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实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 :北方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的伟人,其实业思想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甲午战争的失败,亡国亡种的危机,促使孙中山思考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喊出“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提出发展实业的设想。《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实业思想的集中体现,包含了面向世界全面开放的思想、敢闯新路的精神、从国情出发的务实态度、关心民众疾苦的为民情怀,对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梦”重要思想是孙中山“振兴中华”理想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孙中山 实业思想 振兴中华 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李文靖,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邵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234)
  [中图分类号]K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21)06-0132-08
  在近代中国,孙中山是闻名于世的革命家、思想家。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性受到侵害,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危局,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激情迸发,他决心挽救中华民族,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提出了三民主义。孙中山关注民生,是善于宏观经济规划的专家,通过发展实业,振兴民族经济,为挽救民族危亡打下坚实的根基,这是孙中山的迫切愿望。《实业计划》集中反映了孙中山的经济建设思想,这部著作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一度乐观地以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真心期许“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孙中山致力于中国民生事业的发展,先后到全国各地去考察,钟情于实业建设。1912年10月,上海报界公会召开欢迎孙中山的大会,孙中山提出“行开放门户政策,振兴工商业”[1]499。孙中山希望近代中国走向经济现代化,并能成为“全球第一强国”。为此,孙中山把实业建设视为“兴国之要图”、“救亡之急务”,他认为,“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2] 248-249。1918年,护法战争失败后,孙中山“检讨革命失败之教训,规划未来建设之宏图”,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孙中山撰写了《实业计划》,对如何发展中国实业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对如何推进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有了系统、完整的构想,建构了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孙中山基于经济全球化潮流进行预判,重视利用外资,主张引进人才,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和超前的战略眼光”[3]。
  《实业计划》是孙中山撰写的发展中国实业的纲领性文件,他在该书中提出了中国发展实业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法。由于当时社会的形势,孙中山的实业救国设想难以实现,但是,其实业救国的思想对当今中国有启迪和借鉴作用。中国现代化建设可以借鉴历史经验,历史认知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开始兴起对孙中山实业思想方面的研究热潮,孙中山的《实业计划》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学者发现:“我们致力于实现的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的内容,其中有许多都是当年孙中山所提出过的,我们在改革开放道路上所碰到的种种困难和困惑,其中有许多都是当年孙中山所试图解决和提出了方案的。”[4]43《实业计划》集中体现了孙中山关于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设想,也是中国近代振兴实业思想的代表作。《实业计划》与当今经济建设密切联系,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也得到学术界的重新评判和估价。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实践,极大地释放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社会发展的空间,孙中山的宏伟构想在中国变成了奇迹,中国的迅速崛起大大超越了孙中山的规划。孙中山潜心著述,构想拯救中国的方略,规划发展中国的蓝图,完成了《建国方略》一书,实现了自身革命思想和实践的历史性转折,对后世影响深远。《建国方略》体现了孙中山对中国现代化蓝图的设想,成为研究孙中山实业思想的热点。以孙中山与中国近现代化、中国梦等为主题,学术界围绕《建国方略》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系统研究,海内外的学术研讨会相继主办。毛泽东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今天的历史是对昨天历史的延续、超越。孙中山实业思想对于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孙中山的“振兴中华”理想,正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先锋和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孙中山经过认真思考,撰写的《实业计划》体现了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化的规划,字里行间凝聚着他的心血,体现了他对中国现代化的远见卓识,这些关于经济建设的理论和观点,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现实启迪。
  一、面向世界全面开放的思想
