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化学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就是现代化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化学教学,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及教学思维保守、教学手段陈旧的弊端,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创新教学;创新能力
众说周知,教学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与传授知识的方法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利用多媒体技术就是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的前提条件,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立体式的教学,它既保留了传统教学的特点,又具有人机交互,文、图、声、像并茂的特点,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形声性、再现性、先进性和高效性。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知识点和一些难以描述的知识、情景形成的过程进行的快慢、大小、远近、局整的再现,使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地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快了感知和理解知识的过程,有效地集中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优化了教学效果。因此,它既是一种掌握知识的新途径,又是一种解决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重要方式。
多媒体按术和化学教学的有机结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化学教学效果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利用制作的多媒体CAL课件进行化学教学,能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快而准确地理解知识。有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能完全理解的实际并不多,效果也不理想,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后,效果就显而易见了。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有:
一、讲解微粒子运动和抽象内容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创新教学
宏观物质是微粒子构成的,而微粒子的构造和运动却无法直接观察。在化学教学中,由于微粒子及其结合、运动的不可感知性,多数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常规教学通常用挂图或投影片、模型等媒体示意,由于其僵化、固定而缺乏直观的效果。那么,教学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变小为大,变静为动,把微粒子扩大为宏观的示意图像,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生动的启示,在增强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直观、形象认识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使教与学更容易开展。例如:原子结构、核外电子的排布等内容比较抽象,讲授时描述也比较困难,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利用多媒体课件,可将H原子、O原子、Fe原子、Ar原子等原子结构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这些多媒体课件的创新教学,可使学生看到放大了的“原子世界”,并且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原子结构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模拟实验操作时运用多媒体创新教学
对于一些较复杂、有毒、有害、有危险以及短时间无法完成的实验不适合课堂演示,则可拍成录像,于课堂播放。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也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效率。如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所引起的危害性,老师不能演示给同学们看,只能靠嘴巴讲其错误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这样学生常常认为老师危言耸听,始终半信半疑,但是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可以通过放慢动作将实验步骤分解,这样不仅将错误的原因弄清楚,而且学生看了之后,知道错误操作所引起的危害性,所以学生的印象会更加的深刻。
三、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智力的高度发展,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在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达到实际活动最高水平的综合能力,具有新颖、独特等基本特征。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实驗室是如何确定制取co2气体的装置这一问题时,可以设计下列几组动画装置供学生选择:(1)与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2)仅用试管而无导管的装置;(3)用试管又有导管但还用酒精灯加热的装置;(4)用试管又有导管但没有酒精灯加热的装置。当学生选择了装置(1)时,就会看到稀盐酸从试管口留出来而无法发生反应。当学生选择装置(2)时,稀盐酸和石灰石相互反应,但产生的气体从试管口直接溢出而不能收集;当选择装置(3)和装置(4)时,稀盐酸和石灰石均能相互反应,产生的气体能从导管口排出。此时学生必定会对装置(3)和(4)进行比较,由于稀盐酸和石灰石的反应是不需要加热的,从而得出装置(4)是正确的答案。随着反应的进行,电脑画面上出现“稀盐酸不足,石灰石有剩余”的字样而使得反应停止(动画显示为无气泡产生,但试管内仍有石灰石)。此时画面又给出“如何在反应进行的过程中向试管内添加稀盐酸?”这个问题。此时有三个答案供学生选择;A打开橡皮塞添加稀盐酸;B重新换一个新装置;c在装置上另配一个长颈漏斗。学生在对所提供的信息经过思考加工和相互讨论后选择了答案c。提问:长颈漏斗可否不伸到液面以下?学生讨论后展示画面,不伸到液面以下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溢出不能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学生对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是否应该插入液面以下,这一操作的原因就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掌握。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自己认为还可以使用的仪器进行装置的组合,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最佳发挥,让学生更好地施展其创造才能。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上的运用,最大可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改革了课堂教学的结构,增大了教学的知识容量,同时也把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凸显了出来,大大提高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创新教学;创新能力
