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上,我收拾书包,妈妈说:“你墙上的那张纸都发黄了,为什么不撕下来?”我一抬头,看见的是初三时的课程表。
记得刚进初三,班主任就说:“要记住,你们现在是毕业班了。”大家都明白,其实是要记住现在应该比以前加倍地用功。
可我却在变坏,不寫作业,上课时看小说或者发呆,彻底地放弃了考不及格的物理,心安理得地接受倒数的名次。而现在,我每天要记大量的笔记,去听难以听懂的物理课。
可能惟一能容忍我的就是语文老师了,她会偏心地给我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作文打可笑的分数,会在我模仿村上春树的句子上打红圈圈,纵容我的沾沾自喜。
当然这一切使我更加喜欢她,喜欢那个不修边幅的老师,喜欢那个被男生在作文中形容成“男人头”的张老师。
还记得语文课,讲复习题,自是枯燥繁复。张老师说:“咦,怎么都睡着了?我又叫嚣于无人的荒野了。算了。”她极豪爽地一挥手:“我们来做个游戏。”
“哗!”全班一阵没底气的欢呼,有些不相信。张老师拈了一根粉笔笑:“看,一会儿,我把它抛起来的时候,你们可以尽情笑,大笑,但等它落地,谁笑了,我罚谁唱歌。”大家一脸配合,盯着粉笔正襟危坐,张老师得意地微笑了一下,把粉笔放了回去,一脸阴谋得逞后的满足。“好,这气氛很好,我们接着来。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哦,我忘记说了,张老师最喜欢的作家是鲁迅。《红楼梦》里最偏爱鸳鸯。特别喜欢红色的玫瑰花。
十月,是校运会。班上谁也不愿去走方阵,班主任只好以入团作要挟。
有一个细节让我过目不忘。一个男孩子很讨厌他的同桌,两个人几乎天天对骂,可同桌出现在跑道上的时候,他是跳到凳子上喊加油喊得最响的一个。
后来,天气冷了,校园里全换成了菊花,银杏抓住了秋天的发丝,拴在树干上,黄叶子漫天飞舞,夕阳好似胭脂,黄昏的天空铅华浸染。
放学晚的时候,我就与小鹿一起停下来,看一看这样的风景,我们手挽着手,沉默着,外面满路霓虹,校园里是风景的桃园,而心中的桃园有时就是在看风景中找到的。
再后来,出了点事,南师附中(这个城市数一数二的好学校)高一的一名学生不堪压力,跳楼自杀。紧接着金陵中学长跑又跑死了一个学生,各个学校进入了恐慌的状态,如同9·11过后的美国。
老师们在办公室里聊天说:“一中,不会有学生跳楼的。”“就是,就是,我们学生脸皮太厚。”就像是家长在骂不争气的孩子。
但是学校还是把冬季长跑改为了元旦联欢。
时间是2003年12月31日。
张老师义愤填膺地说:“没有人请我去,你们有的玩便忘了我。”我立刻讨好:“张老师,我们请你去。”张老师说:“你一个人信口胡诌的。”我说:“一定来啊!”“好,我来抢吃的。”
我们班在长廊的最尽头,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我感到元旦的喜气扑面而来。气球是各种颜色的,但每一个都吹得很鼓,像小孩子的脸。很多人在笑。
气氛像酿酒一样,一点一点浓起来的。
那次联欢我发现原来我那么淡漠的同学,可以笑得那么快乐,都是淡漠的孩子,可是不冷漠。
买了很多的雪喷,互相喷得艳若桃李,灿若桃花。
我看见男孩子买了瓶啤酒四处洒,看见午后阳光照耀下大家脸上掉落了一地明媚时,我在想,可能很多年以后,我每天在不同的场合,看够了那些才十八岁,却拥有三十八岁的精明的女孩,看够了她们用精心修饰的虚伪玩弄故事,我才会更清楚地知道,我初中同学,我的那些怕别人超过他而挑灯夜战,第二天用有些不好意思的声音说“我昨晚看电视”的初中同学,是那么地可爱。
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无奈,优秀的孩子,不优秀的孩子,还有大人们。
联欢后我被留下来打扫卫生,小鹿在等我,后来就开始帮忙。她是一个长发的表情淡雅的女孩子。我喜欢她的原因之一是,当好多人拿着我的作文本说“你分数好高”的时候,小鹿只是轻轻地说:“猫咪,这篇文章真的不错!”