  孙中山深受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亡國亡种的危机感让他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孙中山从国际大局出发,着眼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他主张从中国问题看世界形势,从世界大局看中国的发展,以双向统摄的方法论把中国与世界真正联系在一起,宣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强调以“远大之眼光,内则考出中国数千年之积弊,外则察西洋各国之兴旺盛衰及其理由,以图挽救之方”[5]330。他的观点与时俱进,符合世界发展的整体趋势。孙中山对历史发展趋势洞察深刻,对现实的认知真实透彻,把握了“世界潮流”的大趋势,摒弃因循守旧,尽量从世界发展的总格局中考察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探索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思考中国未来的出路,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实际方案。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强调对外开放,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思考中国的工业发展的未来与民族振兴的道路,他说:“然则中国富源之发展,已成为今日世界人类之至大问题,不独为中国之利害而已也。”在孙中山看来,中国的工业发展离不开世界,而世界也需要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冷静地认识到,中国的工业发展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要想缩小差距就必须借鉴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以及其他资源。孙中山认为:“欧美二洲之工业发达,早于中国百年,今欲于甚短时期内追及之,须用其资本、用其机器。若外国资本不可得,至少亦须用其专门家、发明家,以为吾国制造机器。”[6]239有论者认为,“以孙中山独特的人生经历,他可能是中国近代最具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的伟人”[3]。   在20世纪初期,孙中山考察世界局势,大胆预测:“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中国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7]255孙中山思想敏锐,善于思考,找出解决方案,主张“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8]。他断定,一旦结束噩梦般的苦难历史,中国将会对世界的和平起推动作用,对世界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使地球上人类最大之幸福,由中国人保障之,最光荣之伟绩,由中国人建树之,不止维持一族一国之利益,并维持全世界全人类之利益焉”[1]440。正是从超越国界的视野观察,孙中山胸怀宽广,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发现世界文明的长处,主张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并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加以扬弃,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思想。孙中山出于愛国的热情,冷静观察世界潮流,站在时代的前列,在近代中国为传播全面开放思想做出了贡献,奠定了基础。
  当代中国对外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继承与发展了孙中山的全面开放思想。推行全面开放,谋求国际合作,发展民族经济,这是《实业计划》梦寐以求的愿望。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提出了以浦东为基地的建设规划:“创造市宅中心于浦东,又沿新开河左岸建一新黄浦滩,以增加其由此计划圈入上海之新地之价值。”[2]2741990年,按照国务院的规划,浦东开发提上日程,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在浦江东岸拔地而起,今日的浦东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国际化的象征。2018年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就是孙中山面向世界全面开放思想的现实体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万亿美元,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9]新时代,国际环境复杂多样,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并存,孙中山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全面开放”思想,对于我们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规划,远远超出孙中山当初的设想,成为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构想“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机遇,搭建了新平台,有助于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携手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10]130。当前,中国推行“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着“中国威胁论”的挑战,受到部分国家的猜忌,影响合作开发的进程,这就需要化解各种风险,迎接挑战,解决现实问题“需要从倡议机遇掌控、目标原则确立、手段方式运用以及实施路径选择等方面,积极借鉴《实业计划》的文本与实践所提供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1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充分利用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打开国门引进外资与技术,与世界经济与贸易规则接轨,“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12]18,充分利用先进的国际科技成果,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全面开放战略。
  二、敢闯新路的精神
  改革创新,要求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要与时俱进,勇于担当、敢于开拓创新。孙中山与时代脚步同进,善于观察世界潮流,注重从时代发展趋势中抓住发展机遇。他认为:“夫事有顺乎天里,应乎人情,适应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此古今之革命维新、兴邦建国等事业是也。”[2]228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实现国富民强,促进社会进步,孙中山积极探索与世界潮流相适应的中国实业发展理论。孙中山强调:“世界潮流已为民气所激荡,有一日千里之势。吾人内觇国情,外察大局,惟本互助主义,奋斗之精神,以顺应趋势,积极进行。”[13]79孙中山主张“顺应趋势”制定实业发展规划,发展实业、改善民生,需要改良与进步,“凡政治、法律、风俗、民智种种之事业,均需改良进步,始能与世界各国竞争”[1]317。孙中山认为发展实业,要勇于探索,在思想上,制度上、技术上进行大胆创新。孙中山制定的《实业计划》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全面、系统、庞大的经济现代化蓝图,集中反映了他的实业救国思想,也体现了孙中山区域经济理论的独创性、科学性和前瞻性[14]。
  孙中山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具体体现在他依据时代潮流提出的大胆实业规划上。他当年分析世界经济走向,预测共同发展是世界经济的必然趋势,他提出建设中国铁路网的必要性,认为中国“以地位适宜之原则言之,则实据支配世界的重要位置,益将为欧亚铁路系统之主干,而中、欧两陆人口之中心,因以联结” [2]261-262。2010年,亚洲18个国家为构建横贯亚洲大陆的铁路动脉,正式签署了《亚洲铁路网政府间协定》,亚洲国家将全面合作建设总长8.1万公里“泛亚铁路”,4条路线将会在亚洲的北部、南部、南北部和东盟建造,其中3条线路经过中国,孙中山提出的“欧亚铁路系统之主干” 构想在中国将会变成现实。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关于东方大港的大胆预测也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洋山港区的兴建,使得上海港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港。
