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改革是化工仪表自动化课程实施的重点,以现阶段高职院校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教学工作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新课改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了解课程教学中展现出的各项问题,明确新时期高职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内容,以此解决以往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关 键 词]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156-01
化工及自动化是一门整合了化工理论知识、控制技术以及电子学等理论的技术性学科。随着化工生产范围、效益以及应用方向的拓展和整改,促使有关参数检测和管理技术分析的要求越来越高。化工工艺、各项控制技术也只有依据各项信息检测才能明确彼此的关联,以此为工业生产应用提供依据。因此,了解化工过程参数监测和控制技术是化工专业学生未来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课程教学涌现出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过于老套
与本科教学工作相比,高职院校的更关注实践操作的教学工作,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可以达到整体教学工作的一半,但是也存在轻视理论的问题。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为了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一般情况下会选择将增加课内实践活动,减少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这样在一定意义上会约束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效率。由此,科学划分这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比重才是解决问题的重点。
(二)实训资源过少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以中专为基础设计的,专业实训资源较少,应用的教学方案过于老套,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存在“讲授—接受”的教学课堂,实践教学与理论课堂没有区别,实践操作的环节较少,这样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实践教学的工作质量。
(三)考试形式单一
课程考试是教学阶段的重要内容。以往的课程考试更关注理论知识的内容,但是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都非常关注课内实训的考察,还有院校的课内实训已经达到了整体教学工作的百分之七十,减少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关注,让学生可以在实践操作中更熟练地操作应用设施,但大部分学生只对经典设施有一定了解,教师也没有结合考试引导学生对这一课程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由此,结合课程的实践教学情况进行改革是新课改教学背景下的必然发展方向[1]。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案分析
(一)教学方案的改革
以往的教学形式更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整合教学内容较少,且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化,教学课堂过于枯燥乏味,导致学生难以自主接受和理解。由此,整改化学仪表及自动化课堂教学的改革至关重要。在发展中,需要优化教学方案,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整合到一起,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将抽象化的知识转变为简化知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一方面,可以通过引用學生已经了解的生活知识,将抽象化的知识转变为现实内容,让学生进行沟通和探索;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动画、图片以及音频等形式,将抽象化的问题转变为具体知识,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
教学改革是以保障学生拥有所需基础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的,优化实践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过于淡薄的特点,有效减少理论知识的要求,科学划分理论和实践内容的教学比重,展现出技能培训的价值,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巩固以往学习的理论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三)考察评估形式的改革
课程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检测
学生对课程知识、操作技能以及综合素养的掌握情况。通过实践调查分析可知,科学的评估方案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性,确保教学课堂中的评估工作可以科学划分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实际考察评估形式占百分之六十,其余百分之四十为期末考核[2]。
(四)全面落实校企合作
通过与企业合作,有助于让高职院校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生产
工作状态,全面了解和具备现代化生产工作中应用的仪器、自动化系统等内容的运行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企业”引入课堂中,也可以将课堂放到“企业”中。不只是像以往教学工作那样,依据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企业生产的步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在企业生产工作中观摩,依据课堂教学主题进行直观的现场教学工作。
(五)课堂与竞赛的整合教学
随着全国化化工类技能比赛的推广,为高职院校学生带来了
学习和操作的展示平台,若是教师可以构建“以赛促学、以学促赛”的教学形式,将可以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在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工作中,明确课程特点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正确选择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的合理性、全面性以及艺术性,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结合直观的理解逐渐掌握相应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的理论知识,以此提升实践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鸿雁,李金红,居荫轩.《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2(1):9-11.
[2]曾珞亚,李学聪,冯燕.《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跨专业跨学科教学特点研究[J].高教论坛,2015(5):75-77.
[关 键 词]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156-01
化工及自动化是一门整合了化工理论知识、控制技术以及电子学等理论的技术性学科。随着化工生产范围、效益以及应用方向的拓展和整改,促使有关参数检测和管理技术分析的要求越来越高。化工工艺、各项控制技术也只有依据各项信息检测才能明确彼此的关联,以此为工业生产应用提供依据。因此,了解化工过程参数监测和控制技术是化工专业学生未来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课程教学涌现出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过于老套
与本科教学工作相比,高职院校的更关注实践操作的教学工作,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可以达到整体教学工作的一半,但是也存在轻视理论的问题。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为了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一般情况下会选择将增加课内实践活动,减少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这样在一定意义上会约束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效率。由此,科学划分这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比重才是解决问题的重点。
(二)实训资源过少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以中专为基础设计的,专业实训资源较少,应用的教学方案过于老套,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存在“讲授—接受”的教学课堂,实践教学与理论课堂没有区别,实践操作的环节较少,这样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实践教学的工作质量。
(三)考试形式单一
课程考试是教学阶段的重要内容。以往的课程考试更关注理论知识的内容,但是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都非常关注课内实训的考察,还有院校的课内实训已经达到了整体教学工作的百分之七十,减少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关注,让学生可以在实践操作中更熟练地操作应用设施,但大部分学生只对经典设施有一定了解,教师也没有结合考试引导学生对这一课程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由此,结合课程的实践教学情况进行改革是新课改教学背景下的必然发展方向[1]。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案分析
(一)教学方案的改革
以往的教学形式更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整合教学内容较少,且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化,教学课堂过于枯燥乏味,导致学生难以自主接受和理解。由此,整改化学仪表及自动化课堂教学的改革至关重要。在发展中,需要优化教学方案,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整合到一起,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将抽象化的知识转变为简化知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一方面,可以通过引用學生已经了解的生活知识,将抽象化的知识转变为现实内容,让学生进行沟通和探索;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动画、图片以及音频等形式,将抽象化的问题转变为具体知识,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
教学改革是以保障学生拥有所需基础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的,优化实践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过于淡薄的特点,有效减少理论知识的要求,科学划分理论和实践内容的教学比重,展现出技能培训的价值,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巩固以往学习的理论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三)考察评估形式的改革
课程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检测
学生对课程知识、操作技能以及综合素养的掌握情况。通过实践调查分析可知,科学的评估方案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性,确保教学课堂中的评估工作可以科学划分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实际考察评估形式占百分之六十,其余百分之四十为期末考核[2]。
(四)全面落实校企合作
通过与企业合作,有助于让高职院校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生产
工作状态,全面了解和具备现代化生产工作中应用的仪器、自动化系统等内容的运行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企业”引入课堂中,也可以将课堂放到“企业”中。不只是像以往教学工作那样,依据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企业生产的步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在企业生产工作中观摩,依据课堂教学主题进行直观的现场教学工作。
(五)课堂与竞赛的整合教学
随着全国化化工类技能比赛的推广,为高职院校学生带来了
学习和操作的展示平台,若是教师可以构建“以赛促学、以学促赛”的教学形式,将可以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在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工作中,明确课程特点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正确选择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的合理性、全面性以及艺术性,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结合直观的理解逐渐掌握相应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的理论知识,以此提升实践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鸿雁,李金红,居荫轩.《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2(1):9-11.
[2]曾珞亚,李学聪,冯燕.《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跨专业跨学科教学特点研究[J].高教论坛,2015(5):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