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点出击
11月8日晚,随着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的最后一个音符划过长空,历时12天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青岛)圆满落幕。在当晚举行的颁奖仪式暨音乐会上,来自英国、奥地利、韩国、俄罗斯、美国、中国等八个国家的10位评委身着亮丽的唐装登上青岛人民会堂的舞台,在评委会主席、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的主持下,悬念逐一揭晓。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陈怡拔得头筹,俄罗斯选手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奇·巴拉诺夫、德国选手弗瑞德莱克·斯达克勒夫分获二三名。中国选手杨晓宇获得中国作品优秀演奏奖。
中国传统作品受青睐
本次比赛共有来自俄罗斯、德国、挪威、中国、韩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47名选手获得比赛资格。比赛分三轮进行,前两轮为淘汰赛。首轮在规定范围内演奏无伴奏作品三首;第二轮为钢琴伴奏;第三轮则由青年指挥家李心草执棒青岛交响乐团进行协奏。
在第二轮中,由于要求选手必须演奏一首本国作品,国外选手多选择现代作品,而中国选手则倾向于传统作品。《丰收渔歌》《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金色的炉台》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反复萦绕耳边。对此,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这些“80后”、“90后”的国内选手钟情“经典”的原因在于本土现代作品匮乏的同时,精品更加稀缺。“现代作品旋律优美的少,风格太现代的又不敢冒险参赛。”一位选手告诉记者。对此,评委俞丽拿承认本土现代作品匮乏的同时鼓励选手们要勇于尝试新作品。
低票价推动普及
本届赛事三轮比赛均对观众开放,观摩票价30元至100元不等。记者在比赛现场看到,除了当地观众外,慕名而来的外地观众也不在少数。多场比赛均出现一票难求的景象。
浙江丽水的业余小提琴教师李国华每场比赛都带着摄像机、照相机、笔记本,细心纪录。他告诉记者:“这样的观摩机会很难得,各国精英云集,对基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每当有这样的比赛,我们邻近地区的几位老师都会一同前往”。新疆、甘肃、陕西等地都有大批老师集体前来观摩。记者在现场发现,很多小学生放学后直接来观摩晚上的比赛,其中有许多并没有学琴经历。有家长告诉记者,三年一次的盛会,机会难得,希望借此机会让孩子得到一种熏陶和享受。赛场中的观众既有专业老师、学生,也有音乐爱好者。经过12天的比赛,许多选手与现场观众也建立了友谊。
对于观摩票的低票价设置,主办方负责人董青告诉记者:低票价的首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比赛带动小提琴的普及,让观众从欣赏入门,近距离感受这样乐器的美妙。同时,也希望观众通过观摩为日后完善赛事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
落选选手受关注
两轮淘汰赛过后,11月4日,在公布进入决赛选手名单的同时,主办方还为落选选手举办了一场公益音乐会。虽然未能全部进入决赛,但这些国内外选手仍赢得了岛城爱乐人的热捧。
“即使他们未能进入决赛,但水平仍然很高”、“这一赛事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参与的,能来参赛就证明了他们的实力”……公益音乐会开演前,随便问一下候场的观众,都会得到如上的回答。在这场名为“激情飞扬”的公益演出中,参加演出的选手全部为外籍选手,经评委会推选,分别是朱丽亚音乐学院的摩尔多瓦选手德兹尤宾斯基·亚历山大、纽约州立大学的加拿大选手周人伟以及韩国国家艺术大学的韩国选手沈雅萝。选手也表示:把音乐献给青岛的热心乐迷,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重比赛更重发展
随着比赛竞争的日益激励,进入决赛的六位选手成为关注的焦点。比赛结果揭晓后,记者采访了本次比赛的指挥李心草。谈到对六位选手的印象,李指挥首先肯定了他们的才华,“乐队合作经验丰富,第三轮的协奏曲作品准备的很充分”。由于自身有许多参加大赛的经历,李心草也将自己的一些参赛经验拿出来与选手分享。“能闯进决赛的选手势必都很优秀,但比赛没有重复、不讲情面,看中的就是你此时此刻的发挥,因此,稳定——是独奏家必备的素养。选手在追求名次的同时,更应该懂得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优点。于观众、于评委,都应该展示自己的最强项,在比赛中寻找自己未来的发展机会”。
对此,评委会主席林耀基也提醒家长不要过早的强迫孩子学琴,更不要强迫孩子成为名家。“参赛,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即便得了第一,以后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5年首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在青岛成功举办后,该项赛事正式落户青岛,与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厦门)、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宁波)并称为中国三大国际音乐赛事。对于这样一个年轻的赛事,评委们更是献计献策。日本的川崎雅夫此次是第一次来中国担当评委,对于一项赛事,他认为维护是最重要的。奥地利的迈克·富里申施拉格则建议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加入世界音乐国际比赛联盟,进一步提升国际知名度。据悉,主办方已提交申请,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有望在下届被该联盟收录在内。