  从加强国防实力的目标出发,孙中山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设想。孙中山的实业思想立足于加强国家经济实力,满足人民需要,广泛涉及社会经济的具体领域,方案周全,规模宏大,具有战略目光与极强的开创性[15]。历史证明,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思想观念,只能阻碍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促进了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清初的保守封闭,导致了中国的落后。如果不开放创新,就不会维持国家的长期繁荣昌盛。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9]新时代,只有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持续开放创新,才能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12]6改革创新是应对挑战、突破困局、实现飞跃的重要方法。“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12]1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以敢闯新路的精神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习近平指出:“今天,我们要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就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在时代前进的洪流中书写中华民族发展新篇章”[8]。   三、从国情出发的务实态度
  孙中山到美国、日本、东南亚考察过,是中国现代化的引路人,积极探索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孙中山的理论特别之处在于他的调查研究。孙中山生活在中西方文明冲突、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交融的时代,他认为:“我们立志,还要合乎中国国情。”[16] 538在提倡学习西方、对外全面开放的同时,他十分强调从中国国情出发,反对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更反对 “全盘照搬”。孙中山认为,开放是面对世界发展潮流的一种必然选择,要善于借鉴欧美国家的长处,不能东施效颦,完全模仿。这是因为,东西方文明模式不同,历史特征不同,东西方居民生活方式千差万别,文化发展迥然不同,风土人情各有特点,中国只有“照自己的社会情形,迎合世界潮流去做,社会才可以改良,国家才可以进步”,否则“国际便要退化,民族便受威胁”[17]320。孙中山先生调查研究,发现了交通落后對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制约,从当时的中国实际出发,强调铁路系统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指出:“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中国地大物博,如满洲、蒙古、西藏、青海等处,皆物产殷富之区,徒以交通未便,运转不灵,事业难以振兴,蕴华无由宣泄。”[18]261“国家之强弱,以铁路之多寡为衡。美国有七十万里之铁道,为世界最文明、最富强之国。”[18] 261-262孙中山从当时中国工农业落后的现状出发,强调机械化在推动工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近世农学发达,一人所耕,千人食之不尽。因为他不是专用手足,是借机械的力量来帮助人工,自然事半功倍。”[19] 83他还主张,“机器发明之后,用一个人管理一副机器,便可以做一百人或一千人的工夫,所以机器的生产力和人工的生产力便有大大的分别”[20]803。1912年9月,孙中山在黄兴、胡汉民、宋教仁等民国元老的陪同下来到唐山调查研究,参观考察了开滦煤矿、启新水泥厂等企业。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一书中倡议“兹拟建筑不封不冻之深水大港于直隶湾中”,北方大港,就地理位置而言,很可能在唐山及周边地区。随着曹妃甸港区的发展,唐山向着“北方深圳”的发展目标迈进,当年孙中山的美好设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孙中山“从坎坷人生经历和长期斗争实践中得出一个道理,就是改造中国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8]。孙中山撰写《实业计划》,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制定中国实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在《建国方略》序言中,孙中山指出:“至其实施之细密计划.必当再经一度专门名家之调查,科学实验之审定,乃可从事。”[2]249孙中山认为,制定正确的方案,需要经过调查研究,需要专家进一步的论证与完善;实施具体的方案,必须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周密的审定,还需要对实施方案的各种主客观条件进行考证,审查条件是否成熟,分析方案是否可行。
  孙中山的实业思想,注重对中国国情的调查,研究方法严谨务实,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于现代化建设模式的建构,同样有着借鉴作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21] 2-3从实际出发,就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这是邓小平总结中国饱经沧桑、历经磨难历史之后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1] 12-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习近平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教训,强调“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调查研究”[9],调查研究要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
  四、关心民众疾苦的为民情怀
  孙中山来自农村,切身体验了下层民众的疾苦与艰辛的生活,因此,为民关怀在孙中山思想中深深扎根。在艰苦的岁月里,在革命实践中,孙中山始终关注民生,他认为“民生就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就是政治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17]377,并把解决民生问题上升到国家基本政策的高度。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分析近世文明的发展特征,把生活的物质条件归纳为五种,即食、衣、住、行及印刷,并制定了“粮食工业、衣服工业、居室工业、行动工业、印刷工业”的建设计划[2]378。他认为发展本国工业目的在于“使多数人民既得较高工资,又得许多生活必要品、安适品而减少其生活费”[2]377。孙中山还在《实业计划》中讨论住房问题,“就中国之居室工业论,雇主乃有四万万人,未来五十年中至少需新居室者有五千万,每年造屋一百万间,乃普通所需要也。”[2]385住房是基本的民生,居住条件关系到大众的生活质量,孙中山强调居住条件改善的重要性。“中国所有居室既须改造,则一切家具亦须改用新式者,以图国人之安适,而应其需要。食堂、书室、客厅、卧室、厨房、<浴室>、便所所用家具,皆须制造。”[2]387
