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重在考查学生理性思考的素质。理性思考体现在所有文体中,而在议论文中尤为突出,因为议论文需要以理服人,主要表现是论证逻辑严谨,要点是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然而,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只罗列事实表象的文章大量存在。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深刻”中一个重要标准——“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其实质是设法探求这种客观表象的深层实质,即现象背后存在的原因,或某种原因必然产生的结果。学生写作议论文,如果能立足于“因果分析”的基点,那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有哲理的高度,文章也会有一定的深度。
关于“因果分析”在写作实践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在论点提炼方面,追因溯源。高考作文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都需要考生有效审题,准确提炼观点。但是观点提炼的正误深浅往往是考生思维品质高下的最明显表现,许多考生往往或抓不住材料要旨或抓住要旨却不会分析导致立意偏离题意,要论点深刻,就须在“因果分析”上下工夫。我们审读材料时,依据材料从“是什么”到“为什么”作分析,就能走入材料的核心。简单来说,进行因果思维提炼论点的一般方法是:首先尽可能地列出可能产生的结果及其原因,然后集中分析,选择与结果最密切的原因。例文如下: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起来了!
这则材料的结果是“没有飞的愿望的鹰最终飞了起来”,原因之一是被主人无情扔下,没有退路(浅层次),原因之二是情急慌乱扑打翅膀,急中生智(表象),原因之三是逆境迫使成功(片面化),原因之四是磨难唤起潜藏的成功力量,即磨炼召唤成功的力量。显然,原因四是实质,抓住这一点写作便是一篇思想深刻的好文章。
其次是论证过程方面,探究因果,作好论证分析。文章观点准确提炼出来,还需要通过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来论证观点。许多同学会“以例代论”:堆砌事例代替阐述论证,或“以摆代论”:摆出问题表象代替实质分析。这都是只有“是什么”,没有“为什么”的表现,写出来的文章即使观点明确,事例恰当,结构完整,但读者总觉得内容显得单薄,道理没有讲透彻。究其原因,缺乏透视事物因果去追根究底是原因之一。
例如以“心向阳光”为话题的写作:
贝多芬是聋子,弥尔顿是瞎子。但是他们的名字将天长地久。可见,天生的不幸不是永远的不幸。只要心向着阳光,向着永恒,就必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花园。在寒霜下,枫叶依然可以傲立于秋霜。
文章本是为了论述:经历艰辛之生活,方显生命之色彩。此段贝多芬、弥尔顿两个例子应该很典型,却无缘由地得出了结论:“天生的不幸不是永远的不幸”。没有步步追问的过程,就没有对话题深入思考的过程,结论这个“果”没有这些“花”的盛放,只是空中楼阁而已。这种写作只求材料的无机堆积,没有事实说明,没有具体原因分析,如何能使他人信服?
我们如果能反复思考事例或现象有何意义,在层层拷问中,思维就有了力度和厚度,文章也就有了深度。上段文字可以修改为:
弥尔顿双目失明,妻儿相继去世,但生活的艰辛与完全的失明,让他更接近心中的光明。在班山街附近的一所小房子里,他一住就是十二年,其间遭遇了伦敦大瘟疫与大火灾,但依然坚持完成了《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这三部空前绝后的无韵史诗巨著代表了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并以其复杂性与完善性征服了西方世界。他为此失去了肉体上的光明,但是他却矢志不渝地让人们看到他心中的另一种光明。经历了近一个世纪漫长的黑暗,光明终于降临到了英伦三岛。
生活的波折与不幸,激发了弥尔顿强烈地追求光明,书写了生命的绝唱。谁能说劫难后的风景不会更加绚丽,更加迷人?
内容具体了,理由充分了,结论就树立起来了,文章也便厚实可信。
从思维过程上看,探究因果有三种方法:
一是由原因而推及结论。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有这样一段文字:“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想得明确周全。多年来我养成一种习惯,读一部理论性的书,要等到用自己的语言把书中要义复述一遍之后,才能对这部书有较好的掌握;想一个问题,也要等到用文字把所想的东西凝定下来之后,才能对这个问题想得比较透。我发现不但思想训练是写说理文的必要准备,而写说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训练思维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我认为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的提法还是片面的。”
上文细致地分析论述了语言和思想“毕竟是不能割裂开来的”的理由,开头承上由因及果,紧接着作者现身说法,举出自己多年来养成的一种习惯为例子,继续分析个中原因,随后作者自然而然归纳结论。文中探究因果主要运用的就是由原因而推及结论的方法。
二是由结论而追溯原因。高考高分作文《不要说你是好心》,文章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简单地诠释和图解作者提出的“好心办坏事”这个论点的表象,而是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三个不同的方面选取事例,对所谓的“好心”深入加以剖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选文如下:
“不要说你是好心,当你暴虎冯河、黔驢技穷之时。
“农夫与蛇的故事众人皆知:好心的农夫看到被冰冻住、奄奄一息的蛇,便用温暖的胸怀融化冰雪,蛇苏醒了,却反咬农夫一口,农夫赔上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去拯救那些难以拯救的小人。可在我看来,这也是农夫自不量力的表现,总以为自己可以拯救别人并不让自己受伤。现实生活中此类事情俯首可拾,不知有多少人以为自己可以赤手空拳地救出那些溺水、跳楼之人,却因为缺乏工具及技巧而害死别人,甚至赔上了自己的生命。这种‘好心’,难道会被接受吗?”
