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主要探讨了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职业素养教育应包含的若干重要内容,并对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离不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完成这一使命,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升级换代,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事业的进程。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就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匠人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具有很高的职业素养,二是学生具有很强的技术技能。然而,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少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者,对“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育人要求,在理解上存在偏差,更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未能深刻认识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巨大作用,不利于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影响了育人效果。本文主要从突出职业素养教育的角度,探讨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1.职业素养教育
1.1职业素养的内涵
“被称为世界‘职业素养鼻祖’的San Francisco 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一书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对现代企业来讲,职业素养就是员工在从事专业工作的过程中尽心尽力地追求自身目标与团队目标而需要的素质与能力。”[1]此外,对职业素养内涵的理解尚有多种。本文所研究的职业素养主要是指學生未来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学习能力等。
1.2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在管理学中,‘冰山理论’指人的能力或素质分为可见部分和不可见部分。可见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知识多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或者专业考试来验证。不可见部分是人的潜在的能力和素质,它们构成人的素质中的大部分,主要是一个人的潜在的能力。如同冰山有7/8存在于水底一样,正是这7/8的隐性素质部分支撑了一个人的显性素质部分,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人的发展。”[2] “冰山理论”充分说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职业素养是隐性的,如同潜在水底的冰山的7/8的部分,从根本上影响学生未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两大特征:高素质、高技能。高技能主要通过对学生开展专业技能,特别是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从而让学生获取未来就业岗位所需技能。这对学生的初次就业十分重要,而当前社会知识、技术更新速度之快已经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学生要适应就业岗位、未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就应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追求卓越的职业意识等,而这些素质是隐性的,这正是职业素养教育关注的重点。由此可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通过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具备高素质,进而让学生具备持久的就业竞争力。
2.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应包含的若干重要内容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关键是要确定好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从而为有效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提供载体。在这里,我们将职业素养教育从内容上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通识性职业素养教育,该部分内容适用于各个专业学生。另一类是专业性职业素养教育,是体现专业特点或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关联的内容,如针对会计专业进行的诚信观念、保密意识方面的教育。以下内容主要侧重于通识性职业素养教育。
2.1职业道德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仍处于变革发展的转型期,经济成分与经济利益多元化,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观产生巨大冲击和干扰。高职院校在此社会背景下,既要参考职业道德教育的一般性要求,又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应偏重职业道德能力的培养,包括职业道德认识的理解能力、职业道德价值选择能力、职业道德评价能力、职业道德迁移能力、解决道德冲突的能力等的培养;教给学生价值澄清的技巧,提升分析、处理道德困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遇到职场道德困境或价值观问题时,不仅仅知道应该参照什么样的标准行动,更应该明白要结合实际情况行动。” [3]
2.2工匠精神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诸多领域提供的产品品质不高,不能满足国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下,我国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也折射了生产领域匠人精神的匮乏。缺乏工匠精神,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难以完成,中国也难以由制造业大国蜕变为制造业强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就是要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育具有匠人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包含的重要要义就是立足岗位,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持续改进,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与产业的升级换代、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要求深度吻合。高职教育的实践者要准确理解把握匠人精神内涵,将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
2.3劳动观念教育
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笔者认为在我国教育领域,对劳动教育、劳动观念的培养重视程度还是不够。时下,仍有不少人认为接受教育、上大学一个重要动因便是脱离体力劳动,在此对这种观点我们不去评判对错,但这折射出当前一些社会成员对劳动的态度和观念问题。近年来高职学生因为劳动观念缺失、劳动意识薄弱而造成实习实训、就业失败的现象时有发生,凸显了开展劳动观念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生劳动观念缺失的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重视。教育届有义务、有责任承担劳动观念的培养教育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对于劳动观念的培养应投入更多的精力。 2.4行业、企业文化教育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的教育,跨越了企业和学校的疆域,跨越了工作和学习的界限,即跨越了职业和教育各自原有的范畴。”[4]跨越了教育场、企业场的职业教育,理应将行业企业文化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高职院校应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文化育人的功能是深沉的、持久的。行业、企业文化对于提升高职学生在未来职场竞争力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有助于学生增强团队意识、快速融入职场,加快从学生角色转换至职场角色的进程。
3.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若干建议
与学生技能训练相比,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教育投入资源少,开展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不足。职业素养教育效果难以测量评价,短期内难以见效,容易造成“劳而无功”的误判。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更多的是在学生未来的职场中彰显。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对职业素养教育给予足够重视,开展切实有效的职业素养教育。以下是对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一些建议。
