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之“四激”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b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使自己的授课产生吸引力,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要使学生思维活跃,灵感火花不时闪现。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四激”。
  
  一、激情
  
  “激情”即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任何一篇文章都寓含着作者的情感,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较少,对有些文本中作者的情感未必能深透把握,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善于设置情境、营造情场,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文本的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并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激情”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老师巧妙的课堂导入、老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课文朗读、讲故事等方式都能对学生学习语文起到“激情”作用。
  
  二、激趣
  
  “激趣”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学家孔子的经验之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是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教育警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这是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的著名论断。从古到今教育学家们无不重视兴趣对学习的迁移作用,因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学生的兴趣,学会投学生之所好,并结合文本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在讨论中多鼓励、多表扬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高中语文教材《闺塾》中陈最良老先生的课堂教学之所以乱糟糟、闹哄哄的,就在于陈老师不懂得激学生之“趣”。他上课的课题是《诗经》中的《关雎》篇,这是一首爱情诗,是学生想听的话题,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而陈老师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不知投学生之所好,学生自然也就没有兴趣听,课堂教学无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激智
  
  “激智”即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智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具体文本老师要善于、精于设计问题,尤其是要设计一些有争议、有深度、多角度理解、带有探究性的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中,老师要善于适时地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巧妙点拨、引导,必要时可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才智得以最大限度地彰显,从而激发他们的智慧,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使学生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四、激理
  
  “激理”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理性思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就文解文,仅停留在感性理解上,要在讲析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引伸,引导学生作深层次地理性思考,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反思;让学生从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学到生活的哲理,提高人生的境界。如学习史铁生的《我的地坛》,要引导学生对生与死思考,使学生知道当面对人生中突出其来的不幸时,该如何走出自己生命的“沼泽地”;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实践的重要性,明白凡事不可臆断有无,从而进一步指导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学习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想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做到“四激”,就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底蕴,提高自己的教法,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同时课堂语言要做到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富有教育性;言之有物,真实可信,富有针对性;言之成理,充满哲思,富有启发性;用词恰当,观点鲜明,富有准确性;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富有逻辑性;简洁明了,一语中的,富有精炼性;形象生动,妙语连珠,富有艺术性;言之有新,引人入胜,富有时代性。
  (作者单位:江苏丰县民族中学)
其他文献
[课标要求]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包括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冒号、引号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备考指要]    (一)考查方式:  1 选出几组句子中误用或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一项。2 根据表达的需要,为一段话中隐去标点符号的地方添加正确的标点符号
自1991年4月起我们应用带颞浅动脉蒂颅骨外板移植修复面部凹陷畸形7例获满意效果,此皮瓣具有接近受区骨质并近似面骨、术后骨质吸收少、供区隐蔽、术后疼痛轻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