  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强调建设民生的重要性,主张“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17] 126-127。孙中山大胆提出了铁路建设计划,建造中央、东南、东北、西南、西北、高原六大铁路系统。我国不仅建成了全国铁路网,而且高铁四通八达,方便了各地人民的出行。目前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将形成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至2025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7.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3.8万公里左右”[10]130。孙中山提出了改良长江上游的设想:“宜昌以上迄于江源一部分河流,两岸岩石束江,使窄且深,平均深有六寻(三十六英尺),最深有至三十寻者。急流与滩石,沿流皆是。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泝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其滩石应行爆开除去。于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可得而致”[12]300。长江三峡大坝早已建成,实践证明了孙中山实业理想的科学性。改革开放40年来,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的许多美好设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坝矗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9]。孙中山关注东北的港口和铁路建设,条理清晰,规划周密。首先,以交通运输建设为中心,带动相关地区发展。孙中山强调营口、葫芦岛在东北交通中的枢纽作用,主张沟通辽河、松花江两大水系,为开发东北经济做准备。孙中山在规划经济建设时,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如开发葫芦岛线,“路线与南满铁路平行。在两线之北部末尾,相距约八十英里”[22] 268。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目标是建立“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的理想社会。孙中山“以民生为重心”的信念,与新时代倡导一切发展成果“以民生为落脚点”的理念,异曲同工,存在着共同的服务目标,需要在推进新时期民生工作中认真加以总结。截至2018年底,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已高达40.8平方米,基本达到居者有其室,住房条件,住房环境均得到提高和改善。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9]   孙中山强调:“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17] 355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智慧成果,《实业计划》的许多内容渗透着以民为本的信念。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8]学习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大力加强民生建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蒸蒸日上。民生是涉及民众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关乎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民生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系到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凝聚民心,提高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12]16多为民所想,关心民众的疾苦,做到利为民所谋,真正解决民生难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协调推进。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生活幸福。
  结语
  孙中山实业思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反映了孙中山对历史发展潮流的大胆预测,闪烁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思想光芒,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夙愿和亿万中国人民的梦想。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3]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中国梦”重要思想是孙中山“振兴中华”理想的传承与发展。习总书记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的“两个伟大”在其实业思想中有深刻体现。孙中山的实业思想深邃,视野宽广,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可以说是孙中山“振兴中华”理想的具体体现。孙中山的实业理想,描绘了中国未来的美好蓝图,百年前被视为“理想空谈”,痴人说梦,在祖国各地变成了生动现实。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日新月异,大大超越了孙中山当年的愿景设想,更显波澜壮阔,更适合中国国情。孙中山的实业思想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面向世界全面开放的思想、敢闯新路的精神、从国情出发的务实态度、关心民众疾苦的为民情怀,是孙中山 “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2]159政治理念的体现。实业思想是孙中山整个思想体系中比较具有智慧的部分,反映了孙中山“天下为公”的价值诉求与政治信念。结合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经验教训,解读孙中山实业思想的基本内涵,对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的意义,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 考 文 献]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3]马敏.孙中山实业思想的启示[N].光明日报,2011-10-10.
  [4]吴先宁:《建国方略》的再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孙中山《建国方略》的研究述评[J].团结,2003(05).
  [5]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4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84.
  [6]孙中山.实业计划[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8]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12
  [9]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
  [10]孙中山著,沈潜评注.1919年的“中国梦”——孙中山《实业计划》签注[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 张建荣.孙中山《实业计划》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J].理论月刊,2017(09).