3.1职业素养教育成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当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践中,确实存在强技能训练轻素质养成,重才轻德的倾向。构建系统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必需做好的頂层设计。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职业素养教育的有益实践,但主要是阶段性的安排一些课程,尚未形成体系,也没有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有效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构建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应包括职业素养的目标定位、实施方案以及方式方法等。在构建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时,有以下两点需予以说明,一是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仍然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去构建;二是应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和要求,如会计专业要关注诚信意识、保密意识教育,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要重视对学生精益求精、严谨精神方面的教育等。
3.2建设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
有一支能够有效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做好该工作的根本保障。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要承担着,教师对职业素养的理解认知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故而在队伍组建起始阶段,就要注意选拔那些对职业素养认知深刻,体验丰富的教师。师资队伍在组成类别上可以是“专兼结合”的,在教师来源上既应有来自学校内部的,还应有来自行业协会、企业生产实践的,特别是多年从事企业人力资源领域的实践者,他们对职业素养教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在教师教法上应避免单一的课堂讲授式,应采取案例式、结构化讨论、情景模拟、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另外,高职院校还可组建职业素养教育教研室等诸如此类的教研机构,通过团队学习、集体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以更有效的开展职业素养教育。
3.3通过体验式的素质拓展训练开展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教育是塑造人的内在涵养、提升学生素质的教育。这种教育仅仅通过课堂讲授理论、道理难以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良好的职业素养体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体验式的学习,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沟通、理解、包容,感受团队力量,增强团队意识,在讨论、评价中分享观点并习得相关的职业素养,形成职业价值观。当下,诸多管理咨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机构为各类企业提供的公司员工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对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开展培训的公司通过提供系列团队合作项目,比如“信任被摔”、“穿越电网”、“共赴前程”等,对公司员工提升综合素养大有裨益。高职院校无论在人员配备、场地设施等方面均有条件开展此类拓展训练项目。当然,高职院校探索以素质拓展训练的方式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时,也未必完全参照企业方式,可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优势,对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开展教学化的处理,融入相应的知识、理论,让其富有更深的教育内涵。
参考文献:
[1]宋继东,宋晓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22):115-117.
[2]刘辉.中国干部培训新解[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3]张洁琼.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5):97-100.
[4]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 徐 州 建 筑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2010,10(1):1-6.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离不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完成这一使命,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升级换代,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事业的进程。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就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匠人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具有很高的职业素养,二是学生具有很强的技术技能。然而,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少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者,对“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育人要求,在理解上存在偏差,更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未能深刻认识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巨大作用,不利于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影响了育人效果。本文主要从突出职业素养教育的角度,探讨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1.职业素养教育
1.1职业素养的内涵
“被称为世界‘职业素养鼻祖’的San Francisco 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一书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对现代企业来讲,职业素养就是员工在从事专业工作的过程中尽心尽力地追求自身目标与团队目标而需要的素质与能力。”[1]此外,对职业素养内涵的理解尚有多种。本文所研究的职业素养主要是指學生未来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学习能力等。
1.2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在管理学中,‘冰山理论’指人的能力或素质分为可见部分和不可见部分。可见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知识多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或者专业考试来验证。不可见部分是人的潜在的能力和素质,它们构成人的素质中的大部分,主要是一个人的潜在的能力。如同冰山有7/8存在于水底一样,正是这7/8的隐性素质部分支撑了一个人的显性素质部分,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人的发展。”[2] “冰山理论”充分说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职业素养是隐性的,如同潜在水底的冰山的7/8的部分,从根本上影响学生未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两大特征:高素质、高技能。高技能主要通过对学生开展专业技能,特别是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从而让学生获取未来就业岗位所需技能。这对学生的初次就业十分重要,而当前社会知识、技术更新速度之快已经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学生要适应就业岗位、未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就应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追求卓越的职业意识等,而这些素质是隐性的,这正是职业素养教育关注的重点。由此可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通过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具备高素质,进而让学生具备持久的就业竞争力。
2.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应包含的若干重要内容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关键是要确定好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从而为有效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提供载体。在这里,我们将职业素养教育从内容上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通识性职业素养教育,该部分内容适用于各个专业学生。另一类是专业性职业素养教育,是体现专业特点或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关联的内容,如针对会计专业进行的诚信观念、保密意识方面的教育。以下内容主要侧重于通识性职业素养教育。