■任锡海/摄
11月8日晚,随着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的最后一个音符划过长空,历时12天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青岛)圆满落幕。在当晚举行的颁奖仪式暨音乐会上,来自英国、奥地利、韩国、俄罗斯、美国、中国等八个国家的10位评委身着亮丽的唐装登上青岛人民会堂的舞台,在评委会主席、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的主持下,悬念逐一揭晓。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陈怡拔得头筹,俄罗斯选手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奇·巴拉诺夫、德国选手弗瑞德莱克·斯达克勒夫分获二三名。中国选手杨晓宇获得中国作品优秀演奏奖。
中国传统作品受青睐
本次比赛共有来自俄罗斯、德国、挪威、中国、韩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47名选手获得比赛资格。比赛分三轮进行,前两轮为淘汰赛。首轮在规定范围内演奏无伴奏作品三首;第二轮为钢琴伴奏;第三轮则由青年指挥家李心草执棒青岛交响乐团进行协奏。
在第二轮中,由于要求选手必须演奏一首本国作品,国外选手多选择现代作品,而中国选手则倾向于传统作品。《丰收渔歌》《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金色的炉台》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反复萦绕耳边。对此,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这些“80后”、“90后”的国内选手钟情“经典”的原因在于本土现代作品匮乏的同时,精品更加稀缺。“现代作品旋律优美的少,风格太现代的又不敢冒险参赛。”一位选手告诉记者。对此,评委俞丽拿承认本土现代作品匮乏的同时鼓励选手们要勇于尝试新作品。
低票价推动普及
本届赛事三轮比赛均对观众开放,观摩票价30元至100元不等。记者在比赛现场看到,除了当地观众外,慕名而来的外地观众也不在少数。多场比赛均出现一票难求的景象。
浙江丽水的业余小提琴教师李国华每场比赛都带着摄像机、照相机、笔记本,细心纪录。他告诉记者:“这样的观摩机会很难得,各国精英云集,对基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每当有这样的比赛,我们邻近地区的几位老师都会一同前往”。新疆、甘肃、陕西等地都有大批老师集体前来观摩。记者在现场发现,很多小学生放学后直接来观摩晚上的比赛,其中有许多并没有学琴经历。有家长告诉记者,三年一次的盛会,机会难得,希望借此机会让孩子得到一种熏陶和享受。赛场中的观众既有专业老师、学生,也有音乐爱好者。经过12天的比赛,许多选手与现场观众也建立了友谊。
对于观摩票的低票价设置,主办方负责人董青告诉记者:低票价的首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比赛带动小提琴的普及,让观众从欣赏入门,近距离感受这样乐器的美妙。同时,也希望观众通过观摩为日后完善赛事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
落选选手受关注
两轮淘汰赛过后,11月4日,在公布进入决赛选手名单的同时,主办方还为落选选手举办了一场公益音乐会。虽然未能全部进入决赛,但这些国内外选手仍赢得了岛城爱乐人的热捧。
“即使他们未能进入决赛,但水平仍然很高”、“这一赛事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参与的,能来参赛就证明了他们的实力”……公益音乐会开演前,随便问一下候场的观众,都会得到如上的回答。在这场名为“激情飞扬”的公益演出中,参加演出的选手全部为外籍选手,经评委会推选,分别是朱丽亚音乐学院的摩尔多瓦选手德兹尤宾斯基·亚历山大、纽约州立大学的加拿大选手周人伟以及韩国国家艺术大学的韩国选手沈雅萝。选手也表示:把音乐献给青岛的热心乐迷,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重比赛更重发展
随着比赛竞争的日益激励,进入决赛的六位选手成为关注的焦点。比赛结果揭晓后,记者采访了本次比赛的指挥李心草。谈到对六位选手的印象,李指挥首先肯定了他们的才华,“乐队合作经验丰富,第三轮的协奏曲作品准备的很充分”。由于自身有许多参加大赛的经历,李心草也将自己的一些参赛经验拿出来与选手分享。“能闯进决赛的选手势必都很优秀,但比赛没有重复、不讲情面,看中的就是你此时此刻的发挥,因此,稳定——是独奏家必备的素养。选手在追求名次的同时,更应该懂得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优点。于观众、于评委,都应该展示自己的最强项,在比赛中寻找自己未来的发展机会”。
对此,评委会主席林耀基也提醒家长不要过早的强迫孩子学琴,更不要强迫孩子成为名家。“参赛,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即便得了第一,以后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5年首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在青岛成功举办后,该项赛事正式落户青岛,与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厦门)、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宁波)并称为中国三大国际音乐赛事。对于这样一个年轻的赛事,评委们更是献计献策。日本的川崎雅夫此次是第一次来中国担当评委,对于一项赛事,他认为维护是最重要的。奥地利的迈克·富里申施拉格则建议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加入世界音乐国际比赛联盟,进一步提升国际知名度。据悉,主办方已提交申请,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有望在下届被该联盟收录在内。
■任锡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