此处论述分论点“当你暴虎冯河、黔驴技穷之时,”采取了逐层深入追溯原因的“剥笋”法:先举一个经典事例,驳斥寓意后立论“这也是农夫自不量力的表现”,然后言简意赅揭示原因“总以为自己可以拯救别人,却害了自己”。如果暂且如此,则只能看做是简单的事实论证。但作者又延伸至社会现实,文尾发问强化原因:“这种‘好心’,难道会被接受吗?”我们轻易地被作者从表象引入了实质,避免了认知的浅泛,走出了思维的僵局,我们不可不叹服作者有深度、有力度的思想。
三是层层追究,综合运用因果分析。以“诗意地生活”为题的一篇高考优秀作文用“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开头,下文是这样论述的: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季羡林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试想,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如何能够让生活充满诗意呢?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故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潇湘馆,在那一丛青翠的绿竹下迎风洒泪,对月抒怀,吟出一句句奇谲的诗。而浑身散发着酒肉臭的薛蟠却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开河。内心和谐,充溢着对万物的爱的人才可以诗意地生活。特蕾莎修女给每一个穷人带去关爱,爱让她的生活充满诗意;皮埃尔神父为无家可归者送去温暖,关怀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袁隆平院士为饥饿中的人们送去希望,爱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对万物的爱去生活,人们才可以学会如何诗意地生活。
这一段文字,先亮出结论“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再对原因做了分析:文化名人季羡林的语言是佐证之一,而《红楼梦》中林妹妹与薛蟠正反两例又是可继续陈述的充足理由。第二步,又把以上结论当做理由,推断出另一回环性结论:“内心和谐,充溢着对万物的爱的人才可以诗意地生活。”列举了特蕾莎修女、皮埃尔神父、袁隆平院士三个事例。这样就把“诗意地生活,就是过内心和谐的生活”说透了,文章立意透明而深刻。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既可用原因去证明结果,也可由结果而追溯原因,在层层追问连续思考之中,一步步探微索隐,揭开事物神秘面纱,洞见事物本质真相,我们写出的文章也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关于“因果分析”在写作实践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在论点提炼方面,追因溯源。高考作文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都需要考生有效审题,准确提炼观点。但是观点提炼的正误深浅往往是考生思维品质高下的最明显表现,许多考生往往或抓不住材料要旨或抓住要旨却不会分析导致立意偏离题意,要论点深刻,就须在“因果分析”上下工夫。我们审读材料时,依据材料从“是什么”到“为什么”作分析,就能走入材料的核心。简单来说,进行因果思维提炼论点的一般方法是:首先尽可能地列出可能产生的结果及其原因,然后集中分析,选择与结果最密切的原因。例文如下: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起来了!
这则材料的结果是“没有飞的愿望的鹰最终飞了起来”,原因之一是被主人无情扔下,没有退路(浅层次),原因之二是情急慌乱扑打翅膀,急中生智(表象),原因之三是逆境迫使成功(片面化),原因之四是磨难唤起潜藏的成功力量,即磨炼召唤成功的力量。显然,原因四是实质,抓住这一点写作便是一篇思想深刻的好文章。
其次是论证过程方面,探究因果,作好论证分析。文章观点准确提炼出来,还需要通过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来论证观点。许多同学会“以例代论”:堆砌事例代替阐述论证,或“以摆代论”:摆出问题表象代替实质分析。这都是只有“是什么”,没有“为什么”的表现,写出来的文章即使观点明确,事例恰当,结构完整,但读者总觉得内容显得单薄,道理没有讲透彻。究其原因,缺乏透视事物因果去追根究底是原因之一。
例如以“心向阳光”为话题的写作:
贝多芬是聋子,弥尔顿是瞎子。但是他们的名字将天长地久。可见,天生的不幸不是永远的不幸。只要心向着阳光,向着永恒,就必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花园。在寒霜下,枫叶依然可以傲立于秋霜。
文章本是为了论述:经历艰辛之生活,方显生命之色彩。此段贝多芬、弥尔顿两个例子应该很典型,却无缘由地得出了结论:“天生的不幸不是永远的不幸”。没有步步追问的过程,就没有对话题深入思考的过程,结论这个“果”没有这些“花”的盛放,只是空中楼阁而已。这种写作只求材料的无机堆积,没有事实说明,没有具体原因分析,如何能使他人信服?