  [12] 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Z].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13]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1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14] 刘世红.从《实业计划》看孙中山区域经济思想的特质[J].广东社会科学,2007(05).
  [15] 郭绪印,胡海英.孙中山《实业计划》的首创性和超前性[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16]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8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17]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续集:第1卷[M]. 北京:中华书局,2017.
  [19]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0]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2]孙中山. 建国方略[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3]習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3-24.
  [责任编辑 张作成]
其他文献
[摘 要]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推进,关于中巴伊阿(中国、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经济走廊构建的探索提上日程。这条经济走廊作为对现有经济走廊在区位、发展战略方面的补充,具备打破南亚-西亚地区地缘安全困局、推动中国—南亚—西亚合作与发展的潜力;这条经济走廊作为贯通“一带一路”南向经济走廊的纽带,也有潜力成为“2.0”版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替补;这条经济走廊的构想不仅基于中国与巴伊阿三
关键词:情绪辅导;情景模拟;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6-0029-04  【活动背景】  青春期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强烈的情绪起伏,情绪有时像阳光般灿烂舒适,充满活力和驱动力;有时也会瞬间爆发,如海啸般将人淹没。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可能会让青少年迷失在情绪风暴中,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冲动行为。尤其是对于体校的青少年运动员来说,优秀的身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重要演讲中,将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俄之间的茶叶贸易网络称为“万里茶道”,并将其与当今的中俄输油气管道并称为“世纪动脉”.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以人为本”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背离,表征为话语语境的异化,致使“理解”与“共识”的缺失;话语内容的固化,导致“义务”与“兴趣”的偏移;话语形式的僵化,造成“理性”与“情感”的分离。回归教学的本真,提高教学话语的可接受性,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律动,教师需要着力做到:尊重学生,形成真诚表达的“话语场域”;读懂学生,实现话语内容的“视域交融”;感染学生,追求话语表达的艺术性。
安徽岳西话里存在一个较为特殊的表量成分“几”,既可以单独成词表量,也可以和其它成分组合成词表量。岳西话里的“几”除了有数词和疑问代词的用法外,还有副词的用法,相当于普通话的“多(么)”,此外还能和其他成分一起组合成“几多”“几个”“老几”等与数量相关的词语:“几多”相当于疑问代词“多少”;“几个”是表人的复数标记;“老几”是指人名词。
以地级市四位数行业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使用OP方法估计TFP,实证研究国有及非国有出口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研究发现:出口企业通过“学习效应”,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而国有企业因有更多的技术积淀,其产业地位特殊,有更强的国际贸易实力,TFP水平提升受到出口影响更大;规模较大及具有更多产品出口的企业实力较强,更易获得“出口学习效应”,其TFP水平受到的影响更大。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最新成果。原创性贡献按照形成方式可分为继承发展型、澄清扬弃型和原发独创型三种类型。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成就,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法治建
[摘 要]韩非子以人性好利论为基础,形成以法制欲、以法导利、法禁明著的主张,构建了一套法律思想体系。这个法律思想体系具有凡事皆决于法的主体特征,对法律的社会政治功能极其重视。为了强化法律的社会政治功能,韩非子主张轻罪重罚,这在思想上显得比较极端。韩非子的法律思想与主张赏罚适当、鼓励道德自律的当代法律思想相比,无疑有较大历史局限,对此,需要我们批判性认识和对待。  [关键词]先秦诸子 法家 韩非子
新媒介素养教育以培育理性媒介观为核心。实践新媒介素养教育应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从内容、道德、伦理层面引导公众理性地认识人与媒介的关系;新媒介素养教育应重点培育公众的新媒介使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媒介交往能力;新媒介素养教育应从国家、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开展有针对性地培育。
[摘 要]晚清光宣诗坛,流派纷呈,理论丰富,光宣诗人对待西学的态度与其诗学观异曲同工。湖湘诗人王闿运对封建制度抱有执念,其诗学观专事复古。中晚唐派诗人、同光体诗人、吴下西昆派诗人大都能中西调试,诗学主张亦取诸家之长。诗界革命派诗人勇于破旧立新,其诗学充满“战斗”精神。解读光宣诗人“内圣”“外王”诗学观,对我们认识古典诗歌在晚清时期如何突破传统、接受西化、走向现代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光宣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