将那些五颜六色的碎片倒进垃圾桶时,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词,昙花一现,于是我对小鹿说,元旦像烟火一样短暂,可是炫目。她点点头:“是啊!明天,一切又都正常了。”
元旦之后,班里气氛激越,男生们在教室里玩电脑打架,宣泄压力,这也是他们苦学到凌晨两点的前提,女孩子们自动退居图书馆。
我和同桌时不时找些借口去张老师办公室聊天,语文组的老师总是活得更有滋味一些。
女老师们经常是边吃着冰糖葫芦,边改本子,还聊着《雷雨》中的小细节。津津乐道一如小巷子里的女人在洗衣服的泡沫中聊家长里短。
我说:“语文老师轻松啊。”张老师立刻反驳:“谁说的,我当班主任的时候从未在十一点前睡觉,一节课四十分钟,我备课要两个小时呢。”语调依然是活泼。
张老师对谁都是一个称呼,男生、女生,包括她才三岁的女儿。
我常常看她的侧影。张老师一点也不漂亮,从不是小学生作文里的“长发,眼睛还会说话的女老师”。可是,她的潇洒,令人觉得生活真的很美好。
几个月后,学校开始谈保送的事了。一天中午,坐在我后面的一个很瘦的戴眼镜的男生被叫进了办公室,大家猜得八九不离十了。
他回来了,有人便问:“老师找你干什么?”他信口开河:“搬书啊。”“搬书?老师会叫你?你不看看你那体型?”有人讽刺。所有人都善意地哄堂大笑。
最后一个月是在填志愿和写留言录中度过的。班长把校服外套脱下来,让我们每个人签了名,结果,那件翠绿色的外套被黑笔画得百孔千疮。
朴树在《那些花儿》里唱:“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我终于明白这首歌经久不衰的原因。
我极喜欢刘莉娜《曲终人散》的最后一句:“也许曲终人散之后,离开的离开,忘记的忘记。然而旋律最好的时候,感谢上天让我们在一起。”
转眼各奔东西了。
我们各自有了不同的朋友。
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女孩,和她一起喜欢《B小调雨后》,就像和小鹿一起喜欢《YesterdayOnce MOre》一样。
生活总是一直继续着。
一如同学兔子所说:“总会有人或有事在将来改变我,只要把握住方向,一切都会好的。”
她最近打电话说:“我们好像都长大了?”
