传递出去。1858年,一位船长在直布罗陀海峡拾到当年哥伦布掷下的漂流瓶。为什么哥伦布带给中国皇帝的信会在358年后的直布罗陀海峡被发现?这样带着疑问来学生,当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所学内容之间出现空缺时,他就处于问题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呈现可激发学生在认知结构中搜寻可填补空缺的知识经验,这样既能达到检测知识的目的,又能训练学生运用知识。
  3.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在地理课堂上,应该是师生合作交流、互相沟通、共同探索、共同实践思考的课堂。教师只有营造出宽松宜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平等、尊重、关爱和支持,才能充分发挥主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开思路,勇于思考,敞开心理,敢于发表意见,真正成为主动、自信的参与者。例如在复习内蒙古高原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丽图片,播放动听的草原歌曲《套马杆》让学生来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随后鼓励学生提出想要学习的内容,根据学生们反馈的信息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在这之间,学生还可以随时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探讨。而老师则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理解、肯定、鼓励,事实证明,这样做给了学生无形的力量,增加学生对困难的挑战信心,课堂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4.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这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总原则,“活动一探究”教学模式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这一模式倾向于让学生将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高中地理学习应该定位为一种问题解决活动而不是接受知识的活动,上一点中我的做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四、“活动一探究”模式在课堂上的运用
  高三第一轮复习是让学生深化已掌握的知识,自主形成完整的正确的认知结构并能有序地从脑袋里调度。要达到复习这一功能,根据“活动一探究”教学模式,复习的教学程序可简述为如下循环结构:
  1.生成知识结构图
  知识结构图是指把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制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图示,它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知识网络图。它的好处是把众多的知识点以思维线索加以串联,点成线,线成面,结成网,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活动一探究”模式中的知识结构图是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的,方法是首先根据教材(必修、选修)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后用适当的形式表示出来。其表达形式主要有概括式、表格式、链锁式等。学生编写知识结构图不仅仅是再现旧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把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对学习过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对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复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时,教师课前布置内容如下:  (1)写出本节课你认为的核心知识。  (2)试着建立这些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请结合提出的核心知识,设计问题,让其它同学解答。从学生完成情况来看,最低层次是把课本内容摘抄了一下。完成较好的是不仅突出了重点知识,还尝试用框图把知识点联串起来。让人惊奇的还是所有学生都会编一些题目让同学回答。
  2.形成焦点问题
  学生形成的知识结构往往是一个人的思考结果,形成知识结构的过程是一种自主学习过程。期间产生的问题若在课堂上集体交流讨论,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及认知风格,因此对同一知识可以产生多种理解,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争论、取长补短,进行合作学习,从而对知识产生更全面的认识,充分理解知识间的关联。从课堂上的争论气氛中就可以知道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这就是焦点问题,一般焦点问题大多集中在核心概念和核心知识,而核心概念和知识也是联系结构图的中心纽带。如在上述复习课中,我根据学生反馈把焦点定向为风的影响上,如风对工业布局的影响,风对洋流的影响等,这样学生的讨论活动科有了一个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向。
  3.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根据上述我们确定的方向,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分组,把有相同喜好的学生分在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交流学生的讨论结果,分析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小结。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在课后进一步修缮知识网络图。
  4.测验与反馈
  测验练习要与学生辨析的内容有关,是辨析的应用和深化,要站在整体一单元、章、篇、全册乃至整个高中体系的高度,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创造性,要强调题目的发散性。
  让学生在练习中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加以应用和巩固。测验练习的另一目的是反馈。通过学生独立完成测验练习,学生和教师都可以获得关于学生学习状况的一些信息,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补救。
  五、“活动——探究”模式实践效果分析与收获
  为了验证运用“活动一探究"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及时了解运用“活动一探究"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效果,本人在自己任教的两个毕业班作了前测和后测。前测是指在不加任何干预情况下对被试的原始水平进行的测试,其目的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照和依据。任何一个教师不能仅凭先前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设计,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通过前测可以获得所抽取样本的最初水平或心理特征,能为教师提供第一手资料,并对针下药,再与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处理的效应。
  问卷调查在本人刚接班时和实施二个多月后进行,并进行有效答卷的统计与分析。两个班共l 02人,有效卷1 01份(统计结果表略)。对比前测和后测的数据,并结合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情况来看,得到如下启示:
  1.“活动一探究”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能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2.  “活动一探究”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完成学案,形成问题;课上主动提问和讨论;课后及时完成专题作业等。
  3.“活动一探究"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感受到知识建构的过程,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体会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增强学习的意志,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六、“活动——探究”模式实践后的反思
  本人在实践中有其成功的一面,但也感受到不少压力和困难,尤其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感触颇多。第一,教材中有些活动很难完成。第二,教材中很多问题呈现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的,答案也是开放性的。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有困难。第三,教师好不容易改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了,也好不容易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在课堂上动起来了,也热闹起来了,但学习成绩往往是下降了。第四,如果教师在复习教学过程中因学生的问题随意拓宽了,那么就存在教学进度跟不上了。第五,“活动一探究”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花费过多的精力在感兴趣的问题上必将影响其他科目的成绩,这无疑又是一个会引起矛盾的问题。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地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变革是一场持久战,我将不断进行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雷永生等著,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人民出版社,19 8 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顾冷沅主编,教学实验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靳玉乐,探究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黄湘武,皮亚杰理论在科学教育上的应用研究,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移植与应用,1993.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分析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倡导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等对策促进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 本科教育 问题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