众说周知,教学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与传授知识的方法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利用多媒体技术就是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的前提条件,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立体式的教学,它既保留了传统教学的特点,又具有人机交互,文、图、声、像并茂的特点,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形声性、再现性、先进性和高效性。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知识点和一些难以描述的知识、情景形成的过程进行的快慢、大小、远近、局整的再现,使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地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快了感知和理解知识的过程,有效地集中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优化了教学效果。因此,它既是一种掌握知识的新途径,又是一种解决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重要方式。
多媒体按术和化学教学的有机结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化学教学效果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利用制作的多媒体CAL课件进行化学教学,能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快而准确地理解知识。有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能完全理解的实际并不多,效果也不理想,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后,效果就显而易见了。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有:
一、讲解微粒子运动和抽象内容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创新教学
宏观物质是微粒子构成的,而微粒子的构造和运动却无法直接观察。在化学教学中,由于微粒子及其结合、运动的不可感知性,多数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常规教学通常用挂图或投影片、模型等媒体示意,由于其僵化、固定而缺乏直观的效果。那么,教学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变小为大,变静为动,把微粒子扩大为宏观的示意图像,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生动的启示,在增强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直观、形象认识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使教与学更容易开展。例如:原子结构、核外电子的排布等内容比较抽象,讲授时描述也比较困难,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利用多媒体课件,可将H原子、O原子、Fe原子、Ar原子等原子结构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这些多媒体课件的创新教学,可使学生看到放大了的“原子世界”,并且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原子结构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模拟实验操作时运用多媒体创新教学
对于一些较复杂、有毒、有害、有危险以及短时间无法完成的实验不适合课堂演示,则可拍成录像,于课堂播放。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也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效率。如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所引起的危害性,老师不能演示给同学们看,只能靠嘴巴讲其错误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这样学生常常认为老师危言耸听,始终半信半疑,但是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可以通过放慢动作将实验步骤分解,这样不仅将错误的原因弄清楚,而且学生看了之后,知道错误操作所引起的危害性,所以学生的印象会更加的深刻。
三、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智力的高度发展,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在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达到实际活动最高水平的综合能力,具有新颖、独特等基本特征。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实驗室是如何确定制取co2气体的装置这一问题时,可以设计下列几组动画装置供学生选择:(1)与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2)仅用试管而无导管的装置;(3)用试管又有导管但还用酒精灯加热的装置;(4)用试管又有导管但没有酒精灯加热的装置。当学生选择了装置(1)时,就会看到稀盐酸从试管口留出来而无法发生反应。当学生选择装置(2)时,稀盐酸和石灰石相互反应,但产生的气体从试管口直接溢出而不能收集;当选择装置(3)和装置(4)时,稀盐酸和石灰石均能相互反应,产生的气体能从导管口排出。此时学生必定会对装置(3)和(4)进行比较,由于稀盐酸和石灰石的反应是不需要加热的,从而得出装置(4)是正确的答案。随着反应的进行,电脑画面上出现“稀盐酸不足,石灰石有剩余”的字样而使得反应停止(动画显示为无气泡产生,但试管内仍有石灰石)。此时画面又给出“如何在反应进行的过程中向试管内添加稀盐酸?”这个问题。此时有三个答案供学生选择;A打开橡皮塞添加稀盐酸;B重新换一个新装置;c在装置上另配一个长颈漏斗。学生在对所提供的信息经过思考加工和相互讨论后选择了答案c。提问:长颈漏斗可否不伸到液面以下?学生讨论后展示画面,不伸到液面以下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溢出不能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学生对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是否应该插入液面以下,这一操作的原因就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掌握。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自己认为还可以使用的仪器进行装置的组合,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最佳发挥,让学生更好地施展其创造才能。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上的运用,最大可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改革了课堂教学的结构,增大了教学的知识容量,同时也把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凸显了出来,大大提高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