我回答:“正在。”
说来有趣,“长大”,是从小困扰我的字眼。
小时候,问妈妈很多事,她说的总是一句话:“长大再告诉你。”
我今年十六岁,妈妈说了十二年了,我还没等到长大。长大,真的是一个过程。
如奶奶说的:“人不见长,裤子见短。”
我现在已经学会了诅咒讨厌的试卷,像这个城市的人诅咒下雨天一样。一面说着,一面穿上雨衣走出门去。
我天天骑车穿过小巷回家,女人们一直唠叨这旧房子该拆迁了,这样破旧,骂自己男人没本事,住不了大房子。然后满足地系上围裙,一头扎进厨房里去了。
长大,告别回忆,像适应高考制度一样适应生活,生活本身就是种束缚,这些束缚中也可以发现快乐,幸福,以及温情。这才是动人之处。
就像妈妈每天上班穿的长筒袜,脱下来的时候像一副镣铐,把妈妈锁在板正的工作服里。
可是那样看上去,自有端庄的味道。
只不过,告别之后,青春的小鸟掉下长不回的羽毛。
(胡炜摘自《萌芽》)
记得刚进初三,班主任就说:“要记住,你们现在是毕业班了。”大家都明白,其实是要记住现在应该比以前加倍地用功。
可我却在变坏,不寫作业,上课时看小说或者发呆,彻底地放弃了考不及格的物理,心安理得地接受倒数的名次。而现在,我每天要记大量的笔记,去听难以听懂的物理课。
可能惟一能容忍我的就是语文老师了,她会偏心地给我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作文打可笑的分数,会在我模仿村上春树的句子上打红圈圈,纵容我的沾沾自喜。
当然这一切使我更加喜欢她,喜欢那个不修边幅的老师,喜欢那个被男生在作文中形容成“男人头”的张老师。
还记得语文课,讲复习题,自是枯燥繁复。张老师说:“咦,怎么都睡着了?我又叫嚣于无人的荒野了。算了。”她极豪爽地一挥手:“我们来做个游戏。”
“哗!”全班一阵没底气的欢呼,有些不相信。张老师拈了一根粉笔笑:“看,一会儿,我把它抛起来的时候,你们可以尽情笑,大笑,但等它落地,谁笑了,我罚谁唱歌。”大家一脸配合,盯着粉笔正襟危坐,张老师得意地微笑了一下,把粉笔放了回去,一脸阴谋得逞后的满足。“好,这气氛很好,我们接着来。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哦,我忘记说了,张老师最喜欢的作家是鲁迅。《红楼梦》里最偏爱鸳鸯。特别喜欢红色的玫瑰花。
十月,是校运会。班上谁也不愿去走方阵,班主任只好以入团作要挟。
有一个细节让我过目不忘。一个男孩子很讨厌他的同桌,两个人几乎天天对骂,可同桌出现在跑道上的时候,他是跳到凳子上喊加油喊得最响的一个。
后来,天气冷了,校园里全换成了菊花,银杏抓住了秋天的发丝,拴在树干上,黄叶子漫天飞舞,夕阳好似胭脂,黄昏的天空铅华浸染。
放学晚的时候,我就与小鹿一起停下来,看一看这样的风景,我们手挽着手,沉默着,外面满路霓虹,校园里是风景的桃园,而心中的桃园有时就是在看风景中找到的。
再后来,出了点事,南师附中(这个城市数一数二的好学校)高一的一名学生不堪压力,跳楼自杀。紧接着金陵中学长跑又跑死了一个学生,各个学校进入了恐慌的状态,如同9·11过后的美国。
老师们在办公室里聊天说:“一中,不会有学生跳楼的。”“就是,就是,我们学生脸皮太厚。”就像是家长在骂不争气的孩子。
但是学校还是把冬季长跑改为了元旦联欢。
时间是2003年12月31日。
张老师义愤填膺地说:“没有人请我去,你们有的玩便忘了我。”我立刻讨好:“张老师,我们请你去。”张老师说:“你一个人信口胡诌的。”我说:“一定来啊!”“好,我来抢吃的。”
我们班在长廊的最尽头,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我感到元旦的喜气扑面而来。气球是各种颜色的,但每一个都吹得很鼓,像小孩子的脸。很多人在笑。
气氛像酿酒一样,一点一点浓起来的。
那次联欢我发现原来我那么淡漠的同学,可以笑得那么快乐,都是淡漠的孩子,可是不冷漠。
买了很多的雪喷,互相喷得艳若桃李,灿若桃花。
我看见男孩子买了瓶啤酒四处洒,看见午后阳光照耀下大家脸上掉落了一地明媚时,我在想,可能很多年以后,我每天在不同的场合,看够了那些才十八岁,却拥有三十八岁的精明的女孩,看够了她们用精心修饰的虚伪玩弄故事,我才会更清楚地知道,我初中同学,我的那些怕别人超过他而挑灯夜战,第二天用有些不好意思的声音说“我昨晚看电视”的初中同学,是那么地可爱。
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无奈,优秀的孩子,不优秀的孩子,还有大人们。
联欢后我被留下来打扫卫生,小鹿在等我,后来就开始帮忙。她是一个长发的表情淡雅的女孩子。我喜欢她的原因之一是,当好多人拿着我的作文本说“你分数好高”的时候,小鹿只是轻轻地说:“猫咪,这篇文章真的不错!”