我们如果能反复思考事例或现象有何意义,在层层拷问中,思维就有了力度和厚度,文章也就有了深度。上段文字可以修改为:
弥尔顿双目失明,妻儿相继去世,但生活的艰辛与完全的失明,让他更接近心中的光明。在班山街附近的一所小房子里,他一住就是十二年,其间遭遇了伦敦大瘟疫与大火灾,但依然坚持完成了《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这三部空前绝后的无韵史诗巨著代表了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并以其复杂性与完善性征服了西方世界。他为此失去了肉体上的光明,但是他却矢志不渝地让人们看到他心中的另一种光明。经历了近一个世纪漫长的黑暗,光明终于降临到了英伦三岛。
生活的波折与不幸,激发了弥尔顿强烈地追求光明,书写了生命的绝唱。谁能说劫难后的风景不会更加绚丽,更加迷人?
内容具体了,理由充分了,结论就树立起来了,文章也便厚实可信。
从思维过程上看,探究因果有三种方法:
一是由原因而推及结论。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有这样一段文字:“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想得明确周全。多年来我养成一种习惯,读一部理论性的书,要等到用自己的语言把书中要义复述一遍之后,才能对这部书有较好的掌握;想一个问题,也要等到用文字把所想的东西凝定下来之后,才能对这个问题想得比较透。我发现不但思想训练是写说理文的必要准备,而写说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训练思维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我认为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的提法还是片面的。”
上文细致地分析论述了语言和思想“毕竟是不能割裂开来的”的理由,开头承上由因及果,紧接着作者现身说法,举出自己多年来养成的一种习惯为例子,继续分析个中原因,随后作者自然而然归纳结论。文中探究因果主要运用的就是由原因而推及结论的方法。
二是由结论而追溯原因。高考高分作文《不要说你是好心》,文章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简单地诠释和图解作者提出的“好心办坏事”这个论点的表象,而是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三个不同的方面选取事例,对所谓的“好心”深入加以剖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选文如下:
“不要说你是好心,当你暴虎冯河、黔驢技穷之时。
“农夫与蛇的故事众人皆知:好心的农夫看到被冰冻住、奄奄一息的蛇,便用温暖的胸怀融化冰雪,蛇苏醒了,却反咬农夫一口,农夫赔上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去拯救那些难以拯救的小人。可在我看来,这也是农夫自不量力的表现,总以为自己可以拯救别人并不让自己受伤。现实生活中此类事情俯首可拾,不知有多少人以为自己可以赤手空拳地救出那些溺水、跳楼之人,却因为缺乏工具及技巧而害死别人,甚至赔上了自己的生命。这种‘好心’,难道会被接受吗?”
此处论述分论点“当你暴虎冯河、黔驴技穷之时,”采取了逐层深入追溯原因的“剥笋”法:先举一个经典事例,驳斥寓意后立论“这也是农夫自不量力的表现”,然后言简意赅揭示原因“总以为自己可以拯救别人,却害了自己”。如果暂且如此,则只能看做是简单的事实论证。但作者又延伸至社会现实,文尾发问强化原因:“这种‘好心’,难道会被接受吗?”我们轻易地被作者从表象引入了实质,避免了认知的浅泛,走出了思维的僵局,我们不可不叹服作者有深度、有力度的思想。
三是层层追究,综合运用因果分析。以“诗意地生活”为题的一篇高考优秀作文用“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开头,下文是这样论述的: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季羡林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试想,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如何能够让生活充满诗意呢?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故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潇湘馆,在那一丛青翠的绿竹下迎风洒泪,对月抒怀,吟出一句句奇谲的诗。而浑身散发着酒肉臭的薛蟠却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开河。内心和谐,充溢着对万物的爱的人才可以诗意地生活。特蕾莎修女给每一个穷人带去关爱,爱让她的生活充满诗意;皮埃尔神父为无家可归者送去温暖,关怀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袁隆平院士为饥饿中的人们送去希望,爱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对万物的爱去生活,人们才可以学会如何诗意地生活。
这一段文字,先亮出结论“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再对原因做了分析:文化名人季羡林的语言是佐证之一,而《红楼梦》中林妹妹与薛蟠正反两例又是可继续陈述的充足理由。第二步,又把以上结论当做理由,推断出另一回环性结论:“内心和谐,充溢着对万物的爱的人才可以诗意地生活。”列举了特蕾莎修女、皮埃尔神父、袁隆平院士三个事例。这样就把“诗意地生活,就是过内心和谐的生活”说透了,文章立意透明而深刻。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既可用原因去证明结果,也可由结果而追溯原因,在层层追问连续思考之中,一步步探微索隐,揭开事物神秘面纱,洞见事物本质真相,我们写出的文章也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