2.1职业道德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仍处于变革发展的转型期,经济成分与经济利益多元化,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观产生巨大冲击和干扰。高职院校在此社会背景下,既要参考职业道德教育的一般性要求,又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应偏重职业道德能力的培养,包括职业道德认识的理解能力、职业道德价值选择能力、职业道德评价能力、职业道德迁移能力、解决道德冲突的能力等的培养;教给学生价值澄清的技巧,提升分析、处理道德困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遇到职场道德困境或价值观问题时,不仅仅知道应该参照什么样的标准行动,更应该明白要结合实际情况行动。” [3]
2.2工匠精神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诸多领域提供的产品品质不高,不能满足国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下,我国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也折射了生产领域匠人精神的匮乏。缺乏工匠精神,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难以完成,中国也难以由制造业大国蜕变为制造业强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就是要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育具有匠人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包含的重要要义就是立足岗位,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持续改进,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与产业的升级换代、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要求深度吻合。高职教育的实践者要准确理解把握匠人精神内涵,将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
2.3劳动观念教育
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笔者认为在我国教育领域,对劳动教育、劳动观念的培养重视程度还是不够。时下,仍有不少人认为接受教育、上大学一个重要动因便是脱离体力劳动,在此对这种观点我们不去评判对错,但这折射出当前一些社会成员对劳动的态度和观念问题。近年来高职学生因为劳动观念缺失、劳动意识薄弱而造成实习实训、就业失败的现象时有发生,凸显了开展劳动观念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生劳动观念缺失的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重视。教育届有义务、有责任承担劳动观念的培养教育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对于劳动观念的培养应投入更多的精力。 2.4行业、企业文化教育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的教育,跨越了企业和学校的疆域,跨越了工作和学习的界限,即跨越了职业和教育各自原有的范畴。”[4]跨越了教育场、企业场的职业教育,理应将行业企业文化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高职院校应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文化育人的功能是深沉的、持久的。行业、企业文化对于提升高职学生在未来职场竞争力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有助于学生增强团队意识、快速融入职场,加快从学生角色转换至职场角色的进程。
3.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若干建议
与学生技能训练相比,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教育投入资源少,开展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不足。职业素养教育效果难以测量评价,短期内难以见效,容易造成“劳而无功”的误判。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更多的是在学生未来的职场中彰显。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对职业素养教育给予足够重视,开展切实有效的职业素养教育。以下是对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一些建议。
3.1职业素养教育成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当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践中,确实存在强技能训练轻素质养成,重才轻德的倾向。构建系统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必需做好的頂层设计。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职业素养教育的有益实践,但主要是阶段性的安排一些课程,尚未形成体系,也没有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有效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构建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应包括职业素养的目标定位、实施方案以及方式方法等。在构建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时,有以下两点需予以说明,一是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仍然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去构建;二是应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和要求,如会计专业要关注诚信意识、保密意识教育,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要重视对学生精益求精、严谨精神方面的教育等。
3.2建设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
有一支能够有效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做好该工作的根本保障。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要承担着,教师对职业素养的理解认知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故而在队伍组建起始阶段,就要注意选拔那些对职业素养认知深刻,体验丰富的教师。师资队伍在组成类别上可以是“专兼结合”的,在教师来源上既应有来自学校内部的,还应有来自行业协会、企业生产实践的,特别是多年从事企业人力资源领域的实践者,他们对职业素养教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在教师教法上应避免单一的课堂讲授式,应采取案例式、结构化讨论、情景模拟、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另外,高职院校还可组建职业素养教育教研室等诸如此类的教研机构,通过团队学习、集体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以更有效的开展职业素养教育。
3.3通过体验式的素质拓展训练开展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教育是塑造人的内在涵养、提升学生素质的教育。这种教育仅仅通过课堂讲授理论、道理难以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良好的职业素养体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体验式的学习,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沟通、理解、包容,感受团队力量,增强团队意识,在讨论、评价中分享观点并习得相关的职业素养,形成职业价值观。当下,诸多管理咨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机构为各类企业提供的公司员工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对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开展培训的公司通过提供系列团队合作项目,比如“信任被摔”、“穿越电网”、“共赴前程”等,对公司员工提升综合素养大有裨益。高职院校无论在人员配备、场地设施等方面均有条件开展此类拓展训练项目。当然,高职院校探索以素质拓展训练的方式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时,也未必完全参照企业方式,可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优势,对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开展教学化的处理,融入相应的知识、理论,让其富有更深的教育内涵。
参考文献:
[1]宋继东,宋晓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22):115-117.
[2]刘辉.中国干部培训新解[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3]张洁琼.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5):97-100.
[4]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 徐 州 建 筑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2010,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