将那些五颜六色的碎片倒进垃圾桶时,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词,昙花一现,于是我对小鹿说,元旦像烟火一样短暂,可是炫目。她点点头:“是啊!明天,一切又都正常了。”
元旦之后,班里气氛激越,男生们在教室里玩电脑打架,宣泄压力,这也是他们苦学到凌晨两点的前提,女孩子们自动退居图书馆。
我和同桌时不时找些借口去张老师办公室聊天,语文组的老师总是活得更有滋味一些。
女老师们经常是边吃着冰糖葫芦,边改本子,还聊着《雷雨》中的小细节。津津乐道一如小巷子里的女人在洗衣服的泡沫中聊家长里短。
我说:“语文老师轻松啊。”张老师立刻反驳:“谁说的,我当班主任的时候从未在十一点前睡觉,一节课四十分钟,我备课要两个小时呢。”语调依然是活泼。
张老师对谁都是一个称呼,男生、女生,包括她才三岁的女儿。
我常常看她的侧影。张老师一点也不漂亮,从不是小学生作文里的“长发,眼睛还会说话的女老师”。可是,她的潇洒,令人觉得生活真的很美好。
几个月后,学校开始谈保送的事了。一天中午,坐在我后面的一个很瘦的戴眼镜的男生被叫进了办公室,大家猜得八九不离十了。
他回来了,有人便问:“老师找你干什么?”他信口开河:“搬书啊。”“搬书?老师会叫你?你不看看你那体型?”有人讽刺。所有人都善意地哄堂大笑。
最后一个月是在填志愿和写留言录中度过的。班长把校服外套脱下来,让我们每个人签了名,结果,那件翠绿色的外套被黑笔画得百孔千疮。
朴树在《那些花儿》里唱:“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我终于明白这首歌经久不衰的原因。
我极喜欢刘莉娜《曲终人散》的最后一句:“也许曲终人散之后,离开的离开,忘记的忘记。然而旋律最好的时候,感谢上天让我们在一起。”
转眼各奔东西了。
我们各自有了不同的朋友。
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女孩,和她一起喜欢《B小调雨后》,就像和小鹿一起喜欢《YesterdayOnce MOre》一样。
生活总是一直继续着。
一如同学兔子所说:“总会有人或有事在将来改变我,只要把握住方向,一切都会好的。”
她最近打电话说:“我们好像都长大了?”
我回答:“正在。”
说来有趣,“长大”,是从小困扰我的字眼。
小时候,问妈妈很多事,她说的总是一句话:“长大再告诉你。”
我今年十六岁,妈妈说了十二年了,我还没等到长大。长大,真的是一个过程。
如奶奶说的:“人不见长,裤子见短。”
我现在已经学会了诅咒讨厌的试卷,像这个城市的人诅咒下雨天一样。一面说着,一面穿上雨衣走出门去。
我天天骑车穿过小巷回家,女人们一直唠叨这旧房子该拆迁了,这样破旧,骂自己男人没本事,住不了大房子。然后满足地系上围裙,一头扎进厨房里去了。
长大,告别回忆,像适应高考制度一样适应生活,生活本身就是种束缚,这些束缚中也可以发现快乐,幸福,以及温情。这才是动人之处。
就像妈妈每天上班穿的长筒袜,脱下来的时候像一副镣铐,把妈妈锁在板正的工作服里。
可是那样看上去,自有端庄的味道。
只不过,告别之后,青春的小鸟掉下长不回的羽毛。
(胡炜摘自《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